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拿着足球来到一块空地上,一边踢着球一边眼里四处张望,应该是在寻找伙伴吧。正当小明玩得高兴时,“意外”发生了,“咕咚”足球滚进了一个洞里。说这洞它有多深,它也不深,伸手就差一点可以拿到,可就是够不着。小明想了想,觉得找根棍子来,应该可以把球挑出来。于是小明就找来一根棍子挑,棍子插在球与洞壁的\'空隙里,往外挑。足球还真动了,可是挑了一点高度,球一下子又掉回去了。就这样小明试了五、六次,最后都以失败终。
小明站在那里感觉很无奈,急的团团转。小明想到了水,可一想,水在土里会渗透的,也不行呀,怎么办呢?突然,小明想起妈妈做汤时用的汤勺。小明急急忙忙的跑回了家,拿起家里的汤勺又来到洞前,弯下腰,把汤勺伸进去,勺端靠着球的底部,慢慢的向上提,终于把球掏出洞,小明高兴极了。
小明把汤勺拿回了家,又抱着足球走出了家门,美滋滋地去找伙伴玩了。
小明是个漫画迷,你不信?你骗他上课时把漫画书夹在语文书里偷偷地看,下课的时分同窗们都去操场上游玩,只需他坐在座位上看漫画书,就连晚上上厕所也是寸步不离。
有一天,小明正在家趴在毛毯上津津乐道地看书,妈妈则在厨房准备佳肴。合理他看得入迷之时,忽然传来妈妈的声音:“小明,家里没酱油了,你帮妈妈去买一瓶。”唉!他听后,只得极不甘愿地应道:“嗯。”妈妈看了看窗外,外面乌云密布,不由紧锁眉头,叮嘱着:“出门记得带伞啊。”说着便从口袋里拿出20元递给小明。
暗沉沉的小路上,小明一手攥着钱和雨伞,一手捧着漫画书,只偶尔抬头看看前方的路,终于踉踉跄跄地走到了超市。到了便利店,他眼光依然紧锁书本,头也不抬,对售货员阿姨说:“阿姨,我要一瓶酱油,几钱?”“20元一瓶。”阿姨从货架上把酱油装进袋子里递给小明,痴迷的小明把手里的雨伞放在收银台上,给了钱,拿了酱油就急匆匆往超市外面跑。“哗啦啦,哗啦啦!”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可他早已忘了落在超市的雨伞,就连售货员阿姨急切的喊声也没有听到,只一手拿着漫画书一手提着酱油猛地扎进雨幕里。
到了家,无可避免的,小明成了一只落汤鸡,妈妈赶紧拿着毛巾过来替他擦干头发,看着也被淋湿的书,重重地叹了口吻,这才细声细语地说:“小明,喜欢看书增加学问是好事,但不能太过沉浸,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否则什么也办不好。”
同窗们,你们明白了吗?我们可要从小明身上吸取,断不能三心二意地做事。
一天,小明到他家旁边去踢足球,他看见了一个树杈,便想,用这个当球框,来踢球,非常好玩,他从来没玩过!
踢球开始了,他飞起一脚,把球踢到了一个洞里去了,他试了很多方法都没捞上来,最后,他用水把它给浮上来了!
小明终于把球拿上来了。
重庆合川区合川市师范附属小学五年级:谢涛
大明和小明是一对好兄弟。大明是哥哥,小明是弟弟。他们每隔三个月就会帮爸爸和妈妈把家里的旧报纸、易拉罐等废品卖给收废弃的叔叔。然后把换来的钱平均分成两份,一份给大明,一份给小明。他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那份藏起来不给别人看。不管是哪一年小明过生日,大明都会送给小明一个既漂亮又好玩的玩具,谁也不知道大明哪来的钱买这些玩具。
有一天,小明过万生日,大明突然需要钱去买文具,就对小明说:“弟弟,你能不能接我五块钱?”小明听了,反问道:“哥哥,你没有钱了吗?”大明回答:“我现在确实没钱了,你能先借我一点吗?”小明说:“那好吧,不过你一定要还我。”说完,小明就从储钱罐李掏出一张五元的纸币给了大明。小明心里很奇怪,哥哥为什么会没钱了呢?我和哥哥的前明明是平分的呀!
离下一次去卖废品的时间还有三个星期,大明准备在那一天把五块钱还给小明。谁知道小明等不了,在这些天里不停地问:“哥哥,你还我钱嘛。”大明吃饭的时候,小明又在旁边说:“哥哥,你还欠我五块钱呢!”大明写作业的时候,小明也在旁边提醒大明还钱。
三个星期终于到来了。大明把欠小明的五块钱还给了小明。可是小明心里还是很奇怪哥哥为什么会没有钱。小明问大明:“哥哥,你还有多少钱?”大明随口说道:“还有很多。”小明想看看哥哥的储钱罐。大明拒绝了他的\'要求。
小明跟大明打赌,如果小明的问题大明回答错误的话,大明要给小明看储钱罐。小明问大明,树上本来有十只鸟,一位猎人开了一枪打死了一只小鸟,树上现在还有几只鸟?大明想都不想,脱口而出:“10-1=9,当然还有9只嘛。”小明摇摇头说:“不对不对,树上没有小鸟了。因为枪声把剩下的小鸟都吓跑了!”大明想了想,发现小明说的很有道理。小明又问:“哥哥,现在我可以看一下你的钱了吧?”大明只好答应了。
大明从柜子里拿出了铁盒子。大明把卖废品的钱都存在这个铁盒子里。小明高兴地把铁盒子打开,惊奇的发现里面只有一张一毛钱的纸币和三枚一毛钱的硬币。小明惊呆了,问大明:“哥哥,你的钱呢?”大明笑着说:“我不告诉你。既然你看完了,现在可以走了吧?我还要写作业呢。”
小明垂着头,走出了大明的房间。他一直想不通,觉得大明一定有什么事情瞒着自己。小明看到了大明今年送给他的礼物,那是一辆玩具火车,车头上有这辆车的价格。小明忙跑过去,看完火车的价格,他再次惊呆了。火车的价格竟然是30元。大明卖一年的废品也就勉强能得到二十几块钱。小明明白了,大明是把每年的零钱都拿来给他买礼物了。小明心里十分惭愧,为了五块钱天天提醒哥哥还钱。
刚好,过不了多久就是大明的生日了。小明准备给他哥哥一个惊喜。
一天下午,小明趁着大明多上一节课的时间和奶奶到一家超市打算买礼物给大明。小明知道大明细化自行车,于是就把自己所有的零钱都拿出来买了一辆两百元的山地自行车。大明看到新自行车,问小明:“弟弟,这辆自行车是怎么回事?”小明没等大明说完就抢着说:“哥哥,生日快乐!这是给你的礼物。喜欢吗?“大明听了,愣了一下子。他激动地把小明抱到自行车的后座上,带着他在公园里绕了一圈又一圈。
本然,即事物的本来样子、内在规律。语文教学作为一项原本就比较复杂的活动,要穷究其“本然”,当然不是很容易,加之人们的认识也需要不断地深化,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能够穷究语文教学的“本然”,这也很正常。问题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到底做过多少穷究“本然”的工作?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有多少人在关注和思考着语文教学的“本然”?考察一下,情况并不乐观。虽然我们有那么多语文教育理论工作者,有那么多研究语文教学问题的组织和阵地,更有各种研究语文教学问题的成果不断问世,但这些研究要么只关注教材、教法等操作层面的很具体的话题,要么只热衷于一些与教学实践离得很远的让人一时很难琢磨的非常抽象的命题,而对于“语文教学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样的问题则无暇或不屑涉及,讨论很少。包括《语文教学大纲》这样的专门用来对语文教学进行解释和规定的最权威的文件,虽经一次次修订,但直到新课改的《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前,还很少能从上面直接找到对于语文教学“本然”的说明文字。
至于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这些语文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只要深入他们中间都会知道,那教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以及学生永远也考不完的试等各种事务早已使他们穷于应付、疲惫不堪,除极少数人外,大都满足于靠师承下来的知觉感知过日子,很少有人还对包括语文教学的“本然”在内的较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发生兴趣。不少语文教师,辛辛苦苦教了一辈子语文,但到退休那一天,若问他“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要干什么”,他都回答不出来。这倒不是因为这些问题被理论家搅得过于复杂而让人不好回答,而是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就连那本教学大纲,也往往并不被老师们看重。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虽然报刊上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个别表述争论不休,但不少课改实验学校的老师们还没见过这本“课标”。有些学校虽给老师们发了,但也被束之高阁。“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未穷“本然”,甚至不问“本然”,那么怎么能指望它科学、高效而“左右逢源”呢?
所以,改革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当务之急是要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的教师要寻求和思考语文教学的“本然”。
语文教学的“本然”是什么?正如事物的发展都使它逐渐远离其原点因而要追寻其最初的、本来的样子就越来越困难一样,数千年的语文教育实践,近百年的语文独立设科,使得要穷究语文教学的“本然”确实不是多么容易的事情。也正因如此,所以在语文教学理论界才有那么多争论,比如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认识。但我们如果换一种思路,也许会找到一种相对便捷的途径。探寻事物的本质,寻找事物的本原,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分析论证,一种是追根溯源。前者因为采用的是就事论事、理论推导的办法,似乎更“科学”,所以一向备受欢迎。但这种看似严密的方法却往往使简单问题复杂化。由于分析角度的不同,论证过程的不同,因而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结果是不仅原来讨论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引发出各种无谓的争论。后者则正好相反,虽质朴一些,但却要简单可靠一些,正如寻找一条河流的源头,只要沿着这条河逆流而行便是;如果能站高、站远一点,采取遥感、遥测的方法,则更方便。寻找语文教学的“本然”,无疑应该采用后一种方法。只要能够弄清楚当初人们设立语文课程的意图或者人们让孩子学习语文的动机便可。这个动机和意图,就是语文教学的“本然”。
这样说来,关于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是一个不需怎么探寻便可获得大致结论的问题。那些诸如“语文姓什么”之类的问题专家们可以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但对于学校里面最初为什么要设立语文课程,或者人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习语文这样的问题,应该说在认识上没有多大分歧,因为连农村不识字的妇女都很清楚她们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学语文)是为了什么:不就是要老师教他们读书识字、说话从而通情明理成为有文化的人吗?可以说,这个教学生“读书识字、说话作文”,既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还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一句话,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本然”。遗憾的是,这么浅显的道理,长期以来却被我们日渐丰富的教学理论给淹没了,也被广大的语文教师给淡忘了。我们会说语文课要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不会说要教学生读书识字、说话作文;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叫学生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可以将大学中文系毕业生都不知道的语言知识、文学知识讲给学生,可以将一篇通俗浅显的课文分析得让谁都不明白,就是不让学生去读书、去写字、去作文、去说话(这些事通常都是被安排在课外)。最终,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本然”,失去了自我。
返璞归真。语文教学必须找到“本然”,回归原点,按照语文教学应有的样子教学生学习语文。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多年的讨论、实践和探索,借助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动,语文教育终于迎来了这一天。《语文课程标准》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已经有了明确告诉人们语文教学是怎么回事的文字。现摘两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语言明快,意思清楚,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本然”。用这些话去衡量我们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发现我们离开语文教学的“本然”有多远了!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文,必然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然要以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即“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而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也只能是在大量的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才能养成,单靠教给学生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单靠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单靠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书面练习题,是决不会获得这些语文能力的。但多年来我们中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却恰恰就是这么做的。我们的老师,太看重“知识”、太喜欢或习惯于“讲课”了。笔者近两年曾几次在中学语文教师和刚参加完教育实习的高师中文专业学生中做过调查,当问及“你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的”时,有很多人的回答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一定要将教材上的“语文知识”给学生“讲扎实”;问及“你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好,还是讲得少好”,回收的问卷中60%以上的选择是“讲得多好”,在紧接着的关于一节课教师讲授用多少时间的选项中,80%的被调查者在“25~35分钟”后画了勾。到中学听课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本来教材上一个定义外加两个例句的几行文字,老师一讲解动辄就是半节课、一节课的时间。至于讲课文,那更是教师的基本教学行为了。只要是课文,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不管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也不管是还是散文,教师都是非讲不可的。即便是并不需要教师做多少事情的“自读课文”以及一个单元结束留给学生“随便读读”的一篇诗文,教师们也是表现了高度的“责任心”,一如既往地力求“讲深、讲透”。很多课文,教材编者明确要求“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感受和理解”,但这种“反复朗读”和“感受”只能是在课外,课堂上依然是教师的分析讲解。结果,这种教师“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早已成为语文课文教学的基本事实。如此全然不顾“语文教育的特点”,背离语文教学的“本然”,难怪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高耗低效!
所以,寻求语文教学的“本然”,当前最需要做的,还是要引领语文教师真正进入新课程,认真学习和努力执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如果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牢记和领悟“课标”中的这类关键性的话语并且“化为践履”,付诸实施,不再热衷于给学生讲授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不再留恋于做课文的分析员、讲解员和翻译员,不再将自己横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干“第三者插足”的事情,而是立足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读书识字、说话作文”的语文实践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放手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学生与文本和教科书编者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再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那么,语文教学就可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从而取得应有的效果。
吕叔湘先生1963年4月在《文字改革》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开头有这么一句话:“我觉得每逢在种种具体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不得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里所说的“根本问题”,也就是叶老所说的“本然”。要使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学活动实际执行者的广大语文教师,不管在面对什么具体问题的时候,也都不忘“根本问题”,不断思考和追寻着语文教学的“本然”,牢牢把握住那“万变不离其宗的教学生读书识字,教学生阅读作文”②,那么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就会按照自身的规律行事,从而走出困境,走向科学和高效。
注释:
①陈日亮《得法养习,历练通文》,《课程·教材·教法》1996.1。
②史绍典《语文永远是语文》,《中学语文教学》2000.11。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