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鲍传友.做研究型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李炳煌.行动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06,(2)
[3]杨林生.教育行动研究与高职老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评论,2008,(2)
[4]周龙影.教育行动研究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江苏大学学报,2004,(7)
[5]周耀威.教育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2,(4)
分层教学是依据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宋代学者朱熹也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才,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也就是强调了“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坚持平等教育,不追求平均发展”这是在承认学生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差异、有层次的教学,把某些水平相当的学生划为同一层次,既可照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的水平。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都是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他们的职责是发展实践,他们扮演的是“教育理论知识的消费者”的角色。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被动接受外在压力对自身进行理论的灌输,同时他们在实践中常常按照自己固有模式去理解和运用理论成果,从而令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不能贯彻于实践者,而且还打击了实践者学习教育理论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到: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他的观点是积极倡导教师要“研究性地工作”,既是实践主体又是研究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被动局面,充满生命力,获得存在的价值。行动研究就是令实践者与理论者相统一的途径,通过行动研究,将教育理论与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令实践主体与研究主体实现零距离,通过行动研究,将研究理论整合到教育情境之中,使理论在改进的实践中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行动研究令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充分体验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提高了专业敏感性,更加有效地、科学地投入工作之中。
斯腾豪斯提出教师发展的三个途径:①通过系统的理论;②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③在教室检验已有的理论。后面二条途径均涉及到“研究”,他认为教师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研究系统地解决。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贯穿于每一位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需要经历适应期、稳定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高职教师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象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因此,学科专业要素和教育专业要素构成了高职教师专业化要素。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表明了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师学科专业要素完善、促进高职教师教育专业要素完善的最佳路径。
2.1行动研究促进高职教师学科专业要素完善
学科专业要素是指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包括个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它是显性的,高职教师可以通过行动研究在教学环节中不断探索自身学科专业水平的.不足与缺陷,挖掘高职学生急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并以此为动力,撬动提升自身学科专业理论水平的引擎,重构理论知识,勇于创新,完善专业理论知识要素。高职教育不同于一般高等教育的是职业技能培训,在职业技能培训中展现的是教师的个体实践性知识,它是隐性的,是教师“只可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它直接决定了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创造性和超越性,它更是教师之间千差万别的根源,它需要在实训、实验等教育情境去动态生成,敏锐地发现问题、迅速地提出问题、深刻地分析问题、圆满地解决问题,在不断“追问”、“反思”循环中“体悟”教育情境,激发出内敛的智慧,从而完善实践技能要素。
2.2行动研究促进高职教师教育专业要素完善
教育专业要素是指将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于学生的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它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有教育学基本知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法。高职教师通过行动研究批判地反思自身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地螺旋式地系统地探寻最佳教学模式,进而提升和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行动,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A.库姆斯(A.Comes)认为:“好的老师不是千篇一律地遵循着什么既定规则的,他们都有各自的‘个性’,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好的老师在教学中会注重‘具体的’‘、特定的’情境,不可能以‘既定的’方法行动。”努力做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砥砺更加卓越的专业品质,不断提升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及教育理念。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行动研究在西方颇为盛行,人们对“行动研究”众说纷纭。英国的埃里奥特认为“:行动研究是在社会情境中进行了的,旨在改善社会情境中的行动质量”。澳大利亚的凯米斯认为:“行动研究是社会情境的实践参与者(包括教育情境),为提高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提升他们对实践的理解,改善他们所处的社会情境而进行的自我反思的探究形式”。美国学者迈克南对“行动研究”做出了总结性的定义:“行动研究是在一个特定的困难情境中的反思过程,在这个情境中,人们试图提高实践或个人理解。实践工作者开展研究,首先明确地界定困难;其次,确定行动计划,包括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和面对困难所采取的行动,接着进行评价以监督和确立所采取的行动的有效性;最后,实践工作者反思、解释、改进自身行动,同时与其他行动研究者交流研究结果。”由此可见,行动研究的特点表现在:研究与行动要融会贯通,理论与实践要统一;行动中要注重反思与改进,通过反思才能改进实践环节,这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不间断的螺旋循环式的过程;研究中要强调多方合作与交流,进入大众的批判领域。行动研究成为促进高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应首先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这让的选择会使内容难易程度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进入下一个发展区。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中成绩的不尽如人意的主因不是学生的智力因素,而是没有适当的学习条件和恰当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学习条件,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没有多大差别的。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向上的动力来源于自身的许多不同层次的需求,人在不断满足自我需求中来“自我实现”。因此,教育的目标应该和个体的需求应该是一致的。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其在主动的参与中来享受自身价值的快乐。而高职英语分层教学的`开展,能够更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其潜能,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更加充分的体现。一、分层标准的确定。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院校的分层都是以入学成绩或是入学后某次测试的成绩为依据的。学生的单次成绩的偶然性是很大的,并不一定能够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另外,对于分层标准的划定。由于缺乏量化的实验数据的支持,很难划出区分层次的临界点,而现实操作中通常是以各个层次学生人数的平衡为目标的,而这样的划定结果并不一定能够将所有学生都分入恰当的层次,即有的学生由于学校教学班级人数的要求而进入了不一定适合他的班级。二、评估方式的确定。同一专业班级不同分层班级的学生的考试内容是否应该相同?是同一种考核方式还是有所区分?如果考试内容不同,试卷难度如何达到统一?试卷难度相对较大的班级学生的成绩是否应该确定一个大于1的系数?系数如何确定?三、学生自尊心受到影响。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解释和沟通,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分层教学的意义和对自己学习的益处,低层次班级的学生会在心理上排斥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一旦受到伤害,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四、分层教学的开展会引起榜样的缺失。同一层次的学生区别不大,那么学生之间就会找不到学习的榜样,找不到努力学习的参照物,学生会感到方向的迷失。因此分层教学的开展必须有周密的计划安排,操作不当,反而会影响学生潜能的发挥。
总之,高职英语分层教学是有其教学理论和心理学依据的,它的目的就是要尊重个体,体现差异,满足个性化需求。同时,分层教学也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