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骨气》一文的写作思路,不同的解读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种争议是很有价值的。王荣生教授说:“语文教师最好能用自己的一堂课、一个、一次作业的批改、一项活动、一点等等,来加入‘语文知识’问题的讨论。”我们通过对《谈骨气》的细读,当然也可以对已有的议论文知识进行一次深入的反思甚至一定程度的重构。
议论文实际上可以分为证明文和阐明文,教学中要区别对待。用证明文的思路来解读阐明文,必然会觉得不通。不能一遇到议论文就要分析三要素,因为阐明文是不需要论据和论证的。分析阐明文,要引导学生分析其论题、论见及对论见的阐述过程和方法。
语文课程给学生提供的论证知识需要细化,太笼统的知识是没有用的。比如证明文的例证法,语文教材一般只笼统地说: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要保证和实现知识的实践价值,至少要说清楚:举例论证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简单枚举事例,而孤立的简单枚举事例是很难有说服力的,需要以较为深入的、能够超越事例表象的具体说理分析来配合,做到事实和雄辩有机结合。相反,只会简单举例支撑论点而不会分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只习惯于选择听话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论点,不敢、不善于利用反例展开论述,会使学生形成懒惰、不健康的思维方式。还如孙绍振教授所言:“选择了与论点一致的材料,就是排除了与之不一致的材料的结果,无视这样的矛盾,论证就必然是盲日的。”过去不少教师教《谈骨气》,都爱讲本文用三个事例来证明一个中心论点,学生也接受了举几个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例子就可以证明一个观点的知识,实际上根本没有学会正确运用逻辑思维,更不用提初步的辩证思维了。
不少老师认为《谈骨气》中孟子的三句话与下边所举三个事例一一对应,一个事例体现一句话的内涵,这也体现了语文课程中充斥了太多的奇奇怪怪“想当然”的知识。此类模式化的、习惯性的认识应该还有不少。充满实事求是精神的细读,无疑是化解此疾的妙方。
议论文中对经典的引用,根据写作需要,可以是求真的原原本本的引用,也可以是以善和美为追求的化用,不可拘泥待之。
探讨议论文的语用价值,从语用角度分析文章的思路和修辞,看看写作目的、写作对象、写作场合对文章写作的影响,也是议论文解读应有之义。如此,才能真正读出文章本意。
如果《谈骨气》真的引发了我们对议论文相关知识的重新认识,从而使议论文教学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和改进,善莫大焉。
下面,我们对文中所引三个事例进行解读。上文提到,这三个事例在文中的出现,是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到“怎么做叫有骨气”。当然,这三个事例并非如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句话一一对应,尽管这样理解可以给人一种秩序感和整齐美。 第一个事例中,文天祥的行为可以全部体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正如作者所说“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并非如徐、朱两位老师认为的那样只能体现“威武不能屈”。第一,文天祥虽然那时任何富贵也没有,但他只要投靠元朝,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然后去放纵、去享受。富贵对常人的诱惑是难以克制的,但文天祥心志不乱,高贵的灵魂没有屈从此种唾手可得的诱惑,他克制住了自己。这种做法不正是“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的最好诠释吗?他这种刚强不屈的人格不正是有骨气的体现吗?此可谓“富贵不能淫”。第二,文天祥被抓,关在一个阴湿的地牢里,是个一无所有的“阶下囚”,但他没有改变自己为了民族利益而抗击元朝入侵的正义行为,这又体现了“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的精神境界。此可谓“贫贱不能移”。第三,文天祥在北京,野蛮的元人用暴力折磨他,然而此威势武力也没有使他屈服。此可谓“威武不能屈”。
文中所举第二个事例也很值得揣摩品味,这是因为,吴晗先生对此事例的叙事话语和《礼记?檀弓下》中故事原文的叙事话语不太一样。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在故事原文中,黔敖这个富人确实如徐、朱两位老师所言,真是一个慈善家,尽管在施善时一开始他态度不好,没有给饿者以起码的人格尊重,但他能够知错就改,还是不错的;而文中穷人也确实有点酸,人家都承认错误了,你何必要矜持到底呢?到了《谈骨气》中,故事却成了“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还说:“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这种写法被当作“修改历史”和“添油加醋”,受到了徐、朱两位老师的指责。我们如果深究一下此文作为一篇杂文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就很容易知道吴晗先生笔下的这位富人是有所指的,即当时以老大哥姿态而非平等伙伴姿态压制中国的苏联,而穷人即是我们自己。这样,文章对《礼记》故事原文的所谓“添油加醋”式的发挥就不仅可以理解,而且还值得借鉴学习,即:借用人们通常熟知的话语,给以个人化的诠释,使原话语承载起新的内容,以适合自己表达的需要。这种旧词新用手法,是一种表达的艺术。徐、朱两位老师批评的所谓本段写作违背了论据使用的基本精神――真实性,应是批错了方向,因为这个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如上文所述,根本就不是被当作论据来使用的。顺便提出来:第一个事例中,吴晗先生将“富贵不能淫”解释为“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要较一下真,似乎与本意也有偏离,但这种发挥性的新解其实也是因为现实需要而有意为之,绝非作者对经典的理解偏差所致。
第三个事例用来生动地表现什么是“威武不能屈”,争议不大,在此不展开论述。
尽管徐、朱两位老师对《谈骨气》写作的逻辑性提出的质疑在我们看来是不成立的,但这种对经典选文进行质疑的精神还是非常宝贵的。事实上,《谈骨气》这篇文章也绝非完美无缺,比如文章第四段说:“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接着,文章用事例具体阐述“有骨气”的表现。这三个事例中,文正祥的事迹和闻一多的事迹毫无疑问,体现了“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但第二个事例就不行。
我的家乡在合肥,这里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原先的道路细细窄窄,非常拥挤,经常堵车。现在的道路变得宽阔平坦,道路两边种满了花草树木,行人和车辆各行其道,交通很通畅。比如说公安厅门前的安庆路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道路两边的违章建筑都被拆除了,路边宽了,两边铺上了漂亮的人行地砖,同学们过马路更加安全了。
现在的城市绿化也比以前好多了。道路、小区、公园......都种上了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空气更加清新,小河、池塘清澈见底。就连我家的小区里也种上了琵琶树、香椿树、金银花......
虽然我的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希望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加美好。大家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让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通过家乡的变化,我感受到了,现在交通发达了,经济好转了,物资增多了......祖国在发展,我们在前进!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美丽的合肥,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来美丽的合肥。
这一个中心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就是指合肥市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二段历史是指公元21x年的三国和公元195x年在这里成立了安徽省省会。三大特色呢指合肥是历史悠久的古城、新兴的科教名城和美丽的滨湖新城,也正因为此,合肥市一座既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四大名人是包公、李鸿章、刘铭传、杨振宁。五大景点是指包公园、李鸿章故居、三河古镇、丰乐生态园和徽园。由于时间限制呢,咱们今天下午就去合肥最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包公文化园。
游客朋友们,在到达包公祠之前呢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包拯:包公,姓名包拯,字希仁,北宋名臣。生于99x年,卒于106x年,享年63岁。有关包拯清正廉洁、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故事,民间流传很多,世人尊称他为包青天。为了纪念这位刚正不阿的清官,后人陆续建成了包公祠、包公墓等一批纪念性的建筑物,形成了今天的包公文化园,大家请随我来。
我们现在所在的就是包公祠前了,它是包拯的家祠,全称为包孝肃公祠。迎面的一座白底黑框照壁墙,正堂两侧各卧石狮一只,雌雄各一。包公祠的正殿为五开间,正中安放着一尊高八尺的古铜色包公坐像,你看他一手执笏,一手握笔,高大威武,正气凛然,两边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的站立塑像,上方高悬着三方回文匾额,正中间是色正芒寒,两边分别是清风亮节和庐阳正气。大家再看,坐像左侧陈列的是为老百姓所熟悉并热情传颂的龙头、虎头、狗头三口铜铡。
游客朋友们,出了包公祠,大家可以看到东面的那座六角亭,就是廉泉亭了。亭内有口古井,据说凡清官好人喝了安然无恙,但赃官不孝之人饮此井水,便觉头痛不止,且无药可救,所以称为廉泉井。
再到包公墓看一看,大家小心台阶,这是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名臣陵园。进入墓园大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高4.2米,宽10.5米得大型照壁,上面刻有包孝肃公墓园六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大字,照壁后面是子母双石阙。阙,是古代宫殿陵墓的肃穆场所前的高台建筑。古人入阙必得下车,以示礼敬。我们再往前走,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专供祭祀用的享堂。享堂内设有神龛,供奉着包拯的神位,神位前的供桌上设有香台,供瞻仰祭祀者进香叩拜之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观察一下。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游览到此为止,万分感谢你们对我的支持,谢谢!
我们买好了火车票,赶紧登上了通往合肥的火车,呵,到合肥的人还真不少呢!一会儿工夫,火车开了,我做在自己的位子上,不知道是太累了还是太困了,刚坐下来就睡着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妈妈就喊我:“XXX,到站了,快起来吧”我一听,赶紧背上了背包,和爸爸妈妈一起赶紧下车。
我门出了火车站,打了个的,去游玩的第1个地方,合肥科技馆。
一进科技馆,我就看见了一个钉子床,于是我排队去尝试睡钉子床,前面的小妹妹躺了上去,于是,工作人员把钉床开启了,钉子床上银光闪闪的钉子真令人心惊胆寒,钉子尖尖的,还闪着锋利的光。小妹妹不觉尖叫了一下,我们也十分为她担心,可是,当工作人员一按绿色按钮,钉子降下去的时候,小姑娘竟然安然无恙。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些钉子排列得非常整齐,人的重量平均分布在无数的钉子上,每个钉子上受到的重量就只有很小一点了,所以钉子就不会伤到人。我和爸爸妈妈都到那张钉子上床上去睡了一下,结果全都毫发未损。
接着,我们又到一个倾斜小屋的屋子里,这间屋子是倾斜的,人一走进去是就象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似的\',摇摇摆摆的,根本走不稳,这不,我刚进去就摔了个“两腿朝天”。
我走出了这建房间,就看见了一个大铁笼,铁笼里有几个小朋友,上面还有一个阿姨让小朋友门把手贴在铁笼的四周,然后又拿起一个能输出有几万伏的东西往小朋友手放的地方放电,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小朋友却都毫发无伤。
接着,我们又去了科技馆的不少地方,到中午时,我们在肯德基大吃了一顿,接着,我们又去了鼓楼和其他的一些地方,下午4点钟的时候,我门又坐长途汽车满载而归地回来了,我和爸爸都买了一些书,妈妈买了一些化妆品。晚上7点的时候,我门到家了,我洗了个热水澡,就跑到床上睡大觉去了。
这篇阐明文所使用的主要阐述法,有引用孟子的话具体解释怎么做叫有骨气的诠释阐述法,还有被编人教材时删节的原文第三段给“骨气”下定义所使用的定义阐述法,另外,主要就是设例阐述法,即通过具体例子,将相对而言较为抽象的论见阐述得更具体、更形象,使读者更感性地领会怎么做叫有骨气。这种方法很容易和证明文的例证法相混淆,但实际上二者差别很大。例证法是通过例子来支撑、证明论点的,为的是使读者相信自己的论点是对的,能够站得住脚。它通常要和具体分析结合在一起使用,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言:“论点要经过反思,材料要全面,至少是正面和反面一起考虑,进行具体分析。”这是因为,多数情况下,议论文中例子的举证,都是简单枚举而很难做到广泛列举,完全列举则更难,甚至根本就不可能。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能够揭示例子内涵的理论性的具体分析做支撑,纯粹靠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就下结论,是很难有说服力的,即使“事实胜于雄辩”也不能给我们更多的底气,举再多的例子也形同虚设。实际上,“事实胜于雄辩”这个貌似颠扑不破而其实毫无意义的命题用一种二元对立思维预设了事实和雄辩之间的对立竞争关系,这对二者本身及二者之间的联系,都会造成误导性的扭曲。那么,作为学者的本文作者吴晗先生怎么会在文章开始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样的论点,然后举三个事例来论证呢?这种简单枚举事例而缺乏具体分析的“论证”有谁会相信呢?实际上,本文根本就不是一篇证明文,吴晗先生也无意去证明什么让读者相信。以证明文的各项规范来解读本文,就会像徐、朱两位老师一样得出如下结论:
文中所举三个人的事例,即便都是毫无缺陷的事实,也不能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因为“中国人”是一个集体性概念,指称的是亿万个人。而文天祥等三个人只是这亿万个人中的三个单例,三个单分子不能支撑那个包含亿万个人的集合概念的性质。
两位老师遗憾地感到:面对“用三个人事例充分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样的教学,学生却提不出――“举三百个汪精卫式的人物是不是更能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没有骨气的”――这样的`反问。真正弄懂了《谈骨气》的本意,这样的反问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两位老师又说:倘若把“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改作“我们中国人要有骨气”……文章会顺畅许多。殊不知,文章首句所指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