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题目,是把周总理的“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和刘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化用并拼凑了一番,因而确信,“敬学与乐学”必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活动。
“敬”“乐”即是主眼,但人类必须“学”,才有“敬学”“乐学”。故而先谈学之必要。
颜真卿有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古今贤文》又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既是圣人所说,学习要勤奋,更要靠自身努力。若不学者,只得“黑发不知勤学早,自首方悔读书迟。”由此可见,学习贯穿朝年暮年,有做之必要。
牛顿小时候成绩不好,被老师找家长。可到最后,老师却找都不想找了,牛顿的人生似乎被否定了。可人家长大后不是一样发现了重力学为物理学做出许多贡献?
我举此例子,不是要说不学习不代表没出息,而是想说纵使在学基础与理论知识时学不透,将来也可在某某学方面有所成就。反之,一点也不学的人,无论哪个知识点都不学的人,哪来的事成?学习,如何学?
第一要敬学。“敬”谓何?古人云:“主一无适便是敬。”专一于某种工作不旁及其他的事情,便是敬。学有何可敬?牛顿等人的成就可不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就可有的,也不是“台下三分钟”一可成的。学习物理是学习,学习修电灯泡也是学习。在我看来,学习的知识是没有轻贱之分的,无论当个学生也好是修理工也好,都是要学习的,只是内容不同罢了。
第二要乐学。学习苦,这几乎成了当代学生的经典。可否设身处地想一想,初三备考的我们,常常过了午夜才睡觉,是累是辛苦,但陪在一旁、等我们睡着后才安然入眠的父母不辛若吗?我们学习是为了我们自己,父母对此无益可受,却陪我们一同苦。学习苦,不学习亦苦。只有苦中寻乐,方能渗透学之乐趣。没有什么事情比学习,比修坐在那里学习要轻松的了。学习看着累,获取如识却是乐,我深明于此。
对学习负责,在学中找乐,并不矛盾,负责即敬学,找乐即乐学。我深信人类必应做到此样。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道理,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巩固和提高,要有学问必须兼学兼问,只学不思或只思不学都不能成其学问。这里的问不仅是提问,更是疑问,有疑而生的问,需要思考去解决。
学贵有疑,这是广大学者公认的道理。一个不会用自己思想的人是不会进步的,他所学的充其量也只是一些死板的道道,是不能致用的条条框框而已。疑是什么?疑在哪里?疑是徜徉在知识海洋边时被浪花溅湿的样子,疑是登攀在知识的奇峰险壑中莫名的惊叹,疑是仰望星空时发现熟稔的影子又变了模样,疑是凝神于花开花落时叩问生命的变化。疑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知与未知,在偶一低头的刹那,在注目凝视的`恒久中,在擦肩而过的飞鸟里,在静静伫立的槐树下,疑在心头闪过,在口中念叨,在眼里迷失,似虹般绚丽多彩又生命短暂,连起似不可能连接的两端,串起属于它们的精彩。
学因疑而生动有趣,因疑而丰富多变。知识是点,疑是线,将它们串成玉泽般光亮的金石。学生的学因有疑而快乐,认知加上自己的思考,继而在探索中求解,豁然开朗时乐趣顿生,进而乐学喜研,学习不催而自动。有好问的学生,虽然纪律欠佳,每有问题总喜欢插嘴发表个人观点意见,但成绩往往出色,就因其善思有问,在学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产生问题并寻求解决,自然,这样的学习效果比只听不思的好上几倍,而且还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让自己在存疑析疑解疑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学习上我们应当更多地去问,问课本,问自己,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课外书,问社会。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更快乐,也才会有更大的人生潜力。
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大人们的“业”是工作,而我们的“业”是学习,因此,我们要敬学与乐学。
首先要敬学。何为敬?借用朱子的话来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说,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件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所谓“敬学”,就是以一种敬畏的态度,把学习当作一种神圣的事,全身心投入,专心致志的学。《宋史·杨时传》中“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这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程门立雪”的故事,杨时也因为自己的敬学,成为了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看来学是可敬的,因为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我们走好这个过程,结局才会完美,只有敬学才能有所得。
怎样才能做好敬学呢?其实很简单,但真正做到又很难,例如,如果你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集中精神,那每一题都能听懂,每一分钟都不浪费,这是敬学中最简单的一步,但却没有很多人能完全做到。有部分人,上课集中不了精神,一不小心就开起了小差,说说话,抠抠手,一节课下来许多知识未听进去,晚上作业又成了难题,考试成绩不理想也就成了常事。想要做好敬学就必须先清空杂念,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心中想着学,从心底敬畏学,把学习当做一件神圣的事,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帮助你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不仅仅要敬学,我们还要乐学。其实乐学就是敬学中的一种,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乐学,顾名思义就是喜欢学习,对啊,一个不喜欢学习,一个不乐学的人怎么能学好呢?孔子曰“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就拿我们的数学题来说吧,同样一道难解复杂的数学题,一个不喜欢数学的人,题目还未看完就觉得麻烦,根本就不愿往下做;对于一个喜欢数学的人来说,这样的题就是太简单了,细细解题,畅游在数学的海洋中,复杂的解题过程在享受中变的那样简单,轻轻松松就做完了。这两者一对比,很显然后者更轻松,取得的成绩也更好。所以,我们要把学习当做一种享受,以享受的态度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就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自然就会乐学了。
哪里有乐?学习中的竞争是有乐的,认准一个竞跑对手,不断的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状态去追赶他,这一过程中充满了乐,超越了是乐,进步了也是乐。乐学要拥有积极的态度,“苦乐全在主观的心,而不在客观的事”,既然学习是无法避免的,那我们就要以积极且享受的心去学习,这样既轻松又能学好,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敬学与乐学的确是我们学习的不二法门,它能使平凡者优秀,优秀者卓越,难道你不想更优秀吗?
我看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学和问》,这个故事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
故事讲的是:知识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学,一个是问,第一个是光学不问,另一个是光问不学,这兄弟俩很孝顺,可是有一天,一对好兄弟却吵起了架,都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好,两兄弟吵得不可开交,所以来找知识妈妈评理,妈妈说;“你们先暂时分开,都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做。”于是两兄弟就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了。可是学看的书很多反而越来越糊涂,问不看书问题也提不出来了,两人又去找知识妈妈。妈妈说;“既然这样,那么你们交换彼此的学习方法。”最后学开始问,问开始学。他们明白了妈妈对他们的教育。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同学们,要想成为真正的人才,就得多学多问,不要像学和问。学是光学不问,问是光问不学。我也希望你们要做一个多学多问的好孩子,同时你们在进步别人也在进步还有我也在进步。不学不问是最愚蠢的人,千万不要像这样的人学习,多学多问,我也相信这也是家长对我们的期望。
所以我们要不光学还要多问,光学不问,只会变成呆子。光问不学,只会变成傻瓜,又学又问,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而今天,汪老师就带我们学习了第23课《学与问》。
这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说了学与问的观点。这篇课文是由提出观点、证实观点、举例论证、得出结果所组成的。
首先,课文提出观点。说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举例证实。说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从小就对世界充满的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小时候就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为什么”,而哥白尼就是通过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才得到真知与无穷奥秘的知识的。还有就是说北宋的大科学家沈括也是通过“问”与自己的实践才知道了其中的奥秘的。他还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巧妙地结合了起来。证实了上面的观点。
最后,课文总结了: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得出了最终的结果。
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我受益匪浅,是的,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中必定有学与问,正如那一句俗语: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学与问就像打开知识海洋的金钥匙,让我们尽情地翱翔于知识的海洋!
学习,就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己的技能,使生活更加便利,工作更加高效。玩是一种娱乐方式,从玩中,我们可以摸索出提高学习效率的许多规律与方法。
长期的实践证明:若两者和谐统一,那么两者必会相辅相成。但是,若偏于哪一方面,可就不太好了!
民间有句俗话说:“书呆子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科学证明也指出,长期进行脑力活动对身体有伤害,并且效率不高。因此,我们不能光学不玩。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过:每届中考,那些整天埋头苦干,不讲究策略的同学最终能否取得优异的成绩?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有媒体采访过一名”状元“,当记者问他:“你是不是每天一直不停地看书、学习?”他却告诉记者:“不是的,我也经常和同学们玩游戏,我认为玩游戏不仅能丰富业余生活,还能缓解人体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还有一位”状元“曾说过:“学七小时玩一小时总是比学八小时效率高。”
综合上述,我认为玩与学,是完全可以相辅相成的。
埋头苦干,固然效率不高;可是如果光玩,结果也不会好。
就像你知道的那样,长期痴迷于游戏娱乐,不但不会提高学习效率,反而会影响正常的学习。曾有新闻报道一学生在电脑上打了多天电子游戏,结果暴死在游戏机旁;有人玩电子游戏输了被别人嘲笑,结果用刀刺死了对方……因此,不加以控制的玩,也是绝对不行的。
今天我们倡导的是和谐社会,强调各个方面的协调,各方面的结合,学与玩亦如此。
世界上有很多事物和学与玩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类似的。如何驾驭它们,就看你能否去合理地搭配它们,让它们能实现相辅相成。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曾这样说:“唐人乐学精深,尚有雅律遗法。”当今社会中的功利现象也让我想起了钱钟书说的一句话: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盖包羞;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盖起来。“因此,我们要快乐的为自己而学。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中,提出了精神的三大部分——本我、自我与超我。本我是指一种基本***,他唯一的要求就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因此,我们要从最基本的获得快乐开始,从而在快乐学习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再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中达到超我的境界,完成个人人格的完美提升。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明确的表明了自己是为了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而非物质。其中的”同舍生皆披锦绣,戴朱缨包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温袍蔽衣处期间,略无羡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它既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亦是对知识的一种尊重与向往。
忽然想起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人生一辈子就是几张纸》,”出生一张纸,开始一辈子;毕业一张纸,奋斗一辈子;婚姻一张纸……荣誉一张纸……淡忘这些纸,明白一辈子!“知识不知是安身立命的谋生手段,也不是探究规律的职业行为,而是精神旅行的自由方式。只有从”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焦虑,到”学海无涯乐做舟“的逍遥,人生才可通向桃花源地。中国梦想秀上,一位智障儿童有着让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精湛技艺,却在面对主持人的提问下,潸然泪下:”爸爸,对不起,我是一个智障儿童……“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让爸爸高兴,让她不再为自己这个智障儿童操劳,它实现了对自我身心的一种解放。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总之我们应该要乐学,敬学,这样才会涵养个人魅力,超越自我。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课文是《学与问》,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这篇议论文主要哥白尼,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开始的才会有后来的成就。哥白尼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其中有一句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我喜欢这篇课文,它使我知道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不会时,不管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