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华夏儿女的信念中,“国”与“家”是密不可分的。爱国犹如爱家,爱国胜于爱家,“以天下为已任”的这种传统感情,传统信念,已经融化在炎黄子孙的血液里。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长江、长城、黄河、黄山在我们的心中重千斤。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效国之行,是任何力量也动摇不了的。
爱国魂是最纯洁的灵魂,爱国心是最美好的心灵,爱国情是最崇高的感情,爱国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最神圣的使命。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感情,也是一种神圣的职责;爱国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更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实践;爱国是一种升华的思想,更是一种心甘情愿的奉献。
如果我们每一个学生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每一个农民都为祖国的繁荣而耕耘;每一个职员都为民族的振兴而拼搏;每一个军人都为国家的安宁而奉献;每一个知识分子都为中华的富强而发光;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为中国的腾飞而奋斗!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会指日可待!爱国主义的思想就一定会在我们的脑海里深深扎根,爱国主义的情感就一定会在我们的血液里滚滚流淌,爱国主义的旗帜就一定会在我们的上空高高飘扬,永远飘扬!
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一位10岁参加抗日儿童团、14岁参加共产党的小姑娘。解放战争时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为掩护革命同志转移而被捕。她坚贞不屈,神情镇定,从容地卧倒在敌人
的铡刀下,英勇牺牲,年仅15岁。***亲自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分析:女性一直是弱小者的代名词,但有谁敢说刘胡兰弱小?因为有了理想,弱小的身躯里也装着无限大的勇气。
话题:“生命的价值”“追求”
说到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是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我们是具有高素质的发展型人才,我们要过的是坐在办公室里,翘着二郎腿,吹着空调,看着报纸,喝着茶水的日子。而不是整日风吹日晒,为生活而东奔西跑的人。其实这样的生活有谁不想过?但是首先要看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去过那样的轻松悠闲的生活。哪一个成功者不是经过艰苦的磨砺锻炼而来的。没有汗水的滴落何来成功的果实?
的的确确,现在的生活好了,有些孩子总是不珍惜眼前,老一代成功的经验总是没有用处。很小的时候,家里人就会给我讲那些成功失败的故事,先是当纯粹的故事听,过眼烟云一般,听过就忘掉了。后来,听的多了,也会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时间久了,我也就习惯了听故事,悟道理。许是年轻气盛,总是要走一遍上一代的弯路,败了,才肯认输,尽管可以不走这些弯路。有时候我在想,人生是什么呢?人类从出生到死亡,拼搏一生,奋斗一生,到头来,能带走的又有什么?就像赵本山小品中说的,那个小盒才是你永久的家。
其实结果怎样并不重要,中间的`过程才是值得回味的乐趣。譬如小时候因为没及时完成作业被妈妈打,现在走在街上看到别的妈妈打自己的孩子,就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如果不是父母苦口婆心的教育,现在的自己是什么样子谁能想得到?譬如工作不合格被老板吵了鱿鱼,心里不服,在日记里记下郁闷,在心底立下雄心壮志,以后一定要努力认真的做。现在翻翻曾经的日记,是多么的幼稚,多么的可笑。但也正是有了这些失败与挫折,才激励了自己奋发向上的劲头,才鼓起来勇往直前的勇气,才换来了今天的美好。有时失败离成功只有一步之差,失败也是一种“成功”,它让你成长,它也会让你在失败中获得更多的人生价值。
人生这些酸甜苦辣的过程才是最值得回味咀嚼的。是树木的根,植物的颈,世间万事万物给养空气和水分的通道。社会上的生活不容易,只有真正体验到了才会了解。那励志的影片,那鸡窝飞出金凤凰的故事层出叠穷,但是真正激励人心灵深处的有多少,看一看,到了结局,是悲,哭一哭,是喜,乐一乐。小小的感动一下,然就就把那些掩埋起来了,可能多少年都不会把它拿出来重新温习一下。只要自己亲身体会的,亲身感受的过,才会时不时的旧事重提,激励别人,同时也提醒着自己。
“天下英雄皆我辈,一入江湖立马催”。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身边接触的人也完全变换了角色,昔日和蔼可亲的老师可能变成了极加严厉的上司,平日里笑脸相迎的同学许会变为面目狰狞的竞争者,相互之间的相处之道和校园生活早已截然不同。你深陷在这巨大的转变中,痛苦的不能自拔,彷徨,迷茫,失落包围着你,你看不惯同行之间残酷的竞争,你无法忍受同事之间那种不关心的眼神和冷漠的话语。只有到那时,你才会知道现实是多么的残酷;只有到那时,你才会知道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你就像是空气中一粒微小的尘埃;只有到那时,你才会知道,自己在学校里学的知识是多么的匮乏,自己那自认为良好的能力是多么的欠缺。世界上没有后悔药,而人们却总是在后悔中匍匐前进,好不容易爬到终点,却发现自己已经被时代淘汰了。
岁月轮回,点点滴滴。
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不仅仅是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对待生活开朗乐观的态度。细节决定成败,态度主宰命运。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百分之一的灵感。而我要说,勇往直前、拼搏进取的精神+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服输的毅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1932年,吉鸿昌回国,率领抗日同盟军,转战长城内外,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后不幸被敌人诱捕,就义前他写下了正气凛然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分析:“我是中国人”,一声惊天霹雳,一身铮铮铁骨,吓退了多少人,惊醒了多少人。不以国弱而耻辱,不因国破而逃亡,这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维护了个人的尊严。
话题:“做一个中国人”“中国,我爱你”“骨气”
上周,笔者所在的县城,发生了一起学生凶***案:十多个高中学生在放晚自习后,将一名外校的高二男生逼到河边,活活用砖头石块砸死!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被害者系一住读农村学生,星期天到溜冰场溜冰,不小心碰撞到另一名城里学生,因其中一方出言不逊而大打出手。单挑时,城里学生吃了亏,因嘶叫着叫对方等着瞧。隔一个礼拜,城里学生想方设法弄到了乡下学生的手机号码,(二人不在同一所学校)案发当晚,拨打对方手机将之骗出。路人看到他带着一出租车的帮手(同样都是高中生),向这个势单力薄的乡下孩子扑去,那孩子慌不择路,跑到学校后面的河滩,在黑暗中被害。
这是笔者从教以来,在本县经历的第三起学生凶***案了。第一起,是五年前的情人节,两个初三男生为一个女孩争风吃醋,互相邀集要好的同学持利刃群殴,混战中有三名男生丧生,其中一个是笔者远门表姐的独生子;第二起发生在两年前,当地某一地头蛇的儿子因平时过于嚣张,欺负弱势,被一名学生激愤之下用藏刀捅死。
凶案发生后,无论校方还是双方家长,以及社会方,在对孩子痛恨之余,更多的.应该是悔恨!对被害者和凶手们的父母来说,已经发生的惨案,无异于天塌地陷的灾难。反省一下,种下这些祸根的,却是他们自己。
没有哪个孩子生来就带着原罪,一切全在后天的成长中受到的影响、教育引导。他们的性格品行是可塑的,长成个什么样的人,很大因素在于家庭的熏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的孩子的第一老师。
在反对学校抓高分、给学生减负、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有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那就是家庭对孩子个性发展的过激培养。他们以不压制孩子天性为由,对孩子娇宠放纵,不仅自己对孩子百依百顺,也对学校进行的一些教育手段横加干涉:作业多了,说压力大;孩子犯错被教师训斥,或偶尔体罚,便拿出人格尊重出来声讨教师,甚至搬出教育法规来惩罚教师。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受教育者大部分形成这样的特点:唯我独尊,经受不起挫折,盲目虚荣。有这样一个对比:以前,家长以自家孩子学习成绩优秀、遵守纪律为荣;而今天,那些调皮捣蛋、跟老师顶撞的孩子,反而成了家长在人前津津乐道的荣耀。他们将之视作孩子有个性,有魄力的表现。对那些循规蹈矩的孩子,他们说成书呆子,并预言他们长大也是窝囊废。
过分压制孩子个性固然不好,而任由其随意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取的极端。如同行车没有刹车,出车祸在所难免。中国有句古话“矫枉过正”,恰恰说明了各趋极端的弊害。
当前教育的另一个取向,是提倡赏识教育,反对批评。据说是为了树立孩子的自信心。然而生存是残酷的,孩子迟早有一天会长大,走出父母的庇护,承受风风雨雨。在个性的可塑时期,让他们形成了一种吹打不得的娇弱性格,不能吃亏,没有宽容心,光有自信有用么?上述凶***案就的一个例子。再,为何当前大学生自***现象增多?原因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付出艰辛,自然也承受不起挫折。
我曾经对朋友这样抱怨:若这些送到学校受教育的孩子是上帝的羔羊,则我们这些教师的角色,算不得牧羊人,充其量只是牧犬。现在,教师能左右学生的范围太有限了,小孩子还好,对一些中学生,45分钟之外,你想和他谈心都难。师生之间发生僵局,找家长从中沟通斡旋,家长也是站在学生一个立场上说话,让教师处于一个背理的位置。当然这样的情况不是很多,然而不幸正是从这些不多的情况发生的。
在家长要求孩子个性发展的另一极端,是学校对高分依然故我的要求。素质教育喊了多年,学校教育的重心还是文化知识的培养,评估一个学校优劣的标准还是升学率、最高分。学生一方面在家庭的溺爱下,个性彰显铁骨铮铮,另一方面,却是学习中受到压力无法派遣。以上述案件为例,警察在事发后,捡拾到血污的砖石足足有半车!孩子们当时一定没想置彼此于死地,主凶固然有泄私愤的动机,而那些为义气而出手的帮凶,在投掷砖石时,不知不觉将之视作缓解压力的一种手段————成人还会为解压而用羽毛枕头互相殴打,何况孩子?
在这些事件之后,是孩子对学校纪律、对法制的漠视。他们过于自我,遇事只想自己解决,视老师如无物,视法律为笑话,悲剧就这样在不期然中酿成了。
希望学校与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在老套的书本知识、一成不变的行为准则、出人头地的预期之外,多一些法制教育,多一些诸如宽容隐忍的教育,多一些自卫常识(比如遭到攻击时向人多处逃匿),甚至多一些唐吉诃德式的骑士精神教育,让孩子知道,以众凌寡是不光荣的;上述悲剧都不会发生。
林语堂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一次,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皮包装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撑破了。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了。谁知道,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分析:林语堂,一位大师级语言大师。性格幽默、风趣,听其谈话,如沐春风,获益多多。
话题:“春风化雨”“为师之道”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