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笔者所在的县城,发生了一起学生凶***案:十多个高中学生在放晚自习后,将一名外校的高二男生逼到河边,活活用砖头石块砸死!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被害者系一住读农村学生,星期天到溜冰场溜冰,不小心碰撞到另一名城里学生,因其中一方出言不逊而大打出手。单挑时,城里学生吃了亏,因嘶叫着叫对方等着瞧。隔一个礼拜,城里学生想方设法弄到了乡下学生的手机号码,(二人不在同一所学校)案发当晚,拨打对方手机将之骗出。路人看到他带着一出租车的帮手(同样都是高中生),向这个势单力薄的乡下孩子扑去,那孩子慌不择路,跑到学校后面的河滩,在黑暗中被害。
这是笔者从教以来,在本县经历的第三起学生凶***案了。第一起,是五年前的情人节,两个初三男生为一个女孩争风吃醋,互相邀集要好的同学持利刃群殴,混战中有三名男生丧生,其中一个是笔者远门表姐的独生子;第二起发生在两年前,当地某一地头蛇的儿子因平时过于嚣张,欺负弱势,被一名学生激愤之下用藏刀捅死。
凶案发生后,无论校方还是双方家长,以及社会方,在对孩子痛恨之余,更多的.应该是悔恨!对被害者和凶手们的父母来说,已经发生的惨案,无异于天塌地陷的灾难。反省一下,种下这些祸根的,却是他们自己。
没有哪个孩子生来就带着原罪,一切全在后天的成长中受到的影响、教育引导。他们的性格品行是可塑的,长成个什么样的人,很大因素在于家庭的熏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的孩子的第一老师。
在反对学校抓高分、给学生减负、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有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那就是家庭对孩子个性发展的过激培养。他们以不压制孩子天性为由,对孩子娇宠放纵,不仅自己对孩子百依百顺,也对学校进行的一些教育手段横加干涉:作业多了,说压力大;孩子犯错被教师训斥,或偶尔体罚,便拿出人格尊重出来声讨教师,甚至搬出教育法规来惩罚教师。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受教育者大部分形成这样的特点:唯我独尊,经受不起挫折,盲目虚荣。有这样一个对比:以前,家长以自家孩子学习成绩优秀、遵守纪律为荣;而今天,那些调皮捣蛋、跟老师顶撞的孩子,反而成了家长在人前津津乐道的荣耀。他们将之视作孩子有个性,有魄力的表现。对那些循规蹈矩的孩子,他们说成书呆子,并预言他们长大也是窝囊废。
过分压制孩子个性固然不好,而任由其随意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取的极端。如同行车没有刹车,出车祸在所难免。中国有句古话“矫枉过正”,恰恰说明了各趋极端的弊害。
当前教育的另一个取向,是提倡赏识教育,反对批评。据说是为了树立孩子的自信心。然而生存是残酷的,孩子迟早有一天会长大,走出父母的庇护,承受风风雨雨。在个性的可塑时期,让他们形成了一种吹打不得的娇弱性格,不能吃亏,没有宽容心,光有自信有用么?上述凶***案就的一个例子。再,为何当前大学生自***现象增多?原因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付出艰辛,自然也承受不起挫折。
我曾经对朋友这样抱怨:若这些送到学校受教育的孩子是上帝的羔羊,则我们这些教师的角色,算不得牧羊人,充其量只是牧犬。现在,教师能左右学生的范围太有限了,小孩子还好,对一些中学生,45分钟之外,你想和他谈心都难。师生之间发生僵局,找家长从中沟通斡旋,家长也是站在学生一个立场上说话,让教师处于一个背理的位置。当然这样的情况不是很多,然而不幸正是从这些不多的情况发生的。
在家长要求孩子个性发展的另一极端,是学校对高分依然故我的要求。素质教育喊了多年,学校教育的重心还是文化知识的培养,评估一个学校优劣的标准还是升学率、最高分。学生一方面在家庭的溺爱下,个性彰显铁骨铮铮,另一方面,却是学习中受到压力无法派遣。以上述案件为例,警察在事发后,捡拾到血污的砖石足足有半车!孩子们当时一定没想置彼此于死地,主凶固然有泄私愤的动机,而那些为义气而出手的帮凶,在投掷砖石时,不知不觉将之视作缓解压力的一种手段————成人还会为解压而用羽毛枕头互相殴打,何况孩子?
在这些事件之后,是孩子对学校纪律、对法制的漠视。他们过于自我,遇事只想自己解决,视老师如无物,视法律为笑话,悲剧就这样在不期然中酿成了。
希望学校与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在老套的书本知识、一成不变的行为准则、出人头地的预期之外,多一些法制教育,多一些诸如宽容隐忍的教育,多一些自卫常识(比如遭到攻击时向人多处逃匿),甚至多一些唐吉诃德式的骑士精神教育,让孩子知道,以众凌寡是不光荣的;上述悲剧都不会发生。
你们好!
你们和我一样,都生活在一个安宁、和平的地方,有爱你们的爸爸妈妈呵护着你们。因此总觉得战争、侵略这种事情离自己好遥远好遥远,似乎这一切的一切不关自己的事。但是,作为一个中学生,不,是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必须维护和平,让战争不再踏上我们的国土,甚至整个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让天下的孩子都在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呵护下。
自从读了《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后,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残酷和沉重,感受到了人民的悲哀和期望。也更感悟到今天的幸福安逸生活的宝贵。
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我觉得十分感人。虽然是凌风苦雨,虽然是天昏地暗,但是人们在哗哗的雨声中,在望不到边的山路上,在雨伞下低头走着。“满山漫谷都是来参加纪念的人,有老人,有小孩,人们成千上万。”低头朝圣般行走。想想这本来就够庄严、肃穆地令人沉重、震撼,再加上风雨昏昏的烘托,我似乎觉得苍天为之哭泣,大地为之哀伤。
在文中所有的作家几乎都感到惋惜、内疚,但有一位日本作家却说“……南京大屠***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他将话题一转,完全是开脱之词,以广岛事件掩盖南京大屠***,是人们无法容忍的,虽说承认了南京大屠***,但是避重就轻,没有诚意,我们不能忽视。
看到了日本人的这种态度,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一种危机感,因为我们国家还不够强大,面对日本政府的无礼挑衅,我们只能在报上说说而已,不能像韩国那样采取强硬的措施,迫使日本认错道歉。相反,日本凭着自己的有实力,为所欲为。虽然,近十年来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但是世界的局势还是很不稳定,存在着许多不安定的因素。所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面对现实,防止战争,呼唤和平。
让我们中学生一起手挽手来做一回和平使者吧!我们要提倡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必要时我们又必须勇敢地迎接战争,保卫和平。
(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严正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迅速发展,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此话不无危机感。国际竞争的压力,突显出原有教育体制、教育观念不合时宜的陈腐与偏置,惕警起改革的势在必行。“素质教育”这一术语作为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一种反动二被导入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轨道。并且在其运行之初显露出一种令人喜忧参半的复杂状态,其中的混乱、偏颇、漏洞、障碍等等,在此不想多做探究,旧瓶盛上新酒,也难免一些残留的旧滴,混杂、消解了新的纯粹,但一滴与一瓶,浓淡已经判然。
(二)
所谓素质,本来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按此,定义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想来就不无道理。素质不是某些具体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所有外部事物、知识文化等在人的身体心灵头脑骨髓中内化之后所氤氲所澄明所亮敞出来的那些东西,它是超越了旧的明晰与熟悉,面对新的混沌与陌生时的那种分选、爬剔、梳理、消化、吸纳、以及新创的自由与自觉。素质不是具体的某种工具,而是能握任何工具,并能游刃有余运用自如的那一只手。
关于素质教育,李岚清的定义颇有意义:“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素质教育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这片来自最高决策层的声音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对“素质教育”目标方向的界定,更在于其中可喜地透露出的一片人文关怀意识——“对国民大众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价值关怀。对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学尊重。”并且在此,审美的维度被明确树立进了目标的范畴。这无疑是对过去以培养少数“精英”为目标,以升学率为转轴,以智育为量度准绳的逼仄的传统教育价值观的一种反拨,这不啻是未来教育发展、人的发展的一道福音。
在“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响亮的声音传遍耳闻的当今,问题早已不在于概念的是否适当以及它是否必要与是否执行。
困难在于操作:如何操作?怎样保障它不偏离、不歪曲、不流于表面的形式......(当然前提是:一套完善的、系统的、具体可行的素质教育理念的建立。)
在我们这个注重功利、实用的社会,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在这个裂变的阵痛时时绞动心的浮躁迷惘了关照的眼眸缭乱了常态的步履的转轨期,在这个被各种俗谛充盈围抱、芸芸广众乐于媚俗或不由自主地流于媚俗的氛围里,在这个选择方式表面上的多元化终究掩映不住本质里的一元化的单一性指归的境地里,我们可以想象:素质教育将有可能走向何处,它的哪些内容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较为轻松并且卓有成效地被落实,二哪些内容壬将一如继往地因循旧辙或被置之高阁或无可奈何地流于形式并且愈演愈烈每下愈况。
于是,一方面我们欣喜看到:我们欣喜看到:我们已经因材施教、因地、因时制宜地培训了多少富有“素质”的各型人才,他们都在社会的庞大的建设系统中找到了自己或取或予或显赫或寻常的位置:厂长、经理、懂事、企业家、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文艺工作者等等花开遍地、桃李满园、蔚然缤纷、俨然灿烂。
我们触摸到文明前行的脉动——科技在进步、物质财富在丰富、经济在增长、生活水平在提高、社会在繁荣......生活的外观似乎越来越光滑美丽、越来越无懈可击。
但同时,我们也逐渐感觉到:在小汽车、错层式家庭住宅、精致的厨房设备、高传真装置、多媒体、互联网络、精品屋、专卖店......陆陆续续闪亮登场的同时,人的形象却日渐远离生活的镜头,变得模糊不清,就象夜雨街灯下幢幢匆匆的影子,塞满各种电磁波、油墨、激光盘气息的脑袋下面是日渐荒凉的心灵,生活的本质益发地晦暗不明。
我们逐渐了解:在物质、金钱、技术、事业及其成功不能抵达不能充满的时间与空间,许多人无法逃避无法摆脱某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煎熬与追迫,不能为自己张罗起一个修习精神的道场,不能为自己垦殖一片憩息生命的园地,不能为心灵找到一方坚守的位置,在精神生命无根无家的状态下,把自己交给无聊与庸俗,交给为金钱地位享乐的奔竞,交给声色犬马的追逐与狂欢,用华丽的包装、盛丽的场景掩遮起骨子里的贫血空洞与苍白,并且自命为大手笔,而这样的手笔,充其量不是给文明导致堕落的观点写上一条充分的注释而已。
物质的富足不等于精神的丰盈,技术的高超不等于科学的发达,拥有握工具的手不等于拥有适当使用工具的心灵。
(三)
吴宓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凡古今中西之人,其生活及事业,皆有外阳(功业、道德、思想、责任)与内阴(生活、婚姻、恋爱、情感)之二方面,表现如一,乃为真诚;情智双融,乃为至道,阴阳合济,乃为幸福。窥此二者之全,乃为真知,由此二方面竭力帮助,乃为真爱。”
传统教育理念及其运作的偏颇或者说不近人道处恐怕就部分在于割裂了人生阴阳的合济,不一人的完整为本,而把人当成运转社会这部庞大机器的某种工具,当成大大小小的官员们手中可以任意调拨的棋子,而不关心、爱护、帮助人们去获取“情智双融”、“阴阳合济”的至道与至福。
教育的运转臣服于市场经济霸道的指挥棒下,学校变成了流水线作业的生产车间,教师成了各种技术工人,而学生就是专门制作的迎合市场口味的适销对路的各类产品,在按部就班的一道道程序化工序结束之后贴上统一的商标与功用说明批量投放出去载浮载沉,经过时尚的潮流层层濯洗,终于褪尽一切个我的色彩成为无质感无区分的一沫沫漂浮物。
人的塑造被异化,被简单为工具的制作,技术的解放力量——使物工具化被扭曲成技术的桎梏——人的工具化,人生多向完整的需求让位于一维的现实功利。
而每一个完整的人生都有两种潜在的需求:一种是以连续的开创去实现自己。另一种是以一种永恒的宁静来抚慰自己,而且人类文明的程度越高,创造性生活的范围越广,强度越大,其需求的宁静于抚慰也就越细腻、越丰富。
从人生的完整需求出发,为现代建设与生活的素质教育,它的理念与运作中所贯注的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应该体现在对每一个个体生命获得完整与幸福的目标的关怀与“竭力帮助”,即一方面帮助其拥有开创事业人生、发展自己,实现自我所必须的方法与能力,不仅仅教给获取知识能力、开启灵明的钥匙,激发起追求未知的渴望,在内心里建立起自我教育的意念,一生追寻与维护生命的灵性、激情、想象与创造力。
另一方面,帮助其拥有一颗丰富饱满的心灵,一颗能够去粗取精、吐故纳新的向着纷纭繁富、良莠参差的现实存在敞开的心灵,树立其一个能够抵拒种种诱惑与打击,能够把持、能够守定自己的信念,养育一个能够参与与融入现实人生而又能够超越某种现实层面的进退裕如的精神,经营一方能够宁静、抚慰心灵、修养生命、栽种生活中点点滴滴、大大小小浅浅深深的与感动并且能够使其开出芳馥的的花来的丰饶园地——多少人因为“后院失火”而最终丧失了曾经拥有的一切,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而原来,我们可以不等到发现“后院失火”时才想起应该予以的经营与管理,可以不等到看见朽坏堕落的不可逆挽时才想起应该给予的呵护,就像我们可以不等到呼吸到远超安全阈值数倍PPM的污浊空气时才想起曾经疏忽了的预防,可以不等到泥沙淤积充塞了所有的江河湖海洪水汪洋恣肆时才想起保护森林植被,可以不等到一个个物种一一迅速地灭绝时才想起全球生态的……对于渴望清洁水源的人类,人工制造的“纯净水‘永远只能是杯水车薪,就如同人们不能以杯水的沉醉代替生命有家可归的饱满与宁静。
(四)
与关怀个体生命的完整与幸福相应的,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内容还包括培养受教育者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一切的人文关怀意识,这是同一问题的另一面。
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的口号:“学会关心、学会发展”,其中也不无人文关怀的意识。
从关心一枝一叶到关心整个世界,从关心身边的亲人朋友到整个的人类,从关心自身的发展实现到关心集体、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
见微知著,推己及人,儒家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信条,其中不乏可资现代运用之处,小事做得来,大事才能提得起,可供挖掘、可供借鉴的不乏其例:
日本教育法将关心的内容化为一条条细则落实到每一阶段的教育。
新加坡的“好公民”课程和《儒家伦理》课,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让学生从个人开始,然后扩展到家庭、学校、邻居、国家乃至世界,通过生动多样的方式,将关心的意识及诸多的价值观念传递并化入学生的观念及日常的行为。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对关心目标的概括周到而又简明——“关心自己,包括关心自身健康;关心家庭、朋友、团体;关心他人;关心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全球生存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
如果学会关心,人们就会应付裕如地处理好诸多的现实问题。
如果学会关心,人们就会自觉地、自由地、负责地、欣喜地、充满爱心地参与生命,成为创造的合作者,成为存在的守护者。
如果学会关心,人们就会激发出发展的活力,生发发展的`自觉,使自身的认知、能力、态度、价值观、情感等得到整体的和谐的发展,并且在发展中享受到一种“神驰”的快乐。
(五)
因为每一道涟漪的觳皱而有奔涌无际的波涛,因为每一片叶的翠绿而有遍及天涯的葱郁,因为每一芽音符的灵动而有和谐浑成的交响,因为每一片雪花的铺展而有覆被大地的洁白……
而雪花的晶莹与纯净,也就在对覆被的参与中得到了明晰的体认。
这或许就是素质教育中双向人文关怀里的辨证。正象美国一些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所提出的那样:“教育要尽可能既有助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安宁、和谐和精神健康,也有助于社会化。重点在于更多地帮助人们有目的地、热情地生活、自我满意和愉快、自我实现和内心和谐,而不是只强调灌输一种***,使得人愿意接受为最高价值的某种文化的社会要求。”
(六)
从一朵花里,我们可以体悟到造化的神奇与美妙,从而生发对生命的尊重、敬畏与热爱。
涵蕴着美的质素的每一阕音乐、每一幅画、每一页文字、每一道风景、每一缕情谊以及每一个创意设计制作、每一项包含科学精神的技术,乃至柔嫩的一片草叶及其微风中的一缕摇曳……也都可以滋养可以盈满可以化美与提升一段生命,激动起追寻的行愿与笃实的努力。
审美教育,应该是达成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目标的上好途径,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教育理念以及教育运作的突破口,更应是身临现代困境的人和社会解放的必要中介。
“审美教育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借助各种各样的审美媒介(美的事物、也包括美的艺术),向受教者施加审美影响,愉悦他们的性情,从而达到性情和心灵的陶冶、塑造的目的。”
审美教育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如对“内在情感”的理性塑造、规范、控制、调整和引导,对生命、意志力的理性调节、规范和引导,,认知系统中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理性渗透和引导,理解力之趋向感知、想象、情感的渗透、变为直觉的理解、领悟能力,这是一个情感、意志、认知三个系统相互渗透、交融的教育,特别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情感之间的相互渗透、交融的教育,审美教育最终求得的不是逻辑思维模式的建立,不是道德规范的形成,而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提高。由于审美心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影响智力结构的逻辑思维模式导向自由直观,影响伦理结构的道德规范导向自由意志,从而达到心理结构的完善、协调发展。
正是审美心理结构的自由直观、自由意志,审美教育的陶情淑性、以情动人,使审美教育与单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鹄的的传统模式的智力教育或空洞说教走形式的德育教育区别开来,并且对智力教育与德育教育产生积极的催化与助力,具有了“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的功能。
审美教育引导受教者走向对感性形式及其意味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渗透着理性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开启了由抽象思维能力走向直觉思维能力、由认识真理走向创造发明的通路、渠道,艺术、科学中的灵感与顿悟,都是审美教育对智力开发的贡献。
智力教育的成果是智力商数的提高,而审美教育还同时增强受教育者的内驱力,完善、成熟其内在心理结构,提高其情感商数,越来越多的研究与事实证明,在影响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的各种因素中:“情商”比“智商”远为重要。
审美教育使个体解粘去缚,正象席勒所说:“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使个体由道德的他律进入道德的自律,达到一种道德自由的境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不以现实功利为导向,美德自身成为对美德的奖励,就像真福八端所道明的那样:“心地纯洁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面见上帝。”
审美教育对于体质教育的促力,在于它为健康身体带进精神自由活动,养成健全体魄。
当前的素质教育,正可紧紧依托审美教育所特具的陶冶性情、开发智力、培养意志、增进健美等功能以及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影响的深远性等等特点,在教育理念中烙进强烈的审美意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操作活动中,充分发掘各种各样的审美媒介,创设审美情境,建立自由平等、和谐融洽的双向互动的交流关系,将审美观照与审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过去那种利用纪律、法规约束、意志力控制、单向传授、强制要求、硬性灌输的僵化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由、无拘无碍的情景中得到情智的熏陶与培养,将美、以及对美的热爱与追求熔铸与心灵。当然,
这有赖于施教者自身的审美素养以及巨大的教育热情。
总之,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者成为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心里结构完善发展的人、审美的人,成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协调前行的人。
这样的人,正相似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谓的“自我实现的人”,他(她)具有一系列积极的特征:能准确充分地知觉现实;对自己、对别人、对大自然表现出较大的宽容;为工作、事业而生活;超然于世,平静独处;以敬畏、志趣和愉快的心情体验生活中的事件;每一个婴儿,每一次黄昏,都象第一次见到时那么美妙,那么动人心弦;以审美的眼光观察事物,和所有的人打成一片的倾向;对全人类表现出怜悯、同情和真切之爱;具有强烈的审美感;几乎永远了解他们自己活动的美学意义;发挥创造性,不仅表现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而且表现在一般活动中;受内心指导,不依附与自己价值观相反的现存文化,等等。
这样的人,正是审美教育紧紧体贴着人文关怀目标的结果,而审美教育还不仅仅是一种目的,它带来的最终是一种审美的在世方式,以这种方式生活的人,他们自然地生活、自然地做事,并且在其中体味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意味。
(七)
刘晓枫先生在《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这部论美文集的序言中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学’不是一门学问(甚至不是一门学科),而是身临现代型社会困境时的一种生存论态度。”
审美不仅仅是一种维护、保养、驱动的力量,审美甚至就是一种超越了宗教的拯救力量,人必得张开生命的“第三只眼”,以审美的方式生存于世。
因为,只有美,永恒地祝福人的灵性、激情、希望与爱恋、想象与创造,让人在日新月异、旋转飞动的世界里自然地生活、从容地做事;只有美,能够引导人们在蜂拥纷沓的资讯工具金属的冰凉里触摸到缕缕人性的温热;只有美,能够解放技术革命挥之不去的阴影与魔咒,消除技术的破坏性、毁灭性的异化力量,使它成为保护人的生命力及其幸福的工具;只有美,能够使人们超出交换关系和交换价值的罗网,从一个个物质的必然王国跃入精神自由的国度;只有美,能够引领人们的目光,一次次越过窗外钢筋水泥的灰色楼阵,找到上面那片飘着白云的湛湛蓝天以及那永远激动人们心灵的回忆、希望与爱恋,那永远支撑生命的Hero(马丽亚.凯丽《Hero》)。
“沙沙的森林的和音
陶冶过我
我在万花丛中
懂得了去爱。”
在审美的尽头,熠熠伫立的便是那偎依着人心的真实与自然的爱。
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我们这个民族,就如同一艘负载巨重而又弥满价值之轻的大船,向着云天浩浩的大洋彼岸比特时代的灿烂远景奋力航进。只有秉有生命的“第三只眼”,坚持人文价值方向,高扬起美的风帆,才能穿过所有的迷雾与险碍、狂飙与巨澜而不致覆舟。
注进人文关怀、融铸审美意识、加强审美操作、培养塑造全面发展的审美的人,成为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著力点与最终归宿。
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大学生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反映出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而在这样的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活动、文化活动、价值取向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都在不断的增强。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就是要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培养自己的良好品质,为立身做人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即使道德修养的内容非常丰富,但集中起来,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而这,是我们大学生应当追求并践行的。
大学生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前提。大学生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遇到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所以你,只有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面前不迷失方向,为丰富多彩的人生实践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着现实社会中的文化多样性、价值多元化,必须在认真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努力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锋和模范。对大学生而言,此时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理想信念形成的重要阶段。
当前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学习。通过学习提高素质、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完成自身的社会化,实现自我超越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不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在这一个科学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科技技术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也成为一个国家崛起的支柱。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为国奉献一己之力,是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夜更深,书香更浓。而我,在书中领略了许多之前并未了解的知识,加深了我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理解,从而使我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认识方面更进一层。
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为社会的进步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说到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是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我们是具有高素质的发展型人才,我们要过的是坐在办公室里,翘着二郎腿,吹着空调,看着报纸,喝着茶水的日子。而不是整日风吹日晒,为生活而东奔西跑的人。其实这样的生活有谁不想过?但是首先要看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去过那样的轻松悠闲的生活。哪一个成功者不是经过艰苦的磨砺锻炼而来的。没有汗水的滴落何来成功的果实?
的的确确,现在的生活好了,有些孩子总是不珍惜眼前,老一代成功的经验总是没有用处。很小的时候,家里人就会给我讲那些成功失败的故事,先是当纯粹的故事听,过眼烟云一般,听过就忘掉了。后来,听的多了,也会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时间久了,我也就习惯了听故事,悟道理。许是年轻气盛,总是要走一遍上一代的弯路,败了,才肯认输,尽管可以不走这些弯路。有时候我在想,人生是什么呢?人类从出生到死亡,拼搏一生,奋斗一生,到头来,能带走的又有什么?就像赵本山小品中说的,那个小盒才是你永久的家。
其实结果怎样并不重要,中间的`过程才是值得回味的乐趣。譬如小时候因为没及时完成作业被妈妈打,现在走在街上看到别的妈妈打自己的孩子,就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如果不是父母苦口婆心的教育,现在的自己是什么样子谁能想得到?譬如工作不合格被老板吵了鱿鱼,心里不服,在日记里记下郁闷,在心底立下雄心壮志,以后一定要努力认真的做。现在翻翻曾经的日记,是多么的幼稚,多么的可笑。但也正是有了这些失败与挫折,才激励了自己奋发向上的劲头,才鼓起来勇往直前的勇气,才换来了今天的美好。有时失败离成功只有一步之差,失败也是一种“成功”,它让你成长,它也会让你在失败中获得更多的人生价值。
人生这些酸甜苦辣的过程才是最值得回味咀嚼的。是树木的根,植物的颈,世间万事万物给养空气和水分的通道。社会上的生活不容易,只有真正体验到了才会了解。那励志的影片,那鸡窝飞出金凤凰的故事层出叠穷,但是真正激励人心灵深处的有多少,看一看,到了结局,是悲,哭一哭,是喜,乐一乐。小小的感动一下,然就就把那些掩埋起来了,可能多少年都不会把它拿出来重新温习一下。只要自己亲身体会的,亲身感受的过,才会时不时的旧事重提,激励别人,同时也提醒着自己。
“天下英雄皆我辈,一入江湖立马催”。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身边接触的人也完全变换了角色,昔日和蔼可亲的老师可能变成了极加严厉的上司,平日里笑脸相迎的同学许会变为面目狰狞的竞争者,相互之间的相处之道和校园生活早已截然不同。你深陷在这巨大的转变中,痛苦的不能自拔,彷徨,迷茫,失落包围着你,你看不惯同行之间残酷的竞争,你无法忍受同事之间那种不关心的眼神和冷漠的话语。只有到那时,你才会知道现实是多么的残酷;只有到那时,你才会知道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你就像是空气中一粒微小的尘埃;只有到那时,你才会知道,自己在学校里学的知识是多么的匮乏,自己那自认为良好的能力是多么的欠缺。世界上没有后悔药,而人们却总是在后悔中匍匐前进,好不容易爬到终点,却发现自己已经被时代淘汰了。
岁月轮回,点点滴滴。
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不仅仅是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对待生活开朗乐观的态度。细节决定成败,态度主宰命运。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百分之一的灵感。而我要说,勇往直前、拼搏进取的精神+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服输的毅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