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我过得很开心。奶奶带我去了东湖公园玩。
我玩了遥控船、套圈圈、小火车,最开心的就是喂小兔吃东西。中午,奶奶还和我去吃了我最喜欢吃的寿司,我吃了很多不同的寿司,吃的很饱、很饱。
这天的六一儿童节,我过得非常开心。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见一老农赶着驴子,驴欲啃路边的小麦,农夫喊:“尽想好事。”随手轻轻地给了驴一鞭。驴慢悠悠继续前行。见此情景,心羡老农——他太幸福了。
“尽想好事”,好事成真当然是幸福的。要是我们的学生都听话,按照我们的“吆喝”前行多好。“尽想好事”这话不太好听,不管怎样,有点好事想总比没有的好。我们心中有梦才会有前行的目标,才会有前行的动力。那就做个梦吧:做个无忧班主任。
有一个这样的孩子:一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经还遭遇到退学的命运。
一个孩子曾被父亲抱怨是白痴,在众人的眼中,他是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所有教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这三个孩子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
这个答案不会让你感到意外吗?我们做过类似的傻事吗?曾被我“预言”不成器的学生中,虽没有像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似的著名人物,但也不乏活得滋润、幸福的,事业小有成绩的。我真的担心那些被我“预言”不成器的学生,现在是否真的就不成器了?
其实,每个学生都心存着一个梦想,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天堂,我们不能发现它,那是我们还缺少一双智慧的眼睛。
面对学生应该怎样做呀?再看看下面的故事,我想会有答案。
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才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的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不知道怎样回答。
又一次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有说出口。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以此来搪塞儿子。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后来,这个孩子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第几名,因为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故事中没提到母亲的答案是什么,给我们留下了个性的想象空间。我想母亲的答案一定很完美!
故事没有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教育思路,但也能给我们一点启示:班主任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教育问题,都要有寻求“完美答案”的精神。只要我们这样做了,或许教育效果不一定好,至少不会伤害学生。只要我们这样做了,或许我们不一定会成为好班主任,起码我们不会平庸。
在“六一”节的下午,如果有人来我们学校,那他一定刚进校门就会感到有股热闹的气氛迎面而来,因为那天我们全校师生在庆祝“六一”。
那一天,我们有钓鱼、进天安门、赶小猪、投球、保龄馆等八个游戏,我兴奋极了。首先,向我最想去玩的保龄馆跑去。进了那间教室后,我知道了规则,就是用篮球撞倒灌着水的瓶子。刚开始,我还挺自信的,拿起一个篮球就扔,可是我仍得太重了,球弹了一下,一个瓶子也没撞倒。第二次,我好好地瞄准了一下,可这次扔偏了,但是,球撞到墙壁反弹过来,正好撞倒一个管理员放歪的瓶子,那个瓶子又撞倒了另一个瓶子,我很高兴,马上就拿起最后一个球扔了过去,只听“乒”的一声,瓶子一个也没倒,对面的桌子反而倒了。这次我只得了一颗星。
盖好了星星,我又跑到了进天安门游戏的教室里,我扫视了一下四周,一下就知道是把乒乓球滚进洞里,最右边的无效。我又看了一会儿,就拿起一个球扔出去,可老天不作美啊,进去的球一下就弹了出来,滚进了最右边的洞里,第二次,我想:难度太大了。便懒洋洋地扔了一下,没想到这次歪打正着,进了第二个洞。第三次,我仔细瞄准了一翻,马上仍了过去,“进了!”我大喊着,这次我得了两颗星……
在这次庆“六一”活动中,我懂得了不能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太高,不然就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