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好奇的将手伸向家里的仙人掌的时候,也许你的第一反应是大叫:“哎呀,那个有刺,碰到会疼,不能碰!”其实,在不太危险的情况下,你不如让他自己碰一下那刺,亲身体验到疼之后,想必今后他再也不会主动去触碰。帮助孩子要拿捏好分寸,不要事事代劳,剥夺孩子感知接触世界万事万物的机会,把成长的权利交还孩子。
“养育儿女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旅途上每一位父母都会体验这两种情感,一举一动有时出于爱,更多则是出于害怕。”我们家中,我是姐姐,我还有个妹妹,所谓“长兄为父”父母因为工作原因,把妹妹上的生活,学习都交给我来管理,教育。对于这个妹妹我十分的疼爱,爱的同时充满了害怕。学习方面,即将进入中学的她,对学习没有积极,不上心,回到家里对于作业总是拖拖拖,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很无奈,虽说我已踏入工作岗位,可是学生时代的压力我都明白,她想要去逃避这个现实,我想去理解她,更加想要去帮助她完成。但是,我对自己这个无理的想法的后果充满了害怕,妹妹现在只是小学,到了初中,高中作业量那么多,我都要去帮她吗?踏入社会找工作我也要去帮她吗?理智下的我想了一遍又一遍,我可以做一个“有感情”的姐姐,绝不要做一个“感情用事”的姐姐,作为过来人我应该去告诉她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完成。
“做父亲之后,我也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前所未有的优点,发现自己竟然愿意为了某个人倾尽全力,做到许多超越常人的事情”。
之所以把这句话放在最前面,不只是因为这句在书中很不起眼的话完美地对应了书的标题,还因为我对这句话深有同感。成为妈妈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能胜任这么多事情,赶跑了嗜睡症,战胜了拖延症,更温柔了,更耐心了······那种感觉,就是遇见了一个更好的自己的感觉。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帮助不是育儿方法的指导,而是育儿路上的指引与启发。书上的内容直击我的心底,引发我的思考,是我身为妈妈的心灵成长读物,正如其封面所言——写给天下父母的10堂心灵成长课。
他就那样安静地平躺在那里面,一动不动。他的手,静静的放在身体两侧。
“你拍一,我拍一,两个小孩坐飞机;你拍二,我拍二……”院子里,祖孙两个在玩拍手——尽管这是个有些幼稚的游戏。女孩儿咯咯地笑着,笑声像银铃一般。爷爷的手拍在女孩的手上,那个时候,她觉得他的手是火,能驱走所有的严寒。
“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大手;走走走走走,我们去郊游……”一路上,女孩始终在握着爷爷的手,不停地摇啊摇。尽管爷爷手上的.老茧磨得她的手有些不舒服,可她仍不肯放开。爷爷紧紧地攥着她的手,生怕她丢了。那个时候,她觉得他的手是柱子,虽然布满老茧,却能撑起一片天地。
…………
她觉得她所有的安心,都在这双手上,并且能够永远放在这双手上。
可是,事与愿违。
那是一个天气多变的下午。
原本以为阳光明媚,可以出去尽情地撒欢。可惜天公不作美,偏偏在她玩得正高兴的时候,天开始阴沉下来,渐渐地下起了雨,于是只能往家赶。
“真是的!好不容易出去玩,怎么下雨了呢!”她嘟囔道,“不过还好,爷爷一定给我做好吃的了!”一想到这,她就心情大好,撒腿往家跑去。
“爷爷!给我做什么好吃的了!我都饿得不行了,我……”还没进家门她就开始喊。可在踏入家门的那一刹那,她愣住了。
她看到满院子的亲戚,围着一口棺材——虽然不知道里面躺的是谁。她连忙用眼睛扫射了在场的所有人,越看越害怕。她用疑惑的眼神盯着妈妈,想要得到一个答案。
妈妈张开嘴,半哑的喉咙里挤出几个字:“是你爷爷。”听到这话,她瞬间愣住了,想冲过去看那棺材,看那个人,双腿却怎么也迈不开。
“你们开什么玩笑啊,别逗我了。”她扯出一丝笑,“我不要玩捉迷藏,你们让爷爷出来啊。”她越说越急,“爷爷你出来啊!出来!”终于,她控制不住了,扯着嗓子戴着哭腔喊着,眼泪一下子喷了出来,跌跌撞撞地朝着棺材跑去。
跑到棺材前,她得到了不想承认可是又不得不承认的答案。几乎是下一秒,她感到窒息,就好像这个世界上只剩下了她自己。她看到周围的人嘴巴在动着,可是却丝毫听不见他们在说些什么。一时间,她竟不知所措。
天上黑云笼罩,像个大黑洞在无尽地吞噬着一切。雨越下越大,冰凉冰凉地浇在她身上。眼睛里流出的本该是滚烫的泪,此刻在雨水的侵蚀下,似乎变得冰冷刺骨。
“爷爷,你起来啊。”她无力地跪倒在棺材旁,脸上没有了任何表情,泪水好像缺了控制开关似的往下流。她掰开他那僵硬而半握着的手,紧紧的拉着,就像当初他拉着她一样。
他的手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温度,再也没法替她驱散严寒。他的手也没有了力量,没有办法再为她撑起一片天地。
看着他那古铜偏黑色的手,被一条一条皱纹重重叠叠的布满,没有一点光滑。扳开他的手指才发现,他的指甲是淡黄色的,厚厚的指甲有好多已经裂开了,伤口处掺杂着血和泥土。这时候她猛地想起,她答应爷爷要给他剪指甲,直到现在也没有做到。他的手心已经没有了纹路,没有了平面,细丝像老丝瓜里的瓤一样充斥的到处都是,偶尔还有一些裂开的小口子。她拉着他的手,把它放在脸上、额上,怕以后再也触碰不到似的紧紧抓住,握了好久,好久……
这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样紧紧地握住爷爷的手,握住爷爷那冰凉冰凉的手。
——那个她,就是我。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第一次拿到这本书就深深被书的封面场景以及字体迷住了:一位母亲拉着孩子的小手很是温馨,封面上的字体: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害怕?我不是很理解,也许是因为我还没有熟读这书的内容,但我猜想,所谓的害怕应该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吧。
作者是在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上班,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是的,如今这社会的却如此。我是一名刚实习结束的幼儿教师,来到幼儿园我深刻的到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好孩子与坏孩子,听话的与不听话的,有礼貌的与没有礼貌的,为何差距那么大,直到有一次的家长半日活动,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家长对幼儿的不在乎,对老师的工作的不支持,家长的无所谓,孩子表现出来的也是无所谓,家长的无理取闹,蛮力,幼儿对待同伴的也只有无理取闹。如今家长已经习惯了将教育这个任务交给了老师,教得好家长一句敷衍谢谢,孩子不好必定是老师的责任。“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幼儿在三岁之后父母给予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老师想要改变,绝非一天两天,最重要也得家长的配合。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是否也该静下心来好好反思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合格呢?
教育中的爱与怕
“养育儿女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旅途上每一位父母都会体验这两种情感,一举一动有时出于爱,更多则是出于害怕。”我们家中,我是姐姐,我还有个妹妹,所谓“长兄为父”父母因为工作原因,把妹妹上的生活,学习都交给我来管理,教育。对于这个妹妹我十分的疼爱,爱的同时充满了害怕。学习方面,即将进入中学的她,对学习没有积极,不上心,回到家里对于作业总是拖拖拖,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很无奈,虽说我已踏入工作岗位,可是学生时代的压力我都明白,她想要去逃避这个现实,我想去理解她,更加想要去帮助她完成。但是,我对自己这个无理的想法的后果充满了害怕,妹妹现在只是小学,到了初中,高中作业量那么多,我都要去帮她吗?踏入社会找工作我也要去帮她吗?理智下的我想了一遍又一遍,我可以做一个“有感情”的姐姐,绝不要做一个“感情用事”的姐姐,作为过来人我应该去告诉她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完成。
有耐心的人生往往更幸福
刚进入幼儿园资历经验还不是很丰富的我,每天顶着很大的压力去学习,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家里很是不想说话。然而每天妹妹恰恰跟我相反,回到家里吃饭时总会在我耳边唠叨个不停,告诉我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而我则是急急忙忙的吃完饭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一天妹妹突然对我说“姐姐!你干嘛老是很急啊?”说完后妹妹就进了自己的房间,几天了没有她耳边的唠叨,做事情比以前快了好多,自觉了,但是她不快乐了,我失去了倾听这个资格,她变得沉默寡言。我总认为她还小,不会理解我的心境,直到那一天听了她这句话,我才如大梦初醒般。妹妹说得对,我总是在催她写作业,催她起床,嫌弃她很啰嗦,没有耐心放慢脚步去等待她。我口口声声说爱她,却不知道无形中伤害了她。我把最坏的情绪带给了最爱的人。事实上,每一个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幼小心灵,需要我们大人细心呵护。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再小心都不为过。
鼓励远远超过贬低
歌德说过“有错必纠是对的,但鼓励她人上进的效果更好。”妹妹上初中了,面临第一次的月考,她考的很差,回到家垂头丧气,我上前安抚她的情绪并问她怎么了,她把情况告诉了我,我只对妹妹说了一句话“我相信你”我鼓励她,也许一句再不过普通的话却成了她的动力,在第二次月考中她有了明显的进步,当然这少不了他平日里我们共同的努力,以及我对妹妹身上倾尽的一切。在此期间也拉进了我们姐妹之间的信任与感情。所谓的鼓励并非一句简单话,拉瑞。克拉柏和丹。阿兰德写过一本书,名叫《鼓励的实质》,他们在书中这样说“鼓励别人不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种展露在外的修养,只有那些对他人保持敏感和爱的人才拥有。”
上帝既然安排我们彼此遇见,则是一段来之不易的缘分。作为父母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做好更好的自己,为人父母者优秀了,示范作用会自然让你的孩子优秀起来。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书中认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也正是父母心中的这些怕与爱,让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孩子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种子都有不同的花开时间,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作者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书中所言:“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的确如此,作为教师,我接触过很多学生,每个学生兴趣爱好习惯各不相同,性格脾性品格更是截然不同。然而在我的眼里,只有两类学生:家教好的,家教不好的。彬彬有礼的孩子,他的父母必然也是温文尔雅;蛮不讲理的孩子,他的父母中必有不讲理的;爱打人的孩子,家里定有时常动手打人的长辈。其实,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父母在潜移默化中给他的影响已是根深蒂固,如要改变,绝非易事。所以,是时候,咱们家长得将目光转向自己,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是合格的家长。
我们应该如何为人父母?有人总结了这样六个境界。第一境界,家长舍得给孩子花钱,以为钱就是全部爱的表达。第二境界,家长舍得给孩子花时间,陪在孩子的身边,见证孩子的成长。
第三境界,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我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第四境界,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自己去学习,积极进行干预和矫正。第五境界,家长为了教育而提升和完善自己。最高境界,父母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发现“我是谁”比“成为谁”更重要。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这个观点,恰恰与《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本书的观点一致。
你向孩子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了吗?有责任感,诚实礼貌,有爱心,懂得尊重别人,能感恩,可以积极参与到家庭劳动中。这些良好品格和表现大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的,这就需要父母持续的向孩子传递稳定的有价值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父母与孩子的相遇亦是一份来之不易的缘分,是孩子的纯真、无私、灵动洗涤了成人的浮躁、功力、自大的心理历程。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通过孩子这把镜子,不断发现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并用新我来为孩子做示范和表率。我们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更没有天生的教育高手,孩子的到来给了我们修炼、完善自己的机会,让每个家长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孩子的未来有无穷的可能性,真的不能以我们自己人生和才智的局限性去构想孩子的未来。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更多地尊重孩子,牵着孩子的瘦,一起成长。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