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我们在进行艺术教育时,常常想的是如何在教授一些美学知识、规律等的同时,逐渐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进而敞开心胸地感受美、灵动地创造美。
其实,作为教师,在认识学生方面何尝不需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呢。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曾举过一个例子:对于园里那一棵古松,在木材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眼里,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在木材商看来,它不过是一棵做某事价值多少钱的木料;在植物学家眼里,它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然而画家却认为它是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树。接下来三个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木材商在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植物学家马上就会想到要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而画家却只是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我赞同三者眼中对古松的不同状态和不同定位,我更推崇把三者的视角进行综合,更多方位、更多角度地去审视、去构思、去塑造眼前的事物。就如我们作为教师,可以如植物学家一般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现状等去判断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其成因;如画家般去感受学生的个性、体味学生的品格和趣味、挖掘学生不被他人察觉的闪光点;如木材商那样规划学生的前途、思忖学生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那样,不同的学生才真正地在教师的眼中鲜活起来、立体起来。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才能真正地本着"关爱学生"的原则开展与实施。
就如,有的教师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势或特长,安排相对应的工作,使得学生不断地树立自信心,转而在其他方面也有座提高。又如:我们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尝试、锻炼、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活动中展示自己,让教师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多样的"美";再针对学生的特点,也可以量身定做地安排一些学习活动,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得更多的学习方法。在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曾尝试过多种形式的师生合作示范:仅在语言上进行交流;在绘画方面进行合作;综合语言交流与绘画合作等等。不论哪一种形式,学生在参与教师示范的过程中,都能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维,大胆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与想法。许多想法由于学生间的差异,会形成教师也想不到的奇思妙想,从而迸发与碰撞出更精妙的思维的火花,学生们的个性因此而得到张扬,学生的生命在教师的呵护与培养中得到发展。
师生的共同示范中,学生亦在教师的配合下,乐于多方面、多角度地思维;在教师的鼓励下,更投入地更专注地进行创作与表现,使得美术课堂中的示范环节也成为了提高学生生命的质量,满足学生心智成长需要,促进学生生命价值体现的一个良好途径。
只有热爱生活,才会享受人生,才能活出精彩,因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美,为他们搭建更多展示美的舞台,他们的美才能逐渐累积、融合、幻化出更耀眼的光彩。
《谈美书简》采用书信体形式,娓娓道来,作为启蒙式的书籍,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亲切自然。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既是朱老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从书中还可以看出朱老很关心民族、国家的现实与命运,尤其关心青年在现实中的为人处世和道德修养,每位读者只有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与思考,才能领会作者的深层思想。
朱老在书中主张的是要积极地投入现实生活,而不能逃避人生,同时又要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去面对现实生活,这样才能给现实人生增添美好的色彩。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繁忙紧张的工作氛围中,我们也不妨借用朱老提倡的生活态度,才能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工作,才能以审美的眼光去了解与发现每一位学生,才能放松地思维、进行发散性思维,在新的教育改革大潮中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两百年后,太平洋底部出现巨大虫洞,虫洞中跑出了巨大的外星巨兽。为了对抗他们,人类创造了自己的怪兽—机器巨人。但是因为製造机械巨人花掉大量资源,以及受到怪兽攻击,人类生活变个困难。
我生活在中国,因为离太平洋很近,又没有机械巨人保护,人们总是无时无刻提心吊胆。在学校,我们学的不适汉语、数学,而是与怪兽战斗的方法。大人们则是忙着兴建能阻挡怪兽的”生命墙”。虽然人们受到了巨兽胁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过为了保家卫国,人人都要有战斗的能力。
当有怪兽出现时,邻近的国家便会派出机械巨人,保卫家园。但是每次战斗,就会破坏城市的一切,还会造成无数伤亡。为了让地球不被怪兽占领,各国首领决定给每个国家十五台搭载了最强武器—”米加粒子光束加农砲”的机械巨人。
我被选为巨人”M危机”的驾驶员,和全世界所有的士兵进行”OVERDANGER”,简称”O.D.”的任务。当下潜到太平洋底部时,出现了史上最大的怪兽”GOZILA”,从口中喷出热光,立刻毁掉一半的巨人。这时,大伙们集中火力攻击怪兽,终于成功的把怪兽毁灭了。
但想终结怪兽威胁,就要破坏虫洞。于是,我将核弹投进虫洞中。轰!的一声,虫洞的反应炉在公元二二七四年消失了。
经过短暂的观察,我不禁觉得《子午书简》这一栏目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古色古香。的确,这就是一个古色古香的电视节目。古色古香的装潢,古色古香的背景、古色古香的文章……整个节目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充满了古代和传统的色彩。
不一会儿,画面陆续切换到了节目现场,在那里,一位端庄的女士正拿着文件夹,坐在椅子上用标准好听的声音朗读着这篇《儿行千里》,一字一句如缓缓的溪水在我心田流过。镜头还不时地转向几张与文章相符合的图片。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片广阔的牧场,其中一望无际的大地,绿茵茵的草原,温馨的小屋,一切都仿佛令人身临其境,陶醉不已。
通过诵读员的朗读,我也渐渐弄懂了本期文章的大意:“我”为了作报道,好几次要去远行。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自己走在离家路上时,“我”忍不住朝家的方向望了望,竟看到一家人都站在阳台上目送着“我”远去。这使“我”回想起了自己死去的同行父亲同样沉甸甸的爱,不禁深受感动,得到了爱的启发。
“多少年过去了,我那些年迈的亲人也陆续地逝世。而今仍在我出门时站在阳台上望着我的,只有母亲。”这句不长不短的叙述性语言,表达的意思却是何等深度,它又书写了一个母亲怎样的品格。当母女分离的那一刻,当母亲望着孩儿远去的那一瞬间,那双慈祥的眼睛又蕴涵着什么呢?抑或欣慰,抑或无奈,抑或悲哀。
说来说去,都还是引申于文章中最为关键的'一句:“儿行千里母担忧。”我想,这句话的大意应该是,孩子即将出门背井离乡,最担忧牵挂孩子的还是母亲吧。写到这里,我又不禁想到了一句俗语:“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更是这世上最疼爱我们的人。也许光阴的无情会使老人的头发上长出银白银白的发丝,但始终没变的是父母疼我们、爱我们的心;也许岁月的流逝会让这花花世界的一切都为之改变,唯一没变的也是一家人那浓浓的、难以割舍的亲情。
朗读完文章后,我猜想节目应该也接近收尾了。这时画面出现了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不一会儿才落上了帷幕。我望了望客厅里的挂钟,发现:节目只进行了10分钟。虽然本期《子午书简》结束了,但我却从中受到一个有关“亲情”的启发。
亲情是一束美丽的花,以它的灿烂折射出永恒的企盼;亲情更是一道闪亮的光芒,将爱、欢乐与和谐交织在一起,融成一抹永恒的色彩。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身边的亲情,那么这个社会也许就会从此充满祥和与温馨。通过本期的《儿行千里》,通过这古色古香、雅俗共赏的《子午书简》,我确信自己已经更深一层地了解了亲情的含义。对于这“母爱”二字,我也不禁要说:试问,“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呢?
大概快有十天的样子没有读《美学书简》,我认为读这样的书是要有一种心境的,至少要能感受到其文字之美和思想之美。
朱光潜先生用了好多篇文字来说明他所说的“美”到底是什么“美”,实用的、科学的不是美,快感不是美感,联想也不是美感,考证、批评都不是美感的态度,自然也需和情趣结合起来才谈的上美。
朱光潜先生在《依样画葫芦》这篇文章里,又谈了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一般人大半以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对象和成因虽不同,而其为美则一。自然丑和艺术丑也是如此。这个普遍的误解酿成艺术史上两种表面相反而实在都是错误的主张,一是写实主义,一是理想主义。
朱光潜先生认为,两种主义看起来相反,实则主张类似,“都承认自然中本来就有所谓美,它们都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艺术美就是从自然美模仿得来的。”
在他看来,自然主义和理想主义都是在“依样画葫芦”,只不过写实主义以为只要是葫芦,都可以拿来模仿;而理想主义认为“美在类型”,应该选一个富有代表性的葫芦来模仿。他把理想主义称为“精炼的写实主义”。
我们说“艺术美”时,“美”字只有一个意义,就是事物现形象于直觉的一个特点。事物如果要能现形象于直觉,它的外形和实质必须融化成一气,它的姿态必可以和人的情趣交感共鸣。这种“美”都是创造出来的。
朱光潜先生再次强调了他认为的美是“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的观赏。并引用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的话:“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就像现在人人都可以有“度娘”,但是真正能写出好文章来,还是要“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
谈美和写作还是有区别,写作之初,“依样画葫芦”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但毫无疑问,没有人知道答案,包括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任何一位大师。他们耗尽毕生的精力也只是在人类对美的认知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见解,但却从未揭开美的面纱。其实在我看来,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因为很少会有人对美的认知完全相同。也就是说,美是无定义的。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引用了他的一位老朋友(我怀疑是作者本人)给美下的定义,并对其刻板和迂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也是反对套用空洞的抽象概念去给美铸一座密不透风的牢笼的。
在朱光潜先生看来人是审美的主体,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审美中具有最高的意义,美离不开人。同时,美也是属于社会价值范畴,它的适用主体是人。这便是说我们要去认识美。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美呢?我的观点是:不需要定义,只需要感受。
但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我们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在这一点上,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十分重要的提示,那便是既要把握对美的理性认识,又要注重对美感性认识。我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决不能只强调美的客观性而将审美与人的思考力、情感与意识割裂开来。审美活动应是一种实践活动,同时因为它具有目的性并且与人类的情感息息相关,所以审美必然要从主观与客观两个角度去进行。否则,就如形而上学一样,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这显然与主客观结合的审美以及感性与理性的平衡相矛盾。认识美和感受美一方面要求我们学习一些美学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重审美实践,多去参加各种艺术展览,多与他人交流自己对美的看法。在审美的过程中,探求美的.真谛未必是我们最终的追求,但享受这个美妙的过程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经验。
而对于《谈美书简》这本书,朱光潜先生以耐心的口吻,以一位长者的身份用信件的方式,将自己平生对美学感悟向我们娓娓道来,并对一些重要而关键的问题向美学的入门者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因而这本书相比较其他美学著作易懂。他在美学问题上对我们的帮助不仅是思想上的,也是方法上的。
“咦?这是哪儿?”我刚刚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正处在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里。疑惑之际,一个人突然从天而降,站在了我面前。“恭喜你成功地穿越来到了虫洞未来世界,我是你的导游,请叫我唐先生。”“什么?”我目瞪口呆,还没等我回过神来,那位唐先生就已经把我“拽”到了大街上。
大街上,商品琳琅满目,我眼花缭乱。唐先生说:“这是光速飞糖,它的能量足够你在十秒内遨游宇宙一圈。”唐先生指着一块闪电形的糖说。“对了,如果你打算吃的`话,我建议你跟这块糖同吃。”他又指向了一块像眼睛的糖,“这是神奇魔力眼,它能将物体以近乎光速的速度传送。不然,你都还没来得及看一下风景,整个宇宙就遨游完了。”
这时我发现,这条街好长、好宽。可这条大街上竟看不到一星半点的垃圾。“唐先生,你们的清洁工真给力!”“不,你说错了。我们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清洁工。只不过是因为我们脚上的鞋子。”唐先生抬起脚,“难不成你们的鞋子能吃垃圾?”“你说对了一半。它能将垃圾吸进去,然后通过里面的‘小工厂’,把它们变成清新的空气。”“哇!这么厉害,那我也要去买一双来试试。”说着,我便奔去……
这时我身后突然出现一个虫洞,“这是怎么回事!”“这是虫洞,它将把你带回你的世界。”唐先生答道。“既然你都要走了,那我就告诉你一个秘密吧。其实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只不过是未来的你而已。”说完,“我”便把我推进了虫洞……
记得刚上高一的时候,老师就推荐我们去看朱光潜的《谈美书简》,那时的我还未摆脱初中生的稚气,翻了几页,觉得不好看,就把书放下了。现在,当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时,才发现书中有很多智慧的闪光点。
尽管现在的我还只算“后辈”,但朱先生在这本小书中所传授的美学理论,却是字字珠玑,堪称“诤言”。一遍遍的反复阅读让我受益匪浅,不但在理论认识方面有所长进,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启发了我的思维和思想,让他们向着更深、更广的空间拓展。
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中,先生有言:“我们***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社会不久,各方面认识及素养都尚浅的大学生,尽快摆脱对日后前途的迷惘和困顿。但长久以来,却仍如汪洋中的一叶孤舟,望不见灯塔,只能随海浪盲目漂流。但人是不能没有方向的,不明确目的的生活过之何如?于是便试图从先贤闪光的思想中探寻泅渡的彼岸。自以为平日阅读量不小的我在与那么多高贵的思想交流之后终于从一本薄仅百余页的小册子中嗅到了最浓郁的芬芳。从此便记住了要“实事求是”,要有“清醒的头脑”“坚定的恒心”“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立志“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其实直到现在我仍会时常疑惑:这些看起来如此教条、干涩的话语是如何打动了我的心,让我如此心悦诚服、欣然接受,并且渴望全力实践呢?
我想这是朱先生人格与思想的共同魅力使然。也许处看上面所引用的那一段话,你心里可能不会产生什么感触,但如果你专注投入地把这一整本小书读完,你必会为朱先生治学为人的态度折服!
小小册子,总共不过七、八万字,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渗透着老人躬亲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由你不为之动容。人曰:“一斑窥豹”、“一叶知秋”,相信只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让你我了解进而钦佩起这位美学老人治学为人的态度吧。
这是朱光潜先生在83岁高龄写给青年的美学入门读物《谈美书简》。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在美学领域是全国的权威,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明了美和美感的规律、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
在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我们人生观的引导,如在前言中朱光潜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毫无意外地,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虽然这个答案不一定正确,但至少比毫无头绪要高明许多。
许多人都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所有的这些都比较浅显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尘莫及的事了。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也有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是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我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