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课程建设尤其是地方特色课程建设,更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传统的课程建设,仅需要考虑何种课程更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更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无须过多考虑该课程的教材、师资等工作。而地方特色课程的开发,则是一个完全创新性的工作。使一种或几种地方资源成为课程,首先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如地方资源的调查、资料的搜集、选取的路径等。前期工作完成后,则面临着教材或讲义的`编写、教师团队的组成、与原有课程的契合度、学生的接受程度调查等。最后,还需要对该开发课程进行课程评估、学生满意度调查等。这些大量的工作没有充足的资金是难以完成的。因此,经费的保障是地方特色课程开发的有力保障,如此,才能够调动老师们探索开发地方特色课程的积极性,才能够保障地方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质量。
广西作为边疆地区、多民族聚居区,现在又作为中国-东盟的通道,在区内高校开设地方特色课程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近年来,广西高等教育获得急速发展,高校增多,专业不断扩展。但实事求是地说,知名大学并不多,品牌性高校则更少,难以与东部、中部省区的高校形成竞争力。但广西作为边疆省区,有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如多民族聚居区、面向东盟等。如何利用这些独特优势,开设相关地方性特色课程,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等就成为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利用广西地方资源来建设法学类地方性的课程体系,进而转变“千篇一律”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广西高校特色品牌课程。这个课程体系涉及到对广西地方资源的筛选和整理,还涉及到对已有课程内容的融合和改革,更涉及到相关师资的培养。不仅解决课程教学中的趋同化现象,而且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甚至学生就业后的职业知识需求也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以广西高校法学专业为研究范本,探讨构建广西高校地方特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体构建措施等。第一,可引为广西兄弟院校法学特色课程体系改革的范本。第二,通过构建地方特色课程体系,制定“差异性”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终能为政府及教育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建议和对策,有助于破解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法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
地方特色课程的基本依托是具有特色的、丰富的地方资源,而这些地方资源能够进入课堂,成为一门严谨的高校课程,还需要众多具体的构建路径和客观条件为保障。
严格说来,“只有那些最终走进课程的课程资源才能够实现课程资源对课程的支持价值。” 因此,对于何种地方资源能够进入学校,成为课堂课程,必须经过严格的遴选、论证和评审。这项工作可由地方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此机构开展课程建设工作研究和论证,在地方资源的选取、课程建设的规划、立项、评审等方面为地方高校决策提供依据,对课程建设工作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的机构。其成员由各学科教学团队负责人、学校遴选的教学论专家组成,以保证课程选取方面的客观、全面和可行性等。
乍看,那生命就是光束中飞舞的无数细微尘霭,随风起荡不便留存。生命的长度,有一份爱在丈量,不被探测与需索。阳光在身边,雨露才灌以成长。人间若是没有爱,太阳自会灭殪。做天使去拥抱受伤的别人,让爱溢满人间,那在今天更有价值。
每个人自小都处于一方阶台上,只是有人向上有人向下,有人犹豫不前,有人义无反顾。但勿论如何我们都在同一路上,在奉献一份沉甸甸的爱及伟大而崇高的美!转眼处,秋已临,不觉春光早逝,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挤满荷池。一群无家可归的孩子,抱着碎分的枕巾,泪落溅飞颗颗染血的砂砾,又一个夜,陪雨度过宿冷的'滂沱。——这正是一种责任,无时无刻不在刺痛的心,吮吸生命的挚情;无时无刻不在鞭策的身,要真须懂得奉献的重要。孩子,朋友,别在小池徘徊,别在雨中沉思,更不要在黑暗中落泪。在这里,会有一双双手,会有一份份爱在关怀,在等待。播种的爱心,期待收获的希望。
友情有义,关怀在路。那用爱浇铸的钢铁长城,用爱围筑的血肉城池,比最深的海洋还要深,比最长的河流还要长,比最韧的藤蔓还要韧,比最柔的绸缦还要柔,比最纯的金子还要纯。对于它,我们即使用尽全世界最美好的词汇也没法描述。所以,我们让心充满情谊的爱,荡涤着世间的尘埃,扫除心底的阴霾,温暖着人们的关怀。
故此,我们要将一份爱,加固永远的期限。乃当须弘扬博爱精神的主题,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的己任,调动激发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社会公益、慈善机构的事业,立砺新风,为学校直至整个社会树立一道友好互助的靓丽风景线!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也是我作这篇序言的目的及意愿…
最后,感谢社会各界人士对慈善机构事业的鼎力支持,感谢他们奉献的拳拳爱心!对于他们的奉献,不单是以资助贫困学生的真实描述,更是学校及全世界弱势群体感受社会关爱的真实体现。借此,热切呼吁:请投下一分情,为自己赢得一分彩,更为社会贡献一分爱!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倾斜性政策,作为西部省份之一的广西,其招生规模也在年年增长,高等教育开始向“大众化”转变。然而,高校数量不断增多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大好局面并不能改变办学质量仍有待提高的客观事实。广西各高校在办学“大跃进”过程当中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盲目“跟风”现象越来越多。以法学专业为例,不仅综合型、多科性高校争开法学专业,一些师范类、财经类都开办有法学专业。虽然各高校在国家规定的核心课程之外也开设有选修课程,但限于学分,大多选修课名存实亡。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近几年,法学专业在各专业中就业率一直都在亮“红牌”,法科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愈加激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法学专业泛滥化的原因,也有各高校在培养法科学生过程中培养目标缺位的因素。从历年就业的表象来讲,法科学生就业难是供大于求所导致。
但从本质上来说,这种“供大于求是一种供需脱节的结构性失衡,而非真正的数量性失衡,即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程度的偏离,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适应性不强,并存在较为严重的趋同现象。” 这种这种趋同现象的表现之一就是课程体系的设置过于单一化。笔者搜集比较了广西各高校的法学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大部分高校的法学课程极为类似,除国家规定的16门法学核心课程外,其他各选修课也雷同者多。
从广西高校的生源来看,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广西区内,学生毕业后也基本上都会在广西区内就业。学生在校内学习的课程基本上都是通识课程、基础课程,难以照顾到广西地方现状。据课题组对我校法学毕业生的回访了解,一方面,因学生在校期间所学课程与其他高校基本相似,在就业竞争中不具优势。
另一方面,很多单位和企业不仅要生熟悉法学专业基本知识,很多还需要对广西的民族地区政策、东盟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这些,恰恰是目前学生所没有掌握的内容。
因此,研究构建广西高校法学类地方特色课程体系,成为目前广西高校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
也许你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十分满意,但是你想过没有,还有许多人处在窘迫的困境之中,于是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我们所有人共同奋斗的目标。现在中国正以矫健的步伐大踏步地不断攀升,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我们,然而,个别国家为了遏止我们的发展而散布一些不利于我们的言论,于是,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务之急。我们必须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我们的强大必会给世界的和平带来有利因素。
这样,我们构建一个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依靠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努力。我们生活在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我们有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我们不能坐享其成,而应该从我做起,从先在做起。
首先,我们必须得勤劳。勤劳的人们总是追赶着太阳的步伐,而且还很光荣。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未来。我们虽然算不上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者,然而,我们还是有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扫扫地,擦擦桌,抹抹窗,等等。其实这些很简单,用不着太多的力气,还可以活动活动筋骨。
其次,还必须有责任感。它是人格高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高尚的情感,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执着的精神,一种自觉的'奉献。徐本禹,他依崇高的责任感温暖了贫困山区的心灵,感动了中国。我们又和乐而不为呢?扶扶老弱病残,帮帮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我们的心情也会很愉快的。
再次,要有感恩的心。感恩是万物的共性,感恩更是一种人性美。古人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陈敬道,一个大学毕业生,得到了善良人的帮助,为了感恩,选择到农村支教。黄舸,一个先天性肌无力患者,得到了许多人的帮住,为了说一声谢谢,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寻找那些帮助过他的人。
最后,要遵守诺言。俗话说:“言比信,行必果”,遵守诺言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诚信具有无上的价值。是否实践诺言是构建诚信社会的基础。如果人们不把守信重诺作为制约自身、与人交往的行为准则,影响社会各个层面,社会将呈现的是谎言和欺骗,社会和谐就是一句空话。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构建和谐,你我共同参与。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