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寒假作业——让我们准时收看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国学小名士》。
诵读大赛在主持人宋磊老师的主持下激烈火爆、精彩纷呈。宋老师首先介绍了几位导师和选手,评委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石铃,山大文学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悦坦等;选手是:一号选手王梦忆,二号选手孙荣忆,三号选手任家豪是唯一的一位男生,四号选手周子靖,五号选手于浩凡。通过观看比赛我了解了,他们真不愧是“国学经典小名士”!
比赛紧张地进行,给我印象深的是“我爱记诗词”中选手们精彩的表现。首先五人接龙背诵含有“风雨”的诗词名句。你来我往,你出我对,五人对决场面异常火爆、激烈到让人惊叹不已。看到选手们背古诗背得滚瓜烂熟,说什么来什么,真让人羡慕啊!比起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我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我以后要以大哥哥姐姐为榜样,向他们好好学习,多读书,多积累也向他们这么有才能。这样,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更好地做出贡献。后来,大哥哥姐姐们还进行了多项比赛,看到他们在台上精彩的表现,我想他们背后却要付出多少艰辛和努力啊!就像花儿,人们只看到它眼前的美丽,却不知道它要遭受多少磨难才能有了今天的美丽,人生不也是这样吗?
还有一项是“美德大考验”, 选手们面对美食又会做出怎样的事情呢?我们屏住呼吸期待着,看了这一节我的是他们面对美食相互谦让的美德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美食面前,你谦我让,以礼待人令人致敬。六个人五个鸡蛋该怎么分呢?他们都选择了“敬长辈”----让侯磊老师吃的做法,剩下的四个鸡蛋的分配也是长敬幼,幼敬长,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想,在日常生活中就要这样以他们为榜样尊敬长辈。还要继承我们祖国优良的传统:“见面要向长辈问好,吃饭时先让长辈动筷”等等。我以前就不懂这些礼仪,看了《国学小名士》这个节目后,我被选手们的行为感动着。选手们的表现不仅在知识上感动着我,“尊敬长辈、以德服人”的礼仪更让我受益匪浅。
这部纪录片于2月14至16日在英国BBC2频道首播,共《回家》、《团圆》和《欢庆》三集。该片由5名英国主持人,以直播类节目的形式,在主线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与其他地区连线的视频,讲述发生在中国广袤土地上的春节故事和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
主持人在其中担当的是体验者的角色,从而零距离地参与不同地域和人群的春节。他们走进亚洲最大的铁路调度指挥中心——北京西客站的调度指挥中心,主持人感慨“像是在阿波罗13号的控制室里”;他们坐在中国人年夜饭的饭桌旁,加入城市返乡摩托队伍的大军;置身零下30摄氏度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游逛在人声鼎沸的北京庙会,参观古老的中国酿酒技艺并喝下60度白酒的瞬间;以及接地气的广场舞、“国民小吃”辣条……正是这些身临其境的感受,为纪录片带来了强烈的感染力,突出“欢乐、祥和、团圆、共享、祈福”主题。
其中,《回家》讲述了在传统文化和家庭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通过火车、飞机、摩托车等不同方式回家过年的故事;《团圆》介绍了春节期间中国家庭的传统风俗习惯,包括包饺子、贴春联、看春晚、放烟花、摆鲜花及祈福等,体现了家庭的团圆和温暖;《欢庆》介绍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和舞龙舞狮等民俗文化,呈现了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的欢乐祥和气氛。
《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对中国春节接近零距离的观察。节目采取“直播”的方式,播放内容在当日录制完成后,经剪辑润色,延迟几日后播出。由于拍摄至放送时间间隔很短,可以使观众获得观看现场直播的生动感,这几乎让英国观众与中国观众同步度过猴年春节。
纪录片播出后,引发了海外华人以及外国观众的共鸣。英国网友留言说:“打算明年在春节的时候去中国旅游,亲身体验一下”,并表示“迫不及待想去中国玩儿”。留英的中国学生也观看了节目,纷纷留言:自己每天都在电视机前等候着节目的播出——“好几年都没回家过年了,看着这个节目让我更加想家了,终于能在英国到一点年味儿!”
乐舞添欢,四海迎春。世界各地众多大城小市,都呈现着中国农历新年特有的吉祥温馨氛围: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精彩纷呈的焰火晚会、热闹喜庆的舞狮表演、人潮涌动的新春庙会……走出国门的中国新春文化元素,日益在世界五大洲落地生根。
翻阅世界各大媒体的报道,猴年春节俨然就是备受关注的国际新闻。《中国春节黄金周商品零售额飙升11.2%》《中国春晚是地球上收视最多的歌舞盛典》《英国希望在猴年吸引更多中国游客》《中国人现在用红袜子保护自己》《中国数字巨头参与“红包大战”》……各式各样的新闻标题,各式各样的观察角度。春节在世界眼中,亦如中国在世界眼中,越来越具有影响力。外国国家***、国际组织***向全球华人祝贺春节的讲话、声明络绎不绝,他们还纷纷出席在世界各地举行的春节庆祝活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新春中幽默地说:“猴年到了,我也属猴。猴子象征着智慧、灵活与好运,所以这将是充满着希望与活力的好年份。”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有必要向孩子们传递农历新年的传统,指引他们拥抱传统,走向未来。
春节不愧为世界级节日。中国春节走出去的品牌活动越来越响亮,为世界与中国共享新春欢乐创造了条件。比如“欢乐春节”活动,今年在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座城市举办,活动总量达到2000多个。如今,全球至少十几个国家把春节定为本国的法定节日,英国《金融时报》赞叹不断焕发新活力的春节竟是“全球最古老的节日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说,中国春节已成为教科文组织传统的节日,中国文化为世界贡献了靓丽色彩,中国春节就是一个充分展示中国色彩的时刻,让世界与之共享。
前几天《舌尖上的中国2》第四集《家常》播出后,对《舌尖上的中国2》的批评也到达一个高峰,讲故事太多而美食镜头偏少仍是批评的主要声音,此外,有批评片中河南妈妈做的上海红烧肉不正宗的,有批评片子三观不正的……《舌尖上的中国2》经受着下一季还要不要拍的严峻考验。
就《家常》全片来看,这集作品在整体上问题不大,节目秉承“故事与美食齐飞”的思路没变,以饮食为切入点,探讨家庭亲情、家庭秩序等,也合情合理,比如开篇讲述65岁赵小有一家的山村劳居生活,就比较自然大气,从耕种、收获到加工、烹饪,再到全家人围桌而坐共享一顿午餐,这个环节的故事算是真正把中国人的情感融入了食物中。
争议最大的环节,发生于河南妈妈身上,当然,她也是通过食物来传递对女儿的情感,一份红烧肉,当中包含母亲对女儿的殷切期待。这个环节有个镜头值得注意,女儿走进了演奏厅,拿起中提琴成为整个演奏活动的主角,这个镜头带有强烈的设计感,暗示观众女儿没有辜负母亲和全家人众望,最终会成为提琴演奏大师,而这个“辉煌成果”的源头之一,离不开要提到母亲的红烧肉。
上海红烧肉味道究竟什么样?烹制过程如何?这都不是问题,解说词已经说得清清楚楚,每家的.红烧肉味道是不尽相同的。但将女儿的成功,归结于母亲的红烧肉乃至于她的牺牲(在这段故事里,红烧肉已脱离食物本身,成为一种象征),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再者,节目还叙述到,为了女儿能成才,母亲五年没有见丈夫,老人病危也没有回家看一次,被批“三观不正”并非无中生有。
类似这段故事中的妈妈,在中国家庭中还有许多,为了孩子的一个爱好,或者设想的一个远大未来,全家人倾其所有,放弃家庭团聚的快乐,只为理想达成,若是孩子争气,将又会是一个传播四海的故事,但要知道,不是所有愿望能得偿所愿,也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背负这样的巨大压力,这位妈妈完全可以选择让孩子更独立地去面对她的未来,而不是被简单的“成功学”绑架。
这个本应出现于家庭伦理节目中的故事,出现在了美食节目中,且主导了这集节目的价值观,是一个遗憾,《舌尖上的中国2》不应肩负起道德教化的责任,尤其是鼓励带有虚伪色彩的“成功学”,如果说此前它讲述的故事还算贴切的话,那么单论这段故事,它已经跑了题,只能说创作者在选择这个故事时打了盹,于众多美食中炖出了一锅变味的菜。
好的美食节目需要贴切的故事为辅佐,如果葱姜蒜花椒等辅料一样,好故事会让美食更加有味道,但故事不能成为一档美食纪录片的主要“食材”,喧宾夺主的做法不仅会让第一季节目培养出的观众不满,还会让新增观众对后期的节目丧失观看欲。单单讲美食也好,在美食中融入故事也好,都别忘记“纯粹”二字,丢失了“纯粹”,如同最可口的饭菜失去缥缈的香气。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