故宫,一座已然开放,却仍就隐藏着各种神秘的硕大宫殿,吸引着全球的探索目光与好奇之心。近些年,有关故宫的纪录片,也是林林总总如《故宫》、《故宫100》、《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等,令人大开眼界。
但这座神秘的皇家宫殿所蕴藏的人文、历史,甚至玄机、疑案等等,却远非几部影像所能承载,因此,当《故宫新事》呈现在面前的时候,我们似乎发现,用一个全新的角度,再启有关故宫的“日常”,依然是满满的新鲜感,那种新鲜,是拂去历史厚重的尘埃,掀开过往的神秘面纱,所呈现出来的,更全面更完整的“宝库”探索,这种更真实的探宝所带来的紧张与惊喜,胜过了太多的盗墓系影视剧。
文物已经苍老,文物的故事却历久弥新,《故宫新事》独辟捷径,抓住了故宫的新事——启动于2016的“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由这个将延续五年的项目,带领观众通过镜头,更身临其境的,走进那些以游客身份所不能到达,甚至根本就看不到的角落。
虽然故宫五百多年来曾经屡次重建、改建、修缮,但也只有到了《故宫新事》,我们才得以如此幸运的通过这部纪录片“参与”到养心殿的“重生”之中,这种神秘感,也带有了一些庄严的仪式感与使命感。正如片中所说:“古物有灵,保护它们,就是我们对民族文化的最大敬意”。这一程,是虔诚的一程。
修缮“养心殿”,绝非修理自住的民房那么简单,这里的一书一画一金一木,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诚如文物工作者现场的调侃,那厚重的尘灰,也都有文物价值。但当摄像机镜头第一次触达到养心殿时,我们看到的是风裂的木器,破败的墙皮,行将坠落的吊顶,还有依然闪烁着动人光芒的佛像、玛瑙盆景、瓷器、匾额等等,历史加诸了文物的厚重年轮,也为他们带来了残损的印记。
刚刚上线的第一集,主要讲的是养心殿的“撤陈”过程,“撤陈”就是在房屋建筑修缮前,先将里面的文物都清理挪出。这绝非是一个简单的搬运过程,其间1890件文物,件件需要得到妥善的安置,金银玉器还好说,小心移走就行,而粘连在窗棂上的字画,挂在墙上的织品,还有即将脱落的或者已经裂开的各处装饰 ,所考验的不仅是文物管理者的耐心与技术,还有适时的经验与智慧,以及一些的运气。因此,就这一项“撤陈”行动,就持续了两个月的时间,即便如此,也有一座宝塔因为器形太大不易挪动,被现场封存保护,“撤陈”,无疑是最高难度最高级别的搬家。
“故宫新事”一“故”一“新”,而“撤陈”又是一“动”一“静”,由此所带来的故宫镜像,就格外的与众不同,让一座宫殿动起来,或者说以动态的角度,更加全方位的探究一座宫殿,这本身,就是又一次的考古行动,文物是“死”的,但维护文物的工作人员却都是“活”的,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在故宫修文物》能大火,因为我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件件精致而美妙的静止器物,更是对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幸而,在《故宫新事》中,我们还能见到那些已然被记忆的文物修复专家,当然,也将有更多行当的工作人员,映入我们眼帘,并由这部纪录片,成为了新一批故宫历史的见证者。我们也是,这项于2016年启动的“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还有四年的时间,才可能完工,而《故宫新事》的未来,应该也会紧贴养心殿的修缮过程,持续呈现这座宫殿的“履新”之旅,带领我们跟随文物专家一起,探究有关文物与古建的蛛丝马迹。
其实,《故宫新事》讲的是文物事,呈现出来的却是人心,因而蕴意悠远,又因为所触达的内容足够私密,一经公开,更显得弥足珍贵。
这次活动我觉得特别有意义,不仅让我了解了我们中国明清两个封建王朝的杰出的宫廷建筑,更让我动容的是里面的每一件建筑都有其背后传奇的故事,让我对历史又有了一些更深层次的认识。
博物院不仅是以其多民族风格的宫苑建筑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更以其丰富的院藏文物珍宝而享誉中外。其中,尤以明清宫廷文物弥足珍贵,堪称国宝。院藏文物珍宝展是集故宫院藏服饰、珐琅器、书画、雕刻品、漆器、瓷器等门类藏品之精粹。这些文物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准和清代宫廷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中国明清时期生产工艺的水平。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展览采用世界先进陈形形式,充分运用现代设备和陈列手段,同时又保持皇宫的古朴风貌,使您仿佛步入艺术圣殿。清代皇宫外国礼品展沈阳故宫收藏和陈列的明清历史文物、艺术珍品及工艺美术品中,有许多中西文化交流工艺品,如钟表、
玻璃器可谓独具特色。自十七世纪以来,西方一些国家把大量的钟表、玻璃器输往广州、由广东海关购置贡进皇宫,海外各国使者也竞相以本国精致的钟表、玻璃器作为贵重礼品赠给大清王朝,用这些巧于构思,精心制作的钟表、玻璃器精美艺术品取悦于皇帝,不仅是帝后怡情赏玩之物,也是宫殿里不可少的一种装饰品。这些技艺精湛的工艺品,充分显示了外国匠师们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同时也是十七、十八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
故宫,既古老,又新鲜。故宫,承载历史,创造未来。故宫,汉族建筑之精华,永远的故宫。
从弹幕得知,有观众对旁白声很是费解:“这妹子的声音略生涩、年轻,好像托不住故宫纪录片的厚重啊。”可这恰恰是制作方的小心思。贡献旁白声的是导演宗雨萱,配音之前,她用近半年时间跟拍了第一集中撤陈、除尘、出宫的全过程,摄制组的同事评价她“读出了解说词底下的情感,比字正腔圆的‘舌尖体’更亲切”。知情知趣,更追求一些普通人与故宫有血肉的关联,这也是《故宫新事》被比作《我在故宫修文物》姊妹篇的重要线索。一年前,初见陶瓷组的美女在空无一人的太和门广场独自骑车,如今,初闻一抹青涩的女声来述说史无前例的浩大工程,这两个时刻,年轻观众们都会被摄住——这几个跟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在深宫幽院里有着什么样的青春!
26分钟的第一集解开谜题:那就是平凡的劳动人民,只是朴实之上,还有匠心、情趣。红木嵌玉长方盆紫晶葡萄盆景前簇拥着几颗脑袋,有声音说“再回来就是5年后了,来,跟养心殿来张合影”。殿内所有1890件文物,挨个做了清晰的影像采集,它们在电脑里一一归档,像是数字时代留下的身份证件照。日光灯管下,有一只男生的手,翘着兰花指,给镀金嵌玉石玻璃海棠式盆玉石梅花盆景一层层穿戴上,每朵花瓣、每丝花蕊都须分别包好,枝枝桠桠间垫上纸团,以免磕碰。除了一件文物之外,其他1889件,每一件都至少有4层外包装,以确保它们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完全不会受到撞击、潮气、过于干燥、或是虫蛀的影响。唯一没有离开养心殿的,是仙楼佛堂的无量寿宝塔。宝塔共7层,高逾4米,通身由紫檀木制成。由于体积巨大,移动和拆分都存在风险。专家们决定,将佛塔封钉在原处,只是将上层的装饰物一一取下。于是,观众听到那位登高作业的男生说“摔我可以,摔它可不行”。
撤陈和数据录入的工作历时2个多月,接下来就是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268件养心殿文物除尘后送出宫,送到首都博物馆,与观众见面。纪录片拍下了宝贝们出宫的那个历史时刻:警车开道,特警押运,修复师们稀罕地拍照留念。等到了首都博物馆,交接的双方开始这样有趣的对话——“裂了”“木头干裂不可避免”“榫有缺”“嗯,背上还有裂呢,我们双方都拍个照存档”。还有几位围着甲子晚年字元宝式火锅细细端详,前一秒还在赞叹,后一秒就高声宣道“锈污迹微变形”。那些口气,好像面前不是什么被帝王把玩过的珍宝,不是姑娘小伙们亲手在清单里写下令人咋舌的的估价,而就是工匠们磕头学手艺的路上遇见的一件学习样本。
这场景某种程度上契合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憧憬。他曾说:“故宫每年1500万观众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奔着养心殿而来,人们进不去只能扒着窗户往里看,每到冬天窗户上便布满了人们呵出的白气,这场景离我的期待太远了。”在他的理念中,故宫应当是献给大千世界每一个你我他的礼物。
第一集的尾声,摄制组回到养心殿。所有的文物都已安然撤出,故事在空旷而安静的宫殿内似乎已告一段落。但这短暂的安静其实是“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真正重头戏的开始——古建修缮。此前一直淙淙如缓流的钢琴伴奏变得激昂起来,伴着更叫人欣然的旁白:“故宫里的每一座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栋建筑都有它的生命历程。4年之后,养心殿将有超过80%的区域面向公众开放,到那时,观众们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历史。而不必再隔着攒动的人头和厚重的玻璃,却只能瞥见冰山一角。关于养心殿,旧的故事并没有结束,而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无意中看到的这部《故宫新事》 ,一开场就让人有点恍惚,随着影像进入到养心殿,看着匠人们花费五年的光阴,撤尘,精心的包装、修正,再用手中的笔墨和刻刀,一丝一毫的修复,一点一滴的恢复曾经的面貌,直到时空好像被这些文物接通了,睁开眼,是当下大千世界,闭上眼,有历史,说不完的风吹雨打,前尘往事历历在目。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心传出自《尚书》,是儒家文化的精华,通过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大概说的是人心复杂,而大道微妙,唯有放下繁复与庞杂,平和、专注,才能真正的秉行中正之道,治理好国家,后来乾隆以此作为开头为养心殿书写了铭辞,韬光养晦,开创了一段盛事光景。
历史上曾有八位清代皇帝先后居住于养心殿,包括后来在这里垂帘听政的东西太后也一定没有想到,这个全中国最具格调的皇家禁地,后来几度变幻大王旗,经常过战火的洗礼,现在又成了寻常百姓的休闲之所,他们用过的桌,坐过的椅,把玩过的.玉盏,摩挲过的书卷,在每个人的眼中,有了不一样的价值和涵义。
这大概就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车轮吧,至少在人类没达到光速和时光旅行之前,历史是一去无返的河流,再过一百年,现在那些修复文物的匠人,以及爱看电影的我们,和曾经风光一时的皇帝们一起统统一去无返,而《故宫新事》这部电影,或许在某个春天夜晚,让这些故事拥入到某个人的脑海中,点亮几个神经元,给旧梦之中带来一丝新的尘光。
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这就是电影,和文物一样,既遥远又贴近,既陌生又熟悉,给我们带来跨越时空的心灵震动。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