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体育进入高考”这一话题被发布,热度便居高不下,支持者们认为这一举措既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又能增强学生体质,无可指摘。我却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弊大于利。
我们无法否认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也并非不认可提出者渴望提升学生体质的善意初衷。但是高考本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了高考,饱受应试教育之苦的学生们本就筋疲力尽、疲惫不堪,更遑论分担多余的精力给体育考试。此外,高考在学生们的心中就是分数的象征,而体育已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让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之余得以喘口气的科目。一旦将体育纳入高考,使之与分数挂钩,这无疑是”赶鸭子上架“,而众多学生,便成了试验田里的”鸭子“,再也无心真正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快乐,只能追逐着分数拼命奔走,唯恐落后于他人,这难道不是和这项举措最初的愿景背道而驰了吗?
并且,将体育纳入高考范畴,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体育同音乐、美术一样,是一门极其看重个人天赋的.学科。有的学生天生就具有运动天赋,不用多加训练,就能轻松取得好成绩;有的学生,拼尽全力仅能取得有限的进步;有的学生,则天生体质较差,难以负荷强度太大的体育锻炼,参加体育考试对他们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强行把体育纳入高考,不仅会打击这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更会让他们意识到,努力在天赋面前不值一提,从此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应当以学生为本,注重公平,而不是以天赋论英雄。
当然,有人就问,那学生的身体素质就不重要、不需要被关注了?身体素质当然重要。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副健康的体魄,何来动力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个更为恰当的方式,在保障教育公平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比如设立一个合格线,让绝大部分同学能够通过训练达到标准,既避免了竞争的压力,又能让学生和家长重视体育的重要性,岂不是两全其美?
人才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而人才的培养则依赖于国家公平的教育。别让教育失了公平,寒了广大学子的求学之心。
诚信,这是一个很简单便能做到,又是极难为之的东西。
小时候,大家都应该听过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放羊的孩子。那日,他照往常一样,在山中放羊。忽然,他想到了一个恶作剧,于是对着山下大喊:“狼来啦!狼来了!”村中的大人听到,都放下了手中的工作,拿着武器上来救那个放羊的孩子,等到了,才知道自己被骗了。这样的事情后来有重复了几次,一直到有一天,狼真的.来了,放羊的孩子大喊,却没有人来救他了,最后,他死于狼口。
放羊的孩子为什么会死?
很简单,因为他失去了诚信。人们不相信他口中所喊的“狼来了”,只道他是在说谎话。他本来可以获救,却因为恶作剧而丧命。这足以见诚信是何其重要。
依旧是诚信,有的人因为不诚实而丧命,有的却也是因为诚信。
他与他在进京赶考时相遇,结义为兄弟,彼此之间极为亲近。他们畅谈诗词歌赋,便连晚上睡觉,也是同枕而眠,到后来分开了,他们相约三年后再见。
三年之期已至,他在当日约定的地点摆下美酒佳肴,静待他那义兄前来。天色已暗,义兄却迟迟不见身影。他心生疑惑,“莫不是他忘了我二人约定?”他喃喃自语道,却也在瞬间否决了自己的想法。
他的义兄,自己是最了解的,绝非毁约背诺之人。他依旧等着他,一直到夜幕笼罩了天际,他终于看见那三年不见的熟悉身影。将那人迎进放着美酒佳肴的凉亭,他们把酒言欢,畅谈这三年来自己所见所闻,直到深夜,天寒露重,他站起身想请自己的义兄到自己家里去,却遭到了拒绝。
“兄长可是嫌弃弟弟家中寒酸,不愿同去?”他问道,却见对坐之人忽的站起身,来到他面前。那一刻他的心一震。地上,本应有两个影子的地方如今只有他一人的影子,而,他兄长的呢?他难以置信的望向那人,而注意到了自己义弟试探性目光的他则抱之以淡淡一笑:“来时遭了山贼,逃出时已是黄昏。听闻鬼者一日可行千里,便自刎了来赴约。如今便要随鬼差同去转阴司复业。”说罢,便消失于夜色中。。。。。。
或许有人会说,故事中的义兄为了信诺而自刎很傻,但我觉得不然。他为了践约而自刎,是到死也不愿意不守信诺,即使这有点出格,但它告诉了我们,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和诺言就一定要做到尽善尽美。否则,又如何能得到别人的真心对待呢?
以诚为本,这才是为人之道。
《育人三部曲》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着作,它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二是《公民的诞生》;三是《给儿子的信》。在此书中,我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他对孩子的爱,不仅是一种教育艺术,或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更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
苏霍姆林斯基对我影响较大的教育观点是“集体的爱抚和善良情感,集体的良好意愿是一股多么巨大的力量。它犹如汹涌的巨流把那些最不容易动情的人也触动了。”
书中提到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巴甫雷什中学后说“我在这所学校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去,而这个时候,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一种孩子般纯真的笑脸”。而在我们所熟悉的校园中,最常见到的是学生们毕恭毕敬的向老师们问好,老师布置的作业会很认真的完成,但是孩子们生活的并不快乐,他们没有机会和老师推心置腹的交谈,老师们不了解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感受,老师们只是按照自己对孩子的理解实施自己的班级管理,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是一种桎梏。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跟孩子没有精神上的经常交流,彼此在思想、情感和感受上不互相渗透,就不能想象会有情感与教育修养血肉相连的修养” ,他认为教育者是孩子们的朋友和同志。
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通过转换视角和地位来思考问题,凡事先问一下如果我是学生会怎么样,体验一下学生的感受,领悟对方的思想与情感。教师与学生说话不能居高临下,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只要我们在与学生沟通与交往时多点设身处地,多点体验对方感受,就更能接近他们的思想、感情,产生更多的共鸣。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