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一幅叫《假文盲》的漫画。
漫画上有四个“文盲”。他们都站在两侧有栅栏拦着的“母子上车处”里,把一对母子挤在一旁。这四个“文盲”,站在最前面的一个是中年妇女,身上穿着大棉袄,眼睛直视前方。第二个戴着军人样的棉帽,闭着眼睛。第三个是四、五十岁的看似穿着高跟鞋的男人,半闭着眼睛。最后一个戴着口罩,脸上显出不高兴的神色。他们看起来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在“母子上车处”外面,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穿着单薄的连衣裙,满脸无奈地看着这四个人。
这些人为什么会自己站在“母子上车处”里,而把这对母子挤到一旁呢?难道他们真是“文盲”吗?不,完全不是。他们只是觉得这里没有拥挤的人群,还可以先上车。
不只是在漫画里有这样的事,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现象。例如,在公交车上,有几个座位是“老弱病残孕妇”专座。然而,有的人却偏偏坐在这种位置上。有老人、残疾人或孕妇上车时,他却把头偏向一边,装着没看见;有的甚至连别人示意要坐下了,他都不让出该让的位置,只想等别人让他。这些人真的是“文盲”、不识字吗?不,完全不是。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而牺牲了别人的方便!
这是为什么?这是他们的道德素质低下。这又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千年的美德正在被这些人沦丧。
在此,我呼吁大家要做一个懂得谦让、方便别人、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今天,偶尔在报纸上看到一幅漫画。漫画的内容是这样的:画面上是一家医院,左边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 ,病怏怏地躺在床上。他老伴坐在床边,脸色苍白,神情呆滞,不时咳嗽几声。嘴里嘀咕着:"老了,生了病也没人来看。"右边是一张放满零食的病床,正中央做着老人的孙子,旁边坐满问寒问暖的大人。"饿了没有?""宝贝, 渴不渴?""感觉好点了吗?""还有哪里不舒服?"孙子忙不应答。
古话曾说:"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例如<孝经>中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这些均是古人孝顺之道.反观现在,这种美德在极个别地方逐渐消失.相反,还出现"啃老族"等反传统的逆潮现象.对孩子如皇帝般的呵护,逐步转变成溺爱,促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恶习,导致孩子从小出现孝敬"空白",而对"忠孝"二字,置之不理,视而不见.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就连动物都能显现其孝顺之本性,难道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不能做到?!"养儿防老",在漫画中恰成一句空话,剩下老人只能依偎老伴,无尽的酸楚油然而生。
今天,我看到了一幅漫画,内容是:一位头戴安全帽,身穿牛仔上衣和牛仔裤的伐木工人,为了建房子,于是用它那粗糙的手紧握着一把锋利的斧头向一棵参天大树砍去,这时,一只身上带有美丽花纹的啄木鸟飞到他的肩膀上,心想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于是用尖尖的喙向伐木工人的脑袋啄去。
这个漫画讽刺了那些为了利益就磨灭了良知的人们,告诉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去破坏树林,砍伐树木。如果非要砍树就应该有计划的`砍伐。例如一片树林,砍了一小部分树后,应再种上一部分树,保证树木随时保护我们的家园,为我们抵挡风沙等。
我们应尽量减少乱砍滥伐,反之,要多植树造林,这样做可以减少地质灾害,例如沙尘暴、泥石流雾霾等。
事实上,人们为了自身利益,经常做那些与漫画中人相似的事,例如人们为了让果树增产,加入增产药剂。为了偷懒,还要大面积使用除草剂,***虫剂。
并且人们为了冰箱空调制冷制暖,于是加入大量的氟利昂,就连天天上学的学生们都不知道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他们把刚用过几页的笔记本扔掉,吃过的食品包装袋随手乱扔,水龙头就那么哗哗的流着,却无人理会!
为了我们的环境更美好,我们要保护环境,多植树造林,不做那些脑里有虫子的人。
这是一幅绝妙的漫画,一个光头男子嘴里叼着烟,正挥着斧子在森林里砍树,森林医生啄木鸟站在他的肩上一边啄他的头,一边愤怒地说:“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
这幅漫画,鞭挞了当今社会那些利欲熏心、乱砍滥伐、破坏环境的人。大树有什么罪,不仅没罪还有功,大树可以抵挡风沙,净化空气,保持水土,为人类服务。你们有什么权利把这些有功的大树砍伐?愚蠢的人类,你们总有一天会遭报应的,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植物,人类也会随之灭绝。那个光头男子只顾眼前利益,砍树换钱,真是愚蠢至极。
漫画中,那个砍树的光头男子连一只啄木鸟都不如。啄木鸟,他用自己的勤奋敬业守护着森林,不让树生虫子。我从啄木鸟愤怒的眼神,可以看出这只啄木鸟是非常憎恨这个破坏森林的害群之马的。地球是人类的母亲,这个光头男子连母亲都去伤害,真是可恶至极。
我们看到,被砍的大树流下眼泪,似乎在呼喊:“人类啊,快来救救我们,救我们也是在救你们人类自己!”
啄木鸟说这个人脑子里虫,其实这虫是自私的虫,贪婪的虫。我们只有少一些破坏,多一些保护,才能让森林永葆葱绿,地球永葆生机。
课本上有一幅漫画,看了这幅漫画使我引发了心中的感触—— 初看这幅漫画我还不明白漫画最终所表达的意思,最后仔细观摩,推敲后我恍然大悟。这幅漫画是这样的:漫画里的人正在砍树,那个人挥动着手中的大斧头,抡起斧头重重地砍着大树,他的眼睛充满着***,一只啄木鸟飞到他的肩上,一边啄着他的木头脑袋,一边气愤地说:“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
对,这个人的脑袋里一定有虫,而且比虫更恐怖,是贪婪虫,无知虫,自私虫!我们知道,树木有防风固沙,加速尘埃的作用。如果没有了树木,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灾害的侵害,后果将不堪设想。种一棵大树要几百年,而砍一棵大树只需要半个钟头,那么若干个年头,地球将是一片沙漠!人心总是贪婪的,有了还想要,但是地球上的一些东西是不能或短时间内不能再有的,那么就要我们去珍惜。 最后让大家多多爱护资源,地球才能郁郁葱葱!
以前,我看到的漫画都引起我的“笑囊”。可是,今天看的一幅漫画,有但我笑不出来,而且还值得我们去深省。
这幅漫画的主要内容是:一天小牧从学校走出来,觉得肚子在”打鼓“,就跑到他爸爸的烧烤摊,心平气和地说:”爸爸,我肚子饿了,想吃你烤得肉串。“可是,他的爸爸用”河东狮吼“骂了一句:”这里卖给别人的东西,不能吃!“
刚读到这里,我就百思不得其解,现在的父母都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怎么能舍得让自己的孩子饿肚子呢?小牧一定像遭到了晴天霹雳肯定伤心欲绝极了吧!这时,我真为小牧打抱不平,我的心中怒火中烧,这个爸爸真正是一个如陌生人般的坏蛋!
之后,我又认真仔细地读了几遍,觉得我的初步理解一定大错特错了。幸好,虎毒不食子呀!不给他的儿子吃“三五”食品。可是,漫画中的父亲给三五成群的顾客吃的一定是那些腐烂的,变质的肉。他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竟全然不顾他人的身心健康,实在太没道德素质了呀。那些顾客还被蒙在鼓里,如果再吃,健康一定会与他失之交臂,我恨不得把他关进警察局,把那些可恶的人绳之以法。可以为民除害,让人永远的快乐生活!
很多人也像小牧的父亲这样如法炮制,我举个事例吧,臭豆腐,别看它臭味但可口,可是它的毒素可以赛过重感冒!他由老鼠、蟑螂一起浸泡过的,再用破烂不堪的东西扔进去,用勺旋转一下,再用捧扎进去,扔在大便池里“熬”上一两个小时,拿出来,加上几个色素,就完成了可怕的“杰作”。有些人吃了,可变了真的“木头人”了,所以,我们要像躲着天敌一样,避着恶心食物,连一点点都不能尝呀!
小朋友们,千万不要去买这些垃圾食品,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要保护生命,不让他受到垃圾食物的”进攻“。
今天我在无意中看到了这样的一幅漫画:一个盗木人手持一柄板斧,随意的砍伐树木,嘴里还念叨着:“这棵做房梁,这棵做家具……”
一只啄木鸟站在他的肩上,愤怒的啄着盗木人那像木头似的脑袋,还一边说:“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 这是一幅极具讽刺性的漫画,看后笑罢之余可否想过虫是长在树木里还是长在这人的脑袋里呢?我们在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中知道了森林资源本来是可以再生的,可是人们不知道珍惜随意破坏森林,使森林资源越来越少,这样长时间下去,必将给人类带来生态灾难!难道这样的例子还少吗?泥石流,洪水,土地大量变成沙漠……难道这些脑袋里有虫的人不知道珍惜爱护森林资源?不是的他们是为了他们的一己私利,为了自己能活的好而不顾他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脑袋里长虫的人还少么?城市的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塑料袋,到处滥用的化学物品,无所节制的开采矿资源,到乱扔的垃圾…… 人们啊不要忘记当地球资源耗尽时就是我们灭亡的时候!
要记住地球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地球的。降临在地球上的事,就会降临在地球的孩子身上!
这是一幅极具讽刺的漫画。这幅漫画画的是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里,一位身穿伐木工装,叼着香烟的伐木工人拿着一把大板斧,正砍着一棵茂盛的大树,脸上充满着贪婪的笑容。而在他的后面,一只啄木鸟正用力啄他的脑袋,眼里闪着愤怒的眼神,并说:“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
看到这幅漫画,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愤怒,再后来是悲哀。难道这个伐木工人不知道要保护森林,不知道在森林不能叼香烟吗?森林本来可以不断再生的,可就是因为我们人类的一己私利不顾后果地滥砍,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要知道由于森林的减少,森林调整温室气体的功能大大减弱,过去10年因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经济损失达6252亿美元!由于森林减少,现有物种的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被称为“人类未来遗产”的生物多样性面临巨大威胁……一历史经验一次次地向人类证明,森林兴,则文明兴;森林败,则文明败。
热爱大自然,爱护森林,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我们一年就要消耗一千万立方米的木材,这要砍掉多少树木啊!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张纸,在需要传达问候与祝福时,我们可以尽量找到更为别致的方法。生活中我们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如果每个人每天使用一次性的筷子,这要毁掉多少树木啊!阳光明媚,如果到山坡上栽下几棵小树苗,让小树苗跟我们一起长大,一起长大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那又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我们人类如果破坏地球,我们将别无去处,因此,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