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海夏令营的\'第三天,我们组织了赶海。到了海边,赤裸裸的脚踩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感觉舒服极了!沙滩上随时都可以看见一只只小巧玲珑的螃蟹跑来跑去,一闪而过,无影无踪。“它们去哪儿了呢?”一个不解之谜便在我的脑海里油然而生。
我带着满脑子问号开始了搜索行动。忽然,一只小螃蟹在我面前闪过,它便成了我的“跟踪目标”。我追呀追,可是当追到一大堆石头前时,我的“跟踪目标”就消失了。我当时愣住了,难道螃蟹成仙了?蒸发了?不可能!可能是哪块石头挡住了,我看不见,于是我开始了“大搜捕”活动。我先抬起前面那块最明显的石头,啊!一大群螃蟹一拥而出,抱头鼠窜。我又搬开了另一块石头,呀!又是一群螃蟹。我惊呆了,这分明是螃蟹窝呀!我带着这个疑问去询问随行老师,老师笑了笑,亲切地说:“由于石下阴暗潮湿,正是螃蟹理想的生存之地。所以,沙滩上的石头下面才会有那么多的螃蟹。”我恍然大悟,满脑子问号变成了惊叹号,我知道了螃蟹喜欢阴暗潮湿,我发现了螃蟹的藏身之处。
这次发现使我懂得了: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宝藏”有很多,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多动脑筋,就会获得意外的收获。
小蜗牛老是爬来爬去,过了一个星期,小蜗牛渐渐长大了,它的壳也长大了,又过了一个月,小蜗牛的粘性增加了,它有时黏在物体上不肯放开,比如:柜子,椅子,桌子之类的,而且还黏的.的什么坚固,有一次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给拿下来,这这是怎么回事?我问妈妈,妈妈说:“是因为五牛的足上生有一种腺体,叫做足腺。足腺能分泌出一种液体,这种液体就是黏液。”忽然,大蜗牛爬到了我们家的阳台上,好像在说:好舒服啊,过了一会儿,大蜗牛又爬到了花盆里,屁股朝地面上,又生出了一个个的卵,我立刻把爸爸叫过来,问他蜗牛是怎么样生卵的,爸爸说:“卵生动物产下卵,卵就在母体外发育并孵化,这些卵在离开母体前就已经受精,或者一产下就受精。卵生动物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完全靠卵自生来提供。这类动物的卵一般比较大,这样所含的营养物质就比较多。昆虫,鸟类绝大多数鱼和爬行动物都是卵生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幼体或幼虫就会破卵而出。蜗牛的背上还有一大大的外壳,那外壳想房子一样坚不可摧,有次我还用小石子丢它,它立刻钻回壳里,外壳依然毫发无损。
原来蜗牛也有奥秘,看来我以后要留心观察身边的物体,做个生活中有心的人。
我第一次去他们那个地方,已经是深夜了,什么都没看到。到了第二天,很早就起床了,去妈妈做生意的地方,发现是在一个郊区旁,我向远望去,原来是植物园,还夹杂少许果树,上面的果子半生半熟,惹得小孩子们垂涎三尺。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风景树,长得郁郁葱葱,有的`像一把伞,还有几个游人在下面乘凉。有的像擎天柱,挺立站在那里,像卫士守卫着城市。我再看树上,鸟儿还在枝上筑了巢,几只花鸟在树上跳来跳去,甚至还扑腾翅膀,飞出去不远又返回来,互相嬉戏,,比赛歌唱,婉转的歌声清脆动听。
还有五颜六色的花花朵朵,竟相开放。远远望去,植物园就像一个美丽的小姑娘穿上了花裙,千姿百态,漂亮极了。
这美丽奇特的景物令我终身难忘。
那么,我的风景在哪?每天生活、学习、休息之地有美丽的风景吗?抑或是要我克服路途艰难,拔山涉水去寻找更蓝的天,更清的水,更绿的树,更红的花?不!熟悉的地方有美丽的风景。无需你带着沉重的旅行包,拖着疲劳的身躯,耗费漫长的时间,你只需带上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会发现原来如此熟悉的地方有着最朴实、最简单却又最动人的美丽的风景。
家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但我们不敢说自己认为家也是一道清丽秀美的风景,顶多是一个休息避风的港湾,更甚者当成了借宿的旅馆。如果这样,那你就是一位不合格的旅客和观赏者。或许,在忙碌的工作繁重的学业中冲淡了你对家的记忆和热情,但我们不能不承认每当我们身处异国他乡,家便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难怪乎,昭君出塞,身死茫茫沙海,却也难以忘怀家乡的景致,“环佩空归月夜魂”,不是为我们诠释了美丽的风景就在你熟悉却也最为容易忘却之地的最好证明吗?
可能你身处交通发达,高楼林立的大城市,厌恶了自己周遭的环境,向往农村乡间的田园诗意,那里又你认为美丽的风景;可能你居住于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的乡村,却向往留恋城市的喧嚣繁华灯红酒绿,厌倦一尘不变的简单生活。然而,即使你们真的到了梦想之地,难道真能没有抱怨,发现自己期待的永远是风景?
其实,只要你是个真正懂得赏景的人,哪一刻不能赏到美景?别上演一场到陌生地寻美景却失去了最熟悉的风景的悲剧!“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并不是我们所希望所追求的。岂知,平平淡淡才是真,心中有景赏景用心,哪一处不是景!
熟悉之地——风景这边独好!
柳比歇夫是什么人?为何说他的一生是奇特的?作者一开始便抛出问题,然后一点一点地为读者解开谜团。想要知道答案,小伙伴们最好直接去阅读这本书,因为我实在词穷,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柳比歇夫的伟大。况且,作家格拉宁把柳比歇夫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你读了一定不会后悔的。
许多人都有所耳闻,柳比歇夫最独特之处是他从27岁到82岁去世,一天不落地写了56年的;而所有的日记没有一字多余,全部用于记录他当日的时间去向。这听上去好像很乏善可陈嘛!不过,在下判断之前,请你回答这个问题:你还记得2016年12月1日,你是如何度过的么?这只是上个月的事情,我们恐怕已经没有印象了,而通过柳比歇夫的日记(可能叫做“时间账本”更合适吧),你可以知道他生命中任何一天的时间都去了哪里。正如作者所言:“柳比歇夫的时间如水晶般晶莹、匀称……几十年的时间可以一眼看透,在漫长的岁月里,没有丝毫模糊之处,也没有禁区”。更让人惊叹的是,柳比歇夫一生专注于他年轻时定下的学术研究目标,勤勉工作,从不停歇。比如,1963年,柳比歇夫花在其核心学术工作上的时间共计2006小时30分钟,平均每日5.5小时,这些时间都用于思考、阅读和写作。这是他人生中工作时间最长的一年,而那一年,他73岁。
阅读这本书,读者一定会被柳比歇夫惜时如金的态度所震撼。对柳比歇夫来说,“消磨时间”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概念,因为“任何时间都是宝贝。时间是进行创造的时间,认识事物的时间,享受生活乐趣的时间”,他怎么舍得浪费呢?平常,我们好像根本瞧不上半个小时的时间,半小时能干什么呢?半小时,对柳比歇夫来说,意味着散一次步,捉几只虫,制作一个昆虫标本,读好几页书,写半封信……。他头脑里大概有一个表,时间滴答、滴答流逝的声音,清晰可闻。
细想想,如果一个人能活80岁,他/她也只有960个月、不到三万天的时间可供使用。过一天,人的`生命就少一天。如此想来,甚觉可怕。我们的时间账本上,还剩下多少天可以浪费呢?这有限的生命,难道真的就任其在浑噩中度过么?
柳比歇夫用他独特的方法,“抓住了变幻无常、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了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损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时间”,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一下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大法呢?对此,作者的回答值得我们深思: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道德问题、生活哲学问题、人生信念问题。“命运赋予我们的生活、时间是无价之宝,应当利用它来不仅给自己(绝不是只给自己),而且是给别人,给周围的人们带来最大的利益。方法,利用时间的方法,都必须与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与道德品质协调一致”,“应当由每个人自己来制定自己的时间使用法。但不管怎样,都应当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