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得下才能走更远作文

放得下才能走更远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09-03 15:35:29
放得下才能走更远作文

放得下才能走更远作文【一】

所有的事不过就像一堆大小不同的石子,越小则越贵重,只有专注的人不断寻找,才能得到它们。

李小龙说:“专注是成功的关键。真正成功的勇士其实只是一般人,但他具有激光般的专注力。”那些能成功的人不是比别人多长了一个脑子、一张嘴、一只手,只不过他们能将心思全用到自己所做的'事上,才能成功。有一次陈景润走在路上,正全神贯注地思考着数学问题,突然就撞到了什么。他以为是撞到人了,连声道歉,一抬头,才发现自己是撞上了一棵树,不由得笑了笑。正是有这样对数学的专注,陈景润才摘下了“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

李白小时候不专心学习。一次,他不去上学,去到河边,遇见一位老奶奶,老奶奶正在磨一根铁杵。李白问老奶奶在做什么,老奶奶回答说是在磨针。将铁杵磨成针除了日复一日的坚持,还需要超强的专注力。俗话说:“不怕事难干,就怕心不专。”没有专注力,就是整天整天地做事,也难做成一件事。就像是那个被政事分了心的才尽江郎。江淹要么勤政,要么作诗文,都能有所成就,但无奈他一心二用,落了个“江郎才尽”的千古笑话。

朱熹所谓“主一无适便是敬”,就是说做事时心无旁骛就是敬。1933年美国加州大地震时,爱因斯坦正在作研究,他的注意力太集中了,完全进入了痴迷忘我的境界,竟没有发现房屋桌凳在震荡、移动。直到几个大学生喊他,他才意识到正在地震,赶紧跑出大楼。这和董仲舒的“读书三年不窥园”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这样主一无适的精神不正是他们事业成功,获得成就的最大功臣吗?

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只要有一心一意的专注,就是涓涓细流,也能把坚石凿出一个洞来。我们只要有滴水穿石的专一精神,还怕做不出成绩吗?

放得下才能走更远作文【二】

有些同学在“点题”时,自觉是“高人”,总是嫌作品中的人物太“草根”,激情缺失,心智愚钝,思想苍白,于是路见“草根”一声吼,不该开口也开口:“就此打住,且听我给你指点迷津。”

也有些“聪明”的同学,自觉此举有点太“喧宾夺主”了,于是玩起了“小精神”——让“代言人”开口。何谓“代言人”?就是作者凭空虚拟的一个高人,其作用是在记叙文中及时出场,来替作者发言。其经典造型有二:一是武侠版的仙风道骨的老者,二是文化版的穷经皓首的圣哲。一开口,不是“真谛”,就是“哲理”,让你霎时“灵魂出窍”“肃然起敬”。

殊不知,我们都是生活在大干世界的一介“草根”,虽然身份“卑微”,但对生活、人生、社会的感悟并不“卑下”。在“点题”时,草根开口,虽还有点青涩,但它是只属于记叙文中人物的独特感悟;而高人聒噪,虽高纯而高标,但它已是“我们地球人”的共同感悟。记叙文中“点题”的震撼力,生成于“我的”个性,而绝非“我们的”共性,而且还有着自身独特的“质感”和“况味”。

在记叙文《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中,一位来自大瑶山贫困农村的老父亲是这样教育自己与城市同学比条件的孩子的:“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这句话虽出自“草根”,粗糙而又土气,但它是原生态的,有着“硬汉”的血性和“不向命运低头”的刚性,它比任何“高人”的“真理”更富有生活的质感和人生的况味。

放得下才能走更远作文【三】

适当的停下脚步,其实是为了走得更远

在沙漠中奔跑的胡鼠,常会停下脚步散热,他们就这样穿过了一个又一个沙漠。人也是如此,有时适当的停下脚步,其实是为了走的更远。

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话所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完成一件事的过程中,并不意味着必须一鼓作气一下子去完成,相反的,如果在过程中感到疲惫或者撑不住了,在这时选择适当的休息反而是最好的做法,如调整心情,躺下休息,反思自我。这不仅会使你重新充满活力,也能避免一些像南辕北辙般的错误,这样反而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春秋五霸中的楚庄王便是这样。在他即位时,国内矛盾重重,甚至还有人叛乱。但就在这复杂的形式下,他没有冒昧行动,反而采取了以静观动、以感辩奸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况。在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他便重用忠直之臣,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也正是他不理政事的这几内使他对别国的充分了解,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后人也以“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来赞美他。如果楚庄王刚即位时什么都不知道地治理国家,那楚国迟早会没落,他也会只是成为一个人人喊打的昏君。这也说明了在不知如何努力时,适当的停下脚步,其实是为了为以后做准备,走得更远。

若是我们在完成一件事时只是一昧的去努力,不肯停下脚步,也不去考虑自己是否做了充足的准备,那这件事则一定会失败。在缺乏适当的休息的情况下,做事不仅可能是磨洋工,费力没效果,还可能做到一半因为准备不充分而被迫放弃。亦或者做一件事时已经失败了两三次却仍在尝试,这样也只会让自己的损失越来越大,最后失败。

不要认为这种事情只会发生在普通人身上,很多名人也是如此。如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诸葛亮和他的徒弟姜维,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一心想帮助刘备完成兴复汉室的梦想,于是他便被冲动蒙蔽了双眼,执意要北伐。但他在北伐前没有注意到在综合国力上蜀国根本就比不过魏国,在北伐的过程中也会抽掉许多青年劳动力到前线去,这就导致了后方的劳动力严重不足,也就无法正常的生产和运输粮草了。就这样,诸葛亮一次次的北伐无一不以失败告终,甚至连自己的`性命都丢在了路上。他的徒弟姜维所组织的北伐也都失败了。这也间接导致了蜀国的灭亡。为何诸葛亮和姜维进行了那么多次的北伐都失败了呢?那是因为他们在做事失败两三次后没有停下脚步,仍在一次一次尝试,资源的损耗也越来越巨大,最终这样的损失像滚雪球一样滚得越来越大,蜀国也就只能不攻自破。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人,世间万物都是如此。比方机器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只有及时停止工作并进行保养才能完成下一次的工作,如果不维修,机器的磨损也会越来越严重,最后只会报废。人如果一直做一件事不休息,那也只会累瘫,付出与收入也不会成正比。许多长跑运动员在比赛时也会选择先缓后冲的战术,如果他们在一开始就不顾一切地全力冲刺,体力便马上就会透支,那冲刺的细微优势也很快会被人赶上并超越,最终也只会拿到一个不好看的名次。所以说有时适当的停下脚步,其实是为了走的更远。

让我们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适当的停下脚步,走得更高,走得更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