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知晓他,是从他的那本《伊斯坦布尔假期》开始,那时自己年少,尚未燃起环游世界的“野心”,但彼时已经对世界上,诸多拥有异样美感名字的城市印象深刻,例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雷克雅未克、布宜诺斯艾利斯、伊斯坦布尔,等等。因此,当时读马克·李维的《伊斯坦布尔假期》,其实也是怀揣着一种想要领略异域风情的心思吧。
然而,正而八经地读完他的这本书,却是在2016年。人的拖延,有时真的相当讨厌,当然,没能成功克服这种拖延习惯的自己,也并不值得赞扬吧。
而后,隔年读完了他在国内读书市场上相当火爆的著作——《偷影子的人》。彼时,对于马克·李维的印象,大抵概括下来,就是“他是一个非常善于讲故事的人。”
而今,读完第三部由他所著的小说——《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却又对他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其实起初,我个人对于马克·李维的感官并不是非常强烈,也从未想过要系统阅读他的所有著作。何况市面上的图书很多,可供选择得,就更多了。而一个人的空闲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各色娱乐相当丰富的年代,比起读书而言,我想更多的人可能会选择影视剧、游戏、短视频,等等五花八门的娱乐方式来消磨时间。
而最终,自己会选择购买并阅读他的这本《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大概纯粹只是因为这个书名吧。
最近一两年来,自己过得不好,谈不上不顺,只是觉得生活中充满了“负能量”,仅仅用“丧”这个字或许已经无法涵盖全部。那种感受,大抵有些像是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明明独自一人时悲伤难过,以泪洗面,但在工作和生活中,在他人面前时,却又要表现得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可实际上,他人并不会真的在意你的感受,这种戴着面具和镣铐跳舞,却无人欣赏的场面,总让自己觉得,自己真TM像个傻X啊。
往往越是身处于此种境况时,人越会容易思考和怀疑人生,比如说:我是谁?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幸福究竟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快乐?等等。
而我,也不外如是。
且通常,这种自我反思和发问,都是没有结果的。更何况,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一样,三观不一样,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感官也不一样,就更难以得到一个可以通用的结论。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前些年央视新闻采访中的一个片段,记者在马路上采访一位大爷,问他说:“你幸福吗?”大爷的回答,让很多人忍不住捧腹大笑,他回答说:“我不姓福,我姓曾。”
所以你看,其实一个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定义,对于幸福的感受和理解,往往还同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获得的满足程度有关联。
不少人默认的一种规定俗称的结论,大抵就是,物质生活不够丰盛,且精神需求较少的人,通常会过得更加幸福快乐。而物质生活相当丰富,精神需求更多的人,反而过得不够快乐。
当然这只是一种默认的说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就像我,物质生活不够丰盛,精神需求却极多,用开玩笑的语调来说的话,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了。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知道作为一个法国作家,他对于幸福有着一种怎样的认知和定义,于是便有了这场阅读。
起初以为这是一段形同《伊斯坦布尔假期》的小说,因为米利和乔这两个人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调香师阿丽斯和她那脾气古怪的邻居戴德利。
但故事读到一半时,却觉得它更像是一部公路风格的小说,因为几乎所有的情节展开,都同那辆奥兹莫比尔敞篷老爷车,还有那一段段横贯美国的公路相关联。从一座城市抵达另一座城市,从一个州横跨到另一个州,越过山川河流,只为了追逐那一个不太明确的未来,这样的阿加莎,不得不说,充满了一种别样的魅力。
这是同《伊斯坦布尔假期》中的阿丽斯完全不同的魅力,如果说阿丽斯的伊斯坦布尔之旅,更像是一段追寻过往和爱情的探寻之旅,那么这部作品中阿加莎的横跨美国之旅,更像是去赴一场岁月洗尽之后的约定,有些茫然,但却坚定不移且充满力量。
而且书中讲述到了不少关于美国早年的历史,让比较熟悉历史的读者,更有一种深刻的代入感,觉得这是一场曾证实发生过的故事,而我们不过是在见证着它的再一次讲述。
作品中阿加莎,以及她曾经的伙伴们为了独立和平权所做的斗争,能够让人领略到曾经美国的黑人解放运动以及女权运动的些许片段,也正是因为曾经有着那么多人前赴后继的努力,才有了后来更好的美国。而这些虚拟人物于历史中的穿梭和展现,无疑也代表着身为作者的些许观念和立场。一位作者,是很难完全在他的著作中保持中立的,且马克·李维的这种偏向,更让人感觉到他这个“幕后推手”,即鲜活又生动。
或许,即便身处于不同的文化和成长环境中,人们对于幸福和快乐的追求也是殊途同归的吧。
虽然马克·李维没有在作品中明说,但不管是原谅了汤姆·布雷德利,并愿意和他相伴终老的阿加莎(或者该说是汉娜),还是终于认清自己对于友人所持有怎样情感和心绪的米利和乔,都无疑是在无声述说着“幸福的另一种含义”——那就是,能够认清自己和自己的内心,并能够勇敢追求心中所爱。
也许其他读者会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我觉得该是如此吧。
这种唯爱至上的理念,无疑充满着一种法国式的浪漫气息。而中国式的爱情和浪漫,则要显得含蓄得多。
幸福可以是稳定无波澜的工作和生活,可以是体面的生活,不那么深爱却也不那么讨厌的情人,还可以是彼此相恋相守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更可以是无所顾忌的对于所爱之人和未来精彩生活的热切追求。
幸福,它有着无数种定义,马克·李维说了它的另一种含义,那你呢?
有没有属于你自己的含义?
老实说,其实从马克·李维这里,我依然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可我却并不讨厌他给出的这种解答。
这本书读到一大半的时候,因为实在忍受不了工作上的繁琐冗杂,承受不了家庭中的沉默不语,还有自己日渐深沉的抑郁癫狂。所以独自一人跑出国去潜水度假,放空自己,什么都不想,只是纯粹旅行着,看看当地人的生活。再回来时,之前的那种心绪不宁已经平静了很多,至少,不再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而回来后,才读完了这本书剩下的一小半。起初拿起这本书,是想从马克·李维这里找一个答案,而今我知道,自己同书中的米利一样,或许只是少了些时间,少了些机缘吧。而距离自己想要的那个正解,中间所隔,也不过只是些岁月变迁和时间沉淀吧。
莫名想到了扉页背面上,保尔·艾吕雅说的那句话,我觉得拿来作为这篇文字的结束挺好。
“世间并无任何偶然,所有相遇早已注定。”
也许,你想要的,其实已经遇见过,只是先前尚未认清自己的内心而已。
我对你最多的印象不是那个曾经文静腼腆的你,而是剪着短短碎发,到国外时被别人询问性别,打扮奇特而另类,既是乖乖女又可以与老师抗衡的你,在我面前完全是个疯丫头的你。
妈妈说,你对我的影响力真的很大,让我从那个害羞内向的.小女生变得活泼开朗了很多。是性格上的互补吧。你真的可以把自己当成男孩子一样,却又保留许多女性情感上独特的细腻温柔。
你的思想比一般同龄人深刻很多,因为受你的影响,我也开始用更多的思考方式思考问题。
也许,你是我的另一面吧。
与你的相处让我发现了自己害羞内向性格的包裹之下可以被激发出来的活泼一面,看着你大声而放肆地笑着,大大咧咧,对待事情却认真负责的样子,我也渐渐有所改变,可以像你一样毫不拘束地快乐着。
我记得,是你把还不会游泳的我拽着拖离池子边缘,是你把抓着金属栏杆的我硬按进水里。
我记得,是你讲那些令我心慌的事情给只有二年级的我听,看着我被你吓得脸色苍白之后又一本正经地道歉。
我记得,是你写了长长的信给我,还配了音乐,让我特别的感动。
而之后的我,学会了游泳还经常和你比赛,再也不会被你所说的事情吓得心慌,常常和你用手写的书信交流,笔下的文字之间,是深厚的友情。
我改变了许多,却依然和你截然不同,我依然是我,不必做到和你一样,却活泼了许多,超越了原来的自己。
那我也会是你的另一面吗?
听你说,认识我之前,你是个文文静静秀秀气气的小姑娘,和现在男性化的你完全不一样。
我们彼此都做出了改变,而这种改变是好的改变,是超越了自我的改变,对吧?
你说过,我早已在你心中有不可缺少的位置。
你说过,要和我做永远的好朋友。
你说过,我们是永远的好姐妹。
我也一样。
你是我的另一面,就像魔镜一样,释放那个开朗活泼的我。
那其实算不上我的家乡,那只是我幼年生长的地方。但她比任何一个地方都令我留恋。偏僻的山村,广大的麦田,深深地苇荡构成了我童年的背景。
早晨和孩子们是一起降临到苇塘里的,在清晨的雾里,总能看见一些小小的身影在苇子里转来钻去。早饭是从来不用吃的,野果是遍地可见的零食,只要稍稍一扫便可以收获一大捧各色的野味。坐在渔船边上,听着渔家的长调,手指打着节拍,呼吸着带有咸腥味的空气,日光照不进苇子的深处,在密密的苇叶间却可以看见湛蓝色的天空。新生的苇芽一天一副模样,不几日就长得一人多高。待到整片苇塘里都是新生的芦苇时,苇塘外的鱼塘就开始捕鱼了,有经验的渔民们带着最好的.鹭鸶,驾着自家的船来到河上,口中轻轻发出吆喝的声音,用脚轻轻踏着水面,踩出不同的节奏,于是鹭鸶就随着节奏下水捕鱼。好的猎手能给鹭鸶扎出恰好松紧的“绑脖”让鹭鸶既不会窒息,也不至于把捉到的鱼吞进腹中。初夏的日子就可以挖芦根了,鲜嫩的芦根是乳白色的,柔软而有弹性。每天打过猪草的闲余时间还可以到苇荡的中心去,采上几捧莲叶,回家蒸荷叶粥喝,在夏天也不失为一种美味。等到母鱼的肚子大了,就到了采莲蓬的时候,早开的荷花已结出硕大的莲蓬。靠着日光和鱼肥的滋养,那些莲子无不饱满香甜,每个孩子可以分得几十棵莲蓬,但是家中却不许我们摘绝了其中的莲蓬,每每要留下许多给来年生长。苇塘边有高大的桑树,可以采集桑葚,每个人都吃得嘴唇紫黑紫黑的。
午后的时光是用来挥霍的,折了苇管和柳枝可以做成苇哨和柳笛;在浅泥滩里可以挖到螃蟹和蛤喇,有时运气好还可以找到水鸟的卵;水丛里的草极有韧性,手巧一些的就可以变成篮子、蚂蚱、小猫小狗,在船上打瞌睡的也不在少数。蝉鸣声声,微风吹在脸颊上,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
在黄昏时,远远地就看见炊烟升起,看门的黄狗因为主人的回来撒着欢的跳着、叫着,水牛慢悠悠地一边往家走一边反刍,许多妇女站在自家院门前喊着孩子们的乳名回家吃饭了。于是“哄”的一声,聚在树下的孩子们散开了,赶集的人悠哉地骑着驴子回来了,铃铛叮叮当当的乱响……
可是终于都是过去了,我坐上了离开为苇塘的小船,就这样离我的童年渐行渐远。即使如此,我却依然时时想起那片苇塘想起那野性的年轻的鸬鹚,想那阳光下甩着尾巴的青色鲤鱼,想那密密匝匝的苇子。
在这里固然有现代繁华,可在那里,在另一方天地,有我的无尽幸福和快乐。
对于我这个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那片草地和上方的蓝天,便是我最熟悉的天堂。每当夏季,最享受的一件事便是和爷爷面对面坐在草坪上的大树下,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在我们的脸上投下一片阴影。抬头看看白云,柔柔的,心里也跟吃了棉花糖般甜甜的;抬头看看天空,蓝蓝的,心里也跟清洗过一般干净。
爷爷很喜欢蓝蓝的天空,每次坐在树下,却只能看见一半天空,而我坐的地方却能看见爷爷的那半边天空。每每眺望蓝天,细密的鱼尾纹布在他的眼角,目光却十分安宁。爷爷为了保护这片淡蓝色的梦想,一直在坚持着捡拾草坪上的垃圾。在外人看来,这两者之间毫无联系,但只有我明白爷爷一直这么坚持的意义——他不想让这些肮脏、不堪的垃圾毁了这淡淡的美丽。
后来,爷爷……病逝了。他就那么安静地躺在草坪上,嘴角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容。身边的树上早已光秃秃,一片落叶瑟缩的打着旋儿落下,渐渐融进了土中。我呆呆的看着他,咬着手指,没有泪水,没有叹息,只是愣愣的站着。
那天的夜里,在星空的辉映下,面朝天空,我开始思索我自己的梦想。
也许是因为那时的我还小,望着宁静的夜空深沉了一整晚也思索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便光着脚丫,小心翼翼地踩着柔柔的小草走回了家。
再后来,我们搬进了城市的中心,那里繁华美丽,却没有一丝朴素,那么妖娆。灯红酒绿使我们远离了那一半天空,城市里的喧嚣将我与那一片天空的最后一丝思念无情斩断。站在天台,城市里的繁华景象一下子全都落在眼里——其实我也很少再记起那个幼时美好的天堂。
直到一年后清明节扫墓,一家人又来到了那里,眸光里再次看到了宁静的天空,泪光里再次看到了淡淡的美丽。那蓝色里仿佛夹杂着一丝空旷的寂寥和肃穆。只是谁的另一半天空?你在为谁哭泣?
我多想大喊,不要哭泣,你还有我!
那一天,一个女孩在大树下暗暗许诺,要守护这一片天空。
之后每到假期和周末,草坪上,总会多了一个忙碌的身影,长长的头发被风轻轻撩起,静静地走着,拾起地上的`垃圾。她只知道,这片天空,是她的另一半天空,至少存于她心中,所以她的梦想,便是守望这一半天空。在那以后,这另一半的天空就是她的依伴。
有多少心愿,随着成长渐渐淡忘亦更深刻,但那最纯洁、单纯的本质东西,我们还是要守护好。因为,如果连自己也遗忘了最初的心悸和梦想,又怎能找到梦想的彼岸呢?如若遗忘,曾飞起的梦想都会化为浩瀚宇宙里小小的尘埃,彼此遗落,找不到归属,看不见内心。
至少,我要守望我的另一半天空。
当我的另一半天空不再蓝,飞起的梦想都化为尘埃……但阳光,依旧还是拨开了云朵,照亮了,被秋风吹过的生活……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