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想起那段快乐的时光,嘴角总在不经意间微微扬起。
----题记
小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很忙,没有时间照料我。于是,就将我送到了住在乡下的奶奶的家中。
那人
初到奶奶家,人生地不熟的,我很少出门。并且我怕生,所以不曾和别人说过话。那天家中有急事,只留我一个人在家。上午我自己在家玩的不亦乐乎,可到了中午肚子就开始叫起来了。家中又没什么可吃的,只好挨饿。正在院子里和小狗玩,却看见一个人影闪了进来,心里很害怕。又想起大人说的人贩子,就赶紧跑到屋里躲了起来。但随着一声:“小悦,这是我刚做好的面条,你趁热吃吧。”我松了一口气。
那人,多么质朴、善良。
那事
渐渐地,我和这里的孩子成为了好伙伴。我们经常在一块玩耍、打闹。那次,我们计划烤红薯吃。于是,就到地里挖了些。由于我们没有带任何工具,就只能用手和捡的木棍挖。弄得指甲缝里都是泥,我们也顾不上。然后我们在我家屋后找了一片空地,挖了一个坑,把红薯放进去,就开始点火。为了能尽早吃到红薯,我们不停地捡木柴。终于,一股香浓的红薯味钻入我们的鼻孔。就赶紧灭火,把红薯弄出来。也顾不得烫,只是胡乱把灰拍掉,就直接一口咬上去,那叫一个香。
那事,多么有趣、难忘。
那景
黄昏,和伙伴们躺在平房顶上一起看夕阳,才觉得“最美不过夕阳红”这句话真不假。小小的村庄被一片红笼罩着,多么祥和啊。不久,袅袅的炊烟从参差错落的烟囱中钻出、飘起,浓浓的饭香弥漫在空中。家家户户做饭的温馨场面,是多么美的一幅画卷。
那景,多么美丽、迷人。
“嘭”邻居的关门声将我从回忆中拉了回来。
我怀念过去,怀念住在乡下的日子。
从前,有一只蜗牛,很小很小。
但它有许多梦想,很大很大。
到海边去——可“海”长什么样,它不知道。于是,它开始边走边等待,或许某一天,它到达的,只是一处小洼。
到葡萄树上去尝鲜——可什么时候能到,它也不知道。于是,它开始边爬边等待,或许某一天,它到达时,葡萄已经烂光了。
……
有一天,看见了茧中的毛虫,或者说,彩蝶。
看着她挣脱蛹壳,展出鲜亮的翅膀,逐渐飞出自己的视线。它迈着迟钝的步子想追赶,可沉重的壳却拖累了它的步伐。
于是,它又开始等待,等待着某一天,会有一双彩翼刺穿它笨拙的壳,哪怕这双彩翼上会染满它殷红的血。
这是属于一只很小很小蜗牛的等待。
拿起镜子,相貌没变,却黑了不少。体质没变,但心却坚强了许多。搜寻着我的记忆,发现以前我是多么自由散漫。现在呢?我已经是一个懂事、坚强的男子汉了。那么,是什么让我有这样的变化呢?归根结底的来说,是那次仅有短短七天的军训……
我还清晰的记着,军训的前一天,我是多么兴奋啊!晚上时,宿舍的人早早就睡了,只有我一个人在那里想着,一直到深夜……
在这七天中,现实与我的想象完全不同。在我想象中,军训只是玩,就没有别的了,但在现实中就不一样了。我没想到军训这么苦,在这期间中,我尝尽了人生中的五味瓶,因此我认识了人生。
在这七天内的军训中,我与同学们一起努力,一同进步。虽然很累,但我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有了他们的陪伴,我依然很开心。在我们军训时,我们虽然的是些基本动作:“稍息,立正,跨立”等,但十分的累。只有到休息时,教练就会给我们演示一些军型近身格斗,让我们大饱眼福。
在这七天的'训练中,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坚强,我终于明白了“少年强则国强”的含义。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要吃苦耐劳,为国家崛起而读书。因为知识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且还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所以我们要团结,取长补短。我们也要团结,如果搞的四分五裂,其他国家定会把我们逐个击破,所以我们要像“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折不断。”一样团结起来。只要我们团结,我们有知识,我们能吃苦耐劳,我相信,祖国的明天以我们而光彩。
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这次军训的影响,我无论遇上什么挫折,我都会勇敢的面对。以为我深深的知道:“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我已这句话为标准,让我的祖国更加强大!
今天早晨,我正在床上呼呼大睡。“安思琪,都几点了,快起床了。”我睁开朦胧的双眼,原来是妈妈叫我起床,我只好懒洋洋的穿好衣服,然后去刷牙洗脸。到了卫生间,我拧开水龙头,咦,我怎么没有听见“哗啦啦,哗啦啦”那种刺耳的声音呢?哦,我想起来了,今天要停水。
不知怎么回事,我的身上总有一股臭臭的味道,原来,我已经三天没有洗澡了,真想痛痛快快地洗一次澡。于是,我急忙在浴室里放了浴巾、浴帽和洗完澡之后要穿的衣服。等一会儿,我就可以舒舒服服地洗澡了。我的心里美美地想着,正当我把一切都准备好的时候,我才猛然想起今天会停水,我只好失望至极走出浴室,去干点别的事情。
干点什么事情好呢?有了,老师给我布置的家庭作业我还没有做完,现在我就去做作业。我正在专心致志做作业的时候,钢笔就好像变成了一个可怕的“怪物”,一直不停地喷墨水,把我的手“染成”蓝色的了,真是糟糕透了。此时此刻,我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我十万火急地跑向卫生间,这时,我被妈妈叫住了:“琪琪,你要干什么呀?”“妈妈,刚才我做作业的时候弄得满手是墨,我想用水来洗洗。”我着急地回答道。“琪琪,你忘了吗,今天要停水呀。”听了妈妈的话,我不停地在抱怨今天为什么要停水?哎,真倒霉。没有办法,我只好垂头丧气地走出了卫生间。
咦,我的房间怎么有一股怪怪的味道?哦,原来是我还有一大堆没有洗的衣服在房间里,那味道太难闻了,于是,我就把要洗的衣服放在了卫生间,再把肥皂和一个盆子拿了过来,我急忙挽起袖子,准备洗衣服,这时我还哼起了歌,“啦啦啦,我是爱劳动的好娃娃,啦啦啦。”我把盆子放在水龙头下边,我才忽然想起今天要停很久的水。
古人云:“人不喝水只能活三天,人不吃饭只能活七天。”我最最亲爱的水呀,你快来吧,没有你的日子真是太苦了,我一定要节约每一滴水,不让你白白流失。要是你再也不在了,我们该怎么办呀!
手指灵巧地碰触着琴弦,蔓延成歌……
——题记
看不见你的笑,我怎么睡得着……熟悉的歌曲在耳边想起,勾起我对那段日子的回忆。
一年前,因为这首歌曲——《彩虹》,我迷上了吉他。轻柔地歌词,用吉它弹奏,时缓时慢,渐弱渐强,清脆的声音,分别悦耳,仿佛抓住了人心中最深处的那根弦。
就这样,我路上了自己学吉他的征途。
“先练习这个姿势,20分钟后我再来教你们”,老师温柔地甩下一句话便去忙他自己的。挺着身子,左手吊在琴枕上,用力按着弦,右手轻放一弦,已接近悬空,看似容易,可要坚持20分钟又谈何容易!“哎呀,好累呀,我们趁老师不在,先偷偷休息下吧!一旁与我同来的小A早已忍受不住这无聊的任务,耷拉着腰,一手轻扶吉他,另一只手自然垂在腿边,而我仍处于自己与吉他的这第一次亲密接触中,在嘈杂的练琴教室,我将耳朵贴近琴边,触碰那根最细的六弦,接着五弦、四弦……声音断断续续,音韵也不成调子,可这就是自己曾梦寐听到的声音
“先练这首《小星星》,学会后再慢慢弹歌。”老师用鼓励的眼神望着我说,几个月的练习过后,终于掌握了最基础的技巧,可以弹一首歌了,虽然只是一首儿歌,或许称不上是歌,但我却兴趣十足地练习着。“一闪一闪亮晶晶”我伴着自己流畅的琴声,陶醉的唱着,用自己的手指弹奏出歌曲,这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你先看我弹,然后我再教你。”都是用期待的语气对我说,“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时钟它不停在转动……老师的手指灵巧地碰触着琴弦,蔓延成歌,琴声清脆悦耳,不带一丝杂音,与老师的歌声一起构成一曲动人心弦的歌谣。将来的我,也会是这个样子,我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
思绪又回到现在,我会弹了几首简单的乐曲,可却因为学业,我不得不放弃。心中那串音符,再次响起,蔓延成一首首歌,伴随着那动人的琴声。
学琴的日子是漫长的,从不懂到会弹,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但那时为梦想而努力的日子是快乐的。合上思绪,我想若是我留不下这琴声但至少应庆幸自己曾经拥有,曾经为其努力,奋斗并取得了成功,这些将永远存在心里,风干不化。
怀念那充满琴声的日子,那个心中有梦而追梦的我。虽然我暂时放弃的琴声,但我不会放弃梦想,我要为新的梦想而拼搏。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汉族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汉族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过小年吃什么?
吃饺子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旧时,不论贫富,只要是顶门成家过日子,就要在锅台上边的墙上,供奉灶王爷的尊像,在像的两边贴幅:“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按。”每家都把灶王爷奉为神明,由它来主宰一家兴衰祸福,由于四季常住灶间,察看一家人的活动,自然成为“一家之主”。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
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吃糖瓜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天子也祭灶神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开始祭灶活动,成为天子的五祭之一。汉代以前的文字记载称其为灶神。唐以后又称其为灶君。至于灶王、灶王爷的说法是唐朝以后民间的说法。使他的职称与称呼合为一体,成为另人敬畏、惹人喜爱,有让人怕的神。
其他
在中原地带腊月二十三是很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一大早人们就要打扫房子,扫净灰尘,还要用湿毛巾擦除房内的中堂画,和各种装饰画,把室内外打扫干净,然后祭灶,祭灶除了要用祭灶糖,还要烙葱花油饼,放鞭炮,祭灶糖是用白糖熬成糖稀,拌上炒熟的芝麻,或者苋菜籽,还有吹出的中间空心上面占满了芝麻很香很甜的祭灶糖,这一天灶王上天去回报人们在这一年中的行为善恶,玉皇大帝便根据灶王的回报,决定奖善罚恶的度数,如此规范人们的行为,虽为可笑,但不缺乏心理的暗示作用,是中国民俗中重要的传统文化。但也有不贴灶神的地方,比如中国四大名镇的朱仙镇就很少贴灶王,据说过去这里的人也是贴灶王的,只是人们年年用灶糖封住灶王的嘴,便觉得有了灶王的蔽护,可以为所欲为,商人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连饭馆饮食也不足量,有一年,玉皇大帝到这里看门神会,看到人间饭馆内座无虚席,便也想吃饭享受人间烟火,他买了一碗面,却发现四两面竟只有几根,于是他很生气,回到天宫命火神祝融前来访查,火神到这里来化成一个老汉,沿街叫卖火烧:“换火烧十六两的小火烧,十五两的大火烧,”镇上那些爱占小便宜的一听拿少的可以换大的,纷至沓来换取火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