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与科学美的作文(艺术的美议论文)

艺术美与科学美的作文(艺术的美议论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09-14 20:03:36
艺术美与科学美的作文(艺术的美议论文)

艺术美与科学美的作文【一】

历史上,班昭是在其兄班固死后,受汉和帝之命续写《汉书》的。剧中给班固安排了两个弟子,班固病重,自知无法完成《汉书》,在弟子中选择接班人。

创作不一定要跟史实完全一致,没有虚构就没有艺术。奇怪的是,剧中班固将妹妹班昭与《汉书》捆绑在一起,两个弟子谁愿续写《汉书》,谁就可以娶班昭为妻。班昭对两人都不满意,但班固说这是为了《汉书》,而且搬出亡父班彪的名义,班昭只能屈从,最后抽签决定嫁了二师兄。

艺术美与科学美的作文【二】

众所周知的千手千眼观音以及卧佛自有其妙处,在此我不必多谈,而使我兴趣十足的圆觉洞,释迦、普贤、文殊与八十八佛这一组石刻艺术中蕴涵的现代科学知识,才是感悟最多之处。

圆觉洞中运用的光学、声学及排水系统

来到大足石刻的宝顶山,有一座让人惊叹的洞穴――圆觉洞,窟高6米,宽近10米,深12米,洞口左下方刻有宋代著名学者魏了翁书写的“宝顶山”三字。进入洞中,洞内即使大白天也显得十分昏暗,唯一清晰可见的只有背对着我们,跪在供案前的菩萨,他与“天龙八部”里那位向来以背视人的枯荣大师倒有几分神似。石像雕刻精细,质感特强,供台犹如丝绸。可是,为什么只有这樽跪佛像在黑暗的洞里可以看得见呢?环顾洞内,我找到了答案――原来在石像背对的方向上方,开了一个天窗。而天窗与石像又呈45度角,光线透过天窗,正好射到了佛像上。这就是古代的“聚光灯”。古人在设计时巧妙地利用了光学的原理,就解决了照明问题,而且还环保不用其他火种光源造成洞内的污染,这也是古人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体现,这不得不让人折服,堪称大足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在洞里轻言几句,就会发现没有明显的回声。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是因为洞内石壁凹凸不平,从而减少的回音,这说明古人对声波的反射原理是清楚的,因而,就运用石壁凹凸不平使声波发射紊乱,相互抵消而导致回声消失。这简直与解放后修建的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回声处理不谋而合,但前者却比后者早了整整800多年。

而还有更绝的,那便是它的排水系统。若是在雨天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环绕洞中的额众多石像中,有一坐石像的手不停在接水。随着手臂往上看,可以看到一条长龙在石壁上蜿蜒。石龙把水吞入体内,又顺着身子排出,排出的水又通过石像的手流入地下的暗道,再排到洞外去,真是巧夺天工,而比起现代的地下排水系统,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释迦、普贤、文殊、与八十八佛石刻中的力学、透视原理

来到宝顶山上,有一组很独特石刻,它就是“释迦、普贤、文殊、与八十八佛”石刻。中间释迦身着敞领袈裟,普贤、文殊在左右内饰缨络赤足立于莲台之上。普贤手托大宝楼阁,文殊左手捧着7层宝塔。石刻独特之处就在于这座文殊像。文殊捧着的7层宝塔高近1。8米,重达350-400公斤,倾斜10度,可是却历经800多年风风雨雨而未坠落,原因就在于袈裟与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支撑着宝塔。在多种结构中,惟有三角形稳定性最强,这是教科书里告诉我们的东西。可是这种力学中的的原理在这里却得到具体的运用。我们只有为古代的能人巧匠惊叹了。

释迦、普贤、文殊为什么要向前倾斜10度呢?这是因为石刻不仅要结实更要注重美观。为了避免人的视觉上出现雕像身体与头像的比例不协调,这几樽雕像的身体都有十几度的倾斜。我们知道这是运用了透视原理,这可是在当代美术教科书上才会学到的。能工巧匠却在宋代就知道了,还把它应用的炉火纯青,不得不让人称赞。

艺术美与科学美的作文【三】

在如今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里,科学显然被人们越来越重视了,与此同时,有些人就渐渐忽视了文学和艺术的重要性。殊不知,艺术和文学对科学有着重要且促进科学的精神力量。

发展科学离不开艺术和文学。

艺术和文学能给科学家带来启发和灵感。巴尔扎克在小说中最早提出激素&这一名词;小说家史特林在《科尔船长》中竟最早提出直接从空气中制取氮气的可能性……还有科幻大师凡尔纳早在100多年前就向人们描述了当时实际并不存在的飞机、宇宙火箭、有声电影和电视。谁又能说这些在当时认为是富有想象的东西对百余年后的它们的发明者没有启发的作用呢?

此外,艺术和文学中蕴藏的奥秘能诱使科学家们对其不断地探索,从中得到丰厚的知识。被世人所熟知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都蒙着神秘色彩。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她总会觉得她是在对着你微笑,并且当你从远处观赏时,你会发现她在微笑着,但当你走近时,又会发现她的笑容消失了。这一个个令人不明的疑团引起了科学家的好奇心,于是他们对此展开一系列的`研究,最终揭开了这层秘密面纱:会产生这样的视觉效果,是与人的视力范围,和平时的视觉习惯有关。还有同样散发着美的气息的断臂维纳斯,科学家在其中发现了对如今的美学设计有至关重要影响的黄金分割点。

由此可见,艺术对科学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从艺术中发现科学的身影并发展它,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放眼历史卷轴,你会发现在许多时候,当人们在发展艺术美的同时,科学的进步发展也被酝酿着。最典型的就是文艺复兴时期。这期间发现的平形透视是西方在视觉艺术中的巨大贡献,科学的透视原理的运用加强了画面的立体效果,在二维空间中体现了三维空间。另外,在那时出现的解剖学,不仅成就了大批艺术家迈向一个新的艺术领域,也使医学光学等科学得到了发展。

科学需要艺术,纵观人类伟大的文化成就,几乎都是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结晶。

或许科学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是最重要的能源,但若只有科学没有艺术和文学对它的促进,那科学可能会变的毫无发展可言。

艺术美与科学美的作文【四】

荷兰一工作室利用太阳能创建了一条在黑暗中发光的自行车道,灵感来自梵高的“繁星闪烁的夜晚”。这条路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自己发光发亮,宛如真正的星夜。这一杰作引起了人们的惊艳与赞美。

然而,从这份赞美中却能嗅到一股不寻常的气息:为什么惊艳我们的是这人造的星夜?这与其他科技产品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同?

答案是:艺术。这条自行车道中同时融入了科技与艺术。

对人类而言,科技代表了生产的效率,是理性的载体,用于满足物质生活;艺术是灵感的迸发,情感的宣泄,用于丰富精神世界。然而在过去的数十年间,随着科学技术爆炸式的增长,物质生活空前富足的人们好似被冲昏了头脑,科技的膨胀与艺术的萎缩成为了这个时代的集体趋势。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何融入些许艺术灵感的自行车道能给人以惊艳感,而真正的艺术大作却鲜有人理解。

很显然,根据字典中对“文明”二字的解释: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集合,我们不难得出,科技与艺术相辅相成,灵感催生效率,效率哺育灵感才是文明发展的坦途。

然而,在持续至今的科技大发展中,悄然诞生一种价值模式——科技功利主义。他让被物欲支配的人们无比重视与功利目的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也就使得蕴含艺术灵感的部分遭到埋没,更导致了科技与艺术的对立——毕竟艺术很难与功利建立联系。

这种对立将最终使得我们丧失对于主观情感体验的尊重,从而让自己不断随着艺术的萎缩逐渐沦为对“工具理性”无比崇拜的环境中被物欲支配的个体之一。而这种境况,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恐怕是前所未有的。无论物质匮乏与否,人文感性的精神才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基石。

所以,摆脱科学的功利主义的枷锁,让沉浸于物欲中的大脑清醒,势在必行。

中国自古以来能工巧匠层出不穷,无数精美器物流传于世,我们大可以从中汲取灵感。譬如商朝年间铸造的.后母戊方鼎,结合其重量、青铜的硬度,铭文的复杂程度来看,以当时的铸造技术完成这样一尊大鼎无疑体现了先民高超的技术水平。同时,鼎也体现了商王作为方国共主欲要问鼎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中国道器合一的传统得以展现,给予我们启发:

以人类文明延续数千年的精气神执掌空前发展的科技,以前所未有的改造世界的能力推动文明的发展。让艺术引领科技,由科技的伟力滋养人格精神的成长。

如此调和科技与艺术,人类未来可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