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以自己惯有的思想来评判某件事情,殊不知正是自己的片面可能会引起误会,使自己困在真相的背后。所以,我们要从事物的表面现象看透它的本质。
就如材料中的“我”,凭一眼就认定他是自己要找的懒散混日子的人,这无疑是盲目自信。幸运的是,作者多看了一眼,看清了这位老人是“不折不扣”的英雄。这样就避免作者冤枉那个老人,更深入的讲,正是多看了这一眼,才能有更多的人愿意付出自己的爱。可想而知,如果自己身陷残疾仍为社会服务,感受生活,却被别人的惯性思维认定成混日如年,那么自己也不会再昂扬的生活,而是充满了怨恨和恼怒。
另外,在1553年10月27日西班牙生物学家塞尔维特被教会用火烧死。塞尔维特在教会学习完盖仑著作后,被教会欣然接收,在他开始各处诵读不久,塞尔维特突然对盖仑理论产生质疑,随后他用事实证明盖仑的谬论,并首创了血液肺循环理论,写入《基督的复兴》中。正是教会以原有的惯性思维,盲目认为盖仑是古希腊医学“权威”,因为他的医学理论统治医学界1000年之久,教会便认为塞尔维特是“冒犯神明”,塞尔维特最终惨死。
正是塞尔维特的勇于思考与敢于批判,才纠正了长达1000年的错误,真理的精神在烈焰中获得了永生。这也可见教会“先入为主”的顽固思想的严重性,我们也正是需要理性的判断、多角度深入思考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于行走在浓雾之中,看得见自己、却看不清别人的局面。
在科学领域的研究中,最要不得的是自主猜测,只有细致思考,充满探索的激情才能看透事物的本质,才能成功。总是跟随着他人的脚步,思想也会受之左右,无法冲破思想牢笼,只有站在牢笼之外的人才会从各方面挖掘“地下的宝藏”。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矿石时,发现一种化学物质,但他凭主观臆断认为它是金属铬。但不久,瑞典物理学家、化学家肖夫斯特姆也遇到了这种物质,正因他追根寻底地思考、研究,终于发现它是钒,而维勒却与一个科学发现失之交臂了。
由此看来,僵化的思想模式很难准确全面地了解事物,可能只需要“多看一眼”,无穷的思考角度与探索激情就会让你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真相时刻都在虚掩的门后,关键是你是否推开门来拥抱它。
现在,我可以很明确我的意识到我是真正的长大了。我可以能够,很好的生活。我渐渐地懂得了,一切不坚定的信念都是心灵的恶魔在作祟。每一个人,都善恶两个方面。生活就有欢乐痛苦两个方面。
在痛苦来临之际,我会茫然失错。当痛苦住在心里生根发芽,时间的流逝,它结出了果实那就是“成熟”。我是真的长大了!虽然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却也有一个共同之处。成长路上的痛苦,每一个人都存在。痛苦也必须住在每一个人的心理,结出果实。才能够体会到成熟的魅力。以及,成长的喜悦。
我们都喜欢看电视剧,越是喜欢越是想把在电视剧里看到的结合于自己生活。我们会发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越来越发觉生活的平淡乏味。我也意识到,两者的区别。这个区别是要用时间沉淀来领悟的。
电视剧跟现实生活还是有区别的。电视剧是被一个先知,塑造的一些人物的一生。一切的快乐与痛苦,都只是做戏而已。却可以让所有的观众声泪俱下,感同身受一般。当我们不愿意看到电视剧中的悲伤情节,我们只需要快进就可以。而现实生活,却是自己的每一秒,每一个微笑,每一滴泪水。都只会是自己的专属,别人无法介入。
每一丝痛处,都只能独自承受。也时常被忽略,往往也是最不能放弃的珍宝。我们的生活,每一丝心灵的悸动,每一个呼吸,都很真切。这个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不是吗?因此,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很强的人。我们的快乐或悲伤,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每一个人的下一刻会是什么?没有人知道,我们在生活中有些阶段会发生的不幸,或者幸运。遇到帮助自己的人,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该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细节不同,而本质却是相同的。不信的话,请用心体会吧!
眼泪并不孤独,我们难过会流泪。有时候会遇到很开心很激动的事情也会留下幸福的眼泪。其实,眼泪与理智是共存的。它会呈现出蓬勃的生机,我们的心牵动着它的成长。
理智是有色彩的,心灵牵动的理智就像红色的火焰。而眼眶的泪水就像是透明的液体汽油。它们撞击在一起,我就仿佛置身火海里。虽然心会痛,但是我能够承受。我喜欢我的人生,我会坚定不移的生活。假如,我的前世是一场闹市。我喜欢我的人生,我爱我的这一条孤街般的今生。
有关情感与理智的话题,总是很吸引人。不过,大概很少有人认真地思考过,二者之中究竟该如何选择?情感耶?理智耶?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大雨把富人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和邻居家的一位老人都劝他修墙以防偷盗。偷盗发生后,同样的劝说,为何会引起富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仔细想来,无非是“情感”在作怪。富人觉得儿子终究是亲人,可信;而老人终究是外人,可疑。
往往,人就是那么奇怪,只愿相信自己熟悉的人和物,而去怀疑相对陌生的世界。有时,感情上的亲疏远近,的确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从而使人们作出不理智的判断。这样的失误,在故事中或许只会留给读者一点思考和回味,而发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则会酿成千古遗憾的悲剧。
试想,从古至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授能,“兼听”,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后来刘邦的强兵壮马。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国家走向衰落、灭亡。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上了亡国之途。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情感,是一种感性的`东西。有时,它如同洪水猛兽,势不可挡,一旦泛滥,就会冲蚀理智的大桥,留下破败的痕迹。理智,则是一种有节的思考。生活中,太需要理性的束缚了。小则针砭时弊、以法治国;大则评判古今,以史为鉴,在类似这样的很多事物上,都不能掺杂情感的因素。
同时我们也很难想象,世界的一切由理智主宰的情状,那时,也许窗外将不再有雨打芭蕉的美妙旋律,纷繁复杂变得简单,家庭的争纷,情感的纠合,一切将不复存在。人们只是理智地处理今天,盘算明天。这样的世界可爱吗?答案是否定的,世界需要一点爱、一份情感、些许滋润、几多点缀。
“存在即合理。”既然人世间的情感本是如此丰富多彩,必定有其存在的道理吧。有时,“凭感觉”不一定会做错事,人们常在直觉中发现智慧、浪漫和无邪。
正如林语堂先生在写《苏东坡传》时所说:苏东坡一直受到太后们的恩宠,“她们具有单纯的女性本能,会判断好人和坏人。批评家和历史家迷恋优美的文辞和抽象的特征,善于研究某一时期深奥的问题和政策,却忘记我们看人最后总逃不过好坏两个词。”皇后也好,苏夫人也好,她们都是凭感觉,认定苏东坡是“好人”,而人们却是在许多事之后,才从理性出发判断苏东坡是好人。
如此说来,理智必不可少,情感终不可缺。世上没有太多真正属于“情理之中”的事情,面对问题,“于情”、“于理”,需要我们不断权衡。两者的和谐共存,才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位老妇人总认为邻居家的衣服没有洗干净,直到很久后才偶然发现是自己家的窗户脏。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平凡的真理:若是我们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才可取得或接近成功。
看清事物的本质需要有超凡的眼光,去伪存真的智慧。战国时期的伯乐将九方皋推荐给秦穆公去相千里马。秦穆公想试探他的本领,便派他去寻找好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报告:“我已经在沙丘找到了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看后却发现是匹纯黑色的公马,他很生气,认为九方皋连马的颜色和公母都分不清,怎能相马呢?伯乐却赞叹九方皋相马的境界之高。因为九方皋观察的是马的内在素质,而不是它的外表。后来事实证明,那匹马的确是天下难得的好马。九方皋拥有去伪存真的智慧,他相马时忽略次要的因素,只专注于他所需要关注的领域,最终寻得千里马。
看清本质需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另辟蹊径的精神。亚历山大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相传弗利基亚国王戈尔迪将牛车用极其复杂的方式绑在神殿上,并宣告谁要是能解开这个绳结,他就会成为亚细亚之王。此后,众多的人来试解这个结,可总连绳头都找不到,更不知从何入手。远征的亚历山大听到了“戈尔迪之结”的传说,便光顾圣殿。他拔出利剑,将结劈为两半,最终建立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若是亚历山大墨守成规,被绳结表象的复杂所迷惑,恐怕他也对绳结无能无力。也正因为他看清了问题的本质是揭开绳结且没有方法的限制,从而另辟蹊径,获得了成功。
看清本质需要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敏锐的洞察力。南北朝时五祖弘忍大师想找一个有才能的弟子做自己的继承人。他让弟子们将悟禅的结果写成有禅意的诗,准备把衣钵传给做诗最好的人。一位名为神秀的上座和尚将参悟的禅意写在墙上: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厨房里一个名为慧能的火头僧听后,觉得这个人没有领悟到真谛。于是他自己做了首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最终得到了衣钵,创立了禅宗的南宗。慧能对此有深刻的认知,若本是虚无没有一物,便无所谓抗拒外来的诱惑。他持有出世的态度,指出了佛法的真谛,取得了成功。
看清事物的本质,去伪存真,化简为繁。方可认清世间的善恶美丑,抵达成功的彼岸。
古语有去:君子这交淡如水。小时候对这句话大为不解,总觉得是朋友就应该亲密无间,为什么要:“淡如水”呢?后来才明白,这句话是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细细玩味,就会愈发赞叹古人的智慧与超然。
人是感情的动物,就是因为这样,人类才成为万物的灵长,也是因为这样,人类常为自己的情感而左右了对事物的判断。所以,"淡如水"亦是一种境界:真正品行高尚的人,是不屑于酒肉欢颜的交往,而只是追求清淡、理智的沟通和淡泊如水的明澈。
过于浓烈的感情或亲近会像迷雾一样遮住自己的眼睛,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便也要不可避免地因此受到影响。偏见、袒护也由此而来。面对矛盾,选择,如果只一味地想要维护那份亲密,便会导致我们的片面和错误。
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个穷困潦倒,一个则是商人。马克思的小女儿病死了,他无钱为她举行葬礼,即使如此,他却从未向他的朋友恩格斯要求过任何经济上的帮助。然而这样一份友谊却维持了几十年之久,成为佳话。这段伟大友谊的背后就是两位伟人对公正、平等、真诚的理解,也体现着他们对人生的追求。
"切莫走近",这样的一句话,并非真正的警告人们不要亲近,这只是一种长久而深切的提醒。提醒我们,保持一点距离,并享受这种距离所带来的美。这样的距离并没有真正隔阂了人与人的感情,而是透过一份距离留出了思辨的空间和冷静的余地,留出了平和的面对和公正的认识。
从小时候对父母亲的盲目崇拜,觉得大人的话都是对的,直到我们逐渐成长,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其实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随着所谓"距离"而微妙地改变着。而我们正是在这种改变中日渐成熟。
"切莫走近",就要这样一份淡泊如水的清醒与明澈,让心灵沫浴在冷静的和风中,成就属于自己的那份智慧和高尚!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