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讲述16岁的阿廖沙到喀山想进大学读书,但那时的大学对穷苦的孩子来说大门是关着的。阿廖沙在那里的一所特殊大学—“社会大学”,在这个所大学里他接触到许多知识分子,受到各种思想的启迪和教育,这所“大学”为他展现出一个越来越广阔的世界。
“我要去喀山读大学。一经决定,我变暗下决心,无论如何都要达到目的。”高尔基如是写到。此时的高尔基已是处在于我们年龄相当的阶段,没有任何资本,也没有任何亲人的帮助,有的只是与他毫不相关的人的一句不经意的鼓励而已,在他看来,这些就足够让他实现大学梦。但不得不说,大学梦的实现,完全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
现在的大学生们呢?读书,易上加易:资金根本不属于我们考虑的范围,支持却来自社会各界,我们的父母,亲人始终站在第一位。支持的无穷,学习资源的无尽,四年又四年,高尔基式的人才有多少,寥寥无几,可以说几乎没有。怪谁?父母,亲人,国家,教育制度?不用怀疑,就怪你自己!因为一个不容改变的事实—我们都已长大成人了。成熟的思想已宣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公子”“小姐”的生活的远去,如果你还是只能过那样的生活,我敢说,人与白痴可以画笔直得等号了。
记得英语老师在讲到一篇关于责任的文章时说过,人活着不仅仅是为自己很大程度上是在承担着对父母,家庭,社会等很多反方面的责任。一个无忧无虑的人也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对比一下当时的高尔基,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为谁活着,为自己。亲人的消失,社会的黑暗,没有权利给他责任。可仅仅是对自己负责,他就是自己成了一个大文人,不知责任更多时,他会怎样。
有时一对比,我会觉得高尔基的大学生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大学日子,反而我们的大学生活却是很糟糕。不可否认,学校的条件要好很多,但结果却与他差得很远。究其原因,我们浪费了时间,时间也浪费了我们!
写到这里,不禁想到了大学生找工作困难的现状。很多人抱怨,生不逢时,国家,政府各方面的问能,,但要知道,主要无能的还是自己,浪费青春,错失良机,自食苦果!
为了所谓的素质教育,对知识变的轻视,大学里教授的知识不断减少。但对此大学生们仍不满足,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学习,平时不认真听讲,甚至还总结出“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歪理。只顾完善和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培养自己的业余能力,结果呢?“无法就业”,只因知识储备不够。也许应聘时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轻松过关,赢得一个岗位,但平时违法完成对业务的处理,最后也只能是过过就业瘾罢了。这时再去后悔大学时光的虚度,只能独自品味“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的真谛了。如何有意义地度过大学时光?留给自己反思吧!
《我的大学》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小说以其现实主义写实风格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征服了全世界无数读者的心。它问世之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鼓舞着无数渴望光明和知识的年轻人勇敢前进。
《我的大学》主要描述了作者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的他满怀希望的来到喀山想进大学读书,但他的大学梦很快就破灭了。他开始为生活奔波忙碌,他在那儿上了一所特殊的大学——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他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接受方方面面的生活考验,受到各种思想的启迪和教育,对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初步探索,这所大学为他展现出一个越来越广阔的世界 。
作者是一个孤儿,没有人给他呵护,没有人给他引导,他大敞着年幼的心,睁大眼睛观察周围的一切。作者从小善良懂事,当他来到喀山,寄住在一个贫困中学生家里。他会很早发现这位可怜的妈妈的厨房哲学,分给他的每一块面包,在他心中都“如岩石般沉重”,由此他决定“出去找点活儿干,自个儿养活自个儿”。在暴风骤雨的日子里,躲在废墟底下的大地洞里,他顿悟“上大学——美梦而已”,而他又动情地写道:“这个地方令我永生难忘,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学”。这是他在喀山的第一个成长片段。面对苦难的生活,他没有一点抱怨,他的善良的心充满了感恩和希望。他知道苦难的日子很漫长,他对自己说:“苦难的日子里我变得更加坚强了,我并不奢望他人的救渡,也不渴求偶然的好运降临,生活环境越艰苦,越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这个道理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在苦难面前,他更深切地觉察出的是苦难带来的无与伦比的财富,正如赫胥黎所说:“没有哪个聪明人会否定痛苦和忧愁的锻炼价值”。
《我的大学》作为回忆性的自传体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并且很明显,小说的内容和结构的组织与安排亦没有经过谨慎细致的构思揣摩,仿佛缺乏一定的有机性和完整性,然而,正是这些看上去存在的缺陷焕发着强烈的感染力,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用简洁优美的言语勾勒他的成长片段,在其中我们感到浓浓的真实和那些在灰色的环境中闪耀出的感人的光辉。
中科院院士韩启德先生曾言:“我们中国在传统上是把治学和做人完全结合成一体的。”是的,在儒学体系统治中国的2000多年来,大众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关于怎样做人的。从仁、义、礼、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似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人格系统,同时,也从思想文化的高度上,为华夏文明铺开了为人处世的漫漫长征。
而《大学》是在这条征途中闪烁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可能没有孔子那样声名赫赫的作者,但在我看来,它意义非凡。它似乎极早地系统而直白地把做人放在了思想的核心、学习的基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不仅直接地告诉了我们修身之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性,更是摆出了一条如何修身的明智之途。这样的思想高度,是前人所未达之所,亦是后来之人无法企及的`。
朱熹曾指出:“《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则。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崛起,人们似乎把做人和治学逐渐分离,学习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应用科学,即格物、致知。久而久之,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失去了做人的规则,甚至还出现了应试教育这样僵化了的育人系统,令人不胜唏嘘。实际上,这样的学习风气从根本上就已经失去了方向——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正心、诚意,是修身,故而,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求学是无法树人的,也是无法进步的,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真心诚意地热爱学问,而只是虚情假意地将学问当做是成功的工具,那么求索又怎么可能竭尽全力、精益求精呢?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坚持治学与做人的统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现代教育不可逆转的涡流。同时,也只有不断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身之道,方可成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不知道在电视里面听了多少遍,已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然而,自己却从未认真想过,这句话的前后来源,也并未深入了解这些词的真正含义,直到开始品读国学经典——《大学》,才开始有了点点认知,虽然理解浅薄,但也希望持续学习能够有所进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能够弃旧图新,使人能够达到最完美的境界。人要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的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意向坚定;然后镇静不焦躁,心安理得,思虑周翔,最终能够有所收获,万物都有根本和直接,事物都有先后,我们只有弄清楚事情的本末始终,才能更加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
这里虽然是说光明正大的品德,然而所有的事情都一样。无论你想做成什么事情,你都必须要知道自己的最终目标,定下目标之后,然后静下心来,慢慢筹划,梳理事物的本末始终,做出思虑周翔的方案,无论工作、生活都会大有好处。我们时常被很多同时并行的事物缠身,工作中亦是如此,尤其创业公司,产品兼运营、运营兼销售这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一人身兼多职,有时候会觉得工作无从下手,那么你就要开始梳理这么多事情的细枝末节,优先级等,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列出详细的项目管理方案,这样便能轻松处理好事情。
之前在学校一直看到格物、致知这两个词,但却从未细细深究。直到看了《大学》,才知道这也是儒学中对“三纲八目”的追求中的两个点。古人所谓的三钢就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所谓的八目就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不知道被多少大学引做校训,但是确实很多人并未深入了解,这又多么可笑呢。
我们只有正确的认识了万事万物,将其研究透彻之后,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只有获取知识之后才能让自己的一年更为真诚;意念真诚之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之后才能让自己更好的修养品行,只有品行修养好了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学会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方法之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掌握了治国的方法之后才能让国人过上太平富足的生活。
虽然这里讲的是治国、平天下之道。但是万事万物无不是如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强调的其实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中间的“修身”是链接内外的枢纽,和前面的相连接就是“独善其身”,和后面的相连接,便是兼济天下。现实生活中,也很少有人将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梦想与抱负,这世界,毕竟平凡人居多,但是却一点都不妨碍这套方法的实行。因为不管任何人,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品德。想要出人头地,就必须将自己修炼好。去修养好的品行,永葆赤子赤心,去学习,钻研,丰富自己,让自己更学识更加丰富。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格物、致知,抱着一颗正念的心,去学习,去分享,去帮助......
在一座修建于1985年的立交桥下,坐落着三所高校,其中南开大学、天津大学都是名校,前者是综合大学,后者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另一所高校则是天津师范大学,不过,由于老校区比较分散和狭小,天津师范大学主校区已经搬迁,只剩下一所成人教育学院还在这里。
八里台立交桥下的这条卫津河冬天结着冰,河的对岸就是南开大学了。冬天的卫津河,在温煦的阳光下,略微显得懒洋洋的,有些缺乏生气。几年前,天津的一位高官曾发出要把海河打造为世界名河的豪言,天津市民以卫嘴子特有的幽默编造了一段对话:知道中国有哪三条名河吗?谁不知道!长江、黄河,卫津河。
远远地就看见了南开大学的东门,伫立在跨过卫津河的一座小桥前。虽然是东门,却是南开大学事实上的正门。
南开大学东门的样式看起来有些独特。因为是假期,平时很热闹的校门口也显得很冷清。
南开大学校园看起来很普通平凡,外表上看不出多少名校风采。
大概因为是老城市,城区拥挤的原因,天津的大学校园都比较小,风景也无甚可观。
沿着这条校园的主干道往前走,校园的建筑分列两边,倒也中规中矩,只是显得有些呆板。
剧作家曹禺曾是南开大学的学生,后来却去了清华。
放假期间,校园一边的草坪上,行人寥落。
他在南开中学上学期间,因为演剧不错,被学校保送到南开大学政治系,可曹禺很不喜欢其专业,后来就自己重新投考了清华大学外文系。
这条沿着道路流淌的小河沟很平凡,但在校园中却被打理得很仔细,既然校园的自然风景并不多,那么,人工的风景也就值得诊视。
南开大学还有一位著名文人就是诗人穆旦,他是四十年代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也是一位非常富有知性特征的诗人和翻译家,与著名的武侠小说家金庸有家族渊源关系,毕业于西南联大。后来到南开大学工作,却在这里因为历史问题而受尽冤屈。
这条笔直的道路大约有一两公里长,再往前,就到了南开大学的生活区。
一座新建的教学楼,就在道路旁的湖边上,这个湖是一个人工湖。似乎叫马蹄湖,以其形状像马蹄得名,虽然并无特异的风景,却给校园带来一点灵动的气象。
马蹄湖边的道路。在气候暖和的日子里,一定很适于散步,但冬天的湖里结着冰,校园又放了假,人去楼空,有点寂寞。
站在这里,马蹄湖几乎可以一览无余。
换个角度看马蹄湖,结冰的湖面看上去就像覆盖着许多漂浮物的水面或者干涸的湖底淤泥。
湖边的一座建筑,看起来有点像一座悠闲的别墅,湖的远处是南开大学原来正门(南门)的主楼,湖边的这条道是南开大学教学区的'中心了,办公楼就在附近。
南开大学的办公楼直接对着马蹄湖。办公楼前的一片草坪,在冬天变得有些枯黄,连缓和的阳光,也无法让它们变得青翠一些。
沿着办公楼旁的那条小路绕到后面,是一座比较高大的教学楼,它是天津大学与南开大学的分界线。穿过前面那座楼房的门洞,就是另一所大学——天津大学了。
办公楼旁的这座圆形建筑,是南开大学的体育馆。看起来满现代的。
高大的门楼之下,有好几个洞孔,这边是南开大学的宿舍区,另一边,则是通往体育馆的那条宽阔的道路,大概是因为放假,学校体育场没有人,一些司机竟然在前面这条道路上练车。
穿过这座门楼,前面就是天津大学了,这两所大学挨得如此近,又没有围墙把双方隔开,很容易让人以为它们是同一所大学的校园。
从主干道拐进一条小道,周围都是一些教学楼,再绕过几座楼房,拐弯过去,就快到南门前的广场了。南门前的广场隔着津河,正对着宽阔的复康路。广场边上的这座苏式教学主楼,就是南开大学的标志建筑,楼前的塑像,是***的雕塑,他在南开中学毕业,南开大学创办后,他又成了第一期学员,南开人很以他为骄傲。
一天我坐公共汽车经过南开大学外面时,听见一个女孩用手机向她家乡的朋友打电话,说:我在***所在的学校上学。
南门广场旁边的这座省身楼是纪念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的。陈省身是南开大学毕业,后在美国工作,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90年代回到南开大学,在数学研究所工作,并在这里去世。他是南开大学的名人之一。南开大学的数学学科也是国内比较强的学科之一。
南开大学的南门,应该算是正门,可实际上,这个门不允许车辆出入。顺着主干道再往前行,那条看起来不起眼的河沟在这里似乎一下变宽了不少,河岸边修筑起了可供散步休憩的台阶,或许这为情侣们提供了方便?
穿过长长的道路,再往前走,来到校区的另一边,南开大学图书馆到了。
天津这座城市,缺乏人文学术方面的书店,因此购买学术性书籍不如许多省会城市方便,而南开大学图书馆楼下有一家店面不大的书店,是天津少有的学术书店。
范荪楼是以南开大学创办人之一、天津教育家严修(范荪)的字命名的,它是文科教学楼,南开大学文学院就在此,在这里,也聚集着一些文科名人,如叶嘉莹、范曾等。
来到南开大学西门,已经到了白堤路,从这里到东门有了近三公里的路程,西门边的这几座大厦,是南开大学新建的宿舍。
这看起来似乎是新南开的象征?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