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读孔子好学不倦有感

作文读孔子好学不倦有感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1-19 17:54:19
作文读孔子好学不倦有感

作文读孔子好学不倦有感【一】

时光流转,两千多年只是弹指一瞬。我心的穿越,飞过那沧海桑田,来到那齐鲁大地,去谒见一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悠悠两千载,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悠悠两千载,逝者如斯,生生不息;悠悠两千载,几经分合,山河表里。中原大地,群雄逐鹿,谁人问鼎?塞外胡天,长河落日,几回无圆? 陇西蜀道,难于上青天!梦幻江南,画船听雨眠!

在中华大地上,多少英雄叱咤风云,多少帝王君临天下。奇人异士被封建埋没,多少人登高望远;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却独不见那离人的泪眼;天下苍生被战伐蹂躏,千村寥落,哀鸿遍野……

是谁在左右历史?是谁推动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又是谁给人民以明礼之善行,给帝王以仁爱之慈心?勿庸置疑,只有你能做得到。你的思想被后人奉为圭臬,你的声名远驰海外。纷乱的人世,除了你,一切繁华都是背景!你也在不经意间,牵动了我的心,于是我穿越两 千年的红尘,只为倾听,你的声音……

孔丘,我轻声念着你的名字……

你生活在那个时代,奴隶制社会容不下你先进的.思想,愚昧的君王又怎能明白你的苦衷?在鲁国,本想大展鸿图,以礼治国,却遭到了三桓贵族的排挤。于是,你开始周游列国,流浪、漂泊,为了一个信念,你从未放弃过!百姓愚昧、君王亦愚昧,有谁能堪透你的心?你若是俞伯牙,又有谁能做你的钟子期?高山流水,只为觅一知己,天涯海角,万水千山的寻觅。你不慕名利,一切只为那颗兼济天下的执着之心!

孔丘,我轻声念着你的名字……

你的精神与天地争辉,你的思想更是炉火纯青。一部《论语》,又怎能说完你的传奇?你诲人不倦,为人师表,三千弟子在你的教导下明礼知信。七十二贤,更是你的精心调教,良苦用心。

孔丘,我轻声念着你的名字……

你总是说“仁者爱人”,你信奉“以礼治国”,可是,又有谁能明白你的苦楚?你终究没有被重用,你的思想也只能在后世流传,你注定要奔波一生。这一切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当初与世逐流,将你的思想放下,也许你会飞潢腾达,权倾朝野。但是,我明白,那不是你的初衷!正如后人放不下你,你也放不下“仁爱”的思想结晶。于是,你甘愿受尽苦难,遭人误会。哪怕付出自己的一生,你也无怨无悔!济世为怀,更加彰显你高贵的精神品质。你从未放弃,只为一颗执着的心。

江水依旧奔流不息,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胜绝,愁亦绝,我心的穿越,唯见你两鬓如雪。

“念双燕,难凭音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我闭上眼睛,仿佛看见你在凛冽的秋风中,独自凭栏,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孔丘,我再轻声念一遍你的名字,你已深深印在我心。梦醒了,我的穿越也随之结束,你已成为永恒。

合上史书,泪如泉涌……

作文读孔子好学不倦有感【二】

今天,抢先在首影前观看了《孔子》,不能说闷,也没有十分激动,总体上还有点失望,所以要写观后感,真的让我久久不能下笔,电影孔子观后感。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电影《孔子》选择了最为严肃的处理方式,并没有像一般的电影那样,用名人拍出一幕激情四射的通俗剧,它几乎没有娱乐片的特质,可以称得上是“严肃的商业片”,大段的半文对白,繁琐礼法的悉数呈现,春秋五霸的权势关系,都需要观众做好“备课”的准备。我虽然在此前已恶补了一下,但还是有不少话语听不明白;而且很多剧情很快地一下带过,对历史没有相当了解的人,是会完全看慒的。感觉导演在这方面的`处理,是比较文艺化了,考验观众的智慧啊!

故事从孔夫子五十多岁,得以实现梦想,踏上仕途开始,感觉开场有点突然,接下来就是孔子运用计谋,抗衡齐国、三桓,然后平步清云,连升几级,做到代相国之职,剧情很紧凑,观后感《电影孔子观后感》。精彩的辩论,让人精神一振,不过不失的特效,也带来了一点视觉刺激。不过,总觉得有那么点不明所以,在半知半解中努力往下看,头上冒出的问号越来越多:作为三桓之首的季孙氏,为何让孔丘当代相国?孔丘推行堕三都的时候,季孙氏又让旁边的人推动此举,任由孔丘拆他的城墙?这此似乎都是他的计谋,但看不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了对他有什么好处,电影对此没有交待清楚。接下来与公山狃一战,也挺振奋人心的,不过其中的万剪齐发,而孔子“无懈可击”,然后又出现“诸葛连弩”,真的有点说不过去。 中段的“子见南子”也让人印象深刻,美色与权势摆于前,孔夫子还是选择了仁义道德,不得不佩服他的理智,圣人也! 不过那一幕想要表现南子的美艳,我却感觉不出有任何的吸引,同是周迅,比起画皮里的小唯真是差远了。

再到后面,让我有印象就是的就是颜回落水,来回多次在冰水里抢救竹简一幕,虽然他的行为很伟大,我也有那么一点感动,但转念再一想,这样是不是有点迂腐呢?不管怎样,他是为这些孔子最爱的书简献身了,导演让他死得很唯美。

最后,孔子与弟子们得以回鲁国,一众人喜极而泣,及孔夫子在城门前跪拜,老泪纵横,那时候我也哭了,不过不是为故事本身而哭,而是被演员的入戏所带动。

总的来说,“就这样吧”!

作文读孔子好学不倦有感【三】

孔子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学习孔子高尚,让人深有所思,是的,在当时那个战乱的时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个国家重用,但他没有被别的.国家用重聘金所动,依然效首鲁国,但最终被叛人挑拨而被赶出鲁国四处传教乞讨,如果;是现在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被视为尊重的人,但是那个战乱的时代,竟然像一个乞丐流落街头,连口饭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叹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让如此一位圣人堕落……

看到孔子在那种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动,在我们这个没有战乱,和平的年代里,拥有孔子这种品行的人几乎已经见不到了,要想学会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也很简单,简单是因为只是扞卫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其实孔子也只是做到了这一点,但难是因为这一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就要抛弃功名,财物,地位等等,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做到孔子这样伟大,但我们起码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恶事,在别人看来,我们远没有孔子伟大,但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

孔子文采奕奕,说话出口成章,面对敌人的威胁仍从容不迫。有一次,他竟以100牛车,吓退了齐国的500乘兵马。孔子语言条理顺畅,说的话大都被世人谨记,如在影片中出现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手下3000多名弟子有72人名扬天下。

作文读孔子好学不倦有感【四】

《孔子》看完了,我的真实感受是:脑袋一片空白。

据说,是近年的“国学热”催生了电影《孔子》。胡玫拍《孔子》是想说什么呢?是讲圣人伟大的一生呢,还是宣扬他的儒学思想?我发觉,看完了非常困惑,因为电影讲了一个文武双全、心地善良、喜欢周游列国但又有点狼狈不堪的孔子,他是个好人,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跟着他,为什么会被称为“万世师表”或者思想家。这让我迷惑不已:这是谁啊?

其实,孔子挺可怜的。在世时,无人识君。人走了,被当做神像,供奉着。可笑的是,需要时抬得很高,不需要时,一脚踩在地上。都说是“独尊儒术”,其实,统治者只是将之作为幌子,骨子里还是法家那套东西:功利、实用。

我倒觉得,孔子应当是个和蔼、睿智,喜欢笑眯眯谈天说地的好老师,不在意物质的匮乏,整天乐呵呵过着日子。如果电影从这个角度去讲述,也许更能接近真实。但是,这肯定不是部商业电影了,有谁去看呀,没情节、没高潮、没焦点。

所以嘛,本来就别拍《孔子》了,中国人实际上哪信这些玩意儿。儒学那套东西历朝历代都是用来标榜的,真正相信并身体力行的,往往被视为怪物,比如海瑞海青天。在这个信仰虚无的时代,主题虚无的《孔子》成为当下人们思想最真实的写照。

作文读孔子好学不倦有感【五】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饮水思源,而我们文化的源头,非孔子莫属。

孔子出生的年代是一个轴心年代,这个时代古希腊哲学有苏格拉底,佛教有释迦摩尼,

孔子具有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为尊者死去需要陪葬品,从牲畜到活人都有,上层贵族肯为“仁”放生野雉,却不肯放过将要陪葬的小男孩,唯有孔子提出“为仁***人,非仁也”一席话语让其哑口无言。

此后齐鲁会盟,以农车胜战车,被提拔为戴国公,一时风光无两,前途似锦,但也因触及贵族利益,被赠玉玦离鲁,孔子的政治生涯,起于仁义礼乐,终于仁义礼乐,“道不同,不相为谋”,上层贵族自不必说,看似支持他的国君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的仁义礼乐贵族国君眼中就是疯言疯语,无用之时便弃如敝屣,孔子的痛苦可想而知,这对孔子来说无疑是灾难,灾难本身没有价值,位于灾难中的思考和斗争才弥足珍贵,孔子做到了,他在思考与斗争中创造了巨大的文化财富,但正如南子所说:“世人不知道夫子的痛苦,也不知道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乱世之中,又有几人能用心倾听孔子的礼乐仁义?

既然身在礼崩乐坏的乱世,孔子又哪能如国君所说那般学着做一个愚人?所谓“承礼启仁”,就是礼乐无数束,以仁约束,这是孔子一生的政治主张,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做法,是孔子时代责任和个人抱负的具体体现。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能在灾难中不断思考斗争,创造

乱世之中的礼乐仁义之声,是孔子倾尽一生的呕心沥血之音,哪怕你离鲁国再远,回家再难,但国家在这,亲人在这,百姓在这,孔子无论如何都会回来,纵使一头乌发变为满头霜白——“千军万马,吾将归来。”

作文读孔子好学不倦有感【六】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作文读孔子好学不倦有感【七】

“教育最大的成功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

当我看到孔子将颜回抱在怀里,老泪纵横,一个关于美的话题终于以一方的沉默收了场。在颜回懵懂的年岁里,孔子用他的理想使颜回看到光明;在孔子失意的时光中,颜回用他的执著使孔子鼓起勇气。也许曾经他们是几块腊肉维系的师生,但这时,已相见恨晚,既为知音。

学生单向地崇拜老师,其结果是造就一批精神的奴隶。当一个人变成偶像时,也就只能画在墙上了。这对学生是伤害——没有回应的思想传播犹如没有静脉回流的血液,教育生命又能坚持多久呢?

老师单向地崇拜学生,其结果是造就一个人的不思进取与另一些人的麻木不仁。老师会枉然自嗟(也许实际情况并非那样坏,毕竟师长阅历丰厚),自嗟过后就是自我价值的漠视,有以下的典型表现“某某是个天才,不教都能学好;学得不好的,教也没用。”“长江后浪推前浪,我辈休矣,且看后来人吧。”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是假,不过不能后浪还没推,自己先趴下,那样反而会绊倒后浪,长江从此平静无波了,而其余的所谓“教不好”的学生则会陷入宿命论的误区,以为自己学不好得该!甚至反以为荣道“没有我等的逊色,怎么会显出你的光辉呢?”“我就不是学习的料!”

因而师生须“彼此崇拜”并且要有“合作”,甚至“合作”是比“彼此崇拜”更高一重境界。在合作中,学生领略到老师的理性与深度,从而变得成熟;在合作中,老师体会到学生的热情与执著,从而变得敏锐。学生在老师的不动声色中探知了梦想积淀的轨迹,沉积的灰烬仍保留着燃烧时不已的热烈,他们学会了坦然,学会了面对;老师在学生的豪言壮语中复苏了昔日青春的痕迹,只言片语仍存有豪言壮语的余音,他们学会了坚韧。而两代人间惊人的相似,心路历程也经历了曲折的蜕变,双方都在对方身上看到另一个时空的自己,在时空交错的幻觉中,以另一个自己达成默契,那是一种多么欣喜,多么兴奋的感觉!中国人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知音。

太过完美的事物,上苍都会妒忌。于是知音难觅,即使觅得,也是高山流水,一曲之缘,忽焉消逝。所以,觅得知音,心有戚戚是理想境界;知音离散,天各一方是艺术境界。因为,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缺憾的美,破碎更是一种悲剧的美,美得惊心动魄,美得令人伤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