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市民广场早已被几千盏华灯照得如同白昼,成了名副其实的花灯广场,成千上万的市民不约而同的在这里汇集,共同欢庆元宵节。
"八仙过海、锦鼠贺岁、荷花漂海"·······五花八门的灯笼沿着湖边悬挂,透过灯光的折射,灯笼的靓影倒映在湖面,金光闪闪,让人眼花缭乱。
因为今年是奥运年,怎么能少得了五个可爱的福娃呢!这座叫<<福娃闹春>>的花灯多么漂亮,蓝色的贝贝、黑色的京京、红色的欢欢、黄色的迎迎和绿色的妮妮还有可爱的米奇,它们制作的多么精致,逼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把祝福带给了每个市民。
咦!灯笼上还有动画片呢。"原来是一位老公公带着他精心制作的走马灯也来了,它安装了一个机动装置,使整个花灯处于转动状态,里面的小动物正在你追我赶,好看极了。
在广场的南端的树丛间,悬挂着上百颗星星,这些星星适用镭射纸做成的,金光闪闪,它们包围在广场两侧,形成了一条星的通道,与地面的灯光交相辉映,让人感觉来到了太空,漫步在宇宙里,如梦如幻。
劈啪!劈啪!"焰火晚会开始了,五颜六色的焰火争先恐后的在空中竞相绽放。我将永远记住这惊人的一幕。
你知道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告诉你吧!那就是我们一年一度的元宵节。但在我们三门,元宵节却是正月十四,很奇怪吧!说起这个元宵节啊,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呢!
相传,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候,那一年正好是正月十四,戚家军在海边打垮了一股倭寇,倭寇逃亡内地时候,天色已晚,戚家军赶到村子里的时候,老百姓纷纷点灯帮助戚家军搜索残敌,每一间房屋,每一个角落,到处灯火通明。倭寇无处藏身,四处逃窜,终于全部被消灭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戚家军赶走了倭寇,就把元宵节改到正月十四了。
我们三门人过元宵节可热闹了。一大早,奶奶和妈妈就开始忙活起来,准备我们这里元宵节吃的食物,一般是中午吃“麦焦”,晚上吃“糟羹”。三门的糟羹非常有名,只见妈妈早就摆好了各种各样的食材,有芥菜、笋干、香菇、瘦肉、豆腐干、墨鱼干、牡蛎……全部切成碎碎的,再放进早米粉磨成的浆里,加水一起烧,不一会儿,锅里就开始“咕噜咕噜”的冒泡了,那香味不要说香飘十里,至少左邻右舍闻到都会馋涎欲滴,我们一帮小家伙早已经直流口水了,满满地盛上一碗,吃上一口,那滋味真是美味无比。在我们三门,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糟羹,而且在那一天还要要比一比谁家做得最好吃。最有意思的是元宵节的晚上,我们可以到任何一家去吃糟羹,无论是谁,也都可以到我家来品尝,谁都为自家做的糟羹受人欢迎,来自己家吃糟羹的人多而自豪。我们常常成群结队的小伙伴家去要糟羹吃,还有就是新娶的新娘还要为大家做甜糟羹呢,象征着着一家甜甜蜜蜜,团团圆圆。吃完了糟羹,我们就可以欣赏美丽的龙灯了,那龙灯一节接着一节,挨家挨户地经过,人们纷纷点起炮仗,迎舞龙队伍,祈祷来年一家平平安安,幸福安康。
夜已经很深了,空中的礼花还在绽放,我爱元宵节,欢迎你有空来我们三门,感受我们三门人民独特的元宵节。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饺子是一种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明珠”。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元宵节到了!元宵节到了!超市里挤得水泄不通,我们好不容易才抢到了几包糯米、面粉,匆匆忙忙回家去包汤圆呢!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拿起材料,一手拿着糯米,一手拿着面粉。我正准备和面的时候,“哎呀”不小心把面粉撒了一地,我赶紧把面粉收拾干净,也学奶奶那样和好面,然后,我疑惑地问奶奶:“到底怎么才能包好汤圆呀?”奶奶笑眯眯地说:“你要轻轻地揉它,不能太重,要刚刚好……”奶奶手里还示范给我看,我也照着奶奶的做法依葫芦画瓢,一个可爱的小汤圆就在我手上诞生了!
妈妈把我们做的汤圆放进锅里,那香味真让人馋得直流口水,妈妈煮得非常细心,一个个白白的小汤圆“扑通……扑通……”地从锅底冒出来,挨挨挤挤的,可爱极了!真像一个个胖宝宝。
“出锅啦!”妈妈说着。我赶紧拿起一个往嘴里塞,啊!太烫了!我一下子吐了出来。我看了看大家,原来他们都在吹汤圆呢!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赶紧把汤圆端到风扇下,不一会儿就变凉了,我轻轻咬了一口,又软又甜。味道也太香了吧,真让人陶醉!
元宵节吃着美味的汤圆,我们一家人都沉浸在这汤圆的香气当中,真是幸福啊!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