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个人闲来无事,在一起聊天。一个年纪大的人对周围几个人说:“吃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不过,吃多了的话是会伤脾的。吃枣呢,正好与吃梨相反,吃枣可以健脾,但吃多了却对牙齿有害。”
人群中一个呆头呆脑的青年人觉得有些疑惑不解,他想了想说:“我有一个好主意,可以吃梨有利牙齿又不伤脾,吃枣健脾又不至于伤牙齿。”
那位年纪大的人连忙问他说:“你有什么好主意,说给我们大家听听!”
那傻乎乎的青年人说:“吃梨的时候,我只是用牙去嚼,却不咽下去,它就伤不着脾了;吃枣的时候,我就不嚼,一口吞下去,这样不就不会伤着牙齿了吗?”
一个人听了青年说的话,跟他开玩笑说:“你这不是将枣囫囵着吞下去了吗?”
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笑得那个青年人抓耳挠腮,更是傻乎乎的了。
这个年轻人自作聪明,如果按他说的办法囫囵吞枣的话,那枣子整个地连核也吞下去了,难以消化,哪还谈得上什么健脾呢?我们学习知识也是这样,如果对所接受的知识不加以分析、消化、理解,只是一味生吞活剥,那是得不到什么收益的。
听老师说,超感知能力就是开发连接左右大脑的松果体,它能帮助学生集中上课、作业时的注意力,训练到高级还能闭眼自由行走、看书、看动画,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上课了,我和另外几名同学做起了准备工作,做做健脑操、手指操。紧接着,以舒适的姿势坐上椅子,听耳边的音乐,闭上眼睛,全身心的放松。这时,我们手心朝上,进行光球想象,脑海里的'小光球会出现在手心,移到手腕、肩膀、后脊,最后,慢慢地移到大脑,并发着光。老师告诉我们,注意力集中,要用意念去控制它,让它变大变小,改变颜色。
训练完这些,就可以蒙眼练习了。我们戴上眼罩,开始练习分辨颜色,老师手拿一块色块让我摸色,问我:“你脑海中形成的光球是什么颜色?”
我不肯定地回答“黄色、红色、蓝色……”
一共回答了10次,却错了5次,我沮丧极了,老师在一边鼓励说“没关系,只要反复练习,一定会有提高。”
我听了,鼓起信心,一有时间就反复练习光球训练。经过两星期的训练,我满怀信心地去上课,相信这次的正确率一定会有所提高。这回同样是10次,我集中注意力,不受外界的打扰,聚精会神地摸着色块,通过手心感应的光球颜色传向大脑,一次一次地回答着。回答完,摘下眼罩,老师对我竖起了大拇指,10次全回答对了,我心里高兴极了,这几天的努力没有白费。
超感知能力,真是太神奇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每天训练,感知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强。
(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严正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迅速发展,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此话不无危机感。国际竞争的压力,突显出原有教育体制、教育观念不合时宜的陈腐与偏置,惕警起改革的势在必行。“素质教育”这一术语作为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一种反动二被导入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轨道。并且在其运行之初显露出一种令人喜忧参半的复杂状态,其中的混乱、偏颇、漏洞、障碍等等,在此不想多做探究,旧瓶盛上新酒,也难免一些残留的旧滴,混杂、消解了新的纯粹,但一滴与一瓶,浓淡已经判然。
(二)
所谓素质,本来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按此,定义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想来就不无道理。素质不是某些具体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所有外部事物、知识文化等在人的身体心灵头脑骨髓中内化之后所氤氲所澄明所亮敞出来的那些东西,它是超越了旧的明晰与熟悉,面对新的混沌与陌生时的那种分选、爬剔、梳理、消化、吸纳、以及新创的自由与自觉。素质不是具体的某种工具,而是能握任何工具,并能游刃有余运用自如的那一只手。
关于素质教育,李岚清的定义颇有意义:“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素质教育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这片来自最高决策层的声音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对“素质教育”目标方向的界定,更在于其中可喜地透露出的一片人文关怀意识——“对国民大众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价值关怀。对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学尊重。”并且在此,审美的维度被明确树立进了目标的范畴。这无疑是对过去以培养少数“精英”为目标,以升学率为转轴,以智育为量度准绳的逼仄的传统教育价值观的一种反拨,这不啻是未来教育发展、人的发展的一道福音。
在“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响亮的声音传遍耳闻的当今,问题早已不在于概念的是否适当以及它是否必要与是否执行。
困难在于操作:如何操作?怎样保障它不偏离、不歪曲、不流于表面的形式......(当然前提是:一套完善的、系统的、具体可行的素质教育理念的建立。)
在我们这个注重功利、实用的社会,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在这个裂变的阵痛时时绞动心的浮躁迷惘了关照的眼眸缭乱了常态的步履的转轨期,在这个被各种俗谛充盈围抱、芸芸广众乐于媚俗或不由自主地流于媚俗的氛围里,在这个选择方式表面上的多元化终究掩映不住本质里的一元化的单一性指归的境地里,我们可以想象:素质教育将有可能走向何处,它的哪些内容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较为轻松并且卓有成效地被落实,二哪些内容壬将一如继往地因循旧辙或被置之高阁或无可奈何地流于形式并且愈演愈烈每下愈况。
于是,一方面我们欣喜看到:我们欣喜看到:我们已经因材施教、因地、因时制宜地培训了多少富有“素质”的各型人才,他们都在社会的庞大的建设系统中找到了自己或取或予或显赫或寻常的位置:厂长、经理、懂事、企业家、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文艺工作者等等花开遍地、桃李满园、蔚然缤纷、俨然灿烂。
我们触摸到文明前行的脉动——科技在进步、物质财富在丰富、经济在增长、生活水平在提高、社会在繁荣......生活的外观似乎越来越光滑美丽、越来越无懈可击。
但同时,我们也逐渐感觉到:在小汽车、错层式家庭住宅、精致的厨房设备、高传真装置、多媒体、互联网络、精品屋、专卖店......陆陆续续闪亮登场的同时,人的形象却日渐远离生活的镜头,变得模糊不清,就象夜雨街灯下幢幢匆匆的影子,塞满各种电磁波、油墨、激光盘气息的脑袋下面是日渐荒凉的心灵,生活的本质益发地晦暗不明。
我们逐渐了解:在物质、金钱、技术、事业及其成功不能抵达不能充满的时间与空间,许多人无法逃避无法摆脱某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煎熬与追迫,不能为自己张罗起一个修习精神的道场,不能为自己垦殖一片憩息生命的园地,不能为心灵找到一方坚守的位置,在精神生命无根无家的状态下,把自己交给无聊与庸俗,交给为金钱地位享乐的奔竞,交给声色犬马的追逐与狂欢,用华丽的包装、盛丽的场景掩遮起骨子里的贫血空洞与苍白,并且自命为大手笔,而这样的手笔,充其量不是给文明导致堕落的观点写上一条充分的注释而已。
物质的富足不等于精神的丰盈,技术的高超不等于科学的发达,拥有握工具的手不等于拥有适当使用工具的心灵。
(三)
吴宓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凡古今中西之人,其生活及事业,皆有外阳(功业、道德、思想、责任)与内阴(生活、婚姻、恋爱、情感)之二方面,表现如一,乃为真诚;情智双融,乃为至道,阴阳合济,乃为幸福。窥此二者之全,乃为真知,由此二方面竭力帮助,乃为真爱。”
传统教育理念及其运作的偏颇或者说不近人道处恐怕就部分在于割裂了人生阴阳的合济,不一人的完整为本,而把人当成运转社会这部庞大机器的某种工具,当成大大小小的官员们手中可以任意调拨的棋子,而不关心、爱护、帮助人们去获取“情智双融”、“阴阳合济”的至道与至福。
教育的运转臣服于市场经济霸道的指挥棒下,学校变成了流水线作业的生产车间,教师成了各种技术工人,而学生就是专门制作的迎合市场口味的适销对路的各类产品,在按部就班的一道道程序化工序结束之后贴上统一的商标与功用说明批量投放出去载浮载沉,经过时尚的潮流层层濯洗,终于褪尽一切个我的色彩成为无质感无区分的一沫沫漂浮物。
人的塑造被异化,被简单为工具的制作,技术的解放力量——使物工具化被扭曲成技术的桎梏——人的工具化,人生多向完整的需求让位于一维的现实功利。
而每一个完整的人生都有两种潜在的需求:一种是以连续的开创去实现自己。另一种是以一种永恒的宁静来抚慰自己,而且人类文明的程度越高,创造性生活的范围越广,强度越大,其需求的宁静于抚慰也就越细腻、越丰富。
从人生的完整需求出发,为现代建设与生活的素质教育,它的理念与运作中所贯注的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应该体现在对每一个个体生命获得完整与幸福的目标的关怀与“竭力帮助”,即一方面帮助其拥有开创事业人生、发展自己,实现自我所必须的方法与能力,不仅仅教给获取知识能力、开启灵明的钥匙,激发起追求未知的渴望,在内心里建立起自我教育的意念,一生追寻与维护生命的灵性、激情、想象与创造力。
另一方面,帮助其拥有一颗丰富饱满的心灵,一颗能够去粗取精、吐故纳新的向着纷纭繁富、良莠参差的现实存在敞开的心灵,树立其一个能够抵拒种种诱惑与打击,能够把持、能够守定自己的信念,养育一个能够参与与融入现实人生而又能够超越某种现实层面的进退裕如的精神,经营一方能够宁静、抚慰心灵、修养生命、栽种生活中点点滴滴、大大小小浅浅深深的与感动并且能够使其开出芳馥的的花来的丰饶园地——多少人因为“后院失火”而最终丧失了曾经拥有的一切,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而原来,我们可以不等到发现“后院失火”时才想起应该予以的经营与管理,可以不等到看见朽坏堕落的不可逆挽时才想起应该给予的呵护,就像我们可以不等到呼吸到远超安全阈值数倍PPM的污浊空气时才想起曾经疏忽了的预防,可以不等到泥沙淤积充塞了所有的江河湖海洪水汪洋恣肆时才想起保护森林植被,可以不等到一个个物种一一迅速地灭绝时才想起全球生态的……对于渴望清洁水源的人类,人工制造的“纯净水‘永远只能是杯水车薪,就如同人们不能以杯水的沉醉代替生命有家可归的饱满与宁静。
(四)
与关怀个体生命的完整与幸福相应的,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内容还包括培养受教育者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一切的人文关怀意识,这是同一问题的另一面。
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的口号:“学会关心、学会发展”,其中也不无人文关怀的意识。
从关心一枝一叶到关心整个世界,从关心身边的亲人朋友到整个的人类,从关心自身的发展实现到关心集体、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
见微知著,推己及人,儒家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信条,其中不乏可资现代运用之处,小事做得来,大事才能提得起,可供挖掘、可供借鉴的不乏其例:
日本教育法将关心的内容化为一条条细则落实到每一阶段的教育。
新加坡的“好公民”课程和《儒家伦理》课,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让学生从个人开始,然后扩展到家庭、学校、邻居、国家乃至世界,通过生动多样的方式,将关心的意识及诸多的价值观念传递并化入学生的观念及日常的行为。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对关心目标的概括周到而又简明——“关心自己,包括关心自身健康;关心家庭、朋友、团体;关心他人;关心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全球生存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
如果学会关心,人们就会应付裕如地处理好诸多的现实问题。
如果学会关心,人们就会自觉地、自由地、负责地、欣喜地、充满爱心地参与生命,成为创造的合作者,成为存在的守护者。
如果学会关心,人们就会激发出发展的活力,生发发展的`自觉,使自身的认知、能力、态度、价值观、情感等得到整体的和谐的发展,并且在发展中享受到一种“神驰”的快乐。
(五)
因为每一道涟漪的觳皱而有奔涌无际的波涛,因为每一片叶的翠绿而有遍及天涯的葱郁,因为每一芽音符的灵动而有和谐浑成的交响,因为每一片雪花的铺展而有覆被大地的洁白……
而雪花的晶莹与纯净,也就在对覆被的参与中得到了明晰的体认。
这或许就是素质教育中双向人文关怀里的辨证。正象美国一些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所提出的那样:“教育要尽可能既有助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安宁、和谐和精神健康,也有助于社会化。重点在于更多地帮助人们有目的地、热情地生活、自我满意和愉快、自我实现和内心和谐,而不是只强调灌输一种***,使得人愿意接受为最高价值的某种文化的社会要求。”
(六)
从一朵花里,我们可以体悟到造化的神奇与美妙,从而生发对生命的尊重、敬畏与热爱。
涵蕴着美的质素的每一阕音乐、每一幅画、每一页文字、每一道风景、每一缕情谊以及每一个创意设计制作、每一项包含科学精神的技术,乃至柔嫩的一片草叶及其微风中的一缕摇曳……也都可以滋养可以盈满可以化美与提升一段生命,激动起追寻的行愿与笃实的努力。
审美教育,应该是达成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目标的上好途径,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教育理念以及教育运作的突破口,更应是身临现代困境的人和社会解放的必要中介。
“审美教育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借助各种各样的审美媒介(美的事物、也包括美的艺术),向受教者施加审美影响,愉悦他们的性情,从而达到性情和心灵的陶冶、塑造的目的。”
审美教育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如对“内在情感”的理性塑造、规范、控制、调整和引导,对生命、意志力的理性调节、规范和引导,,认知系统中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理性渗透和引导,理解力之趋向感知、想象、情感的渗透、变为直觉的理解、领悟能力,这是一个情感、意志、认知三个系统相互渗透、交融的教育,特别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情感之间的相互渗透、交融的教育,审美教育最终求得的不是逻辑思维模式的建立,不是道德规范的形成,而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提高。由于审美心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影响智力结构的逻辑思维模式导向自由直观,影响伦理结构的道德规范导向自由意志,从而达到心理结构的完善、协调发展。
正是审美心理结构的自由直观、自由意志,审美教育的陶情淑性、以情动人,使审美教育与单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鹄的的传统模式的智力教育或空洞说教走形式的德育教育区别开来,并且对智力教育与德育教育产生积极的催化与助力,具有了“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的功能。
审美教育引导受教者走向对感性形式及其意味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渗透着理性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开启了由抽象思维能力走向直觉思维能力、由认识真理走向创造发明的通路、渠道,艺术、科学中的灵感与顿悟,都是审美教育对智力开发的贡献。
智力教育的成果是智力商数的提高,而审美教育还同时增强受教育者的内驱力,完善、成熟其内在心理结构,提高其情感商数,越来越多的研究与事实证明,在影响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的各种因素中:“情商”比“智商”远为重要。
审美教育使个体解粘去缚,正象席勒所说:“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使个体由道德的他律进入道德的自律,达到一种道德自由的境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不以现实功利为导向,美德自身成为对美德的奖励,就像真福八端所道明的那样:“心地纯洁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面见上帝。”
审美教育对于体质教育的促力,在于它为健康身体带进精神自由活动,养成健全体魄。
当前的素质教育,正可紧紧依托审美教育所特具的陶冶性情、开发智力、培养意志、增进健美等功能以及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影响的深远性等等特点,在教育理念中烙进强烈的审美意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操作活动中,充分发掘各种各样的审美媒介,创设审美情境,建立自由平等、和谐融洽的双向互动的交流关系,将审美观照与审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过去那种利用纪律、法规约束、意志力控制、单向传授、强制要求、硬性灌输的僵化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由、无拘无碍的情景中得到情智的熏陶与培养,将美、以及对美的热爱与追求熔铸与心灵。当然,
这有赖于施教者自身的审美素养以及巨大的教育热情。
总之,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者成为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心里结构完善发展的人、审美的人,成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协调前行的人。
这样的人,正相似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谓的“自我实现的人”,他(她)具有一系列积极的特征:能准确充分地知觉现实;对自己、对别人、对大自然表现出较大的宽容;为工作、事业而生活;超然于世,平静独处;以敬畏、志趣和愉快的心情体验生活中的事件;每一个婴儿,每一次黄昏,都象第一次见到时那么美妙,那么动人心弦;以审美的眼光观察事物,和所有的人打成一片的倾向;对全人类表现出怜悯、同情和真切之爱;具有强烈的审美感;几乎永远了解他们自己活动的美学意义;发挥创造性,不仅表现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而且表现在一般活动中;受内心指导,不依附与自己价值观相反的现存文化,等等。
这样的人,正是审美教育紧紧体贴着人文关怀目标的结果,而审美教育还不仅仅是一种目的,它带来的最终是一种审美的在世方式,以这种方式生活的人,他们自然地生活、自然地做事,并且在其中体味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意味。
(七)
刘晓枫先生在《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这部论美文集的序言中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学’不是一门学问(甚至不是一门学科),而是身临现代型社会困境时的一种生存论态度。”
审美不仅仅是一种维护、保养、驱动的力量,审美甚至就是一种超越了宗教的拯救力量,人必得张开生命的“第三只眼”,以审美的方式生存于世。
因为,只有美,永恒地祝福人的灵性、激情、希望与爱恋、想象与创造,让人在日新月异、旋转飞动的世界里自然地生活、从容地做事;只有美,能够引导人们在蜂拥纷沓的资讯工具金属的冰凉里触摸到缕缕人性的温热;只有美,能够解放技术革命挥之不去的阴影与魔咒,消除技术的破坏性、毁灭性的异化力量,使它成为保护人的生命力及其幸福的工具;只有美,能够使人们超出交换关系和交换价值的罗网,从一个个物质的必然王国跃入精神自由的国度;只有美,能够引领人们的目光,一次次越过窗外钢筋水泥的灰色楼阵,找到上面那片飘着白云的湛湛蓝天以及那永远激动人们心灵的回忆、希望与爱恋,那永远支撑生命的Hero(马丽亚.凯丽《Hero》)。
“沙沙的森林的和音
陶冶过我
我在万花丛中
懂得了去爱。”
在审美的尽头,熠熠伫立的便是那偎依着人心的真实与自然的爱。
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我们这个民族,就如同一艘负载巨重而又弥满价值之轻的大船,向着云天浩浩的大洋彼岸比特时代的灿烂远景奋力航进。只有秉有生命的“第三只眼”,坚持人文价值方向,高扬起美的风帆,才能穿过所有的迷雾与险碍、狂飙与巨澜而不致覆舟。
注进人文关怀、融铸审美意识、加强审美操作、培养塑造全面发展的审美的人,成为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著力点与最终归宿。
从前,有个叫公孙仪的人,非常善于弹琴。从他的琴声中能听得出泉水涓涓,也能听得出大海的怒涛,能听得出秋虫唧唧的低鸣,也能听得出小鸟婉转的歌唱。曲调欢乐的时候,会让人禁不住眉开眼笑,曲调悲哀的时候,能使人心酸不已,跟着琴声呜咽。凡是听过他弹琴的人,没有不被他的琴声打动的。
一次,公孙仪弹琴的时候,看到有几头牛在不远处吃草,不由得突发奇想:“我的琴声,听了的人都说好,牛会不会也觉得好呢?且让我来试一试。”
这样想着,公孙仪就坐到牛旁边,使出浑身的解数,弹了一首名叫《清角》的拿手曲子。这琴声果然美妙极了,任何人听了都会发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感慨。可是那些牛还是静静地低着头吃它们的草,丝毫没有反应,就好像它们从来不曾听到过什么一样。
公孙仪想了想,又重新弹起琴来。这一次曲调变了,音不成音、调不成调,听上去实在糟糕,很像是一群蚊虹扇动翅膀发出的“嗡嗡”声,中间似乎还间杂有一头小牛“哞(mou哞”的叫声。
这回牛总算有了反应了,纷纷竖起耳朵、甩着尾巴,迈着细密的小步子走来走去地倾听着琴声。
牛终于听懂了公孙仪的琴声,那是因为这声音接近于它所熟悉的东西。所以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根据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地研究解决方法。
从前,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20个儿子。他这20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领,难分上下。可是他们自恃本领高强,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认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时20个儿子常常明争暗斗,见面就互相讥讽,在背后也总爱说对方的坏话。
阿豺见到儿子们这种互不相容的情况,很是担心,他明白敌人很容易利用这种不睦的局面来各个击破,那样一来国家的安危就悬于一线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来苦口婆心地教导儿子们停止互相攻击、倾轧,要相互团结友爱。可是儿子们对父亲的话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表面上装作遵从教诲,实际上并没放在心上,还是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纪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会很久了。可是自己死后,儿子们怎么办呢?再没有人能教诲他们、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了,那国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吗?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们懂得要团结起来呢?阿豺越来越忧心忡忡。
有一天,久病在床的阿豺预感到死神就要降临了,他也终于有了主意。他把儿子们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儿子们不知何故,但还是照办了。阿豺又叫过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说:“你随便拾一支箭折断它。”慕利延顺手捡起身边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断了。阿豺又说:“现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来,把它们捆在一起,再试着折断。”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咬牙弯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腾得满头大汗,始终也没能将箭捆折断。
阿豺缓缓地转向儿子们,语重心长地开口说道:“你们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轻轻一折就断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怎么也折不断。你们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斗气,单独行动,很容易遭到失败,只有20个人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才会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保障国家的安全。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啊!”
儿子们终于领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为,都悔恨地流着泪说:“父亲,我们明白了,您就放心吧!”
阿豺见儿子们真的懂了,欣慰地点了下头,闭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折箭的道理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一切困难。
爷孙俩坐在自家楼上的窗前向外望去,爷爷情不自禁地感叹到:还是以前好啊!能看到满天的繁星,叫人有无限的遐想。孙子说:满街的霓虹闪烁,真漂亮,还是现在好。
这反映了爷孙两代人的不同审美观,客观地体现了如何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天空蔚蓝,河水清澈见底,夜晚无以计数的繁星点缀天空,这正是爷爷所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环境。可是那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远离了刀耕火种,但社会生产力仍不发达,人们的'梦想只能是填饱肚子而已。
现在,随着年代的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了电脑,有了网络,人类以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满街的霓虹闪烁,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富裕和繁华。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人类开始不注意保护环境。随之而来的是气候变暖、山洪暴发,雾霾天气等灾害随即发生。我国当前就是这种状况。
上世纪50年代,英国首都伦敦初尝了工业化的恶果。
1952年12月,一场罕见的烟雾笼罩了伦敦上空,整个城市空气刺鼻,气味难闻,以后这个城市的空气就再也没有清新过。由此,伦敦变成了世界闻名的雾都。
经过50年的治理,今日的伦敦蓝天白云,绿树成荫,芳草萋萋,碧水粼粼,是一座美不胜收的大都市,也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我们绝不能再走伦敦城市发展的老路。
总体来说,不注意环保,对人类无疑是一种自***行为。
当前,发展是第一要务,在发展中做好环保,更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在对两者关系相互影响的分析中,提出有效措施,是我们务必要做到的。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护好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能进一步谈到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应该是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其一。
我们有理由相信,用不了多久,爷爷所青睐的满天繁星和孙子喜欢的五彩霓虹,一定能同时出现在美丽的夜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