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习俗作文写中元节(家乡的风俗中元节400字)

家乡的习俗作文写中元节(家乡的风俗中元节400字)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04-11 07:07:25
家乡的习俗作文写中元节(家乡的风俗中元节400字)

家乡的习俗作文写中元节【一】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放河灯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如今则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文学记述

北齐时的《颜氏家训》,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宋时的《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清时的《帝京岁时纪胜》等等书籍中都提到了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有的书中说,中元节前几天,市面上就有卖冥器的,卖时鲜瓜果的,卖油饼馅饼乳饼丰糕的,色彩斑斓,叫卖声不绝于耳。还有在水面上放灯的习俗,意为招水中孤鬼来享祭。儿童们玩着纸扎的荷花灯,大的有七八尺,引人注目。到城外去祭墓的,络绎不绝,较之清明节尤胜。


家乡的习俗作文写中元节【二】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古老又传统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最重要的节日。

四川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四川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我的家乡在四川省巴中市,我们巴中人和大部分川人一样。

团圆,人情味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因为重亲情,重家庭,为了团团圆圆过大年,家家户户早早地就开始了准备。 通常在每年立冬后,家家户户***年猪、腌香肠、腊肉,不单农村到处肥猪悲声嘶叫,城里也常见到又白又胖的大肥猪被开膛破肚的情形。

年猪***好后,人们在烧柴灶的灶门上方,将鲜肉串绳从梁柱上悬垂下来,利用每次生火煮饭时伸出灶门的火舌和柴烟逐日熏制,直至色泽金黄,闻之甚香,火舌舔肉吱吱作响,令人馋涎欲滴。

进入腊月中旬,各家各户又开始推碾汤元粉,为大年初一全家人可以吃到象征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的红糖汤圆做准备。团圆,正是人们做这么多准备所祈求的,正如大年三十必不可少的团年饭。巴中地区“大年”新的四大主题:团圆

吉祥、富裕、欢乐。排第一位的就是团圆,在情感上,始终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是人间的亲情与和谐,人情味,也是我们“巴中人”最浓重的年味。 在我们四川巴中地区,新的习俗是:每年春节三十上午都是我们最忙的一天。大人、孩子都在家里忙着打扫卫生、贴福、贴对联。

春节三十晚上,大人们更忙得不亦乐乎,都又在在准备着丰盛的年夜饭。过了午夜十二点,每姓三辈内的人口都要聚集到辈分最高的长辈家里一起吃年夜饭了。有时,也邀请邻居的长者或孤寡的老人一起吃年夜饭又叫团圆饭,一家人围着桌子吃着飘香的鱼,寓意年年有余;有鸡,表示年年积福多多。

吃完团圆饭还要守夜。到了午夜12点,烟花飞上了天空,祈求上苍给予平安;放鞭炮,祈求上苍保佑以后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到了凌晨1点,还要迎福,把好运都迎来 春节,真正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我们家乡人俗称“过大年”。

正月初一早上要吃汤团、腊肉、香肠等品类繁多、数量也多的腌腊品,一般是腊月二十七、八就煮好了的,要吃到过完年。

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户”(串门,一般是看望年长、辈份高的亲戚,要带上鸡、蛋、面粉做的细条状食品、酒、叶子烟(烟叶)但如今已经改成了超市出售的香烟等如许的礼物。媳妇、姑爷回娘家,在农村比较远的还要住几天。 春节期间,另一个热闹的日子是“元宵节”,家乡人早上吃完了“元宵”后,结队去户外娱乐,乡村里有民俗的舞蹈,城镇里有舞龙等大型表演,晚上有“元宵灯节”。

正月十六是“登高节”,这天全家人带着食品都到郊外的高山上去野餐一天,娱乐一天,这就意味着“大年”过完了。

家乡的习俗作文写中元节【三】

今年的春节来的特别早,似乎让人们有些措手不及。刚考完试就要过年了,这让小孩子们也忙了起来,大人们更加手忙脚乱的了。

我家的春节虽然没有老北京的春节风俗多、习惯多,但也是处处洋溢着红火、喜庆、欢笑。

离除夕还远着的时候,爸爸妈妈却早已忙活了起来。他们要把房子里里外外整个来一个大扫除,把这一年里的所有不愉快都像扫垃圾一样统统扫出去,好用万象更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一年。

每年我都会拉着妈妈一起采购年货,今年也不例外,我和妈妈又去疯狂的采购了。我真怀疑是不是过春节的时候吃的不要钱,大家都抢着买,商场里人山人海,远远望去,看到的不是商场里林珑满目的商品,而是商场大大小小的人头。妈妈买年货可不简单,既要考虑到我们这一帮小孩子聚在一起又疯又闹时,随时往嘴里塞得的小零食;又要想到他们大人谈笑风生时必备的瓜子、花生、干果……还要给爷爷奶奶的新年礼物……这样一来,我和妈妈回来时都快拎不下这大包小包的了。

爸爸妈妈们越是忙,我对春节的渴望就越是激烈。

大人们忙得差不多了,也就是我们小孩子忙的时候了。我们第一件大事就是去买各式各样的花炮:什么二踢脚啦、窜天猴啦…..第二件大事就是剪窗花帖对联。有一次,我没留心,不小心把“福”字帖倒了,爸爸笑着对我说道:“今年福一定会到我们家了!”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除夕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忙了多天的大人们今天也非常兴奋,我们更有说不出的喜悦之情。

一大早,大人们就开始忙东忙西的,我们这群孩子就像如鱼得水一样,大人们没空管我们,我们就“解放”了。舔舔这个味的糖,吃口那个味的巧克力……我们几个孩子挤坐在沙发上,快乐的喊叫着。

除夕的夜幕降临了!

“开饭喽!”一桌丰盛的饭菜摆在眼前 ,大家便团团围坐在圆桌前。奶奶开始给我们这帮淘气鬼夹菜 、爷爷、爸爸、还有舅舅们开始相互祝酒、我们小孩子开始大口大口的往嘴里塞吃的。

鞭炮声一响我就坐不住了,穿上鞋,戴上帽子,连大衣也没坡就跑了出去。外面鞭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美丽的烟花把深蓝色的天空照的跟白天一样明亮。天空中弥漫着的火药味却充满了春节的气息。

于是,除夕噼里啪啦大笑着的走来,又噼里啪啦大笑着的离去。

家乡的习俗作文写中元节【四】

重庆,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人口最多的大城市。许多人认为,在大城市过的节日,习俗没有在农村过得那么“有声有味”。中秋节,农村的月光总是比城市的皎洁;重阳节,在农村轻松就可以找到的山岭和茱萸;但在城市中已变得奢侈;在元宵节,农村独有的鸟叫,元宵节才过得更有情趣等等。但是,在我心中,重庆过春节时也有着一种独特的风味。

春节,热闹非凡,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迎接春节的到来。远远望去,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灯光,这灯光不是一般的色彩,而是五彩斑斓的,将春节的到来和团圆的喜悦如春雨般——“绵绵情义”洒向了大地。

在春节这场“戏剧”中,主角的位置非鞭炮莫属了啦!在小区里,总会不时发出震人心扉的爆竹声,让人心潮澎湃。放下手中的作业,带上老爸老妈,一起到楼下小区指定放鞭炮的地儿玩上几回合。瞧去!一发接一发的烟花如飞天银龙般直冲云霄,一个个爆竹如昙花一现,照亮我们的心灵。相信在这么强大的力量下,被天神锁进深山的“年”肯定不会再来祸害人间了吧!

春节,不论是什么地方,做着怎样伟大事业的人们,总是会回到家中,与家人,亲戚朋友聚一聚。每到饭点,走廊上的酒肉味沁人心脾,让人防不胜防,垂涎三尺,真想对那些美味“大开***戒”。吃完了晚饭,五湖四海的朋友,亲人们开始在一起谈天说地,聊家常,其乐融融。夜深了,我们连睡觉的影都还没有。

说起春节,怎么可以少了“压岁钱”这出压轴戏呢?每当孩子们收到长辈们用红包装满祝福的沉甸甸的“压岁钱”的时候,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同时,为了表示对长辈们的敬意,我们做儿女的也不望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婆这些至亲献上一杯热茶。

春节就如浮云朝露般悄然而去了。但是在正月十七的夜晚,孩子们面带微笑地睡了,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因为在那“压岁钱”的保卫下,在新的一年中会平平安安;父母也面带微笑地睡了,你也别问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相信在晚辈那饱含温情的茶水的祝福下,新的一年必定会一帆风顺。

中国古代文化不仅仅是传统的习俗,而是一种精神文化。小时候爱春节,为的是那些让人爱不释手的压岁钱;现在爱春节,为的是与家人们多聚一聚,多聊一聊,发扬一种孝、礼、敬的优良品质。

家乡的习俗作文写中元节【五】

在台湾普度的形式又分为公普和私普。私普就是以街、庄等居住单位为主的普度,从七月初一到三十,大家商议好时间轮流普度。普度时都会在门口摆设长长的供桌,摆上丰盛的菜饭以及其它的食物等,每盘菜上都要插上一枝香,俗称“拜门口”。同时,家家门前、檐下都挂盏圆形纸灯,一面写“阴光普照”或“庆赞中元”,一面为“路灯”,这是用来照引路途,使这些孤魂野鬼能找到可以供养他们的地方,又叫“树灯篙”。

公普又称为“庙普”,一般都在七月十五举行,俗语又叫“拜七月半”。通常以寺庙为中心,由庙寺主事者来主持。这一天,人们往往在街头巷口搭起法师座和祭孤堂,设起普度坛。普度坛中央悬挂着“盂兰盆会”的横幅或三官大帝像。祭孤台上立着几块灵位,有“男孤魂之位”和“女孤魂之位”,这是召唤各方没有主儿的“饿鬼”前来受祭。为了怕施食时“小鬼”抢不过“大鬼”,还特设“儿童男女孤魂之位”的灵牌。在坛前边摆有上下两层桌子:上桌放一个斗灯,下桌放神像、香炉之类。斗灯内放白米、古剑、铜镜、剪刀、小秤等物,以作避邪之用。另外,坛前还特设一排长桌,以供民众摆牲之用。中午过后,各家各户便挑起三牲、粿品、水果、纸钱、衣帽、竹笠等祭品前来祭拜。主事者分别在每一件祭品上插上一把黄、绿、红各种颜色的三角纸旗,并写上“盂兰胜会”、“甘露门开”等字形,以作纪念。之后便请和尚、道士各念其经,进行祭拜,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

家乡的习俗作文写中元节【六】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有一个历史或传说,这些传说有的是真实的,也有的是虚假的。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春节的时候,我们可以逛庙会、赏花灯,每家每户都必须要贴春联,小孩、大人穿着新衣服,在一起放鞭炮,可热闹了。

春节这些特点是从一个传说中演绎而来的。传说很久以前,在某一座山上住着一只怪兽,山下有一个村庄,村里的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有一天,怪兽下山来觅食,它找了很久,最终喜欢上了吃小孩。然而这一天刚好是正月初一,人们便把这只怪兽叫做年。连续几年,都在这同一天,许多小孩被年吃掉,村民们开始害怕起来。到了晚上,大家做了一个同样的、奇怪的梦:一位老者说:“年怕红色、怕鞭炮声,大家只要有这些就不用再怕年了。”

正月初一到了,年下山来了,来到山脚还是没有进村庄,因为它看到村庄里到处都是红彤彤一片,心里害怕起来,还看见几个小孩在放鞭炮,它吓得慌,逃走了,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村民们知道了这个喜讯,开心得不得了,于是就把赶走年的这一天叫做大年初一。

年,因为吓坏了,再也没有下过山,有人说它在山上饿死了;有人说由于那一次的原因,它吓坏了,回到山中就吓到死了……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他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我要了解咱家乡的习俗。

我的家乡在茂名,我们茂名有一个独特的节日――年例。顾名思义,年例就是年年有此例。年例来由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也就是说,在年例那一天要进行游神,用于驱鬼。

“游神”就是把神像抬起来,绕着村子走一圈,据说这样做可以驱鬼,也可以保佑自己家以及全村的村民身体健康,五谷丰登。说起游神,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传说在光绪时期,有一个地方出现罕见的大旱灾,当地的县官不忍心看到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便开仓救人。谁知县官因为这件事得罪了朝廷,有一大批官员上奏将他斩首示众。在他行刑前的一个晚上,他梦见了一位神仙,神仙对他说:“你是个好人,你不应该死的,当你重新生活后,要把我抬出来绕着村子走一圈,以保佑全村各家平安、吉祥、五谷丰登。”第二天,他果然没死,他再三回忆着梦,发现梦中神仙与小庙里的安济圣王长得一模一样。于是这个地方便有了年例,也就是游神这样一个习俗。当然,每个地方抬的神像不一样,我们茂名所抬的神像是观音菩萨像。

年例不仅要游神,还要在家中摆上十几围的酒席,菜主要是白切鸡、鸭、炒白菜、炒米粉……在年例,每家每户都要赶回家乡,准备酒席、食物、饮料等东西。年例一定要吃鸡、鸭、鹅,这样可以保佑自家的鸡鸭鹅不受病毒感染,而且越养越多。

年例是我们家乡一个独特的节日,它拥有独特的习俗,所以我们一直保留着这个节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