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盛购物,在五楼的书店闲逛时偶然发现《战马》这部小说。于是给儿子买下来一起阅读。这是继我们共同读完《夏洛的网》和《窗边的小豆豆》、《小王子》之后第四部共同阅读的书籍。
《战马》是英国作家迈克尔·莫尔普戈(Michael Morpurgo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作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主人公乔伊――一匹棕红色的战马为第一人称,向我们讲述了一段人与马难以割舍的友谊,以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残酷与悲惨生活。
埃伯特是一个生活在英国乡下的孩子,偶然的机会得到了爸爸买回的小马乔伊并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战开始后,为了保住农庄所需要的40英镑,爸爸将乔伊卖给了英国正规武装组织的上尉尼克尔斯。埃伯特决心再长大两岁后参军去找回他的乔伊。从此乔伊成为了英军一匹英勇无敌的战马,与它并肩作战的还有另一匹战马――托普桑。战争的残酷随着尼克尔斯上尉的牺牲无何止的持续下去,乔伊和托普桑被德军俘获,成为运送伤员和武器的马匹。战争的白热化将乔伊折磨的体无完肤,而它最好折朋友托普桑也因劳累惨死于战场。这期间还发生了一段战马与法国小姑娘埃米莉的感人故事。在一次战斗后乔伊意外的回到了英国防区,并与朝思暮想的埃伯特不期而遇。没想到一段温情的时光却要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终止。英国从同盟国法国撤军,但马匹却要在当地拍卖掉。所有的战士为埃伯特捐款要拍下乔伊,但最终却因拮据的现金失去了乔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埃米莉的爷爷为死去的孙女毅然用高价从马贩子手中夺回了乔伊。但当他知道了乔伊与埃伯特的故事后,将战马送还给他。战争真的结束了,埃伯特与乔伊也回到了英国,但这场战争中并没有真正的胜利者,所有的参与者都失去了他们的亲人和朋友,创伤只能靠时间去慢慢抚平。
这是一部非常棒的小说,我本人还有儿子非常喜欢,爱不释手,每晚都要一起读上两章。特别是最后几章的感人情节,几度让我的声音哽咽。这并不是表明一个人不够坚强,而恰恰说明故事的内容感人至深。本书在描述战争的残酷外,同《夏洛的网》一样,为我们歌颂了一段真挚的友谊。
在写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从网上得知这本小说已被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搬上银幕,20xx年8月将在美国上映。期待这部优秀作品的公演,希望还能与家人在一起像观看《夏洛的网》一样去欣赏这部佳作。
在暑假里,我一口气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读就懂,要你细细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阅读才能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比如: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的老师,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他的不好的方面,努力克制自己。”“子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孔子说:“仲由我教导你的知识知道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就是明智的。”“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献,迅速而灵敏的学习。”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才能更好的领会和理解新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孔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我经常在饭后就拍拍屁股就走了,从来没有考虑过父母要洗碗,要工作;我经常在父母叫我去买东西的时候,推推拉拉,不肯去买,从来没想过父母会伤心;我经常在花钱的时候大手大脚,从来没考虑过父母挣钱很辛苦……。
自从读了论语后,我开始理解父母为了我们,去打工挣钱供我们上学,我们是否应该去好好学习,以此来报答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呢?我们现在还小,爸爸妈妈不是要我们去养他们,只要我们听话,爸爸妈妈就会觉得很安慰的了。
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母时候让我***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
第一次读阿城的作品,文字中没有矫情,没有焦躁,感觉就这样平平实实的,才能更表现作者的内心。作为让我认识他的第一部作品,《棋王》给了我很多的感悟,关于棋文化的,关于命运的,关于哲学的,都从一种崭新的视角带给我们更多的感悟。
其中之一就是对一件事物有心而发的热爱。
故事中的王一生是名副其实的棋王,他真正的把棋当做一种挚爱,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要有棋在,他的生活和思想似乎就能够被点亮,这样一种纯粹的境界恐怕不是我们所可以企及的吧。他可以在嘈杂的火车厢不厌其烦地寻找棋伴,可以在荒芜的乡下以棋会友寻找生活的乐趣,可以让棋真正成为一生的爱好不弃不离……我们有时候也可以这样,不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只要认真了,就理应必须全神贯注。比如当你从事了文学这方面的工作,你就应该认真创作,潜心研究,带给大众更多优秀的作品,但必须是欣喜的主动的,若是坐在电脑前逼着自己去完成某身外的东西,那种感觉必然是令人恶心的深恶痛绝的,所以当初选择的时候就应该慎重,选择自己的所爱吧。
之二就是人格的魅力。
尽管如此热爱象棋,尽管极其渴望参加棋赛,但面对朋友用自己最爱的祖传的棋换来的机会,他毅然拒绝,不能因为自己的爱来让别人替我们承受一些本不该承受的,丢却了施舍与同情,但获得的是尊严与内心的安宁,这是心灵上的财富。就好比领导“青睐”你的“某种才能与特长”,要求只有当你甘愿为他奉献的时候,才可以让你留下来,甚至是升到更高的职位,这时你是否可以选择坚守自己的底线,像王一生那样,热爱却不失信仰。也许你们觉得自己能够轻易做到,但没有到那个时候,请都不要下结论,这只会表现你们的肤浅和幼稚,如果真的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也就不值得作为王的魅力所在啦。
之三就是棋王的淡泊与平静。
小时候下棋没有获得家里的支持,但不妨碍他继续爱棋。没有大吵大闹,没有叛逆放肆,只是认真地学习,再继续热爱着棋,当他的成绩足以说服父母的时候,也算是成功了吧。学习他的淡定,只有把本职做好,你才有资格去经历更多的东西,抱怨没有用,只会让你的生活平添烦恼。还有当他在棋赛中一个人面对九个人的时候表现出的镇静如铁铸的细树桩一样,似无所见,似无所闻……
之四就是,时代的限制和物质的贫乏并不能剥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念和权利。
不论是王一生还是倪斌,还有那些决赛冠军们,都这么为棋痴狂,没有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动摇信念,这就是精神的伟大。
《季羡林谈人生》收录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关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从1995年12月开始断断续续一直到20xx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时间。当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一个文学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读完这薄薄的一册,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讲述过往人生的种种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书一百八十多页,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页,短小精干。每篇文章都是围绕人生而写,只是角度不同,每一个议题信手拈来,文章思路却很严谨,大多是从报纸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炼出议题,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论述,最后得出自己的看法,因为文章随手而写,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样华丽旖旎,也正因为如此,文章才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与我的看法一致,读来都有一种与友人进行过一次促膝长谈的感觉,如沐春风。
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论压力》,就我吃了二十几年白饭所获知的粗浅认识而言,以论某某为题往往需要洋洋洒洒几十页才敢写的起,季先生以区区两页纸结束确让我讶异,但是想想两页纸写完有何不可,大概没有哪本书上说以论某某为题是要怎么怎么写的,个人自由嘛,自己还是把思维框在没用的框框里,没有出来。
压力,人皆有之。大学时曾经学过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个级别的需求,最低级别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级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发展需求、被认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压力的,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人类的生存时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生存存在着压力,现代社会,人一生下来,便要面对着来自于疾病、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威胁,生存也是存在压力的,不夸张地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只是简单地活下来就存在压力,那么人类的其他需求岂不更加存在压力?但事实上人类社会并未因为压力而灭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为什么?季老说的好,“人生就像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正是因为有压力,人类才会产生解决压力的动力,压力不断,动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压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日益发展与进步。
就个人而言,道理同上。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对于压力的解读不一样。当视压力为洪水时,压力便会冲垮人生的壁垒,淹没你,并且让你没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机会;当视压力为自己人生的陪练时,压力便会成为人生台阶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帮你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我很喜欢季老写的最后一段话:“压力如何排除?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地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我认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作为一名步入社会三年的成年人,生存问题已经不是我生活的主要压力,但是生活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发展、进步,创造财富都是我生活应有的题中之义。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发展谈何容易,我并非法律本科出身,半路出家,虽然通过司法考试,但相对于其他经历过四年法律本科系统教育的同事而言,法律基础素质及法律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这一点毋庸置疑。再者,本人脸皮薄,遇到人多或者正式场合很容易紧张,语无伦次。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胜任检察公诉工作,是我发展首先面对的压力。我该怎么办?季老的话让我有所感触……
这次院里组织的比武集中体现了我的不足,三个环节都没有做好:审查报告,定性分析部分对罪与非罪、此罪彼罪分析得不透;案件汇报,详略不当;案件辩论,过于紧张,大脑空白。
分析原因,首先便是对这次比武的解读出现错误。我惧怕这次比武,因为没有什么经验,担心失败,越担心反而越容易失败。实际上,比武不是看谁第一,谁倒数第一,而是通过比武,能看到跟别人的差距,取长补短,确定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朱熹说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次比武对我而言,成败事小,收获事大。与之相关的深层次原因是我脸皮太薄,太看重成败,因为太看重结果,而忘记自己应该走的路,应尽的力。
季老说: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嘀咕,就此次比武而言,便是对于比武结果的担忧。不担忧结果,便能看到比武的真正目的:取长补短。如此,参加比武时也就有了平常心。
比武过后,细细想来,我从中可取的教训也是可观的。审查报告中,应当将所有关于案件定性的疑问都写进去,以此作为作为上庭辩论的依据,汇报案件时,案情应当详略得当,定性应抓住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涉及到所有构成要件……
明年我也许就要独立办案了,而我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是我会秉承季老的观点,不嘀咕,有所作为。还好,我还有时间,针对自己的问题,我还可以补足。我应该感谢这次比武,它让我了解了自己的水平、与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岖不平,有失败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悦有悲伤,有一位和蔼的老者在身边提点教导便会少走弯路,走得也不会太苦闷。《季羡林谈人生》便是季老以自己一生的经验教导给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义,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时间来细细体会,慢慢琢磨。
魏书生老师惩罚学生的同时不忘表扬学生,在指出学生一点不足的同时,指出他和这一点相对应的长处,并靠这部分好思想去改变学生。在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中,要注意细节的教育,批评学生,先肯定后批评,这样学生才能很好的接受你的批评,不逆反老师,和老师很好的沟通。
学生违反纪律本身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如果在我们班主任的处理中,讲坏事转变为好事,使其成为一次教育学生的契机,这难道不是班主任教育管理的艺术么?
班主任工作的繁琐,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本版学生犯错误后的处理问题。学生范了错误该不该受到惩罚?大多数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应该惩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犯错学生实施惩罚,有助于维护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守法意识。但如何惩罚?惩罚的方式有哪些?很多家长会和教师产生分歧,这也是另很多班主任头疼的事情。
魏书生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比如他所提出的:依“法”施罚、及时施罚、适度惩罚、因“材”施罚,这些观点都给我们了很多思考。其中,最值得我学习的有以下两点:
在复活节假期中,忙着当空中飞人到处玩耍的我也在空余时间看了几篇英国散文。《论读书》,我之所以写它是因为让我惊奇地发现“为什么读书”这件事是任何时代每个国家的哲学家,思想家都在思考的问题。《论语》,《荀子》,《***选集》等等这些书,其中都有提到读书的重要性。今儿,让我们来看看西方的文人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在其中你会有所共鸣,会有所思考,会对中西方文人思维特点有个对比。
关于《论读书》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在《女英雄书信集》中早说过“Abeunt studia in mores”意为一切学问都对性格有所影响。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件事每个经历甚至偶然间读过的某本书,这样的事情反复积累沉淀,造就了不同的我们。
《论读书》是弗兰西斯.培根的一篇散文作品,仅仅数百来字就把读书的妙用和读书的方法这两个问题说得非常透彻。培根在说到读书的\'用处时,既强调了其对立身行事,自我修养的帮助,又指出了书本知识的局限性,认为学问应当受到经验的规范。作者还对不同书籍提出了不同的读书方法:有些书浅尝即可,有些只须囫囵吞枣,少数须要细细咀嚼消化。这种对自我完善的渴求似乎反映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相信人的力量和人无限的潜力。
节选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独处和幽居之时;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judge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plan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处理事务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ation; to makejudge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ur of scholar(学者的癖性; 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abilities are like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experience(若不以经验约束的知识则会不着边际.
Read not to contradict (否定 and confute (驳斥, nor to believe and takefor granted(想当然,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to weigh and consider.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由人代读, 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y others; but that would be only in theless important arguments and the meaner sort of books; else distilled books arelike common distilled waters, flashy things (平淡无味的东西.
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修辞学, able to contend: Abeunt studia in mores……
关于培根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 1561-1626,英国哲学家,散文家,生于伦敦,受教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此后仕途一帆风顺,历任副检察长,检察总长,掌玺大臣等职位,但在1620xx年被指控犯有贿赂罪而削官为民。余生在文学和哲学创作中度过。蒲柏说他是“人中之俊杰,亦是人中之败类”。
其作品主要分为三类:哲学作品《Advancement of Learning》,法律职业的作品,文学类作品《Essays》,《History ofHenry the Seventh,1622》。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