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素材积累话题(中考作文常考六大主题素材)

中考作文素材积累话题(中考作文常考六大主题素材)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2-03-11 15:16:31
中考作文素材积累话题(中考作文常考六大主题素材)

中考作文素材积累话题【一】

邓艾灭蜀,在剑阁遭遇姜维的全力阻击,多次强攻未果,损失惨重。这时的他,并未“三思而行”,而是果断地决定派精壮士卒在崇山峻岭中开凿道路,遇悬崖军不能进,也没有“三思而行”,毅然决定以毡子裹身滚下,结果顺利地出奇兵绕道江油,使蜀兵毫无防备束手就擒.成都顺势拿下。假如,凡此种种他都“三思而行”,那么在他举棋不定之时姜维就可洞察其机,以姜维的智谋和勇力,邓艾是难逃孤军深入,全军覆灭的命运的,成就灭蜀的伟业更是天方夜谭。

与邓艾行事相反,诸葛亮倒是事事“三思而行”。魏延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本是条妙计,无奈诸葛亮顾虑太多,将对手考虑得太聪明,经“三思而行”,最终放弃了计划,使得大好战机就此溜走,以致六出祁山而无功,几伐中原而未果,憾死五丈原军中,留下“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慨叹,也留下“奇谋为短”的感喟。(2006年湖北满分作文《抛开“三”的羁绊》

【所用话题】 带“三”词语的联想与感悟(2006年湖北作文试题

【素材点拨】 这则材料最突出的特点是针对同一则史料曹魏灭蜀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先是就邓艾的不“三思而行”用反面假设的方法论证了事事三思反而会畏首畏尾,贻误时机。接着又把人们普遍认为满腹奇谋妙计的诸葛亮作为剖析的对象,出语惊人的指出诸葛亮之所以会憾死五丈原,就是因为他太过三思,顾虑太多,只留下“奇谋为短”的感喟。也许作者对于诸葛亮及魏蜀之战的分析有失偏颇,但并不影响文章论证的力度,就如同人们都是赞扬苏洵《六国论》的宏辩,而不以纯史学的观点来苛责他的正确性是一样的,在论证的过程中就是要选用于自己论点有利的角度进行诠释,但断章取义强词夺理是决要不得的。

中考作文素材积累话题【二】

(1)记叙。弄清记叙的要素和线索是阅读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分清记叙的顺序与人称。

(2)描写。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用来表现人物、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突出中心;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把事物说得更准确、更易懂、更形象。

(3)说明。理清说明顺序,抓住特征,分清说明方法。

(4)议论。分清议论的要素和议论的方式,分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5)抒情。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情,就必须因人因事因物,从对人、事、物的叙述和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线索及作用。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以主题为线索(2)以人物为线索。(3)以事物为线索。(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5)以情为线索。

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在顺叙之后再补充叙述某些与前文有某中联系的内容,是对上文所做的补充解释,对下文做必要交代的叙述文字。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为补叙与插叙同是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进去的文字,所以也有人把补叙归入插叙,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4、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拟人: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增强语势,条理清晰,节奏鲜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引人注意与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给人以不可辩驳的力量。

5、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6、概括内容。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7、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8、句子的作用。

语句的作用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

(1)结构上的作用,包括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巧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推动情节发展等;

(2)内容上的作用,包括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等。

9、表现(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约意义寄托在所描写拘事物上,表达了强烈鲜明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手法(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入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手法: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不同人称的作用及缺点。

(1)第一人称:优点是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缺点是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所以不便于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2)第二人称:优点是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缺点是受叙述角度,叙述人的口气以及听话人的'范围的局限,一般人极难驾驭所以并不不常用。

(3)第三人称: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缺点是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

11、描写。

按内容分,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以及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另一个角度还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12、议论及抒情的作用。

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3、题目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14、记叙文的分类。

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15、八种复句类型。

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⑧承接复句

16、小说文体知识。

(1)小说三要素: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情节可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17、散文的一般知识。

(1)如何概括抒情散文的中心?主要内容+思想感情

①借景抒情的散文:运用描写了抒发了格式

②借物喻人的散文:运用描写了赞美了格式

③托物言志的散文:运用描写了启示了格式

(2)艺术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散文经常运用:想象(无中生有)、联想(由此及彼,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象征(托义于物)、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方法)、对比。

中考作文素材积累话题【三】

江南,是你心灵栖息的地方。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传奇女子三毛,浪迹天涯几十年,头发上沾的什么风都有的她,一来到江南便哭了,像见到了亲切的老祖母,她终于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灵的地方。江南巨贾沈万三,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最后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边,不再争名逐利。还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也曾想金榜题名,仕途得意。然而日复一日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终是使他们累了,于是他们打点行囊。到了江南,终老于斯。(2006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栖息江南》

【所用话题】“生有所息/生无所息”(2006年浙江高考作文试题

【素材点拨】 清朝涨潮说:“人生之乐莫于闲,闲非无所事事也。闲者能读书,闲者能游名胜。”三毛的旅行杂记感染了整整一代人,除了她优美洗练的文笔,记事真实的风格之外,一定还有她游历中的悠闲从容,而本文作者说连浪迹天涯的传奇女子三毛也把江南作为生命的归宿,更显出了江南的清纯,江南的美好,让我们也不觉中随着作者的文字感受到了老祖母的心闲神宁,领略到了老外公的悠闲从容,吴侬软语柔情款款,把栖息江南的情思如流水一般注入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中考作文素材积累话题【四】

阮籍目睹世间的浑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异处,借醉酒逃避现实。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逃避,却终因一篇《为郑冲对晋王笺》被人唾弃。嵇康则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协,最终一曲《广陵散》成为绝响。其实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广陵散》,人生由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便是阮籍的醉酒,殊途同归的境遇竟是如此迥异。若是两人各向中间迈出一步,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也许就不会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

我们如何才能让仰望星空的人了解现实,又如何才能让飞上星星的人保留梦想呢?

在那个人人埋怨的时代,沈从文先生目瞩现实的残酷却依然将那个江南小城写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现实没有湮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他没有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亦没有让现实麻木自己的心灵。

张允和先生亦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她一生经历了大富大贵,也经历了战火纷飞、十年内乱,而她却永远保有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她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她正视现实并战胜现实,而她那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则使她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不放弃幻想和权利。 (2006年高考山东优秀作文《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所用话题】 阅读雷抒雁《星星》,根据自己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2006年高考山东卷

【素材点拨】这篇高考作文从雷抒雁《星星》这首出发,阐述了梦想与现实这个话题,“起舞”一词写活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文中选择的上述材料中所列材料从正反两方面深入的论述了观点,极为精当。逐次阐述如下:

1、阮籍,字嗣宗,他的父亲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籍三岁丧父,由寡母抚育成人,家境不富,但学习努力,兴趣颇广,博览群书,多才多艺。他攻读儒家经典,也爱读老庄,并且学习击刺武艺,能长啸,善弹琴,还喜欢喝酒。相传他母亲去世时,阮籍正在与人下棋,对手要停止,他却坚持下完,似乎无动于衷。但下完棋后,他饮酒二斗,大哭一场,吐血数升,內心悲痛再也压抑不住。《世说新語任诞篇》记载:“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决,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阮籍葬母,照常饮酒吃肉,不循常礼,人都以为不孝;但当他竭力一哭,吐血废顿,世间所谓的真孝子,又有几人能夠这样呢?嵇康,字叔夜,除了熟知先代典籍外,他在文化艺术各方面的修养也颇精深。他自少即好音乐,他的古琴演奏技巧在当时是首屈一指而无与并者,他创制的并于临刑前弹奏的“广陵散”为世间绝响。他还善书法,由妙于草书,其墨迹被列为“草书妙品”。至于他文辞壮丽,善写文章,更是受到广泛推崇,被认为是个“奇才”。阮籍与嵇康都是为了躲避曹魏与司马氏政治斗争的牵连迫害而归隐山林,同是魏晋名士风流的代表,同时“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但阮籍采用了仕而隐的态度,远害全身的态度,嵇康则刚直不屈得罪权贵,因好友吕安的事被牵连入狱,含冤而死。这两个人前者逃避现实,后者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都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都无法实现在梦想和现实之间起舞的人生境界,从反面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很强的震撼力。

2、沈从文 (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的人生和创作是梦想和现实结合的完美范例。

3、被称为“最后的大家闺秀”的张允和,有着“白发才女”等诸多的美誉。沈从文妻子张兆和的二姐,中国语言文学专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周有光的夫人。擅诗书格律,精昆曲。她的人生是梦想和现实的典范,且新颖不落俗套,表现了作者广博的知识积累。

上述三个事例,除了组合之外,还可以分别从不同角度引用,都是很好的写作材料,比如同在2006年高考的过程中,江苏一考生就在《人与路》的满分作文中以阮籍的生平为素材,夹叙夹议的写出了对于人生的看法,很有深度。可见,同一材料选择不同的角度,同样可以写出很好的作文,获益为多。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