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是一种
年少无知的富贵输光祖上积累的财富,加之父亲的气绝身亡让他重获贤惠的妻子和聪明的女儿,他活着似乎有了意义。残酷的战场让他目睹了生命的无力,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然后,捡了一条命回到家,母亲却已离开人世,聪慧的女儿不再会说话也不能再听到声音了。之后,心地善良的有庆赛跑第一,似乎让人感受到了希望,可是作者依旧叙述着残酷的现实。热爱的生灵有庆居然是被抽血抽死的,残酷的社会和无知“医生”的行为实在令人发指。为人忠实却遭遇不幸的凤霞嫁给了忠厚老实的二喜并怀了孩子,似乎希望又重现了,然而……凤霞的离去,二喜的遇难,接着又是家珍的逝世,就连充满灵性的苦根也未能辛存,死因居然是撑死的!这一切,历历在目的是,眼前是一个一个横卧着的灵魂!最后富贵和与他同名的老牛的身影渐渐消失……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人来到这个世界,最终的宿命不过都是回归土地的拥抱。在活着这样一个广大而又沉重的话题面前,似乎每一句话都显得苍白,每一声叹息觉得无力。然而活着,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活着是艰难的,也是美好的……
活着是一种人们追赶时间的基本姿态,更是生命面临死亡的呐喊。活着,承载了多少意义,情感和力量呢?它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更是灵魂的永恒追求。
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当我们听着故事的叙述者福贵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时,可以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感受到生命在苦难中沉浮时的彷徨与呐喊。福贵的一生就像他所唱的“少年好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一样凄凉孤苦。他年少无知时,萎靡地活着,享尽荣华富贵;他看尽生死后,麻木而乐观地活着,无依无靠,亦无欲无求。
也许,生命本就是这样的无常。生活充满了许多的磨难和挑战,人的一生就要不断地迎接命运的挑战,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积极进取,实现生命的价值,追求活着的意义。人们盘踞生活之山,日日与两条巨蟒摩娑盘旋,一条叫命运,一条叫死亡。福贵经历过大浮大沉的一生,但最终却以一种滑稽的方式死去,昭示着高贵命运不过是人类苦苦追寻的虚妄而已,而活着是生命最有力的呐喊。
佛说:婆娑世界,众生皆苦。婆娑即为忍受,这与余华《活着》的真谛恰恰吻合。又有词云:人生百岁,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少,又十年皆老,都来五十载,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载中,宁无些个烦恼。
面对命运,福贵选择与其斗争到底,宁死不屈;面对生命,福贵选择守护等待,顽强乐观。其实对于死亡来说,活着也是人们强有力的呐喊和进攻。毕竟,死亡只需要一时的意气,而活着却需要一辈子的勇气。
福贵的一生饱含沧桑和痛苦却又乐观积极。活着是福贵生命的呐喊,是他渴望天伦之乐的体观,更是他不屈不挠的一生的写照。
静水流深,总有一种力量在默默中玉汝于成;细水流长,总有一种声音冲破岁月依旧洪亮,那便似福贵生命的呐喊——活着,那般清脆却又深意悠长。
《活着》翻阅起来尤感滞重,总有那么一些细节,不经意间就会打动你,人的一生都不会风平浪静,会经历无数坎坷风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为了活着而忍受。这个看似荒唐的理由却充满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和人文价值的关怀,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弃生命的理由和借口,这个简单却又充满思辩色彩的道理被余华用小说的形式进行了活生生地诠释。!福贵虽然历经苦难,但是他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旁人眼中福贵的苦难一生,而对于自己感受一生的福贵,也许更多感受到的是归于平静的幸福。
命运,让灾难与痛苦代表了他的一生,让他的至亲至爱,一个个记忆中鲜活的生命,相继在他毫无防备中离开,命运,也赋予了他一种沉重的责任,让他在失去至亲的巨大悲痛中,放弃了随之而去的解脱,而选择了留在这个悲伤的世界,去照顾健在的亲人,去尽自己活着的责任。
命运,也恩赐了他一路相伴的幸福,他三生有幸,修来一个贤惠能***好妻子,无怨无悔,倾尽一世温柔,陪他终老一生,以至于,他可以在她最后的日子里,背着她,在落日余晖的田野中,静静地走着,怀旧地诉说着,欣慰地笑着,悄悄地哭着,陪她走完人生的旅程。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在苦难中忍耐,在忍耐中坚强,在坚强中重生,在重生中幸福,在幸福中再次迎接新的苦难。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去厦门的次数起码也有10多次了,不过第一次去厦门的时候,印象里却全是石头……毕竟,是去鼓浪屿、日光岩那些地方嘛,而且人也还很小,(是5岁去的)不过却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有小敏姐姐和张科哥哥陪我玩,一路上就觉得一点也不寂寞了。在这一次的旅途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绰号,当然,还不能算全是绰号,我的小名叫柔柔,小敏姐姐的爸爸干脆就打趣地称呼我为“肉肉”。刚开始我还不知道那位叔叔叫的“肉肉”到底是谁,是小敏姐姐告诉我这个情报的。我也会耍脾气,就不理叔叔了。到最后,叔叔还是拗不过我,乖乖给我买了一大串风车作为补偿。
说实话,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我来的地方是哪儿,只是知道爸爸妈妈带我来海边玩,所以就被晕乎乎地来到了厦门,又晕乎乎地回到家。整个旅途充实而又有些虚空。旅途中让人高兴的还有一个玩具——一个摄影机型的万花筒。因为去玩的地儿,大部分都是由石头组成的景点,所以我总是将那个万花筒放在右眼前,转起摄像头,塑料镜片里的塑料花就自己开始合成新的、不同的图案了。受我的影响,连小敏姐姐和张科哥哥也一起抢我的万花筒了。看来,空闲之余,我的万花筒是最好的消遣玩具啊!
不是朗诵的朗诵,不是表演的表演,不是舞蹈的舞蹈……
在上幼儿园的期间,我一共登台过三次,一次是在小班,其余的两次都是在大班时表演的。小班的那次表演,印象很深,是一个演砸的节目,(看来,所有的人对尴尬的事都记得很清楚)表演的是诗朗诵,但是只有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台上,并且面对着台下所有的观众,竟然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可台下的观众全都笑了,我就哭得更厉害。直到老师、妈妈赶到台上”迎接“我时,我才停止哭声。事后,被妈妈带回家,批评了一顿,本来很漂亮的一件白绒绒的大衣,被泪水和尘屑粘得脏脏的。大班时,有一场就算失忆的人也忘不了的表演会,那也是我第一次真正地上台表演。当时也不知道幼儿园举行这个表演会的目的,只是觉得很有意思,因此在老师挑选小演员时,毛遂自荐(这在我们那么小的时候可是很少有毛遂自荐的)。演出的故事挺有趣的:小猫过生日,小狗按照小鸟的主意准备送给小猫一个用鲜花组成叶子雨伞。但一路上将各种鲜花都送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小动物,所以到小猫家时,只剩下一个空荡荡的叶子雨伞了。但小猫依然很高兴,因为她为自己有一位这样善良的朋友感到高兴。结局很热闹,所有被小狗帮助过的小动物们都来了,包括小鸟,小猫撑开那把绿雨伞,大家也围着小猫唱歌跳舞……我饰演的角色是小鸟,是一个挺可爱的角色。不过我最想演的.是小猫,小猫是个主角(其实那个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谁是主角,主角是什么。)不过最吸引我的眼球的,是小猫表演时穿的那件裙子。那件裙子在我眼里很漂亮,从上到下,全是闪闪的亮片。因为一直都很想有一件那样子的裙子,但又不敢和妈妈说,所以就很想演小猫,很希望能穿上那件漂亮的裙子。但小鸟这个角色我也很喜欢,因为小鸟的翅膀是用一条和妈妈一样的纱披代替的。我也一直很想感受一下披纱披是什么感觉,以至于表演结束后,还披着纱披在幼儿园的走廊上飘来飘去。这场演出很好玩,所有的人都在走来走去,大部分的小演员都在找老师交代表演时的位置,甚至还有一些人茫然地站在角落里想台词,所以这场表演使台下那些严肃的爸爸妈妈们笑得合不拢嘴。 大学排名
在大班的第二场演出就有些像模像样了。那是大班毕业,即将步入小学一年纪的毕业晚会,而且穿的还是淡蓝的芭蕾裙和用米兰的轻纱作成的头饰,所以大家都表演得很认真。不过毕竟是小孩子嘛,动作还是生硬、笨拙的,可是那份认真与执着谁看了,都会觉得“这些孩子可真努力啊!”。这场舞蹈演出在我的记忆里并不是很深,要不是那张照片,我早已淡忘了。所以唯一一个最清楚的动作就是:常常被前面的小朋友挤到后面去,却又想跑到第一排,被爸爸妈妈们的照相机拍到(有些滑稽……),真不明白,我的童孩时期就那么爱出风头吗?
翻到第二页,令人发笑,那时的我已经是5岁了,刚刚和“牛奶”认识。“牛奶”的真名是“李子源”(我是这么叫他的),在我的眼里一直是一个“反面派”人物,总是欺负我;如果“未知数”也来了,那么我会更惨——没有小朋友跟我玩。我很怕寂寞,怕没有朋友,所以在同学面前表现得很活泼;可在“牛奶”面前,我会非常痛苦。从小到大,我只能在桌子旁看“牛奶”玩电脑,他总是不让我碰,我就说他“小肚鸡肠”;他也不理我,过了一会儿,我就没趣地到他的房间;里看故事书了。不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他的书柜里全是漫画书或者薄薄的图画书,(就是那种有注音,有大面积图画的那一种书,我一般称为“图画书”)一点也不喜欢,好不容易买了新书,翻了翻,全是厚厚的电脑书!无奈只得乖乖地回到电脑桌旁,看他玩一些对于女孩子来说,比较恐怖的游戏。
另外一个使我反感的角色是“未知数”,这个名字是我最近才取的,想一想,大概有三四年,没见过他了吧。记得5、6岁的时候,“牛奶”经常跟着他在起玩。“未知数”过生日的时候,“牛奶”也一起跟着他玩。不过这个时候我是最可怜的了,“未知数”和“牛奶”在一起时,我就变得和禽流感似的,被拒之门外,而他俩却在房间里玩得嘻嘻哈哈。每一次都是要到他们的妈妈生气了,我才可以顺利地进屋,不过就算是进了房间,他们也还是不肯和我一起玩……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