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式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还可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论式笔记有下列几种:
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时,把书中重要的地方或自己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如***在读<伦理学原理>一书时,用朱墨两种色笔在书中作了不少的圈圈点点,遇到他认为观点正确、文字优美的地方,就批上“此论颇精”、“此言甚合
我意",认为不对的地方就画‘‘×”,或批上“不通¨、“荒谬”之类词句。
这种笔记方法只能在自己的书上用,这是应当注意的。
2.评注
评注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解。例如顾维桢(捕风提影说思维>中的一段文字:
哥德尔的不完整定理。是数学史里的一个里程碑。原来在严谨的数学堡垒之中,竞有一大漏洞,而且这漏洞是无可填的。本来严谨的数学架构,以少数的公理为基础,以明确的推演为方法,导出七层宝塔似备辉煌威果来,真是美不胜收。而且高妙的数学架构,严谨之外,兼具普及性:貌似不同的事物,透过抽象
表达,往往可以归纳在同一种数学描述范围之内,看来真是放诸四海而皆;隹了。哥德尔却证明,凡是普及性高的正式逻辑系统,其中必有某些命题,是无法以这系统的逻辑去辨别其是非的。这毛病多半出在“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一书,让我们认识到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具备新的能力:
一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力是教师一切能力的前提和根本,是教师综合竞争力的集中表现。在今天,通过专业学习和相关培训不断丰厚和提升教师自身专业底蕴、内涵,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自身价值,已经成为教师们的普遍共识。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通过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学习,不断积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战,才能实现教师的真正价值。
二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也是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关系,的重要标志。实现这一有效整合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信息素养、技能准备决定了信息技术在课程中应用的程度和效果。当前,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和应用,已经突破了原先制作和应用课件的简单层次,而发展至向教师课前利用网络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网络集体备课与教研、课中教师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以及课后教师利用网络展开教后反思、有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等方向靠拢。
三是课程及其资源的开发、实施能力。新课程改革真正实现了课程权力的下放以及教师课程开发权力的解放。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要思考怎么教的课堂教学问题,同时需要系统深入思考教什么的课程设计、开发问题。为了成功地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课程及其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实施技能。这就需要教师跳出以往单纯依靠教参而被动处理教材、实施教学的课程开发的习惯思维,建立“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正确教材和资源利用意识,做到“跳出教材教教材、用教材”。
四是课堂的驾驭、调控能力。传统意义上教师课堂的驾驭和调控能力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课堂突发教学事件上。然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课堂驾驭和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新课程在强调课堂师生民主、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强调教师对课堂的驾驭和调控,那么如何做到既能发挥教师课堂主导的“导”的作用,又能客观上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的兴趣与积极性?如何在充分遵循教师课前精心课堂预设的基础上,又能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自动生成?毫无疑问,这对新时期的现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挑战。
五是对学生和自我的心理调适能力。在课堂中,教师的心态、性格、气质等心理品质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心理品质是否健康、积极,教师能否正确面对来自自身专业发展、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压力,教师能否自觉主动进行心理调适、自我心理解压,对其是否能有好的教学非常重要。只有活泼乐观、永葆前进活力的教师,才能够做到“学而不厌”“锲而不舍”,面对每一个学生做到“诲人不倦”。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作笔记就是将读、想、写结合起来。脑、手并用自然比只读不写印象要深刻得多。比如作摘要就比单纯的读书多了一遍挑选和抄录;写读书心得更是将阅读的收获和体会进行了一番加工和整理加强了记忆的牢固程度。通过做读书笔记还可以将零散的资料进行分类做到有条有理地记忆提高了对知识的记忆能力。
2.
就是把原文重要的语句、数据、公式、定理、精彩段落、精辟的论述、佳句、警句或重要的史实、资料等摘录下来甚至全抄原文以便日后查检。关于词句、个别论点、个别事物的摘录则宜用卡片或活页纸的形式以便于分类保存查检;长篇文章的详细抄写宜用笔记本的形式可多备几个笔记本按需要分门类分别抄写。更为省事的就是将这些文字(或图画)剪下来帖在笔记本或不用的杂志上。如果书刊不是自己的则可以先复印后剪贴。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