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学校武术文化传播的优势
在武术传播的研究文献中,有关于学校武术传播的纵向研究中多次提到学校是武术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途径,学校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主阵地”,武术本身的发展和普及也决不能忽视学校这块重要阵地。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都是在保留其基本精髓的基础上对动作和规则加以改良,使之更适合作为教学训练的内容和比赛的项目,并通过学校作为主渠道向青少年推广,从而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反观他们国家在各级学校体育课中民族体育项目的比重和普及情况,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柔道馆、跆拳道馆,就不难明白这些民族体育项目代表亚洲进入奥运会决不是偶然的。学校不仅应该成为种种奥林匹克体育运动项目的推广基地,更应承担起发展民族体育、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同时,中国武术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许多其他西方体育项目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国武术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与意义,学校体育应将武术文化教育纳为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推动学校体育全面发展。
3.2学校武术文化传播形式的单一性
近现代以来,学校体育的开展基本上实施军事体操模式,学校武术的开展沿袭或者仿照了军事体操的模式。从上世纪20年代开展中华新武术始,学校武术就被竞技化、模式化,甚至格式化了,体用兼备逐步淡漠,“理、法、势”渐渐只留下了“势”,武术教材枯燥,难度偏高,致使许多优秀的拳种失传,中华武术的精华濒于遗失。解放后推行的武术开展模式,重套路轻技击,重势轻法,重势轻理,从教学、训练、比赛、规则等方面基本参照西方体操模式。上世纪末虽然武馆武校蓬勃发展,高校、体院专门设立武术系科专业,然其依旧采用西方竞技体操的教学、训练、竞赛的开展模式。竞技是属于少部分人参与的活动,武术一旦唯竞技化,就远离了健身、健康,也就背离了武术的社会存在作用,其在学校的传播形式也就只适用于少部分人,即专门从事此项活动的武术教师、武术教练、武术队员,大部分的学生和教师都缺乏兴趣,只能敬而远之,止于欣赏。
3.3学校武术文化传播的制约性
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严重缺乏本土文化的继承,制约了武术文化的传播。幼儿园到研究生教育整个过程中,竞没有一门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使得绵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断层的危险。武术也不例外,武术教育一定程度的缺失,不仅使西方体育项目在中国大行其道,就连与武术渊源颇深的韩国跆拳道和日本空手道等亚洲体育项目在中国也异常火爆,而参与的人群主要是青少年学生,属于国粹的武术却备受冷落。青少年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武术如不能在新生一代身上得到传承发展,必定面临失落或消亡的危险。武术如在国内都不能盛行的话,何谈在世界上传播。虽然建国之初我国就把武术列为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可武术在我国学校中开展得情况并不好,主要原因有:一方面体育教材中武术所占份额太少。如“中小学体育课中武术内容的比例只有8%”,有的学校体育教学根本没有武术内容;另一方面缺少武术功底过硬的师资队伍,这与我国武术发源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强调了在中小学加强武术课的问题,这为学校武术发展提供了契机。
2018年11月28日(星期六),我前往沧州参加沧州市武术比赛。
早上7点钟,爸爸开车带着二伯、二哥和我前往沧州体育馆,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气氛非常和谐。大约8点钟,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我迫不及待地走下车,跑进体育馆,赶往后台排队点录。我的分组是少年A组,比赛场地是一场地。来到比赛场地,我一点都不紧张,我只想努力打好柔式八极拳,不辜负爸爸和教练的期望。轮到我上场了,我先向裁判员们行了一个抱拳礼,表示尊重。然后,我把平时所学的招式尽情地发挥出来,顺利地完成了每一个动作。比赛结束了,我无比轻松地走下场地,站在场边等候比赛成绩。成绩出来了,我得了7.75分,对于这个成绩我比较满意。
走出体育馆,我们前往沧州市博物馆看展览。我们浏览了3个展厅,分别是科技馆、古文化馆和武术馆。科技馆里有许多新奇的小玩意儿,令人惊喜。我尤其感兴趣的是趣味画画、趣味排球、趣味变脸。首先,我体验了一把趣味排球,墙上有一个大屏幕,人站在大屏幕前面,整个身体就会印到屏幕上,屏幕上方不断地掉落排球,让人来接,非常好玩;随后,我体验了一把趣味画画,我从平板电脑的动物卡片中选择了一只卡通猫,给小猫的身体图上不同的颜色,然后把它轻轻甩出电脑屏幕,这只可爱的'小猫就神奇地出现在对面屏幕墙上的动物园里;最后,我体验了一把趣味变脸,我站在挂在墙上的平板电脑前方,电脑中就出现了我的影像,并给我带上了一个脸谱,我晃一下头就变成了另一种脸谱,我不停地摇头晃脑,脸谱也不停地变换着,非常有意思。
来到了古文化馆,这里保存了许多古代的兵器、古钱币和陶瓷等文物及历史人物介绍。在这里我认识了孙膑这位战国时期的兵法家;我看到了许多陶器,虽然非常的古老,但看起来像新的一样;我还知道了古代没有纸,而是用竹简来记事。古文化馆让我增长了许多历史知识。
来到了武术馆,我了解到沧州自古就是武术之乡,有许多著名的武术家出自沧州。武术馆里摆放着许多兵器,如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还对沧州历史上各个武术门派和著名武术家进行了介绍。做为一个武术爱好者,我真是大饱眼福,受益匪浅。
这次沧州之行令我非常难忘,我会把它牢牢的记在脑海里。
但是,武术发展到今天,却被现代人渐渐的淡忘。并且,武术也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成为“不良”的代表。这也并不奇怪。因为现在的好多青年人,学习了套路也好,跆拳道也好(居多),散打也好,等等。都把这些当成炫耀的资本。同时,也用这些最早的文化来当成打架斗殴的工具。这对于武学文化来说,是一种错误,更是一种遗憾。
不得不说,武术,只有在战争年代才能体现它的价值。那么,和平年代,它的价值就荡然无存了吗?这显然是错误的'。
那么,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怎么样去面对武学,或者说,怎么样正确的理解并学习武学呢?就这个问题,我想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首先,要区分的是,武术,在不同的年代,其作用也是不同的。就算是在当今的法治社会,武术,也有其作用。
先说一下在战争年代。
这个年代,是一个兵荒马伦、民不聊生的时期。远则古代,近则解放前。
不用说,在战场上,武术,是少不了的根本因素。尤其是在古代,将士们都是手拿武器,进展搏斗。一个好的将士,胸怀韬略不说,且武艺过人。例如:战国时期的廉颇、秦末汉初的楚霸王项羽、西汉时期的霍去病、三国时期的吕布、更有与吕布同期的关羽(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后代人称其为“武圣”)、明朝开国著名将领李文忠;近代的更有叶剑英、许世友等人物。
就算是在近代或者当代,在战场上,也少不了武术的具备。举个例子:当手里的枪和子弹打光的时候,并且属于近战的战斗中,武术高的人,能通过徒手搏斗,在瞬间消灭眼前的对手。
可见,在战争的年代,武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那么和平年代呢?
我觉得,越是和平年代,越不能忘记武术的修习。
第一,习武,可对身体关节、血液循环有一定的好处,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但是也要注意,习武不能急躁,循序渐进。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在学校文化教育中有着较强的价值功能,已受到国人乃至世界其他民族的接受和认同,正在融人世界体育文化发展之中。但是在当代学校武术文化传播中应客观评价其特征,加强其传承,促进武术运动的本土化教育,并把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体育国际化的一个切人点,推动武术运动的国际化发展。
武术作为学校体育中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根据中小学特点,有关部门应组织编写一些简单易学的武术动作,降低动作难度,通过武术教学不断总结和发现新的规律,改进和充实教学方法,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注重武术对学生精神的培养,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武术精神联系起来,不同的区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当地特色的武术作为教材,注重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相结合,以促进武术文化在学校的传播。
一走进风采馆,就看到了一根巍然屹立着的柱子,讲解员在一旁有声有色的做介绍:“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武魂柱。”接着把我们引到武魂柱的后面,只听到前面的同学到了转角处都哗然一片,我惊奇地想是什么让他们那样惊讶,当我也来到了武魂柱的后面,只见一个全是兵器的展厅出现在大家的眼前:三节棍、大刀、复合剑……“好漂亮!”我不由发自内心的赞叹起来。展厅的`后面是一个立体影院,通过3D短片让我们知道了武术源远流长的历史,对武术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我们又来到了博物馆的地下一层——数字化多媒体互动区域。瞧!那里有几个人在一个神秘的红棕色屋子里嬉笑着,走过去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们在玩“听声辨位”的游戏。
突然,从不远处又传来一阵阵笑声,闻声而去,只见几个人在一个个木桩上走路,红灯亮到哪里就要走哪里,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不从木桩上摔下来,原来这是“梅花桩”。我也马上向那些一个个红灯“宣战”。游戏开始了,前面的木桩的红灯亮了,我迅速往前方走去,可是忽然红灯又出现在了我的右后方,这下我可着急了,赶快转个身,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我只能试着伸出左脚,想去碰后面的那个木桩,但一个没踩稳,就败下阵来。还有“神拳无敌”、“眼疾手快”……有趣的体验活动让我大开眼界。
这次中国武术博物馆之行,让我明白了武术不仅能锻炼人们强壮的体魄还能锻炼人们坚强的意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