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妈妈就叫我起来,对我说:“颖,今天我们要去拔花生快点起来!”因为我从来没有拔过花生,所以,我认为拔花生是一件非常之容易的事情,而且,也蛮有趣的,带着妈妈的‘拔花生’我来到了田里。
来到田里,映入眼帘的都是花生地,仿伏一片绿色的海洋。说起花生,大家都很熟悉,可说起拔花生,大家就不了解了。我抓住花生的一根茎,用力拔了好多下都拔不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想,再来一次:我抓住花生的枝叶,“嘿”,使劲一拔,没把花生拔起来,倒把叶子拔了下来,花生还在“睡觉”呢,不想出来,并不是我拔不起来。“再拔一次”,我鼓励自己,“我一定能行!”我又使劲一拔,还是没拔起来。妈妈看见我一株也没拔起来,就给我示范了一遍,只见妈妈先抓住花生的下枝部分,再用力摇几下,轻轻一拔,花生就都“起床”了。“咦,怎么回事?花生这么容易就能拔起来,而我怎么都拔不起呢?哦,原来是许多花生都长在一撮大根下,光抓住一根茎是拔不出来的,要抓住所有的茎和叶用力拉才能拔出来。我把第一棵花生拔了出来,我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甜蜜的笑容。
哎!这拔花生还真不简单哪。尽管汗从我的头流到背,我还是很高兴,因为我拔了很多花生,也找到了劳动的意义。
经过这次经历,我想到了几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
在我的书桌上摆放着一件泥塑作品,见过它的人无不啧啧称赞。而我,作为它的制造者自然心里一阵欢乐。今天,就与你一起分享分享我捏泥塑的过程吧。
这件泥塑作品是我暑假的无锡之旅中诞生的,而无锡的惠山古镇便是它的原产地。无锡的惠山古镇坐落于无锡的惠山脚下,一提到惠山,人们会不觉想起闻名的惠山泥——它是无锡惠山特产的一种黑泥,干而不裂,非常适合捏制泥塑。作品“大阿福”便是最著名的代表了。所以,闲暇之际,我以前来拜访一下这座著名的惠山古镇,亲身体验一下捏泥塑的乐趣。
我来到惠山古镇的一家泥塑馆,里面陈列着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大阿福”。各各做工精致,我沿着走廊,一路欣赏,一路走到了泥塑教室,开始了我的\'泥塑之旅。
由于我是初学者,老师便在制作之前为我进行了一番仔细的讲解与演示,之后,便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跃跃欲试。
领到泥块的我先把它均匀分成两块——一块用来捏制泥塑,而另一块却有大用途。我把分好的泥块置于掌心来回揉搓,把它搓成了一个标准的球状,然后将它放入一个用石头雕刻出来的模具中央,慢慢将泥球压平,使泥球与模具充分接触,再将它放置在一边。接着,我拿来另一块泥,将它放在桌面上来回滚动,搓成一个圆柱状的泥块。然后,我用自己的两只手掌,像木板一样挤压泥块。于是,它从圆滚滚的柱体变成了一个方方正正、有棱有角的长方体。你可别小看它,接下来,它可就有大作用了。
放入模具的\"泥块也该取出来了,而怎么取是关键。你一定会认为是用手将泥一点点地从模具的边缘抠出来,那可就错了,因为那柔软的黑泥经受不住这样“残酷而漫长”的折磨,非常容易变形,我们就前功尽弃了。那么现在,就让另一块有棱有角的长方体泥块出场吧!
方法很简单,一只手将模具竖着拿在手中,另一只手拿着泥块,让其一端粘在模具中的黑泥上,就像盖印章一样“啪”地盖在上面,然后向外用力,将磨具中的黑泥拉出来。就这样,两块黑泥利用自身的黏力被拉了出来,又一个“大阿福”诞生了!
对待刚诞生的“大阿福”我们还需十分小心,最后的工作便是将它平置于桌面风干。几分钟后,一个“大阿福”便出炉了!当然,这时候你还可以为它穿上美丽的衣裳——据自己的喜好为它涂上鲜艳的颜色。
我叫庄澍阳,是一个爱运动的小女孩。今年八岁了,上三年级。要想了解我,请往下看。
我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高鼻梁,嘴嘛,大人都说是樱桃小嘴,我想管他大小呢,还是我的眼睛重要,因为我最喜欢看书了。我的眼睛水灵灵的很好看,他是我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他,我可没少下功夫,比如说,在看书时我既注意眼睛离书的距离又注意及时休息。还有我的头发,乌黑乌黑的,像黑黑的云一样。妈妈说:咱们一家头发真是一样呀,你是黑头发,我是黑头发,你爸爸还是。真是一家人呀。我的头发简直跟眼珠一样,黑黝黝的。爸爸妈妈都说:你的头发真好呀。我的头发不仅黑而且很硬,像我的性格一样爽直。我很好辨认,只要看到大眼睛黑头发的就是我。记好了,别找错啊。
我是一个爱交朋友的人。记得在一年级,魏同学掉了一块橡皮,我帮他捡起来,从此,他就把我当成了朋友。怎么样,我是不是爱交朋友呢?
我叫庄澍阳,是一个爱运动的小女孩。今年八岁了,上三年级。要想了解我,请往下看。
我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高鼻梁,嘴嘛,大人都说是樱桃小嘴,我想管他大小呢,还是我的眼睛重要,因为我最喜欢看书了。我的眼睛水灵灵的很好看,他是我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他,我可没少下功夫,比如说,在看书时我既注意眼睛离书的距离又注意及时休息。还有我的头发,乌黑乌黑的,像黑黑的云一样。妈妈说:咱们一家头发真是一样呀,你是黑头发,我是黑头发,你爸爸还是。真是一家人呀。我的头发简直跟眼珠一样,黑黝黝的。爸爸妈妈都说:你的头发真好呀。我的头发不仅黑而且很硬,像我的性格一样爽直。我很好辨认,只要看到大眼睛黑头发的就是我。记好了,别找错啊。
我是一个爱交朋友的人。记得在一年级,魏同学掉了一块橡皮,我帮他捡起来,从此,他就把我当成了朋友。怎么样,我是不是爱交朋友呢?
鼎湖湾风景区,属国家2A级旅游区(点),位于灵宝市西阎乡文东村北 600米处,北濒黄河,东西长约3600米,南北宽约1800米,总面积约1万亩。原为大面积荷塘, 1960年前后,因三门峡大坝拦洪致使荷塘被毁。在此后的十多年间,地下泉涌,土肥水丰,草木丛生,芦兰疯长,蛙鸣鱼跃,鸟语花香,形成了鱼网环绕、苇路纵横、荷香婷婷、蒹葭苍苍的梦中绿园。
如今,万亩湖面上,千万只燕子飞来绕去,和苇中的白鹭、天鹅、鱼鹰、野鸭等各种水鸟组成了珍禽集体舞,而水上芦苇、马兰、荷花等绿色植被在黄河风的吹拂下,波浪起伏,水、草、鸟布景天然,形、声、色赏心悦目,游人荡舟其间,完全会被满目苍翠中充盈的灵光宝气、紫气祥云所陶醉。
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鼎湖流水清且闲”的诗句。明代诗人彭刚则写下“鼎湖烟树接孤城”的诗篇;唐代诗人姚合在此写下《题河上亭》“亭亭河上亭,鱼踯水禽鸣。九曲何时尽,千峰今日清。晨光秋更远,暑气夏常轻。杯里移墙影,琴中有浪声。岸沙连砌静,渔火入窗明。来此多沉醉,神高无宿醒”。
我与泥塑学校每周四的泥塑活动课,无疑是培养同学们兴趣爱好比较好的方式。一下子就使我深深地爱上泥塑,成为我无法割舍的喜好。
终于迎来泥塑艺术活动了!我迈着喜悦的步伐踏进了万分憧憬的泥塑教室。
教我们泥塑的老爷爷等我们坐好,就娓娓道来:“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工艺品中,泥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泥巴为原料,用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是中国民间工艺品的奇葩,很吸引众人的目光……”终于,让我们开始自己动手做了。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包装好的陶泥,看着这块诱人的陶泥,不禁有几分兴奋。我站起来模仿着老爷爷刚才教的操作步骤,先用手把陶泥揉软,搓成萝卜般粗细的泥条,然后分成两截备用;下面就正式开始制作成型了:预备“唐僧”造型模具(分为两半),用泥条分别填满两半模具,注意这时要用力压实,否则做出来的产品会出现裂纹,而且作品可能变形。下一步,用水沾湿泥条,粘在两半模具边缘,这样整个模具就粘合成了完整的一体。最后,还要在填满泥的模具底部做一个圆形泥饼做为底座,用木筷刮去多余的泥屑,让填满陶泥的模具晾一会儿,小心拆去两半模具,一个“唐僧”泥塑作品就大功告成了!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呀!
“看着容易做起来难”,还真应了这句俗语。我的动作显得比较笨拙,刚开始做出来的作品不成型,老是开裂,我没有灰心,尝试了几次,终于成功了,心里陡然升起一种自豪感,这种体验真是很快乐!
不知不觉间,半小时过去了,一件精致的泥塑艺术品在我手中诞生了!望着慈祥和蔼的“唐僧”泥塑品,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面容英俊手捻着佛珠的唐僧,正冲我微笑着,似乎在说:“你真棒!”
老爷爷见了,夸道:“嗯,好!不错嘛!继续加油哦!”
我小心翼翼地捧着这个“伟大”的作品,慢慢地把它放好,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动脑能力,更让我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十一假期,我们全家去郊游,沿着振兴路一直往东,我们来到了沭河公园的北端。从新建的大桥旁边下到河岸,看到远处的小沙丘,杨柳依依,树影婆娑,像美丽的少女摇曳生姿。那可有我的一份功劳,去年的植树节我和同学们一起来义务植树,其中的一棵柳树就是我亲手种下的。
沿着河岸一路前行,眼前是波光粼粼的河面,两岸郁郁葱葱的植被,沭河公园再不是妈妈口中荒凉的景象。看,前面是“长波望月”,它是一座高达8米的巨型雕塑,蜿蜒的沭河水,长波浩瀚如烟,中央一弯新月,形似宝莲船,采用了绿化、广场、雕塑相呼应的手法,将人文、自然、与现代艺术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继续往前走,只见假山怪石林立,松柏花木错落有致,仿佛走进了诗境,走进了画里。公园的北面有一大片栗子林,游人们常常在这里避暑纳凉,在树下休息、野餐、打牌。秋天的时候,树上挂满了小刺猬一样的毛栗子。每当这时候我站在树下仰望,总是想起那只吃不到葡萄的小狐狸,想象着剥开一层层的栗子皮,露出鲜嫩的果肉,咬到嘴里甜滋滋的味道让人无限回味。
一路走来,我看到了鲤鱼跳龙门的橡皮坝、钟楼,还有篮球场、门球玚、游乐场以及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等等供游人休闲健身的设施。我最喜欢在岸边的沙滩上玩耍,挽起裤管光着脚走着,细细柔软地沙粒被阳光晒得热乎乎地,硌着脚掌麻麻地酸酸地,舒服极了。还可以在浅水边捉小鱼、捡田螺、拾贝壳、打水漂,这可是住在城市里的孩子享受不到的乐趣。
及至公园南端,写着游人止步的标识,原来前方正在施工,河面上架起了高高的桥墩,应该是准备建一座新的高架桥。等到明年再来看时,沭河一定会更加漂亮。美丽的家乡,中国梦,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日新月异,更加美好,美丽中国幸福起航。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没错,它就是花生。
花生,摸起来凹凸不平,外壳粗糙。它因为品种不同,大小也有所不同,有的有小拇指那么大;有的有大拇指那么大;有的甚至有两个大拇指大呢。把它的“屋子”给“翘开”,撕开“红帐子”,里面就住着一个“白胖子”,“白胖子”也就是它的果实。
花生生长在地里,把种子种在土里,一般需要5到15天,才发芽;从幼苗期到开花期,一般要20到35天,花生的花与黄瓜,南瓜一样都是黄色的,就是小了一点,躲在嫩绿的叶子后面,小黄花娃娃喜欢跟你玩捉迷藏,你也会很容易找到它;接着从开花期到结荚期,一般要20到40天;最后成熟。
花生不但种起来方便,好吃美味,而且还有许多好处:它可以榨油,可以做成许多美食,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就像我,家里妈妈买了一箱生花生,常常用烤箱来烤来吃。我和弟弟常常用不到10分钟,就能吃掉约400克的花生,美味极了!
花生有一样品质最可贵:它的果实长在地里,不像苹果、石榴那样,把嫩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看就生爱慕之心。花生的果实生长在土地妈妈的怀抱中,它有没有成熟,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花生熟了,也无声无息,默默无闻,不急于表露。
我们应该学习花生这种不计较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落花生》中的这句话使我印象深刻,印在了我的心上,永远也抹不去。你呢?
吴川是一个泥塑多的地方。
梅菉泥塑起源于瓦窑村。瓦窑村始于唐朝(公元618年),开基祖姓廖,从佛山石湾迁徙而来,佛山石湾精湛的陶瓷工艺从此也传入吴川。唐朝中期,有一年元宵,有个陶工随手用陶泥捏起一座小型泥塑玩,想不到竟吸引了不少观众,后来别的陶工也来凑热闹。这就无形中成了元宵泥塑展览。从此,泥塑这一民间艺术断断续续经历了唐、宋、元三个朝代。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皇帝派遣官吏四出挑选美女进宫寻欢作乐,民间百姓对此无不怨声载道。于是,梅菉头村的群众便乘闹元宵之机,特地造了一套丑化皇帝与皇后的泥塑。其特点是:人像的眼大、肚大、脚大、乳大、耳大。果然触动了官府衙门,竟派遣大批衙差,声言要抄斩全村百姓。后来,炮制这套泥塑的为首者便出灭辨解道:“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份,脚大乾坤,乳大养子民,耳大听民音,这为何不妥?”这帮趋炎附势的官兵听了无言可答,只好罢休。此后,当地群众对“造泥塑”、“看泥塑”、“评泥塑”的兴趣更浓,热情更高。这便成了当地居民闹元宵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岁月的流逝,“泥塑”作品的题材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原先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辟地”、“女祸炼石补天”,“嫦娥奔月”、“哪咤闹海”、“八仙过海”或取材于历史戏曲的“三顾茅庐”、“七郎打擂”、“平贵别窑”等,进而发展到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金杯献给祖国”、“军威震敌胆”、“向四化进军”等多样化题材。
若从“泥塑”制作工艺来看,逐步也不断有新的发展。过去,老是用稻草竹篾绑“树杆”作“泥塑”支架,如今已被“铁线扎钢筋”所取代了。有的群众还别出心裁地搞“活泥塑”,只要来人轻轻按一下机关,小舞台上的“书生”就可吹箫弹琴,又可启步运行;“公主”既可眉来眼去,又可翩翩起舞;何去何从也跟着拧起罗伞,确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的“胖娃娃”塑像还神气活现地当着观众的面“嘶嘶嘶”地拉起“小便”来。原来,这些巧夺天工的“泥塑”已被制作者搞成“电动化”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