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长,就像一张白纸,需要我们描绘上一个个七彩的图案。最终画成一幅完美的画卷。而这些图案,就是我们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小幸福。此刻,回首过去的时光,那些小小的\'幸福,温暖了我疲惫的心房。
那是小学六年级,一个晴朗的上午,太阳照得人心里暖融融的,就在这天,我认识了一个像花儿一样可爱的女孩。
课间活动,我正和同学在聊天,忽然,一个瘦小的身影闯进我的视线,她一句话也没说,拉起我的手,就朝办公室跑去。我慌忙地问她:\"你是谁啊?发生了什么事?你是不是拉错人了?\"我话音刚落,一个如溪水流淌般清脆的声音响起:\"我没拉错,你不用管啦,到时候你就知道了!\"我就这样迷茫地跟着她到了办公室。
原来是有一个英语配音节目,缺了一个人,她推荐了我。随后,她一系列善良、友爱的举动,像一股暖流温暖了我,使我不自觉喜欢上了这个女孩。首先,她向老师介绍了我,说我英语口语好;然后在看视频资料的时候,怕我看不见,用她那双小手不由分说,把我悄悄推到前面;在熟悉台词的时候,她怕我来得晚,跟不上节奏,就对我说:\"那你有什么不会的,不懂的,就问我,我教你,别客气。\"我羞涩地点了点头。后来,课间,她只要有空就跑到我们班询问我的准备情况,导致我的一个朋友吃醋地嫌弃我,说我最近不和她玩了。
转眼间,要彩排了,她细心地发现了我很紧张,就走过来给我讲了好几个笑话,还一直夸我发音标准,以此来鼓励我不要害怕。于是,我紧张的心慢慢放松,轻松表演完了。后来,老师为了更完美,找来了另一个同学,和我对比,看我们哪一个更适合,也就是说,我可能会被刷下去。她知道了,立即大胆地对老师说:\"这不公平,她这么努力地练习了这么久,我们配合得这么好,为什么要换成别人?我不同意!\"最后,老师真的没有把我换掉。
自那以后,我们就成了很好的朋友,虽然不在一个班级。后来上了初一,我们俩惊奇地发现,我们竟然分在了同一个班级。现在,我们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对方最好的朋友,穿一样的衣服,背一样的书包,用一样的水杯……每次妈妈给我买东西,我总要同样的两个,一个给自己,另一个,当然是给她啦!
每每想起她,我都会觉得自己很幸福,很庆幸年少的时光里有这样的一个知己陪伴左右,我们的友谊就是我七彩人生画卷上最绚丽的图案!
大年三十,饭桌上,爷爷奶奶不约而同地说,今年过年的气氛不够浓厚。仔细一想,确实有点儿。
如今,不少人都在抱怨,年味淡了!尤其是那些亲身经历并品尝过往昔浓浓年味的中老年人,面对时下渐渐远去的年味,内心难免会涌上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来。
小的时候,我特别盼望过年。除了过年能穿新衣裳、拿压岁钱之外,过年放鞭炮更是一件让人感觉新鲜刺激、体验自由欢乐的事。如今,人们富裕了,过不过年早已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了,春节就仿佛是一个平常的假期。
所谓年味淡了,实际上是相对而言的。旧时“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的那种强烈期冀,那种“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蒸馒头”的倒计时氛围,随着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找不到合适的由头和载体。在殷实之家,平日的生活与过年时的生活,早已融为一体。这样一来,过去人们平日里省吃俭用,过年时大肆铺排张扬的习俗,便也就永远失去了存身的空间。结果,过去因全身心操办年节而提起来的心劲没有了,浓浓的“年味”,自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物质基础。
从精神层面来说,旧时所谓的“年味”,又主要体现在到处洋溢着一种拜亲谒友的浓浓氛围,以及对天地君亲和诸路神仙所要表达的虔敬之类的.民间崇拜与民间信仰。可如今,即便走亲访友,也无需再做太过复杂的安排和准备,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或者发封e-mail,所有的亲情、友情的表达都能实现。但是,对于情感的表达,再精彩华丽的语言,与以往那种正式的登门造访相比,也都显得苍白和平淡了许多。而借助鞭炮、对联、福字、年画、年糕、元宵、灯谜等等构成了庞大深厚的年文化的工具,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已变得可有可无。而新流行的种种“都市文明”元素,不仅难以营造出一种旧时过年的文化氛围,更难以承受传统年文化的传承重任。这样一来,浓浓的“年味”,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精神支撑。
这一个新年,让我深切感受到,不能仅仅满足于现在的年味,而是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春节文化。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完全应该将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春节文化发扬光大,使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也让年味变得更浓烈,更香醇,更加喜气洋洋。
春节到了,火红的牛年拉开了帷幕。我和爸爸决定去寻找年味。
年味在夫子庙五彩的花灯中。五彩缤纷的花灯让我们目不暇接,有兔子灯、有南瓜灯、有荷花灯……因为是牛年,所以我最喜爱的就属金牛灯了。它那双圆圆的眼睛,让我感觉到了一股吉祥的气氛;弯弯的嘴巴,像一个月牙。它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那金灿灿的牛角了,像两个有力的拳头对在一起,真是牛气冲天啊!
年味在美味的菜肴中。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准备丰盛的晚餐,我家烧了各式各样的菜,有春卷、红烧肉、素什锦……我最喜欢吃的就是那美味的素什锦了,里面有菠菜、香菇、豆芽、木耳、青菜和豆腐,素什锦象征着人们对丰富多彩生活的美好期望。
年味还在一声声祝福中、一串串红灯笼中,一副副对联中……x年的年味真浓!
小时候,一本书便是一个下午,在饭桌旁被子里。长大后却好似一种压力,逼迫着文字塞进倦怠的眼皮。
我逼迫着自己在充斥着蝉鸣的夏天里翻开别扭的死板古文,只感日光粘稠,烦闷。是从什么时候,读书有了目的性,书桌的角落不再是翻烂的书取而代之的是名师推荐书目及作文书。小时候最喜欢写作文,因为可以写下我无边无际的天马行空,而成长后的考卷看似语句绚烂中心统一但感情空洞,600字只是为了谋条生路,800字也仅仅只是因中心偏离,生拉硬扯,读书好像只是为了让改卷老师知道你读过这本或那本书,语句高级,硬是要从普通里跳脱出来。
我明白,我丢掉了我最初读书的样子,开始对最初的热爱麻木,弄丢了生命的精神碎片。我想,我应该回头看看,这条路到底是布满荆棘,还是沿途鲜花,不要只盯着春雨后的泥土,说是泥沼。
对于古文,不再一心去探究作者的写作手法,而是穿过千年历史迷雾,坐在草蓬里,面对面与那古人坐着,听他讲着今日碰得到离奇事儿,不再是难懂的《聊斋志异》。去看那遍历世事之后,依然一笑作春温的苏轼,在你跌倒后仍能看当下和煦阳光,不觉刺眼。在阳光无法抵达时,也能看余华的.《活着》与命运和解。黄昏来临,没有椅子那便就地躺下看夕阳。仍是深夜,那就去期待黎明,听夜深人静,看满天繁星。
读书仅仅只是热爱,而不是高级的标志,别赋予太多功利,看作是考试的方式。如果这样想,那边丢失了太多沿途的美好。
将语文阅读,不再当做丢分的大区,看着人情世故,不再一心怀着答题模板,油盐不进。为何不去像平常那样,将故事带到心里,去思考它的意义。
不要将阅读看作分数,而将它看作你的心奔波一天歇脚的驿站。重拾本真阅读的热情,无论是阴雨,风雪,云山新绿,都能轻快地踏上脚下的文学之路。
晚秋的风冷飕飕地吹着,我心中却有一股热浪在翻滚,刚刚发生的事不断在我的脑海中闪现。
带着两星期的疲惫风尘仆仆地回到家中,妈妈早已为我精心地准备了一桌可口的饭菜,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橘黄的灯光笼罩着小屋,显得非常温馨。我胡乱拨动着盘里的菜,一副挑三拣四的.样子。妈妈只是一愣,也没有说什么,继续埋头吃饭。突然,妈妈问了一句:“最近学习吃力吗?”我只是应付般地回答了一句:“还行!”语气中带着几分生硬和不耐烦。我的这种态度引起了妈妈的不满,她说了我几句:“你这是在用什么态度在跟我说话?每次回来都把脸绷着,你摆给谁看啊?”
妈妈的几句话点燃我心中那根存在已久的导火线。十二年来,我第一次对着妈妈大吼道:“我就是摆给你看的,你根本一点儿都不理解我心中的苦恼,只会说那些让人听了耳朵生老茧的话。”我第一次摔碗,第一次摔门而出……
风依旧在吹,心中的那股热浪也渐渐平息。冰冷的风吹来,让我冷静了许多。我总是一味地埋怨妈妈不理解我,可是我什么时候向妈妈说过我的心事呢?每次,妈妈见我心情不好,总是关心地问我遇到了什么麻烦事,我则是敷衍她几句。我只知埋怨妈妈不理解我,却忽略了妈妈的眼神中那淡淡的哀愁……
这一刻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残忍!我将妈妈的心和碗一起摔碎了,我一次又一次用冷漠去刺痛妈妈的心,可妈妈总是把无限的痛楚埋到内心深处,依旧细心照顾着我,一次又一次尝试着走进我的内心世界,可我给妈妈的永远是一扇锁得紧紧的大门。
“我错了,回家吗?”我犹豫了,刚才我那样冲动,妈妈会原谅我吗?风吹动着树叶,发出簌簌的声响,好像在催促我回家。
“回家吧!去向妈妈道歉!”我在心里不停地对自己说。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渐渐地,我看见家里透出温暖的灯光,似乎已感觉到妈妈的那份焦急……
一次错误的叛逆,让我重新拾起妈妈那份沉甸甸的爱。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的《元日》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他所描绘的就是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放炮迎新的热闹场面。
除夕之夜放鞭炮这似乎是一种不会被人忘却的传统。从我记事之日起就对每年除夕凌晨12点的炮声记忆深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一时间点里每家都会放开门炮辞旧迎新,在新年里讨个好彩头,你能想象上百花炮声在空中此起彼伏地爆炸,那种光亮,那种声响,怎一个震撼了得呀!即使你熬不到这么晚,相信这震耳欲聋的炮声还是会把你叫醒的。
每年除夕,爷爷、伯伯、老爸都会准时从被窝中爬起来放鞭炮,对他们而言,这已是保持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习惯了。他们不需要闹钟,却总是那么准点,或许是他们的心灵感知新年的气息比我们更早更准吧!
我一直认为,乡下的年味儿比城里要更浓些,因为这份“美味”中加了更多调料,纯朴、感恩与真诚。城里的路旁商店张灯结彩,这是他们对新年的期许,希望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步步高升,但这其中不乏有些应付之意,过多花哨的装饰只是随了大流,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相比较而言,乡下人家门上贴的更有寓意,这些对联并不昂贵,并不华丽,却寄托了一家人对新年的美好期待,都说平凡之中见真情,对联不也是如此吗?
年味儿要与家人共同分享,所以除夕也就少不了与家人共进晚餐。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物质需求的提高,“年夜饭”人们更热衷于去饭店吃。一家人在餐桌上有说有笑,吃着现成的饭菜,吃完结账就可以走了,方便、快捷,何乐而不为呢?但在乡下大多数人家都是在家里吃,即使比不上饭店菜品的美味,但这是家人亲手烹制的,里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即使比不上饭店用餐的方便,但与家人一起劳动是开心的,充实的,享受的。我们吃的不是美味,是气氛。只要一家团聚,一起吃饭,我相信,无论饭菜的丰盛与否,大家都是开心的。 =
吃完年夜饭干什么呢?答案当然是看春晚了!虽然现在对春晚的意见褒贬不一,但依然不减低人们对春晚的热情,很早就开始关注春晚了,除夕晚上8:00,春晚终于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一家人和乐融融的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晚,说说笑笑,体味春晚带给我们的乐趣,等待零点钟声的敲响。
除夕,除旧迎新。年味儿,充斥心田。希望人们可以在新年中过的更轻松、更舒适、更愉快。如老虎般虎虎生威。
时至初冬,落叶飘零,我走在初冬的风中,感受着人生的种种幸福。
思绪把我带到了以前那条我熟悉的小巷。小巷里都是那种木质横梁、青砖白瓦的房子,青石路上已是青苔满布,巷尾破败不堪。一棵缄默了千年的参天大树下,两个稚嫩的小孩挤挤挨挨,勾肩搭背,亲亲密密地玩耍,他们互相向对方炫耀,阳光下他们是那么纯真,透明,没有掺合杂质。每天早晨,两个小孩总是坐在大树下的摇椅上,在清晨温暖的阳光里,他们快乐地摇着下身子,含着棒棒糖,伴随着袅袅的香气,两人不知在聊些什么。男孩若无其事地看着在一旁的女孩,欣慰地扬起嘴角。每次女孩遇到伤心事总是到附近的小河边低头哭泣,男孩则是肢体僵硬地站在一旁,抚着女孩耳边的丝丝秀发,说“不要哭了,把手伸出来。”女孩伴随着急促的哭声伸出手,男孩从口袋拿出印着“happy”的棒棒糖,在女孩眼眶里的目光下,棒棒糖似乎很美。
几年后,他们两个的友情依然很坚固,只是……后来,很多人都追逐城市的生活节奏,纷纷搬进了高楼大厦,男孩家也不例外。走前,男孩用丝巾别了个发巾送给了女孩,并说“我们永远是朋友,我一定会记得还有那个爱哭的小胖妞”。
长大后,女孩考上了省县中学,她依然记得那个照顾她的小以,她头上依然别个简朴奇怪的发巾。这一天,闹钟响了个不停,女孩急匆匆地打扮了一下,抓起书包就往外跑,脸颊一滴滴汗水被照得发亮。“你……干嘛,有没有眼”两个稍高的男孩其中一个抓着女孩吼道。“对……不起,对不起!”女孩瞪着男孩道歉道。女孩那个仇恨的目光让男孩心头震了下,还没等男孩回过神,女孩已经扯开他的手就跑了,回头还对男孩们做了个鬼脸。“等等,小胖妞”。其中一个高高,帅帅的男孩盯着女孩头上那发巾叫道。女孩停了下来,所有人都惊了,不知发生了什么。
“你……你是小以?”
女孩看清了眼前那个男孩,目光充满了惊喜,仿佛回到了7年前那两个幼稚的孩子手牵手玩耍的时候。阳光下,一对相逢的朋友满含泪水拥抱在一起,友情之光撒满天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