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人生积累的经验与智慧之书,作者琢磨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深厚的阅历,用通俗易懂且又幽默风趣的语言,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向读者道述人生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思想盲点误区以及遭遇的成长痛点,并用富含哲理、简洁而凝练的金句给以智慧点拨。
本书一共分了十八个部分,分别讲述了懂生活、懂爱情、懂兵法、懂婚姻、懂失意、懂情趣、懂交际、懂人性、懂善恶、懂财富、懂社会、懂生死、懂远游、懂职场、懂教育、懂娱乐、懂自由,通过小故事提前让我们在经历它们之前,看看生活中的真面目,让我们提前懂得些什么。
一切的懂得,都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懂自己;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活得幸福快乐。
人生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往大处拼搏,保持对事业的激情;一个方向是往小处生活,保持做人的温度。
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家人、朋友的感情慰藉,二是对自己爱好的追求。家人、朋友带来的是外在的责任感,责任给自己赋能。爱好带来的是内在的满足感,让自己得到内心的\'宁静。
终有一天你会懂,因为长大,所以开始慢慢懂了,懂得生命中所有的礼物都暗中标好了价格,所以拥有时要珍惜;懂得有些人注定会错过,所以也不必太遗憾;懂得除了生死,一切都是小事;懂得付出未必有回报,但是不付出是一定没有回报的……
《终有一天你会懂》,是的,人生没有一定的阅历、学识与经验积累是很难懂得该懂的。人生的的奇妙,就在于看不透、看不懂,生活的奥秘,就在于看不清、读不透。正因为不明、不懂,我们才努力用功,正因为不清、不透,我们才刻苦用心。人生,就是在摸索中的不断成长不断成熟的过程……
终有一天我们会懂,人生就像骑单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
终有一天我们会懂,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
终有一天我们会懂,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在于生存;
……
人生点点滴滴如同再现,过去的人或事都一去不复返,生命还在继续中。用经历感悟生命,用学习提升充实,用自律经营人生,世界上没完美的安排,努力让以后的自己为今天的自己喝彩!
勉强形容心境,有时候是自讨苦吃的;好吧,还是说些事实较为痛快。
从六月底,我就离开重庆,到西北绕了个不小的圈子;直到十二月中旬才回来。五个多月,没有给您写稿子,也没有给任何朋友写稿子。十年来,这是第一次脑子放假,完全作肉食动物的生活差不多半年!路上相当的辛苦,见了炕就想快睡,所以没法写作。加以,所见到的事虽是那么多,但是走马看花,并没看清楚任何一件;假若写出来,定是一笔胡涂账,就不如不写。因此,路上不能动笔,归来不想动笔,都是真情实话。
生平能有几次这样的机会,一气走两万里呢?这么一想,可就自然而然的愿作出点东西来,留个纪念。但是,怎么写呢?写游记,我不内行;我没有达夫兄那样的笔。写故事,又并没听到什么。写报告,我最不注意数目字,而数目字又不是可以随便画的。写戏剧,不会。于是,想来想去,我觉得还是写一首长诗,比较有些偷手:什么都可以容纳,什么又都可以“暂且不提”。好,我就决定要写长诗。
可是,自从进了重庆,直到今天,我的长诗还没有头一个字。文协的会务,在我远征的期间,都仗着留在会里的友人们热心支持;我回来了,理当和他们换换班。这就花去许多时间。事情虽未必作得出,更不要说作得好,可是多跑腿,总显着合于有力出力的说法。此外,还须时时参加别的团体的会议;因文协是个民众团体,团体也有团体的朋友啊。跑路开会都是费时间的事,而时间又是那么铁面无私,决不给任何人一点情面,多借出一块几来。
在这么乱忙之中,还要写文章,因为不写就没有饭吃。啊!我可以想象到,看到这里,您必定笑了——这家伙可说走了嘴!敢情他不是不写,而是写了不给“我”呀!对,有您这么一想!不过,您还得听我慢慢的说。
现在写文章,简直是“挤”,不是“写”。战时首都的刊物与报纸,自然比别处多一些,那么要文章的地方也就多一些。这,其实也好办;要文章在他,写不写在我;我本用不着生挤硬作。不过,我并没有那个自由。要文章的既都是朋友,而且相距不远,可以时时来索取。好,我只有硬挤乱凑,别无办法。今天凑一千字一篇;明天凑一千五百字,又算一篇。写着十分伤心,不写又无法吃饭;我名之曰文章凌迟,死而后已!
您看,您是那么远,无从来坐索,怎能得到稿子呢?我并没忘了您,也没忘了应写些象样的\'东西,可是我长不出另一只手来,可以多写;也长不出另一个脑子,能够既快且好,
您也许说,不会找个清静地方藏起去吗?不行,我不能藏起去。说真的,我心里老这么想:今日的文艺不应离开抗战,今日的文艺工作者也不应图清静而离开社会。入山修道,我的文艺生活便脱了节。我的作品已被凌迟,不错;可是,我究竟没有闲着:写鼓词也好,写旧剧也好,有人要我就写,有用于抗战我就写。这样,写的不好是实情,我的心气可因此而越来越起劲;我觉得我的一段鼓词设若能鼓励了一些人去拚命抗战,就算尽了我的微薄的力量。假若我本来有成为莎士比亚的本事,而因为乱写粗制,耽误了一个中国的莎士比亚,我一点也不后悔伤心。是的,伟大作品的感动力强,收效必大,我知道。可是,在今日的抗战军民中,只略识之无,而想念书看报的正不知有多少万;能注意到他们,也不算错误。再说,在后方大都市里,书籍刊物的确是不少,但是前方的情形便大不相同一一大家简直找不到东西念。因此,顾及质的提高,固然有理;可是顾及量的增加,也不算罪过。我不能自居为多产的作家,因为事忙体弱,并不能下笔万言。我只求自己不偷懒,虽不能埋头写作,可是有工夫就写一点,希望所写的多少有点益处。
近来物价高涨,生活较前更为困难。不过,非到万不得已时,我总不至于放弃作家生活,而去干别的营业。请您放心,我一定有那么一天,给您寄点看得过去的东西;您应代为祷告:别生病,别改行!
向兄是在北碚教育部。何容兄则仍与我住在一处。匆匆,祝吉’
浓浓的乡音始终不曾被城市的快速发展所湮灭,每一开口,便有人问,沂源人?憨憨一笑,恩。如果再继续追问,牛郎织女发源地?恩,瞬间心花怒放,笑容灿烂如骄阳。
沂源有着悠久的历史,沂源猿人是很好的证明。有人说,非洲是人类的起源地。光热充足、植被丰富、气候温润、便于藏身,便于生存——我这个外行人如是想。按照这个原理,沂源县山东省海拔最高,空气流通、气候舒适,有山可藏身、有洞可穴居、有水可生存,这会不会也是沂源猿人选择在此繁衍生息的理由呢?
总之,随着沂源猿人的落地生根,文明日渐产生,首先表现为神话。人们生产劳作的罅隙,通过想像和幻想,把客观世界拟人化,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去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同时,对宇宙、人类本身展开思考及解释。
于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应运而生。2007年,全国“牛郎织女”发源地之争博弈激烈,民俗学家们初步概括为四种说法:“陕说”、“晋说”、“鲁说”、“豫说”。最终,沂源因“天上银河,地上沂河”、“在天成像,与地成形”的奇观脱颖而出。同年8月,全国首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在沂源召开,沂源被中国民俗学会授予“牛郎织女传说之乡”;2008年6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明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涵有工具、语言、文字、信仰……等要素,如果说物质文明可以用感官感知,精神文明则需用脚步丈量。
想要了解牛郎织女的传说,必须走进去。
牛郎织女风景区位于沂源县县城之南,美丽富饶的燕崖镇,以海拔532米的大贤山和沂河为主体。河水呈西北、东南走向,质清冽,翡翠绿色,丰盈处宽几十米。以水为界,之阴是大贤山,之阳是牛郎官庄。大贤山是织女洞所在,与牛郎官庄隔河遥望。
大贤山森林覆盖率92.7%,远处接天连山无穷绿,临岸壁立千仞如刀削。织女洞镶嵌于悬崖中间,高约8米,宽约7米,长约10米,内分三层,二层三层分别开了两个“石窗”,青砖碧瓦,朱门绿窗。织女和王母的彩色塑像正襟端坐第二层,左侧设有织女梳妆台与寝室,西北有一小洞,深不可测,洞中有一石鼓,击之有声,音韵深沉,像是为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鸣不平。
洞小,建筑粗糙——这是我的直观印象,请原谅一个居家之妇的粗俗肤浅!但是,在听到村民自发组织保护这古老民俗文化圣地度过一次次劫难的数千年的艰苦历程的讲解时,又不由感叹文化深融民众血脉内心所带来力量的强大,这种震撼入骨入髓。放慢自己的脚步,清空灵魂的嘈杂,用最虔诚的心再次逡巡这最自然、最朴素,甚至有些简陋的建筑;再次凝望这古老而又陈旧的石碑;再次仰视悬崖边完整的,篆刻于光绪二十一年、长白锡元手书“钟灵毓秀”的四个大字面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慨油然而生。
和牛郎织女传说共同见证历史沧桑的还有迎仙观的“叶籽银杏”。拾级而上数百米,迎面扑来一棵巨大的银杏树,干高大粗壮、一人拢不能至,树冠覆荫196平方米,枝繁叶茂,果实结于叶面,硕果累累,全国独有,往来者无不叹为观止。迎仙观遗址始建于唐代,道教胜地,资料记载曾建有老子庙堂,正殿、东西厢房、送子观音堂、天孙泉、药王庙、僧王庙等,可见当时香火之盛旺。
关于迎仙观的初建,爷爷这样讲述,有一王姓道士,行走天下寻找长生不老药。得到高师指点:高高崖上一丈茅,锅盖头部技艺高,倒骑毛驴张果老。王道士一头雾水百思不得其解。一日,行至大贤山下、沂河岸边。河水很大,寻桥未果,正在冥思苦想过河的`方法,忽然看见河中间有一口黑锅漂浮,没有顺水而流,似乎想要横跨。诧异之极,直至岸边黑锅下冒出一个脑袋。那人站起来就打招呼,王道士纳闷不认识啊,听后面有回应,一转身,一个花白胡子的老头倒骑着毛驴走过来。——“锅盖头部技艺高,倒骑毛驴张果老”。王道士茅塞顿开,疾步走至悬崖脚下,果然有一棵一丈多高的茅草偎峭壁而生。惊喜之余环视四周,依山傍水、树木葱茏,这不就是高师指点我寻找的地方吗?于是,便在大贤山,修建了迎仙观,开始炼丹,探索长生不老药。
古代的仙丹主要成分是丹砂,无独有偶,邻近的中庄镇发现过含有朱砂的页岩层。
抗日革命时期,大贤山凭借地势险要,修建有八路军兵工厂,惨遭日军轰炸,迎仙观出了个“革命道士”王元修。时至今日,有个道士仍姓王。
度过浮桥,来到牛郎庙所在的牛郎官庄村。传说中的牛郎姓孙,名守义,而牛郎官村也是个孙氏单姓村。牛郎官村的老人们仍自认为是牛郎的后人,沿袭“乞巧”习俗未曾改变。遗憾的是,牛郎庙已经坍塌并多次重建,再怎么样还原都不是历史本来的味道。只有几块残缺的石碑零落散在着,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民俗文化的深情和久远。
石碑的秘密,亘古不息的沂河水知道。
每至七夕,雨水必至,缠绵跌宕入河,此时是沂河水最气势磅礴的时候,霸气且不失温柔地拥揽着牛郎官庄,绕过大贤山,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欢快地奔向东方。清澈的河水千百年来日以继夜地养育着这片圣洁、淳朴的土地,养育了河两岸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养育着流传千载的民俗文化,并继续发扬光大。
一定要把它呵护,继续传承。秉承着无比坚定的信念,“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成功举办十一届。为装扮这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盛宴,每每天公作美,淋漓细雨在天空中清洗出满满地湿漉漉的富含氧离子的让人神清气爽的空气。蒸腾的雾气在山头、洞旁缭绕,与村庄上面袅袅的烟霞,滔滔水面的薄霭青丝相互辉映、交融,为牛郎、织女的相会营造出美观的舞台特效,氤氲出丝丝的伤感。
情应景而生,文化因交流呈现多元。愿我的家乡因牛郎织女故事的存在走的更远。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