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余年前,一位楚国贵族在汨罗江畔抱石自沉,他虽死却不朽,几千年来仍用瑰丽华彩的辞赋和高尚坚贞的品格滋养着中华儿女的脊梁。
提到他的死自古便有两种看法。一则赞成,如太史公曰“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二则谴责,如班固曰“露才扬己、忿怼沉江”,亦或认为他死得伟大但有所不值。
予以为,屈原的死有其时代性,他多情而敏感,始终努力在那个时代的潮流中逆流而上。
屈原所处的战国末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的年代,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转型期: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型。战乱频繁,政治动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谋之士从何而来、为谁效力便显得不那么重要。时移势易,良禽当择良木而居,贤臣当择明主而事,成了一个不争之理。屈原似乎大可如此,在那个朝秦暮楚、楚才晋用的年代,他大可不必死守着楚襄王,凭借他用兵之智、改革之勇,何愁找不到伯乐?亦或像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楚国朝野容不下他的道便不与之为谋了,大不了隐居山林不问世事不亦乐乎?再大胆地推测一下,他是否可以偷偷地蓄兵养锐,届时揭竿为旗?
但屈原毕竟是屈原。屈原作为楚国贵族后代,早年所著的《橘颂》中提到“深固难迁,廓其无求兮”,暗示了他为楚生为楚亡的命运;同时也是出于身份认同的荣誉感和发扬楚室的责任感,他认为自己为国献身义不容辞,骄傲如他决不允许自己置身事外归隐田园;他作为典型的知识分子,唯一的最高理想不是去挥斥方遒,而是做帝王师,通过自己善良的愿望和亲密的接触影响君王。
人们总赞颂一往情深的人,毕竟为一件事情付出所有的代价的痴心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们赞美屈原的舍生取义,我们歌颂他的求仁得仁,我们钦佩他的在历史、文化、精神上给我们的感召。但在一个大变局的时代,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在改变社会之前首先要改变自己和与他人的交往方式,而这往往是屈原的死穴——屈原只能和自己的理想同在。
屈原有情,但楚襄王无情,楚国朝野无情,秦齐等国无情,整个时代无情。
人无能为力改变世界时就只有改变自己,如果他不改变,就只能接受这个世界对他的遗弃。道理就是如此简单,真相就是如此残酷。对不懂得或不愿意变通的屈原来说,死亡是他的归宿。
昔人已逝,历史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过去。我们只能在这一头回望这颗华夏长河上游的皎然明星,在这份伟大的死亡面前,思考着如何能活得更好,如何去书写未来。
我们生活在一个经历着巨大历史变革的时代,它很美好,但依旧糟糕。想要忠于自我,就要放弃独立;想要获得权力,就必须同流合污。想要实现个人,就要远离故土;想要保持清白,就必须承受孤独。这是屈原面对的矛盾,直至今日对我们来说仍然历久弥新。
如何去平衡独立与合群、统一理想与现实、保持自我与他人的和谐,是极其难把握的事情,但人生总要有所割舍。这个时代如此多元化,五光十色,瞬息万变,道有很多种,出路也未必一条。殉道是伟大的,但未必适合当下的我们。在可歌可泣的伟人之死映射之下,如何换个法子把自己的余热散尽,如何确保个人的人生价值最大化,再谈殉道,是否更为合适?
22016.12
”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众,时来则应,物来则济。应时而不谋己,济物而不务功,是以惠无所归,怨无所集。“
(我好倾慕屈大夫啊TAT 愿意长跪在他的膝下做他的门徒)
有一份心情,我们从未停下脚步去追寻;
有一份梦想,我们从未放下翅膀去采撷。
读书之梦、之乐。关于读书,我们保存着心情,娱情,写实以记录精彩人生。
——题记
“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文章一开始就指出读书的目的。“消遣、装饰、增长才干”。犹如站立在一片浩瀚大海之前,我们张开双臂,拥抱清新空气与灿烂阳光。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作家,唯物主义哲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内,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是经历过生活坎坷磨难的贵族子弟,生活的磨难使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她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非宗教的,她崇尚理性主义,是一位经验论者和现实主义者。
《谈读书》是培根较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中提出了读书的重要性等。其实一个学生似乎已然对读书这一名词并不陌生,而读书之好、之乐、之用,我们却如婴孩,仍在认识世界里处于感知阶段。
怎样去读书?培根在文章中将书籍比作食品,或浅尝、或吞咽、或仔细咀嚼、或请人代读,都是较为科学且蕴含哲学意味的方式了。
读书的重要性,培根则是较为重点的进行论述了。他指出:“读书可作为消遣,可作为装饰,可增长才干。”实际静心、专心,莫不是如此!
我们的世界里,书书本本并不是什么难见之物,似乎它们已是如同空气分子一般的存在。而我们,是不是有一份心情,一份追求去对待阅读呢?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林语堂也曾发文特指出阅读的好处,其实文人是应该最了解读书的好处的罢。“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等等关于知识,关于教育的口号,亦已显出读书作用了。
或许,我们读书,是为了它的作用,而更多的,这是一份关于人生漫步的幽静小道,不是么?生命之源,源于力量;力量之起,起于精神;精神之始,始于我们思想文化内涵,而读书则真如一片浩瀚之海,拥有无尽的能量了。
著名文学家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在我们学习与生活中是尤其重要的。培根也曾说过:“读书能够使人成为完美的人。”读书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修养,丰富我们的生活。读书的好处可谓是数不胜数。
首先,读书可以让我们积累更多的知识。
当今时代,我们所懂得的知识大都来源于读书。中国诗词大会上,16岁女孩武亦姝的精彩表现让我们赞叹不已。她脑海中诗词的储备量是远远超过我们常人的,用她的话说就是:“直接抢下题就好,反正我都会的。”这便是读书的力量,读书读得多了,知识的储备量大了,在学习中就可以领先别人,取得优异的成绩。
其次,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学生们每天的生活都是被学习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充斥着的。学生们除了在校学习的时间,周末、节假日几乎全是与手机共度,完全没有读书的想法,用手机打游戏,刷视频,看小说,网络聊天几乎成了学生们的日常。但是,读书往往会比做这些更有意义。在生活中,读一本书,可以使你的大脑得到放松,使你的心灵得到慰藉。当你在烦恼的时候,读一本书,会让你放松心情,消除你的烦恼,使你的心情更加愉悦;当你遇到困难时,读一本书,它会帮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你直面困难,并战胜困难;当你迷茫的时候,读一本书,它会指引你前进的方向。
读书可以让我们明白人生的道理。
读《论语》,让我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也让我明白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会了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不耻下问,不懂的要及时问别人;读《孟子》,我学会了“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生活中任何事都要遵守规则;也让我学会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宽以待人,尊敬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
“人间百益,不及读书半分妙;尘世千好,未如品文一段香。”
书给人的帮助与馈赠可谓无穷。让我们通过阅读,来感受书带给我们的影响与馈赠吧!
教师的良好品德情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有很强的感召力。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务实,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化作行为品质并时时处处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只有给予学生爱,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
人要全面的看待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使自己顶天立地,有所发展,有所作为,必须建立自己强壮的生命支柱。学习、热爱、研究、享受都是生命的支柱。为师者只有达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境界,才能应变不惊,胜任教师职业。面对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面对多层次素质人才的呼唤,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而惟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教师只有严谨治学,勤练基本功,方能精于教书而不失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