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读书应如陶渊明先生所说“不求甚解”。在读书时不应在字词上过分细究,领会文章大意,大的轮廓就行。尤其是在读课外书籍时,更应如此。
《魏略》中曾记载,诸葛亮曾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三人一同游学,其他三人读书务于精熟,追求把一本书吃得透彻,而诸葛亮看书则“观其大略”领会书中大意,不去追究细枝末节。一天诸葛亮对其他三人说,倘若他们入仕,那么此三人最高的职位便是刺史郡守。后来历史也告诉我们,诸葛亮官至蜀汉丞相,而此三人最后只任郡守这一级的官职。可见,诸葛亮这种提纲挈领式领会精神实质和要点的“观其大略”读书方法要比“咬文嚼字”这种方法更高明。
诺贝尔物理奖学金获得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许多物理问题的解答往往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对于那些课外书籍,尤其是自己专业之外的书籍,不可能永远不接触,知识是贯通的,只专攻于自己的专业便想达到新的境界几乎不可能。很多历史上的名人,他们学位的标签不只是属于自己专业的。例如著名的达芬奇,多数人可能对他认识只限于“画鸡蛋”,知道他是一位有名的画家。但事实上他的涉猎非常广泛,在除绘画之外的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天文学等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由此可见,想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走的更远便不能只学自己专业上的知识。
但是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更何况隔行如隔山。一个人不可能将大部分精力花费在研究自己不擅长的专业上。倘若用“咬文嚼字”的方式攻克这些,即使你天赋异禀,这对于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显然是巨大的考验。此时“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便发挥出其优势。快速的领会文章大意,搜寻到与自身专业有联系的知识,这有助于开拓知识领域,激发创造性和散发性思维。对自身专业的研究实在是百利而无害。
如此一来,在小细节上或者部分上的“不求甚解”实际上对于整体来说便是“求甚解”。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读教科书以外的书籍或者获取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时,应做到“不求甚解”。
深黄色山峦淡出画面,随着雄健的音乐响起,山峦几经形体变化,最终如一锤定音一样在画面上定格,现出“宇宙与人”四个大字,这个科教片如同一幅风光油画般映入眼帘,充满一种别样的诗情画意,使人身临其境般地感受着宇宙及人类自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影片通过电脑特技,深入浅出地向我们介绍宇宙和人类:我们的宇宙是一个聪明绝顶的物质“大作坊”,它最值得骄傲的作品是人类:月亮使地球旋转速度减慢,由每天的12小时变成了24小时,给地球以稳定,给我们以睡眠;氧气是最活跃的气体,使人产生能量……
宇宙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的生存空间,这是到目前为止在其他星球所没有发现。
既然宇宙赐予人类这么难得的生存条件,人类就没有理由不珍爱我们美丽的生命,热爱我们美好的生活,以回报宇宙的博大和慈爱。
《宇宙与人》在启迪我们的心智的同时,也濡染着我们的心灵。人类只有用宇宙赐予的这些宝藏来改造宇宙和自然,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这是《宇宙与人》给我的最大感受,珍爱生命,珍惜自然,我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多制作出一些这样既具有完美艺术形式又能启迪人的心智,净化人灵魂的好片、大片。
“工匠”只是一位小小的工人,只是一位普通的公民,可我们谁曾想到工匠工作的艰辛,工匠的精神。
在《我为祖国点赞》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叫《工匠礼赞》,读了这篇文章,我内心深受感动。
在这篇文章中,工匠是为了印刷的创新,冥思苦想的毕昇,是修筑万里长城的工人,是景德镇精益求精,烧制出中国名牌——china的瓷工是不辞辛劳,探寻矿藏的李四光,是倾情奉献,生死以忘的邓稼先……
正是因为这些工匠,使我们的祖国渐渐挺起了腰,露出了笑容,正是因为这些工匠,使我们的祖国渐渐强大起来,正是因为这些工匠,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快捷。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工匠:在岗位上挥洒热血,付出青春的老师,他们在学校含辛茹苦的教育自己的学生,传授他们知识,直到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用在自己的学生上为止。在马路上顶着烈日,冒着大雨清扫垃圾的环卫工人,他们为了整个城市的整洁,无论春夏秋冬,狂风暴雨,他们都在街上默默地扫着,扫着……他们都是祖国培育出来的工匠,都是令人赞美、夸奖的人。
啊!工匠,如果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你们推动了祖国了先进的技术。啊!工匠我为你点赞!啊!祖国,我为你点赞!
众所周知,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为很多国家代工、出口,提起“中国制造”,华夏子民都洋溢着自豪感,但喜中有忧的是,虽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却大而不强,人均工业增加值不及制造业强国美日德的1/3,且总体技术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弱等。《战略策·秦策五》曰:“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意愈做事愈接近成功愈难。
因此,要想成为让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我们就要退去浮躁,做精做细,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践行绿色企业、追求制造业文化氛围,让中国的制造业做大做强。 精益求精做好制造业先要以提升技术,加大创新力度为基础。德国企业对技术工作通常都很客气 ,需要他们的时候 ,还要看人家高不高兴,乐不乐意干!在德国,很多父母也支持自己孩子长大后做一句技工,掌握一手绝活。可见,要想加大技术创新,需先从制度进行完善,尊重技术工人,培养技术人才,迸发创新活力。
精益求精做好制造业,还要让绿色制造深入人心。现下,我国很多老式企业还没有转型,污染严重,如北上广很多地区的雾霾,很大部分原因就是这些落后的产能企业没有被淘汰,同时一些环保部门对这些企业监管力度弱,处罚力度轻等原因,使得这些企业“死猪不怕开水烫”,对环境的污染听之任之。
为此,为了使我国制造业由大国迈向强国,更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鼓励绿色制造,投入资金,减税等利好政策支持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转化落后产能;同时各相关环保部门也应加大监管 ,对偷排漏排等产业要进行顶格处罚,绝不姑息,让不法企业无利可图。此外,市民也可以利用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举报违法企业,为绿色制造贡献一份绵力。
精益求精做好制造业,更要让文化氛围净化人心。德国人在丢了一件东西时候,会在固定的区划上一个个小方格,然后仔细的找,这不仅反映了德国人严谨的性格,更反映了德国人的民族性格和严谨的精神态度。当下,有一些创业者、企业家为了赚快钱,赚大钱,从而急功近利,制造泡沫经济,造成各个企业百花齐放却又昙花一现的现象。为此,这就需要政府在制度和政审安排中最大限度减少一夜暴富的诱惑和投机陉的机会,形成建设制造强国的有效激励机制和崇尚制造业的社会氛围,培养企业的匠心精神,从为钱而奋斗转变为梦想而奋斗。
曾经,我们因“中国制造”而自豪,未来,我们更要为“中国智造”,“中国匠造”而努力,而自豪。我相信,只要我们对技艺的提升和创新持之以恒,对绿色制造的理念正确引导,更让文化制造的理念深入人心,始终为大国命脉而战,相信用“中国智造”、“中国匠造”助力制造业,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不再遥远!
作为2004年的科教大片,很多人应该都看过《宇宙与人》,因为当时似乎是作为破除伪科学的任务来进行的,基本所有单位和学校都会组织大家观看。我看过两遍,父母单位组织时看过,学校组织时又看了一遍。
也许大家一直对科教片从来就没有什么好感,但《宇宙与人》确实让我耳目一新。一方面因为影片运用了大量三维动画(长达45分钟,把宇宙和很多抽象的概念形象地展现出来;在15分钟内的真实画面中,编导也煞费苦心,选用了许多色彩艳丽的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而且大多采用快镜头的拍摄方法,与三维动画相结合,让人从宇宙的角度看待岁月的流逝、空间的转移,给人一种时空感、沧桑感。
另一方面,影片中也饱含了作者自己的情感表达,处处体现着一种宇宙与人的关系,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宇宙孕育了地球,地球孕育了人类。在宇宙中,像地球这样刚好具备产生生命所有条件的星球是十分稀少的,至今能确切肯定的也只有地球。而在地球上数以万计的生命中,又只有人类进化出了智能。经过了几十亿年的发展变化,现在的地球正处于最稳定的运转时期,是最适合居住的:大气层挡住了有害的射线,让温暖的阳光抚摸大地;月亮经过长期的公转,减慢了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每天都有24个小时,正如影片中所说“月亮给了我们足够做美梦的时间”。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舒适、祥和的时期。作为智能生物,人类是伟大的;生活在地球上,人类是幸运的。
还记得这样一组画面:当影片快要结束时,所有的生物,从原始到现代,按时间渐次出现在一级一级的阶梯上。阶梯不断旋转,镜头不断升高,在音乐缓缓达到高潮时,人出现在了阶梯最宽的顶层,傲首生灵,眺望前方。顿时让人感到一种心潮的激昂、热血的沸腾,这是一种人类的自豪、生命的骄傲。这种感觉并不是人类随意主宰地球的权利,而是珍惜生命、爱护地球的责任与使命。“more power, more responsibilities”,这也是作者想要通过影片告诉我们的。
其实,科教片、记录片可以算是很好的电影题材,虽然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令人窒息的绚丽特效,但其内容的丰富是无可比拟的。近年来的题材如《故宫》、《圆明园》等,无不以自己磅礴厚重的历史底蕴征服观众,看似缓慢的节奏和娓娓道来,却带领我们在宏伟的时空中穿梭。
也许《宇宙与人》的创作初衷并不是与伪科学作战,仅仅是作者自己的创作流露。但特定的时期赋予了它这个意义,正如影片播放前加上了一个宣传破除封建迷信的短片一样,但也一定程度上为历来就缺乏商业宣传和炒作的科教类电影推波助澜了一把。无论如何,《宇宙与人》还是值得一看的:人因为宇宙而生存繁衍,宇宙因为人而更加精彩。
字字珠玑,串起一句句经典;篇篇精彩,汇成巨大的海洋。这里摆渡不须桨,这里故事似星辰,这里是我的乐园——书的海洋。
我无意中闯入,便再也不舍离去,缘份好似天注定一般。那时的我还是个扎着蝴蝶结的小丫头,拿起的第一本书便是鼎鼎大名的《水浒传》,我从此便再也没有放下,一百零八个人物, 一百零八种经历, 一百零八种生活态度。他们的豪气义薄云天,他们的故事为我展开了一幅宋朝的生活画卷,我学到了重义、正直、无所畏惧。我没有金圣叹先生那么高深的思想,从林冲草料场下雪的“紧”字体味到气氛的紧迫,也无法从景阳冈山神庙“落破”读出人迹的罕至,我一直把书当成是我的好友,“好读书,不求甚解”是我欣赏的读书态度。
我当然无法与如野鹤般闲逸的五柳先生相比,淘到一本好书,还得看看课程紧不紧,作业多不多,还要躲开母亲的严密监控,才能尽情畅游在书籍之中。其实我早已把读书当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有它在的日子里,天空才是蓝色的。
和书有关的日子,我从不感到孤独,书中有我无数的好友,无数的知音,我读他们的故事,体味他们人生的酸甜苦辣,看他们在战争中挥洒热血,商海中翻云覆雨,生活中忙忙碌碌,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生活中的阳光和人生的艰辛,在无数次想跌倒的时候,都有他们的力量支撑我一直走下去,前方的道路虽然泥泞,但生活的春天早已到来。
与书有关的日子,我也把自己的情感加在书的里面,陪他一起哭,一起笑,为他所遭遇的不幸伤心难过,为他所取得的成功欣喜若狂,那之中有泪有笑,有香有色,在书中体味情感百态,在书中翻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甜蜜的滋味淌在心里。
与书同行,左边是爱,右边是真,踏着荆棘不觉有痛,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戏为观众而写,怎样才能够把观众吸引住呢?宁夏秦腔剧院的新编历史传奇剧《庄妃与多尔衮》以一声“皇帝驾崩了”为切入点,不但开场干净利落,而且入戏快,剧情发展一波三折,环环相扣,这里既有“鹿角宝椅”争夺战的刀光剑影、剑拔弩张,更有苦口婆心式的政治斡旋、斗智斗勇,亦有“鹿皮绣囊”诉衷肠的一往情深、柔情似水,紧张时让观众透不过气来,舒缓时则给予观众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我在欣赏演出时,感到其主、副二线不但清晰可见,且扭结有致、疏密得当、张弛有度,可谓独具匠心,描摹出好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该剧本创作的一大特色是唱词之美颇见功力。其表现是通俗中见雅致,虽明白晓畅却以含蓄、深刻见长。而剧本最突出之亮色,则在于将主人公庄妃自始至终置身于矛盾的旋涡之中,让她焦虑,让她思索,让她决策,虽身心交瘁仍不断摔打,才有驾驭危局之日趋成熟。观众看到了一个熔阴柔、阳刚于一炉的活脱脱的女强人形象,又直观地、如临其境般地深切感受到了清初期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与此同时获得了视觉与听觉的美的艺术享受。剧本创作所传递出的种种信息,也正是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说,20年前编剧贾璐青年时创作的《能人百不成》是虎虎有生气的话,那么,中年贾璐出手的《庄妃与多尔衮》则是大气、厚重与成熟了。
观看此剧,不得不钦佩王青导演的大手笔。这里既有对中国戏曲传统之继承,又有对姊妹艺术表现手段的借鉴,亦有在此基础之上的创新尝试。其调度之流畅,节奏之明快,并无雕凿之痕迹;其开场戏氛围之营造,多场戏情景之交融,以及“两军对阵,只对峙、不开打”等多种艺术手段之巧妙运用,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还有导演对剧本的吃透与尊重、呈现与升华,以及对各门类艺术之掌控、协调而形成的向心力、凝聚力,无不彰显出胸有成竹的大家风范。
在剧中,柳萍饰演女一号庄妃,其表演是颇见功力的,较之以往,分明是上了一个大台阶,是她演艺生涯中的一次飞跃,不愧为梅花奖得主。她唱、念俱佳,做派稳健自不待言,尤其是她对于角色跌宕起伏的内心世界的揭示,既一以贯之,又层层深入,细腻而准确地把庄妃大气兼霸气的形象给演活了。李小雄演的多尔衮也同样很见功力,尤其是对于分寸感的拿捏,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是值得称道的。
柳萍不但是优秀的艺术家,还是出色的组织家。是她慧眼识剧本,汇聚了全国一流的编剧、导演、艺术指导、作曲、音乐、舞美、灯光、服装设计等各方面的艺术人才,带领宁夏秦腔剧院全体同仁精心打造,才使得此剧连连获奖,跨入精品剧目行列而当之无愧。
戏曲的现代转换:要防止“弃婴化”
自上世纪50年代戏曲改革以来,新的戏曲创作由传统形态逐渐向现代形态转变。样板戏的出现即是这个潮流中的显例,但对意识形态的趋奉导致它艺术成就在当代被忽视,只能成为戏曲史上的昙花一现。而到了当下,戏曲创作形态的现代因素具有了新的样态:舞台呈现的电影化、戏剧转接的蒙太奇化等。对于这些新的变化,戏曲界看法不一,有的认为这是戏曲新变的必经之路,有的认为这些变化导致了传统戏曲因素的消失,与传统舞台一桌一椅、讲究手眼身法步表演的空灵写意的表现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不再是传统中国戏曲的余脉了。
的确,戏曲创作的这些变化,充分显现出戏曲在当代发展的纠结和两难。
应当说,传统戏曲是中国几千年的艺术精粹,具有东方艺术的特殊魅力,与西方艺术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戏曲在内容和艺术表现方式上独具特色。国学大师钱穆在《中国京剧中之文学意味》一文中说过这样的话:“中国人自幼即读《孝经》、《论语》,所讲全是严肃的人生道理,这些全是现实的,因此要有空灵的文学艺术作调剂。不论中西,在人生道路上,一张终该有一驰。如果说母亲是慈祥可爱,而父亲是严肃可畏的,则西方宗教是母亲,文学戏剧是父兄。在中国儒家道德伦理是父兄,而文学艺术是慈亲。”作为慈亲的中国戏曲,其表演方式上的虚拟化与写意化,造就了它的诗意空灵,而它独特的大团圆式结尾方式又给了观众心理满足上的母爱关怀,使得中国戏曲在诗意空灵之外又有了人间的爱意,是善与美的结合。而当下的现代化进程,很多作品在剧情上采用西方的人性考问式,在戏剧转接上采用电影的蒙太奇化,在舞台呈现上的实景化,实际上是丢弃了传统的特色而去追求华丽的时尚外衣,长久下去会割裂现代戏曲与传统戏曲之间的传承关系,造成现代戏曲的“弃婴化”。
新编历史故事剧《长平悲歌》从取材上来看是一个古代题材的现代作品,颇具戏剧的张力。剧作者选取历史上秦赵争雄,赵王误用赵括,造成赵国40万兵将被秦国俘虏活埋的真实故事,将一段“纸上谈兵”的.历史教训演绎成悲壮的舞台剧。故事由几条线索展开,一条是廉颇舍家为国的主线,一条是秦王赵王争雄、用兵遣将的辅线,一条则是赵括夸夸其谈、误国害国的线索。这几条线索穿插交融,营造了浓郁的悲剧氛围。
而剧中饰演廉颇、赵王、赵括的演员的出色表演,将剧中人物的情感起伏、性格特征等非常形象地展现于舞台。比如,在两军阵前廉颇眼看自己女儿将被斩首的唱与演,就非常饱满地表现了廉颇既要保护女儿又要保卫国家的复杂感情与艰难选择。因此,此剧对现代戏剧张力的追求形成了它的现代性特征,而人物行为模式的设置又处在传统与现代的转接中,是戏曲现代转换中的一个典型个案。
此戏也采取了实景化与蒙太奇化的舞台表现方式。而从此戏的戏剧结构来看,这种方式实际上是有利于剧情的舞台表现的。这就为戏曲的传统继承与现代转换提出了一个悖论,如果一味地追求保持戏曲的原汁原味而摒弃一些现代戏剧的表现方式,实际上是无法满足现代戏曲的需求的,而过于追求戏曲的现代性则又无法保持古典传统而导致传统因素流失。这出戏实际上就是钱穆讲的传统母性戏剧向西式的父性戏剧转变的一个典型个案,可以引起许多的话题。我以为,这正是此剧的意义所在。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