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同样的风景,两个人同样再现了一条河和一片原始森林,描述出来的画面却截然不同,为什么?因为他们在再现同一客观世界的时候,要表达的主观感情不同,带着截然不同的主观倾向:甲要表达的是一种喜悦、赞美、喜爱的思想感情——因此他要从画面中的事物生成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内心感受中寻找最美的感受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在描绘河水、森林时,是带着美化的主观倾向来描绘的,因此画面充满生机、美丽动人。而乙正好相反,他要表达的是一种压抑、悲伤、凄苦的思想感情,因此他要描绘那些事物带给自己的痛苦、压抑、凄婉的感受,因此他在描绘河水、森林时,是带着丑化的主观倾向来刻画的,因此画面灰暗、苍凉、沉重。
面对这样一片美丽的景象,在作者的笔下,文字再现的风光,是否都是旖旎的景致呢?很多人都认为,那是一定的,其实不然。
简述原文有关内容。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描述内容,要尊重客观事实,与客观世界保持一致,给读者以真实的感受,能感染读者,即便是虚构也要符合艺术真实的要求。(客观上能发生);同时在再现客观世界的时候,要突出作者的主观倾向,让读者明确自己要表达的思想。离开客观的主观表达是表白,空虚无力;离开主观倾向的客观再现,是没有灵魂的文字,是文字中的行尸走肉,不属于文章,更与好文章无缘。
写景物的作文,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表达人的一种情感。关键在于处理好“景”与“情”的关系。景与情贵在溶合,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才能达到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境界。在方法上,可多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景物带有人的特点,让写实与想象完美结合在一起。一篇优美的文章只有渗透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中心,准确地抒发作者的情怀,使读者也能从课文美的文字中真切到景美物美,以及作者对景物的喜爱。
总的来说,写好景物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根据所写景物的特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景物描写方法,写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平时要多观察、多练习,把你所看到的最美的景色写出来,让写景,就是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自然景物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气氛,突出中心,抒发感情。
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观)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