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质老师的书以前曾经看过一本,是《教育的十字路口》。《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演录》基本保持了作者的行文风格——对当下的中国教育的沉重的忧思,这也就使得读者也随之心情沉重起来。与此同感的`还有看几本书《不跪着教书》(吴非著)、《守望教育》(刘铁芳著)、《教育实话》(陈桂生著)等时的心情。
我想,之所以有张文质、吴非、刘铁芳、陈桂生等如此沉重的笔触描述当下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大概是由于他们对教育有着过于理想化的诉求,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诚然,人不能没有梦想,教育者也应有自己的教育梦想,但更重要的还应该是脚踏实地的去做。正如张文质老师在演讲中说的的那样:“我们无法改变世界,那我们就更要改变自己;我们无法改变自己,那我们就试着调整处人处己的方式,总之,生命还是有很大的张力的。”“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大问题要思考,小事情要去践行。要从我们能够改变的地方区尝试。”
教育上的大问题需要我们每一人去思考,即使我们不能像张文质老师等人那样站得高看得远,对教育问题思考的那么深那么透,但也要经常去想想我们身边人和事,想想总是没有坏处的。我们无法去改变世界,无法去改变大的教育格局和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去改变自己的教育生活,改变对自己的态度,改变对学生的态度;改变一点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一点课堂结构。我们或许无法或者不愿做大的改变,但我们可以尝试改变一点,哪怕是一点点,改变一点总是有好处的。
非常欣赏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的两个观点,也深有同感。一个是“教师写文章,真的要下两个功夫。首先,要多读一点书。硬着头皮挤出一些时间多读书,真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第二,要硬写。先把自己放低一点,下一点苦功夫、笨功夫。现在有些老师的文章写得相当好,他们的起点都相当低,成绩都是这几年不懈地下笨功夫的结果。”另一个是“我相信,小的才真正是好的,才真正是美的,才真正是人性的。”这里的“小”指的是学校的规模要小,班级的学生要少。并引用了美国教育家博耶的话“当学生人数超过30人的时候,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对于前者,我一直用这样的话鼓励我们的老师们;也同时这样勉励自己,并一直试图坚持着。对于后者,我自己倒是一直有这样的想法,但事实却是不仅没有“小”,而是一直被不断的扩大着。
最后再摘录张文质老师的几句语录,或许这些语录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孩子不需要担心,而需要关心。孩子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孩子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分享。孩子不需要考验,而需要分担。孩子不需要冷落,二需要疼爱。孩子不需要寄予希望,因为他本身就是希望。
“哪里有爱,哪里就是你的家;哪里有尊严,哪里就是你的归宿;哪里有鼓励,哪里就是你的起点。
“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变得阳光一点,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着慢慢地使自己成为建设性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赞美文化的一部分。
“我深信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生命意识才是学校文化中最具意义的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他是作为一个具体的一个人在影响、默化、润泽着他班上每一个学生的。
“遇上好教师不仅是孩子的福分,甚至也是一个家族的福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福分,我们一生都会有很好的方向感和一种可以汲取的并能最后转化为自我提醒、自我督促的力量,我们的生命会始终围浸在人性的光泽之中。”
张文质,诗人,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国“1+1新父母行动”发起人。著有《唇舌的授权》、《保卫童年》、《教育的十字路口》、《幻想之眼》、《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我们是怎样做生命化教育研究的》、《我的写作是献给自己的祈祷书》、《今天我们怎么言说教育》等,主编有《生命教育》实验教材、《中国最佳教育随笔》、《活着就是幸福——生命读本》、《大夏书系?生命化教育丛书》、《大夏书系?慢教育丛书》等。
《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是我的一位教师前辈向我推荐的。5月份第一次读,读着张文质的文字,满满的都是真实。他一直在讲教育的真相,一直在强调生命化的教育,读得我心里很痛的那种感觉!
和另一位教师前辈交流,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怎么会有心痛的感觉?她说,痛苦,就不要读了!于是,就把它搁置那里了。为了完成此文,又拿起了这本书。一年多的沉淀,心境完全不一样了,没有了曾经的痛彻心扉。
当教师失去了她该有的阳光下最光辉的师道尊严的时候,我们只能向自己寻找答案,一切从自己的内心去探求。也许,就是那种笑着哭的感觉吧。就是那种流着泪去追寻梦想——砥砺前行、静待花开、用生命去绽放教育的绚烂焰火!
在《直面教育与生命的悲情》一文中,我读到“德国教育家洪堡在一百多年前做了两件有深刻影响的事,一个就是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工资,结果使得优秀的人才大量涌向学校;一个是实行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免费教育。德国,哪怕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最有创造力的国家之一。这跟洪堡教育改革的理念所开启的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心里是振奋的!真的羡慕德国的教师从业者,不是艳羡他们高额的工资,而是眼气高额工资所带来的当教师的师道尊严!
我们当教师的有尊严吗?
有些家长一提起老师,就咋咋咋地评论。就是社会上,也总是贬低教师。我真不知道教师都犯了怎样的道德失误?世人为什么要用超于常人的道德标准绑架教师?
教师,是神?还是个人?
当孩子在学校擦伤,家长跑到学校嗷嗷叫:孩子交给你,就给我看成这!当老师和他讲道理时候,他说:滚一边儿去!甚至是想要向老师大打出手!
当教师的是否要问,教师的师道尊严,哪里去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泥泞中,用那遥不可及的梦想支持着我们前行!
生命化教育是张文质老师的梦想,是忠实的倡导者、实践者,他逢人必讲,走到哪讲到哪,他对老师讲、对学生讲、对家长讲、对学校讲,不遗余力。他到江苏、出广东、上湖北、远赴内蒙古、挺进新疆,倡导生命化教育,建立实验学校。最多的,应当还是他的根据地福建。12次讲演,就有11次是在福建各地的学校。他的足迹差不多快要踏遍福建的每一块土地了吧?
对生命化教育本质的诠释应当数他2004年末在永春师范的一次讲演最为经典。他说,“所谓生命化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精神的理念,是对更美好的教育的一种价值诉求。”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把对每一个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在他看来,所谓教育,就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发展可能性的成全,社会需要这样,学校更要这样。教育是慢的艺术,他通过自己的行走与观察,对许许多多无视生命漠视生命的反教育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痛心疾首,振臂高呼生命的尊严,告诉我们生命的可贵,引导我们期待生命的美好。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明白,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下,要达成这种从生命本原出发的教育理念是何其困难,但张老师始终不气馁不争辩,他以巨大的勇气与力量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最近读了《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将来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教育行为细节。育人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发挥理想的效果,必须摆脱枯燥与乏味的单一说教,关注自身行为的细节,从细小之处来影响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与不经意间的一个细节。一句平常不过的话,一个细小不过的动作,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烙下痕迹。一次无意的非言语行为失误,一句脱口而出的伤人之语,则有可能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育产生的真实影响与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教师教学行为细节。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能够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这些行为也体现了教师个人的基本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细节,不管是言语行为,还是非言语行为,不管是有意表现出来的行为,还是无意流露出来的行为,都可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乃至日常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为例,假如教师表现出得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能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绪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假如教师表现出失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疏远师生之间的情感,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教师管理行为细节。在学校教育世界里,教师经常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课堂管理或者教学管理;在课余与学生的互动中,要进行学生管理。教师在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细节,努力从细节之处做好管理工作。教师与学生打交道比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为细节。
四、教师学习行为细节。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激增的当代,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需要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因而,不管参加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还是自我学习,教师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为细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教师日常行为细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在校园之中的日常行为,也要时时注意细节,以免给学生传递不良信息。在很多时候,教师日常的行为细节,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这种教育比“”言教更具影响力。
教师的行为往往会对学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时刻对自己进行检讨。做受学生爱戴,让家长信任的好教师。
读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我对教育中的“慢”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一种经历,甚至是一种不可或缺行为,更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发挥慢的教育艺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再次,让心态慢下来,让教育行为慢下来,慢慢走,欣赏啊!
多读了几本书,心中似乎也有了些许底气。因此,在学校模拟的演讲比赛时,我倒也镇定从容。所以,学校的评委都说我的演讲挺好的。其实,我那几天一直在看各种案例及案例分析,有时看到别人相似的案例时心有触动,就会不由得停下来反思自己在平时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并在思考之后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记了下来,也许共鸣会让体会更深吧,因此,书中的内容记得特别深刻,自己做的读书笔记也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所以在正式比赛时,我备战阶段的所有笔记不由自主的涌上心头,原来读写结合竟有这么大的好处。我快速成稿,还留了点时间顺了顺稿子。这种且读且写的感觉真得太好了,这大概就是读书的魅力吧。
因为读书,让我与书产生共鸣;因为有共鸣,让我产生了写作的冲动;因为写作,让我更深刻地反思教学;因为反思教学,让我的课堂慢慢变得敞亮。
从读到写到思到教,这是轮回。缺了谁,都无法重生!
张文质老师的书以前曾经看过一本,是《教育的十字路口》。《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演录》基本保持了作者的行文风格——对当下的中国教育的沉重的忧思,这也就使得读者也随之心情沉重起来。与此同感的还有看几本书《不跪着教书》(吴非著)、《守望教育》(刘铁芳著)、《教育实话》(陈桂生著)等时的心情。
我想,之所以有张文质、吴非、刘铁芳、陈桂生等如此沉重的笔触描述当下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大概是由于他们对教育有着过于理想化的诉求,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诚然,人不能没有梦想,教育者也应有自己的教育梦想,但更重要的还应该是脚踏实地的去做。正如张文质老师在演讲中说的的那样:“我们无法改变世界,那我们就更要改变自己;我们无法改变自己,那我们就试着调整处人处己的方式,总之,生命还是有很大的张力的。”“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大问题要思考,小事情要去践行。要从我们能够改变的地方区尝试。”
教育上的大问题需要我们每一人去思考,即使我们不能像张文质老师等人那样站得高看得远,对教育问题思考的那么深那么透,但也要经常去想想我们身边人和事,想想总是没有坏处的。我们无法去改变世界,无法去改变大的教育格局和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去改变自己的教育生活,改变对自己的态度,改变对学生的态度;改变一点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一点课堂结构。我们或许无法或者不愿做大的改变,但我们可以尝试改变一点,哪怕是一点点,改变一点总是有好处的。
非常欣赏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的两个观点,也深有同感。一个是“教师写文章,真的要下两个功夫。首先,要多读一点书。硬着头皮挤出一些时间多读书,真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第二,要硬写。先把自己放低一点,下一点苦功夫、笨功夫。现在有些老师的文章写得相当好,他们的起点都相当低,成绩都是这几年不懈地下笨功夫的结果。”另一个是“我相信,小的才真正是好的,才真正是美的,才真正是人性的。”这里的“小”指的是学校的规模要小,班级的学生要少。并引用了美国教育家博耶的话“当学生人数超过30人的时候,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对于前者,我一直用这样的话鼓励我们的老师们;也同时这样勉励自己,并一直试图坚持着。对于后者,我自己倒是一直有这样的想法,但事实却是不仅没有“小”,而是一直被不断的扩大着。
最后再摘录张文质老师的几句语录,或许这些语录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孩子不需要担心,而需要关心。孩子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孩子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分享。孩子不需要考验,而需要分担。孩子不需要冷落,二需要疼爱。孩子不需要寄予希望,因为他本身就是希望。
“哪里有爱,哪里就是你的家;哪里有尊严,哪里就是你的归宿;哪里有鼓励,哪里就是你的起点。
“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变得阳光一点,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着慢慢地使自己成为建设性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赞美文化的一部分。
“我深信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生命意识才是学校文化中最具意义的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他是作为一个具体的一个人在影响、默化、润泽着他班上每一个学生的。
“遇上好教师不仅是孩子的福分,甚至也是一个家族的福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福分,我们一生都会有很好的方向感和一种可以汲取的并能最后转化为自我提醒、自我督促的力量,我们的生命会始终围浸在人性的光泽之中。”
张文质,诗人,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国“1+1新父母行动”发起人。著有《唇舌的授权》、《保卫童年》、《教育的十字路口》、《幻想之眼》、《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我们是怎样做生命化教育研究的》、《我的写作是献给自己的祈祷书》、《今天我们怎么言说教育》等,主编有《生命教育》实验教材、《中国最佳教育随笔》、《活着就是幸福——生命读本》、《大夏书系?生命化教育丛书》、《大夏书系?慢教育丛书》等。
从他的书中,我捕捉到了一个教育学者十几年来不懈的真实的行走历程。他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把自己的教育思考,牢固地扎根在真正的教育基层学校的土壤里。他跑遍了各种各样的学校,城市的、乡村的、城郊结合部的、中学的、小学的、公办的、民办的等等。他说:“我热衷到学校听课,也比较信赖自己所看到的。在这样的现场,你同样是一个教育的承担者,同时往往能够获得一些原先未曾料想到颖悟。”
为了在福州一所学校的教师论坛上进行十几分钟的发言,他特地跑到这所学校去听了两节课:心理健康、历史。他说:“我希望自己能有一点与课堂相融,与学生真正相见了的感觉。”他会跑到自己女儿所在的学校去听课,包括通用技术课、英语课,他都听。有时,他还上课,给学生讲语文讲作文。他说自己每年听课都在100节以上——这是一个什么量?与在我们学校,只要求每个老师一个学期听课量达到12节相比,100节,相当于平均一周都会听二节课!在我们学校谁能做得到?校长一年听课是多少?教研部门的那些各学科教研员们一年听课又是多少?放眼中国教育,敢于跟这100节叫板的,又会有几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