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师傅将《我的教学勇气》一书送给我以后,我一直想找个机会阅读,于是我趁着闲暇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我读后感到这本书震撼着我的心灵之旅。《我的教学勇气》告诉我无论爱的过程是愉悦或是痛苦,都要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因为孩子值得我们付出。特雷莎修女说过:“我们做的从来不是大事,只是用大爱做小事。”我想: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就让我从小事做起,忠实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托起明天的太阳。
这本书讲述的是美国教师的教学故事,或真实有趣,或充满智慧,或深切感人。书中25位美国教师通过讲述自己真实的心路历程,向我们展现了超越职业恐惧和重拾教师心灵勇气的精神,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实现了《教学勇气》中提出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善”的观点。美国教师为学生成长付出的努力令人敬佩,他们爱学问、爱学生、渴望将自己热爱的学科与学生建立牢不可破的联系,总是千方百计点燃自己的教育激情,积极与同事合作,探讨和研究,创造更好的教育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最美好的品质。这些故事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师。
在《我的教学勇气》一书中,一位教师将他的上课经历或者说是他个人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剖析,他理想中的教学是不循常规,总是力图促使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和认识英语。而事实上,又有几个学生能把这种方法记在心里呢,当然结果一切都是徒劳。事实上,这样的学生是常常被忽视的社会边缘的人。也许课堂上我们所面对的“沉默”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经常采用的一种沉默——“这些人恐惧那些有权力的人,懂得不说话较安全”。
细细想来,造成这种状态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位老师心中早有答案,是他对于课堂的管理方式,在课堂上如果连纪律都管不好,何来效率,何来成绩,学生不认真听,有再好的方法又有谁会吸收过去呢!正如他所说:“我上课时并不那么盛气凌人,独断专行,我常想这是否就是我的短处,因为那些疾言厉色的教师几乎没有什么课堂管理问题,而我在学校里总是觉得成功无望,信心不足。”
现在的孩子就是这样,如果你不严厉一些,他们马上会爬到你的头上去。其实我曾经用温和的方式和他们交流试过,只是教学的效果真的很差,只好又变成严厉的模样。书中的老师想要和孩子们推心置腹,坦诚相见,使他们真实地了解他的世界、他的文学、他的生活。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的想法和老师的想法无法一致,所以当有学生迟到、有学生窃窃私语、有学生不认真听讲的时候,老师就会觉得无比的悲痛。因为我们的行为真的是出于爱。
《我的教学勇气》自始自终沿袭一个这样的主要观点:“真正好的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如此,教师的心灵便是关注的焦点。因为,“教学得失与其说是取决于教师是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如说取决于教师奉献的仁爱之心,取决于用仁爱之心穿针引线将自己、学生、学科编织在一起,使三者之间进行面对面、声对声、心对心的沟通和互动。”但是,要维系并呵护教师的心灵何其难也!
玛丽·爱丽丝·斯科特老师以《用大爱做小事》为题讲述了这样的教育故事:她本来以为可以通过教学来移山倒海和改天换地,但是,现实和困境使她大失所望而离开了课堂,数年之后,当她再次从教的时候终于认识到,教学并非做大事,而是“用大爱做小事”。促使她改变看法的是她永远难忘的一个名叫安杰拉的孩子,当这个“身材瘦小,还患了严重疥疮,满脸都是,惨不忍睹”的孩子需要照料的时候,作者正好参加了一个服务项目,大部分时间也正好是由作者来照料她。在给小姑娘洗脸的时候,作者的心中涌起了一种感激之情,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那时,我知道了,我的人生是一种能在忘我中表现真我的人生,一种能通过触摸小姑娘脸上的疮疤与上帝息息相通的人生。”我们可以暂且不谈是否要去参加服务项目,但是我们可以想见,这位教师面对如此难堪的孩子时是怎样的一种爱,又是怎样的一种忘我的精神。到这个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这样的小事,表面微不足道,其实举足轻重。
教学是一种“心力劳动”,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教学的得失成败与其说取决于教师采用的具体的教学方法,还不如说取决于教师奉献的仁爱之心。“用心”教学,意味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信心与活力,意味着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一个活生生的教师,必须活学活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认识和坚信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将自己、学生和学科编织在一起,使三者之间进行面对面、声对声、心对心的沟通和互动。
当然,这很艰难,但并不是艰难就不做努力,并不是心灵受损,就放弃心灵。心灵是属于自己的,心灵的寻找和召唤也好,心灵的缝补与弥合也好,心灵的维系与呵护也好,终归都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是无法代替得来的。是啊,如果没有教师“来自内在营养”的滋润,再丰富的大餐也只能导致我们的消化不良,只会掠夺走我们的“教学勇气”。《我的教学勇气》借助教师的现身说法,使我们了解他们是如何找回和维系自己的心灵,从而能在教学时兢兢业业地为学生服务,养成怡然自得的心情,排除面对的一切困难,尽己所能,与同事携手并肩实现共同目标——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光明,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生机。
初踏入教师这一光荣的岗位上,常常会迟疑,这一决定是否确?帕尔默给予我勇气。“不要害怕”,可以有恐惧,但“不必置身心于恐惧之中,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或诚实这些与我心的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时,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住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教学中我们需要足够的勇气。我们面对的性格迥异的学生,我们要理解学生,走进学生,认识这样或那样的学生。帕尔默说,他教学生涯的三十年后,随着岁月的磨练,表面上圆滑老练了,却仍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一样摸索着。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长辈”自居,要求学生要绝对服从。而这样的想法,却往往扼***了学生的个性,无法使学生得到进步。在如今素质教育的时代,我们唯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主动地去关心自己的学生,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自我发挥的机会,否则,我们面对的学生即使有心理问题,又或作业难题也不会主动的来问你,我们要打破师生的隔阂,善于与学生交流。同时,我们要让那些受忽视的学生,即经常沉默的学生能明白他们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的,而是被她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我们引导学生走出沉默,体谅他们暂时的恐惧,要培养他们的勇气,给他们信心,让他们能很好的成长,不断的提升。
阅读《我的教学勇气》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书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在用自己执着的爱从事着伟大的教育事业,他们都在不同的学校焕发着精神的力量,奏响着心中的欢歌。当我们感到迷惘和绝望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我想,我们在感受异国他乡一群教师真切的教育情怀的同时,心胸自然会开放起来,心境自然会开阔起来,心灵自然会开朗起来。愿我们都能够找到维系心灵和精神的教学勇气,用自己的智慧和真诚去实践自己的承诺。
自从师傅将《我的教学勇气》一书送给我以后,我一直想找个机会阅读,于是我趁着闲暇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我读后感到这本书震撼着我的心灵之旅。《我的教学勇气》告诉我无论爱的过程是愉悦或是痛苦,都要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因为孩子值得我们付出。特雷莎修女说过:“我们做的从来不是大事,只是用大爱做小事。”我想: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就让我从小事做起,忠实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托起明天的太阳。
这本书讲述的是美国教师的教学故事,或真实有趣,或充满智慧,或深切感人。书中25位美国教师通过讲述自己真实的心路历程,向我们展现了超越职业恐惧和重拾教师心灵勇气的精神,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实现了《教学勇气》中提出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善”的观点。美国教师为学生成长付出的努力令人敬佩,他们爱学问、爱学生、渴望将自己热爱的学科与学生建立牢不可破的联系,总是千方百计点燃自己的教育激情,积极与同事合作,探讨和研究,创造更好的教育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最美好的品质。这些故事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师。
在《我的教学勇气》一书中,一位教师将他的上课经历或者说是他个人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剖析,他理想中的教学是不循常规,总是力图促使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和认识英语。而事实上,又有几个学生能把这种方法记在心里呢,当然结果一切都是徒劳。事实上,这样的学生是常常被忽视的社会边缘的人。也许课堂上我们所面对的“沉默”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经常采用的一种沉默——“这些人恐惧那些有权力的人,懂得不说话较安全”。
细细想来,造成这种状态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位老师心中早有答案,是他对于课堂的管理方式,在课堂上如果连纪律都管不好,何来效率,何来成绩,学生不认真听,有再好的方法又有谁会吸收过去呢!正如他所说:“我上课时并不那么盛气凌人,独断专行,我常想这是否就是我的短处,因为那些疾言厉色的教师几乎没有什么课堂管理问题,而我在学校里总是觉得成功无望,信心不足。”
现在的孩子就是这样,如果你不严厉一些,他们马上会爬到你的头上去。其实我曾经用温和的方式和他们交流试过,只是教学的效果真的很差,只好又变成严厉的模样。书中的老师想要和孩子们推心置腹,坦诚相见,使他们真实地了解他的世界、他的文学、他的生活。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的想法和老师的想法无法一致,所以当有学生迟到、有学生窃窃私语、有学生不认真听讲的时候,老师就会觉得无比的悲痛。因为我们的行为真的是出于爱。
《我的教学勇气》自始自终沿袭一个这样的主要观点:“真正好的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如此,教师的心灵便是关注的焦点。因为,“教学得失与其说是取决于教师是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如说取决于教师奉献的仁爱之心,取决于用仁爱之心穿针引线将自己、学生、学科编织在一起,使三者之间进行面对面、声对声、心对心的沟通和互动。”但是,要维系并呵护教师的心灵何其难也!
玛丽·爱丽丝·斯科特老师以《用大爱做小事》为题讲述了这样的教育故事:她本来以为可以通过教学来移山倒海和改天换地,但是,现实和困境使她大失所望而离开了课堂,数年之后,当她再次从教的时候终于认识到,教学并非做大事,而是“用大爱做小事”。促使她改变看法的是她永远难忘的一个名叫安杰拉的孩子,当这个“身材瘦小,还患了严重疥疮,满脸都是,惨不忍睹”的孩子需要照料的时候,作者正好参加了一个服务项目,大部分时间也正好是由作者来照料她。在给小姑娘洗脸的时候,作者的心中涌起了一种感激之情,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那时,我知道了,我的人生是一种能在忘我中表现真我的'人生,一种能通过触摸小姑娘脸上的疮疤与上帝息息相通的人生。”我们可以暂且不谈是否要去参加服务项目,但是我们可以想见,这位教师面对如此难堪的孩子时是怎样的一种爱,又是怎样的一种忘我的精神。到这个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这样的小事,表面微不足道,其实举足轻重。
教学是一种“心力劳动”,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教学的得失成败与其说取决于教师采用的具体的教学方法,还不如说取决于教师奉献的仁爱之心。“用心”教学,意味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信心与活力,意味着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一个活生生的教师,必须活学活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认识和坚信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将自己、学生和学科编织在一起,使三者之间进行面对面、声对声、心对心的沟通和互动。
当然,这很艰难,但并不是艰难就不做努力,并不是心灵受损,就放弃心灵。心灵是属于自己的,心灵的寻找和召唤也好,心灵的缝补与弥合也好,心灵的维系与呵护也好,终归都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是无法代替得来的。是啊,如果没有教师“来自内在营养”的滋润,再丰富的大餐也只能导致我们的消化不良,只会掠夺走我们的“教学勇气”。《我的教学勇气》借助教师的现身说法,使我们了解他们是如何找回和维系自己的心灵,从而能在教学时兢兢业业地为学生服务,养成怡然自得的心情,排除面对的一切困难,尽己所能,与同事携手并肩实现共同目标——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光明,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生机。
初踏入教师这一光荣的岗位上,常常会迟疑,这一决定是否确?帕尔默给予我勇气。“不要害怕”,可以有恐惧,但“不必置身心于恐惧之中,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或诚实这些与我心的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时,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住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教学中我们需要足够的勇气。我们面对的性格迥异的学生,我们要理解学生,走进学生,认识这样或那样的学生。帕尔默说,他教学生涯的三十年后,随着岁月的磨练,表面上圆滑老练了,却仍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一样摸索着。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长辈”自居,要求学生要绝对服从。而这样的想法,却往往扼***了学生的个性,无法使学生得到进步。在如今素质教育的时代,我们唯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主动地去关心自己的学生,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自我发挥的机会,否则,我们面对的学生即使有心理问题,又或作业难题也不会主动的来问你,我们要打破师生的隔阂,善于与学生交流。同时,我们要让那些受忽视的学生,即经常沉默的学生能明白他们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的,而是被她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我们引导学生走出沉默,体谅他们暂时的恐惧,要培养他们的勇气,给他们信心,让他们能很好的成长,不断的提升。
阅读《我的教学勇气》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书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在用自己执着的爱从事着伟大的教育事业,他们都在不同的学校焕发着精神的力量,奏响着心中的欢歌。当我们感到迷惘和绝望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我想,我们在感受异国他乡一群教师真切的教育情怀的同时,心胸自然会开放起来,心境自然会开阔起来,心灵自然会开朗起来。愿我们都能够找到维系心灵和精神的教学勇气,用自己的智慧和真诚去实践自己的承诺。
"我的教学勇气"是一本书名,《教学勇气》的姊妹篇。虽是书名,但我很喜欢这样的表述,它其实是表明了一种教学的心态,一种教育生活的态度。
曾经无数次在迷惘与迷惑之中行走,曾经无数次在无奈与厌弃中想过放弃,曾经无限憧憬教学中的"高峰体验",却因为这种"高峰体验"的稀缺而日益丧失耐烦与韧性……直到我在耐烦与韧性的坚持中,遇到了《我的教学勇气》。
这是一次心心相印的相逢。正是与它的相遇,重新点燃了我从教的豪情,重新唤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发明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从失望乃至失望之中抬开端来,看到了解脱失望和失望之路--如同鲁迅般的"于无所盼望中得救".
本书如同《教学勇气》一样,自始自终沿袭一个这样的重要观点:"真正好的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全。"如此,教师的心灵便是关注的焦点。因为,"教学得失与其说是取决于教师是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如说取决于教师奉献的仁爱之心,取决于用仁爱之心穿针引线将自己、学生、学科编织在一起,使三者之间进行面对面、声对声、心对心的沟通和互动
但是,要维系并呵护教师的心灵何其难也!且不说有如此众多的从教者从未关注过自己的心灵需要,从未讯问过自己为何从教,有的更不知心灵为何物;也不说现今的教育制度、社会现实是如此疏忽教师的心灵需要,甚或以一昧打击乃至摧残教师的心灵为己任,更遑论"尊崇教师心灵"之需要;单说呵护教师自我心灵之艰巨。《我的教学勇气》中,这样的艰巨话语随处可见:
"崇奉教学的道德诉求,可又不得不在违反自己信念和原则的事情上随波逐流,这种无可奈何造成的损害是苦不堪言的。"
"教学奇妙迷人,好不枯燥乏味,在各行各业中,这是一种你可以真正称之为品尝人生百味的职业。可是,我尽管热爱教学,明天也可能放弃教学"
总之,"我们感到待遇不公"、"我们感到信念被毁"、"我们感到负担过重"、"我们感到孤立无助"、"我们感到底气不足".
然而,并不是艰巨就不做努力,并不是心灵受损,就放弃心灵。心灵是属于自己的,心灵的寻找和号召也好,心灵的缝补与弥合也好,心灵的维系与呵护也好,终归都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是无法代替得来的。
或者说,当你对现今大行其道的教育制度、对社会现实,对这个世界,已经伤心欲绝不抱盼望之时,你只能转向自我生命的内在,去问问自己的心,然后,尽个人之全力警惕呵护。
《我的教学勇气》的目的,便是通过一些教师的叙述,"使人们了解他们如何找回和维系自己的心灵,从而能在教学时兢兢业业的为学生服务,养成怡然自得的心情,与同事携手并肩实现共同目的,排除面对的一切障碍,尽己所能--如同帕尔默所说--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光亮和生机."
为答复"如何维系心灵,重振精力,抵御死气沉沉的环境,解脱令人失望的孤独"等诸多心灵问题,该书提供了三条道路:
1.转向内部:维系我们独有的心灵
2.挺身而出:建立维系我们心灵的关系
3.进行变革:实行尊崇教师心灵的改革
虽然书中的教师都在美国任教,而且他们的专业、从教领域各个不一,其经历与心路历程也复杂多样,但并不妨害我在阅读中发生共识。因为,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事业,而心灵是无边也无界的。
翻开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到导言部分,我看到几行这样的文字:“如果你是一位从来没有经历过痛苦时光的教师,或者有过却不以为然,此书就不适合你了。”看到这儿,我不禁愣住了,上述两种情况我都不曾经历过,那我还要继续下去吗?然而,看到他下面的文字,我决定要随着作者一起展开一次心灵之旅,他说:“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虽然还未有过教学经历,但是,心中一直都憧憬着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这一切,只是因为喜爱。
之后,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一个朋友,并向他讲述了自己的想法,他用充满遗憾的表情看着我,说:“永远不要做教师,它会毁坏你对生活所有美好的想象,那些琐碎的事情会耗费你所有的时间与热情。”他的这些话似乎是对的,因为我在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和《我的教学勇气》中听到了太多的教师内心真切的焦躁、忧虑、无助与迷惘的呐喊,他们的困惑与恐惧被活生生的展现在我的面前,使我感到了焦虑,“以后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这样的话一直在我的耳边回响,使我不得不开始思考,当我走上讲台,并成为一名教师的时候,我又该如何面对内心的这种恐惧与迷惘?
在本书中,帕克帕尔默像一位朋友一样,真诚地向我们倾诉着他自己对于教师与教学的思考。“认识你自己”,这句镂刻在雅典特尔斐神庙的名言,曾被先哲苏格拉底奉为圣言,在该书中,又重被帕克帕尔默给提了出来,针对教学中的困惑,他提出要关注教师的.内心生活。我认真地读完他关于教师内心的讲述,书中的字句让我隐隐约约看到了海德格尔、拉康、马丁布伯的影子——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本真状态的论述、拉康的“他者”的概念以及马丁布伯的现代“对话”概念。书中深刻的思考、浓厚的哲学意味与诗意的文字,一刹那竟使我恍惚起来,“或许作者应该和文学有着某种关系”,我为自己的这一想法感到惊奇。于是翻开书上最后的作者简介,在第一行,写着“帕克帕尔默是一位作家、教师、活动家”这样的字句,不禁让我兴奋。
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的。开篇,作者引用了里尔克的诗歌:
啊,别分离,
亲密无间,
与繁星相聚在天际。
何为心,
若非与繁星聚一起?
与众鸟齐飞,
乘风,驾云,
齐归。
这里,里尔克所说的“齐归”意在返回精神家园,是内在的,自由的空间。借助这首诗,作者进一步指出“分离”是我们习惯的生存状态。通过里尔克的诗歌,作者引导我们破除外界与自身的干扰,通过内心世界的转变返回精神家园,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自由,并将自己置身于兼容“我”之小天地和所有“非我”之广袤宇宙的地方,把自己整合为伟大生命网络的一部分,从而超越恐惧,走向整体。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这样的诗句,引发了海德格尔无限的感慨,它描述了生命的一种理想状态,然而在现代社会,在工具理性极度膨胀的状态下,人被遮蔽于日常生活状态之中,作为个体的人消融于众人之中,“沉沦”于“众人”无意义的闲谈、好奇与两可之间,丧失了自己的本真状态。海德格尔通过反思,提出人必须破除外界对自身的遮蔽,回归自由之境,向死而生,重获生命的真谛,从而达到诗意的栖居。
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作者似乎也借鉴了海德格尔的哲学,只不过是将其运用到了教育学中去。在人们一次次反思,一次次论证教学技巧与教学策略的时候,作者提出“教学不可局限于技术层面”,“我们必须寻求一种尊重教师和学科多样性的教学理念,而这一点是方法论上简单处理根本做不到的。”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问题是比技巧更基本的东西,教师的成长源于心与心的交流,通过讨论我们作为教师的真我和身份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从而返回自身,发现真我,从而立足于真实的自我,认真地倾听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唤回自我心灵。
然而,这又是一件十分危险的、让人恐惧的任务。为了减少可能受到的伤害,长期以来教师已经形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观念,他们把自己保护在社会习俗之后,带上厚厚的面具,在内部真实和外部表现之间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和同事、学生以及观念隔绝起来,逃避所能遇到的一些冲突,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形成了实践与自我的分离,话语陈述与心灵的分离,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感被削弱,失去了教学的心灵,进而陷入到了一种更为危险的生活中去。
作者指出教学的恐惧使得教师过着教育和分离的生活,“恐惧是一种使我们和同事、学生、学科以及我们自己相分离的东西。恐惧关闭了一切‘求真试验’,也禁锢了我们教学的能力。”令教师更为恐惧的是,他们在“他者”的注视下重塑着自我,不断地失去自身认同,造成了教师内在的缺失——缺失情感,缺失自由,缺失理想,缺失自我,只能是在精神的荒漠中游荡。在我们的社会普遍关注外在的教学技术与技巧的时候,作者提出真正要关心的不是这些,而是教师的心灵。“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教师应该“认识自我”,“在每个教育阶段,教师的自我是关键。”教师应洞察自己内心所发生的事,去探求少人踏足的小径——一条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过一种不再分离的生活。
因此,帕克帕尔默提出每位教师都应该重拾教学勇气,不必把自己置身于恐惧之中,而是敢于正视生命中的那些恐惧,去发现自己内心的世界景观,便会发现自我表达与行动的天地。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