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传统作用就是作为教材的有声注解,将教材中的字句篇章嚼碎“喂”给学生,教材如是说,教师就如是说。知识的传承需要这种细致的讲授,但只有讲授是不够的。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学习都有一段停滞期、迷茫期,因为大学里的教师大部分不会将教材打开到具体的页数,然后一句一句的讲解,课堂中的许多理论都是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甚至与教材不相合,那么如何去读手中的教材呢?该怎样选择不同的意见呢?新的理论该如何有序合理地安插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呢?
教材犹如是一扇神秘的大门,打开门后的世界更加精彩,学生想要打开这扇门,特别是刚刚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离不开教师的帮助。我们经常说在辅导学生学习时要由扶到放,逐渐让学生摸索出学习的方法,积累学习的经验。一百个读者有一百种对文章的不同理解,不同的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也会有不同,教师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给学生的只能是方向和方法,至于学生最终会得出什么样的感悟,那就需要他们自己去思考和探求,让学生在离开我们以后也能有效地进行自学。一句话,我们是教材和学生间的纽带,必需却又不着痕迹。
人们在读小说时总喜欢将自己与小说中的人物一一对映,而《平淡生活》像一面镜子,更映出人性的许多丑恶和卑贱,这就是我不敢重读的原因。
在寂寞喧嚣的拳击馆,优优暗恋的邂逅,两种价值观的撞击,道德的变形及作者笔下那些如刀锋般犀利的语言在此汇合,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我,而主人公优优在经历了贫富贵贱、爱恨生死之后,伤痕累累的优优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她最需要的仅仅是平淡的生活而已。据此,她的复杂的人物形象再一次深化,同时在亊实上代表了一种立场和决心。
我所敬重的一个人说过:在平时,大多数人想过平淡生活,曾经想轰轰烈烈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到头来不也是归于平淡吗?
应当看到,这部作品将人物命运的归宿感贯穿于整部小说的始终,不同的追求,与不同的目地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被搬上舞台,不同的角色,同时演出人生的悲喜,而不同性格,循着既定的轨道前行着。
过平淡的生活要有平淡的心境,而平淡的心境需要理性的回归。
主人公优优悲惨的结局充满作者人性复杂的描绘,正如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于是,主人公的人格成为所有读者讨论的焦点,而我更从优优身上发现身边许多人优点的汇聚,书中的\'语言更象评论及作者的内心独白,这更是小说的不同凡响之处。
凡俗的人可以将《平淡生活》当做一部爱情小说来读,经历过的人可以思索很多问题。
我看过许多爱情小说,所有的结局不妨乎生死相恋,或喜或悲的故事。而《平淡生活》直接地将我们带入爱情的人性最深处,将一部赤裸裸的人生剖白于世。更直接地面对这一切,令每一个曾经面对过的人不寒而栗,而关乎人性的独白更是小说中独到的风景。
于是平淡还是平淡,每天的生活,人们都要在平淡里度过,每一个人都将面临不同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无非是寻觅或逃避着什么,而实现自身价值的每一个过程,都充斥着曲折生动的故亊,作者轻声向我们述说着。书中所发生的事件,都深深印上了作者本人生活的烙印,而这些更加贴近地向我们描绘种种无常的世俗。
纵然书的结构及情节以及作者本人对事物的认知,仍旧存在令人遗憾之处,但所有这些都掩饰不了作者对文笔的熟练驾驭和对生活直面的正视。《平淡生活》是这样一本书,在深夜的灯下我打开它时,我会听到自已心的声音。
清晨,当一缕缕阳光洒向大地,拿上一本书,坐在阳台的长椅上,听着鸟儿清脆的叫声,听着时钟一分一钟的响着,闻着花香,沉浸在书海中。
在书中,我能看见许多美景,如读到朱自清的《荷塘》,如同身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隐隐闪着星光,月亮将柔美的月光洒在池塘,四周蛙声、虫声四起,如同在演奏着交响曲。一片片偌大的.荷叶上有着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在月光的衬托下更美了。而荷花呢?它早已害羞地把脸藏在荷叶之下,它们一个个尖中带粉,根部却是雪白雪白的。荷花的香飘在空气中,使空气带一丝甜味,淡淡的幽香让人陶醉。它的香气不比桂花浓,也无桃花甜,但正是这种幽雅的香味让人喜爱。在书中,当我读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隐隐看见一个大圆的门口紧闭,一枝枝红杏却爬出墙,窥视着路人。那红杏在蒙蒙细雨中开放,衬得格外妩媚。使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要说“丁香空结雨中愁”,那一只只红杏便就代表着喜悦了。你瞧,那红色是如此的鲜明,如此的喜庆,怪不得古人园中多少都有一支红杏了。
在书中,我能与智者谈论,在《三国演义》中,在刘备快死亡之时,叮嘱诸葛亮说:“若是我的儿子未能接成我的大业,你就来接班吧!”但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一直帮助他的儿子,无丝毫谋反之意,也有了我们现在的《出师表》,它让我懂得了做人一定要忠诚。在书中,我还与周树人谈论,他教会我在国家危难之时,一定要挺身而出,有国才有家,无国何来家?
读书,真是一个让人快乐的事情,它让人在书中成长,它让人懂得历史,它让人看见美景,读书让生活更美好!
读了丁昌桂《名教师是写出来的》一书受益匪浅,我觉得他里面很多话很有道理。其实,不仅仅是名教师需要写作,普通教师也需要写作。写作能够丰富教师的专业智慧,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的实践智慧和专业技能需要在反思中提升,这就需要写作。
记得有一次在宜兴市实验小学听讲座,主讲者是管建刚老师,他讲怎么教学生写作,怎样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口才非常好,滔滔不绝,让人佩服之至。翻阅有些作文杂志,也经常能够看到他的教学生写作的文章,当然一些教育杂志上的论文更多了。很好奇:这个管建刚老师是如何有这么好的文笔,这么多文章见报。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有一次看他的《教师成长的秘密》一书,才豁然明白。“一个老师要从‘平凡’走向‘卓越’,他的10%是什么?现在,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你,就是两个字:记录!”坚持记录。“只要上班,我就记录,不记录不回家。这是我一年出一本书的秘诀所在。 ”管建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做教书匠》《一线教师》等等,记录的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记录里多了思考,多了分析,多了研究。
管老师在书中提到:每天花48分钟的时间用在记录上,记录当天的教育喜悦,教育烦恼,教育小失败,教育小智慧,记上三年,你一定能从平凡走向优秀,再记5年,你一定能从优秀走向卓越。细想我们身边,不乏教育故事,不乏教育灵感,缺乏的是记录的手。只有记录下来,才会永远保存,记录,不是写文章,它是随意的,一两句,可以,八十句更好。不用构思,不求成篇,只要真实与及时。真实,才有价值。及时,是怕遗忘。遗忘非常可怕,当初的一点感想,第二天就会遗忘掉一大半,过几天就忘得所剩无几。只有记录,才会让你的灵感永远的保存。
记录只是管建刚写作的一部分,正因为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写作,才从一个普通教师走向成功,成为特级教师,名教师。
所以,我觉得记录是个不错的写作方法。平时可以记录哪些呢?
一是教学的成功之处。每节课下来,我们总会有一些好的地方,词语教学中,你是怎么样教学生记住词语的。比如,今年教三年级语文,在教“聪”字时,这个字很难记,我就这样教:一个人要想变聪明,首先要用耳朵听。在黑板上写下“耳”。还要用眼睛看,这两点就像是人的两只眼睛,在黑板上写下点和撇。还要口中说,在黑板上写个“口”,还要心里想,再写一个心字。通过这样形象生动的拆字,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聪字。以后只要说到怎么写“聪”字,学生就会说:“耳朵要听,眼睛要看,嘴巴要说,心中要想。”这个聪字的教学很成功,这就是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我们可以把它记录下来。
二是教学的失败之处。即使是特级教师,也不可能每节课都成功。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设计自己觉得很不错,但教学效果却一般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失败的地方记录下来。
三是对比着来写。同一节课,同一个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教学,教学效果肯定也不一样,把这样的对比记下来也是不错的素材。将来写教学论文的时候,就可以运用上这些。
当然,除了一些技巧之外,我觉得要想真正成为管建刚这样的人才,更加需要的是坚持不懈。
《名教师是写出来的》一书,值得每一位教师拜读。
暑假,我读了丁昌桂老师的《名教师是写出来的》这本书,这本书说明了教育写作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性,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提供了教育写作的路径和方法。所以,我想就为什么要教育写作、教育写作写什么、教学写作怎样写这三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首先是为什么要教育写作?
“鼓励从低起点的功利性追求起步,但绝不能因此停步,而应向着更高的目标与价值取向迈进,达到把职业价值与人生价值和谐统一的美妙境界。”书里是这么说的。说实话,大部分教师刚开始进行教育写作都是基本都是迫于外界压力:或许是为了评职称、或许是学校要求、或许是为了考核、又或许是为了稿费和荣誉……总之,目的都不单纯,很少有人为因为人生价值和职业价值而自发的进行写作,这也就是说教育写作基本是从功利性追求起步的,创作的思想境界也不高。但是,起步低没关系,只要不停下来沾沾自喜,而是追求更好的目标与价值,那教育写作就有发展和提升的可能。
“教育写作,改变了教师述而不作的定势,让教师从传统的知识搬运工变成了知识的生产者,从感性的实践者变为理性的思考者。”“教师的实践智慧和专业技能,需要在实践中淬炼,更需要在反思中提升,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写作改变了他的思维品质,使他怡情养性,静下心来。特级教师管建刚认为,不停地写作使他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了教学能力和技术,也提高了教学效能。”这些也正说明了教育写作的发展与提升对教师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随着教育写作能力的进步,教师对教育与教学的思考也会逐渐深入。照本宣科、几十年如一日的机械式教学也许永远在原地踏步,而教育写作可能让教师在反思中提升、在创造中深化。积极的教育写作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它能够锻炼教师的思维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育写作是基于教育生活中问题的观察,思考与表达,通过仔细观察,勤奋思考,渐渐的洞察力和敏感度增强了。”教育写作有助于梳理教师在教学中的获得的种种想法,能够让模糊的思绪变成清晰的思想,更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因此,教育写作是必须的,是基本积极的。
其次就是教育写作写什么?
丁昌桂老师说,教育写作是写问题,问题也就是矛盾。那么问题从哪来呢?我想讲的是“问题从哪来”中的一个小小的点——问题是“从学习中思考辨析而来”。
书中有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直被认为是歌颂北宋的繁荣的画作,我从来没有对这种理解产生疑惑。但是丁桂昌老师在书中写道:“看似包罗万象的《清明上河图》上,少了两种最常见的动物——马和羊。”他认为马匹和羊皮都是军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从而暗示了北宋重文轻武的窘境,但是皇帝却只读出了歌颂,因此,北宋的积病没有得到救治,最终灭亡。丁老师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就是创造性解读,在这之前我从未注意到《清明上河图》还能有此深意,这种解读开阔了我的思路。
第二个例子则是对《我不是最弱小的》创造性、深入型解读。在之前的备课中,我对这一课的理解一直流连于课内,却从来没想过思考过为什么“一家四口出行,居然只带一件雨衣”的问题。丁老师从作者入手,终于从他的一本著作中找到了原因:原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孩子都有严重的心灵创伤,所以设定一家四口只带一件雨衣,是为了让孩子去经受风雨的洗礼,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那为什么又要保护蔷薇花呢?因为当时粮食匮乏,蔷薇花果酱要供过冬使用,所以文中的深意是家长会等待时机在暴风雨中教育孩子,保护更弱小的花儿。
这就是从学习阅读中思考辨析,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读。因此我们在进行教育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像这样敏锐地发现问题,发现矛盾,创新解读,写出问题,解读问题。
最后就是教育写作怎么写?
不仅文学创作是从思想感情的触发起步的,教育写业也是从思想感情的触动起步的。面对同样的外在现象,有的人会受到触发,而有的人却无动于衷。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没有对教育材料的高度关注以及敏锐的思想,那么,就不可能抓住灵感、引发触动。
但仅仅有触动,是不能完成教育写作的,触发就像灵感一样,只是一个大体的目标,朦胧的想法。如果你不能够沿着这个思路,一直深入地研究下去,探索下去,那么这个触发,也仅仅只能成为镜花水月,转瞬即逝。所以仅仅有触动,是不能完成教育写作的,触发就像灵感一样,只是一个大体的目标,朦胧的想法。如果你不能够沿着这个思路,一直深入地研究下去,探索下去,那么这个触动,也仅仅只能成为镜花水月,转瞬即逝。如果把教育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人形成的过程,那么触发就是构成人的骨架,它可以帮助你确定大体方向和模糊框架;而对这个触发进行深化,有意识地收集材料,则是为人带来支撑点与血肉;接着,对这些材料进行熔炼、进行规划,、进行精简,也就是所谓的“意化”,这个人才能变得“肌理匀称”;而通过序化,调整并规划教育写作的文章结构,则让这个人的人体结构合理、和谐;再对教育文章进行物化,则是为这个人编织美丽合身的外衣;最后,对教育写作的成果进行“冷却”、“窖藏”,就是让这个人沉淀出出众的“气质”。
这就是教学写作的过程。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丁昌桂老师对教育写作的理解实在太透彻了,这本书只读一遍远远不够,只有常读常思考,才会常有新感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