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早已有诚信这一认识。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说,人假如没有诚信,他都不知道自己可耻在什么地方。看来,人不诚实、不守约、不讲信用,在孔子眼里,不仅是不顺天道,而且已到了“可耻”这种道德准则的地步。这是儒家第一次将“诚”与“信”结合为一词。我猜测“诚信”这一词就是从此而来。
诚信为立足社会之本。昔日商鞅变法之时,在城头立了根木头。对人说:“谁能将这木头从城南搬到对面城头,就赏其百金”。这事情太容易了,谁都觉得不可能。有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搬了木头,立刻被赏以百金。结果新法一推出,大家都服从。这就是诚信的力量。假如商鞅不这样做,新法出台大家也未必服从。但他讲诚信,说赏百金就赏百金,如此守信,新法定能成功,于是民皆从之。可见诚信对于社会来说是何等重要。
其实,不仅是在重大事件中诚信能发挥作用,诚信存在于普通的人与人之间。
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者——信义兄弟孙东林,孙水林,为我们诠释了诚信的含义。为了给农民工准时发工资,让他们能在过年前回家,哥哥从北京驱车赶来。不料半途车祸,弟弟从逝去的哥哥手里接起诚信的大义,忍着失出亲人的悲痛,在还未来得及安葬哥哥的情况下按时将工资发给民工。在他们的眼里,诚实守信,比生命更重要。诚信的哥哥虽说逝世了,可是他的诚实守信的精神将永不磨灭。诚信是真理,永立于天地之间,无处不在。
可是有的人却说:哎呀你好笨呀!为了守时守信不惜花掉大把时间和财力,万一别人不领情,那你亏大了。我认为说这种话的人才蠢。诚信不是投资,要获取利益。你若守时守约,竭尽全力坦诚待人,就算是有深仇大恨的人也会对你友善——由于,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不过有时被眼前的小利小惠(或大利)蒙骗罢了。他恶意待你,你却诚信待人。久而久之,就算没良心也会有点不好意思,进而被你感动。而你若贪图一时之快,为了利益不去守约,也许你得到的只是一点利益。失出的是更大的财富(也指精神上的财富)。试想,你不诚信待人,他人怎能诚信待你?不久,你的“恶名”在朋友圈中传开,谁都知道你这个人不地道,谁还会给你“利益”。还有什么利益可谈?因此,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笨得无可救药。
当然,诚信不是为了所谓的“利益”,但你也要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历史是不会亏待讲诚信的人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诚”惟“信”,能服于人。
屈原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也是留给世人永远的感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痛定思痛,我们应做的是透过屈原个例,来窥测悲剧的原因。
屈原只是一滴水,但滴水藏海,背后是深广的社会背景和独特的个人性格特征。
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被楚怀王流斥,又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自沉汨罗。悲剧的背后,是朝廷的昏庸。
政治清明的朝廷,应当选贤授能,亲贤臣,远小人。而楚国恰恰相反,君王亲近靳尚、令尹子兰等小人,疏远了忠心耿耿的屈原。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大王叫屈原起草宪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原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偏信小人谗言,疏远赤胆忠臣,这不是昏庸是什么?
当秦国割让汉中一带的地方给楚国来讲和的时候。楚王说:“不愿意的地方,愿意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了说:“用一个张仪抵汉中的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的面前编造谎言。怀王居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念私利而不顾大局,纵虎归山,这不是昏庸是什么?
屈原悲剧的另一个原因,是其自我圣化的道德理想主义。
屈原总是将自己圣化,圣化成一个操守高洁的君子。他确实操守高洁。他总是以圣人的姿态引导楚王,努力使之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王,从而使楚国的政治走入正道;他总是从高悬而无根基的道德层面去评判现实中的楚王。其结果总是发现现实中的楚王与理想之间存在着距离。当然,屈原的自我圣化,并非为了自作圣王,而是为了以圣人的姿态辅助圣王,从而建立一个人间天国——道德理想国。屈原将自己的理想政治称之为“美政”:“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愿意以自相殉这个“美政”,可是,现实却击碎了他的理想乌托邦。这种自我圣化,这种在不可能的情况下追逐的道德理想,可以说是他悲剧的重要原因。
滴水藏海看屈原,我们看到了很多,我们也思考了许多。
云南考生
在一个有月的深夜里,我的思想悄悄地起身,开始了历史中的漫游。
穿过世事浮华,走过凄凉无奈,跨过沧海桑田,来到了一望无边的汨罗江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好奇地回过头,见一个身材高大却看似柔弱得弱不禁风的老人,手里端着一杯水酒。杯中酒倒映的是寂寞的表情,还有颗颗的泪滴。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景在你朦胧的醉酒中逝去。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我们拥有一个传诵千古的名字——屈原!
我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径直走到他的跟前,望着他那历尽沧桑的脸庞:“你已经被昏庸的.怀王放逐汉北,还指望再报效国家吗?你还是安心去隐居吧!”他笑了笑,三分的愉悦七分的苦涩:“你以为我现在不是左徒了,位置不高了,就不能实现价值了吗?就不能报效祖国了?你错了,无论我在哪里,无论我是左徒还是庶民,我那颗心永远不会改变!”
我又飞快地跑到那群得势后无比猖狂的小人身后,看见上官大夫靳尚的身影,那身影正像幽灵般环绕在楚怀王左右。他像一只哈叭狗,在楚王面前摇头摆尾……
瞧,人家靳尚的位置多高啊!自然“价值”也无法估量啊!哪像屈原你啊,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等待,等待艳丽的桃花再开……
“你说我没有实现价值吗?这要看‘位置’了。”不知何时,屈原站在了我身边。
我激动地说了下面一段话:
您误解了,我无限崇敬您。
您被贬,但您的诗作《离***》却流芳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您被眨,但您的心一直牵挂着国家社稷、黎民百姓,惦念着国家的存亡。
您在政治上没有实现价值,但在文学上,您留下一座高峰,浸透了人格魅力的文学高峰。
您的诗作是文学上的珠穆朗玛峰,您的精神是文学史上的万里长河。时间飞快地流逝,却带不走您留下的《离***》,它绵亘千古而不衰,历经百代而不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您,在政治的位置上,没有实现价值;在文学的位置上,您价值巨大,千古流芳。
梦醒了,枕边湿湿的一片。
首先,要写好人物作文,就要写自己熟悉的人。只有自己熟悉的人,才能感受得最真切最鲜活,对他(她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才能有最直接的、深刻的印象。如下面例文《我是你爹》(见后文,写的是作者非常熟悉的人,所以全文写来既栩栩如生,又给人非常亲切的感觉。如果你写一个陌生的人,虽然也能够写,但写出来的就可能毫无特色,会是千千万万个中的一个,这样写来不要说感动别人,有时就连自己都觉得别扭、生造。
其次,要凸显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共性的东西人人都有,写得再多作用也是不大的。只有有特色的、独具个性魅力的东西,才能给人以冲击,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让人拍案称奇。
第三,不要什么都写,更不要事无巨细地写,要择其一二浓彩重墨地写。这当然是要根据主题需要去择取了,决不能无的放矢。如《我是你爹》中,“爹”的话语很少,前后加起来总共才三四句而已,可一个独特的“爹”的形象却跃然纸上了。
第四,要让人物的言行、心理、个性特征等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不要让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说六十岁人的话,也不要让一个无文化的老太太专说些理论大话等,否则就是无视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而乱写人物,是不能写好人物的,更谈不上写出个性特点了。
第五,写人物离不开写事、写细节。要仔细地观察人物的日常行为,挖掘他们的典型事例,而且事例要新颖,因为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出来的。比如我们要写一个热心肠的人,就要写他怎样帮助周围的人,或哪里有困难他就在哪里出现等事例。写事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从细节方面入手。细节描写包括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以及特定的环境等的描写。描写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个人的每一个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动作都描写清楚、具体、详细。
我们来看这一段话:“回到教室,大家全都涌到郭枫面前,问:”坏小子,你捐一毛钱怎么能代表我们呢?‘郭枫眨了眨眼,骄傲地说:“其实我捐了100元!说捐一毛钱,那是逗你们玩的!’听了郭枫的话,同学们哭笑不得……”这一段话把细节描写得很好,“眨了眨眼”“骄傲地说”“哭笑不得”等词语把“郭枫”可气又可笑的性格描写得淋漓尽致。
法国作家让季奥诺写过一篇著名的小说《植树的人》,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
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这位牧羊人几十年置身于荒无人烟的地域,他每种下一棵树,就感到在人世间就又多了一个亲人。他的事业是“堪与上帝比美的事业”。由于充满了改造现实世界的强烈愿望和对树的极度热爱,这位牧羊人在实践中逐渐发现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他深深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为后人造福。
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人生充满忙碌,但人们依然可以选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繁琐而艰辛,但宁静的心灵和满腔热忱会弹奏出精彩的乐章!
爱是人生之源,一个人的心中倘若没有爱的泉水,那也就不会有人生的绿荫。有了爱,纵然是满眼阴云、遍地荆棘,你都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的迷恋和神往。爱造就人成为独一无二的动物,物质的贫缺只会导致人生的艰难,而爱的匮缺则会使人生空虚和灵魂孤独。
令人心痛的是,在这个越来越崇拜物质的年代,一些人变得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物质左右着他们的心灵,其心灵世界犹如干涸的沙漠。心不乏则身不累,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样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阳光般灿烂炫美。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爱能使人懂得忧伤与痛苦,同时也能使人摆脱忧伤与痛苦,令平凡的生活充满情趣与意义。英国著名诗人兰德暮年时在一首诗中写道:“我不和谁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兰德的这首小诗表现了一个走进暮色的老人通达从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宁静淡泊、铅华洗尽的人生境界。爱让生活多份阳光,种树的牧羊人不也正是如此吗?
人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操守,为追求心中的光明耐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爱是一种德行,崇高的爱,不但能体验美,还能创造美。爱是种子,谁播种爱,谁就能收获美丽。
他就是这样站在我们面前,犹如一株开花的树,缀满鲜花,浑身饰物闪烁夺目,散发着兰花的清雅。整个春天,我仰望他,像凝望一株心灵丰富而姿态美好的树,用梦幻一般的花朵抒写生命的颂词。
在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活下去的时候,死就背负起意志和尊严的神圣使命。屈原以他的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著名的范例:华丽的词汇,飘逸的诗心,无边的寂寞,挚情的闪烁;不会等到敌国军队的俘获之后,屈辱地死。他的心中,羞辱他就是羞辱他的楚国。不如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而独立的死。
曾是一位身居要职的大夫。他的身份和他的心灵形成强烈反差:有奇特的性格,有巨大的矛盾。世俗对他不能相容,指责、唾骂、丢官:他的唯美染上了难言的凄苦。然而他的本性已是既定,就任何力量都难以改变。对自己这种的难以改变,他非常清楚,所以他说"虽九死其犹未悔"。
但他依然痛心而生怨。这痛这怨,让人品咂不尽;这痛这怨,让他一生追随,不舍昼夜。与其说他是内心刚强,还不如说他心存执拗。但他是因执拗而强大,又因强大而生出不尽的怨诉。这种怨诉只有死亡才能让其停止。至此,他脱离了惯常的规则,从渺小之中脱颖而出,走进一种永恒的伟大。
他的柔弱与刚强,使他充满矛盾。他不仅有怨诉,还自我申辩;又一再强调和自诉自己的忧愁烦闷和失意不安,特别强调自己的孤独和贫困。然而,害怕贫穷一直作为一种时代倾向,深深融入世界潮流之中,但他却言辞铿锵:即使马上去死,也不做媚俗的事以求苟安和富贵。
淹死诗人的常常是世俗的浊水。楚地多水,汨罗幽深。世俗之水流转不息。但它所裹挟的却是一位千载难逢的人物。在浊流中,他能俯仰自如,情感之火不可遏止地燃烧,燃烧情感徐徐延展为一条闪亮的生命痕迹。
他的独特远不止于正直、抱负、强烈的道德感之类,而是难以囊括的丰富与神秘,是一个伟大灵魂的全部--不可思议的清澈,强大的自恋,对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惋惜,连叹息都散发着芬芳;集一切美妙、孤傲、钟情、哀怨之大成,是纤细的豪放,是柔弱的顽强。沉浸在晶莹的清流芬芳的花蕊之中,他满怀希望地开始,忧心忡忡地踌躇……
苍凉不安的心情,无法言说的愤懑,让他忘情装扮,装扮那份深藏于心、尽情绽放的唯美之树。江山、社稷、国家、民生,一切都太过沉重与巨大。他一再昂然的勃发,又一再遭遇沉重的打压……但是,依然挺立成一株开花的树!
屈原,那唯美的心花,在冷冷的风中,在凄凄的雨里,开得凄美而繁华!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