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这么疯狂过了,对着一部喜爱的电视剧,我如获至宝的,从头到尾地反复看了三遍,每看一遍,都有更深的理解与感受。仿佛它真的有一种唤醒爱情的魔力,以至于我在欣赏这部剧的整个过程中,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好像自己是个18岁的小女生,对爱情充满了无限渴望与美好的遐想。感谢该剧的导演和所有的演职人员,用辛勤的劳动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美的享受和爱的感动,并真心希望你们能延续小鱼和小贝的爱情神话。
刘小贝,一个善良单纯的乡村女孩,一个脑子里充满了幻想的女孩。她勇于追逐梦想,她用她的爱心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喜欢上她,是因为她的性格跟年轻时的我非常相似,一个纯真得近乎傻里傻气的女孩。每个女孩都有一个公主梦,每个女孩都盼望遇到梦中的王子,而刘小贝,把这个梦圆得那么的淋漓尽致,那么的真实贴切。
明媚的阳光、金色的沙滩、蔚蓝的海岸线、绵绵的情话、牵手的画面…《爱情睡醒了》让我找回了少女时代对爱情的美好憧憬。虽然现实永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美好,但我有理由相信,拥有梦想总比想都不敢想要好。它是那么一点一滴地唤醒了我心底最纯真的记忆,像童年时的梦想,像年少时的轻狂,像微风拂过水面时的涟漪,轻轻地拨动我的心弦。
剧中刘小贝背对着游泳池跳下去的一幕,画面拍得相当唯美,堪称经典。不仅有小贝内心深处对小鱼的呼唤,更从多个角度反映了不同人物的心理过程,加之感人肺腑的音乐,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这也许就是邱泽微博中提到的“四机拍摄”的效果吧。虽然“四机拍摄”相当辛苦,但也让我们看到了经典的一幕。这一幕让我的眼泪在瞬间倾泻而出,这一幕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这一幕让我早已麻木的神经感觉到了一丝柔柔的感动。“四机拍摄”的效果和影响力非常好,再辛苦也值得!感谢你们!
相比之下,项天骐和刘小鱼我更喜欢刘小鱼多一些。因为刘小鱼善良朴实、平易近人、谦逊有礼、乐于助人,而项天骐冷漠无情、高高在上。爱情真的有一种魔力,是小贝的真情唤醒了项天骐心底的那个刘小鱼,这也是该剧的精华吧!其实,我认为在项天骐心里一直就住着一个刘小鱼,只是他从小在那么严厉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让他不得不变得冷漠和苛刻。我们要感谢小贝,是她把小鱼的纯真善良还给了项天骐。
如果不是因为那次灾难的话,沐之晴的人生应该很完美吧。从小在那么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学历高,人又长得漂亮。即将跟自己深爱的项天骐订婚了,却因为他落海了,因为他失忆了,她的人生才开始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这样算起来,沐之晴还真有点“冤”。不过,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缘份吧。正因为这样,才让她看清楚了原来一直在身边守护着自己的“骑士”是季如风,一直以来最了解她的人也是季如风。就像剧中所说的一样,人的缘分就像天上的星星,遇见跟错过都早已命中注定。季如风真的是当之无愧的护花使者,无论是小贝或之晴,在感情陷入低谷的时候,他总是会温柔的给予关心和鼓励,却不求任何回报,实乃君子风范。
看到小贝狠心地把小鱼送回项家的一幕,刚开始很不理解,小鱼在桃李村生活得很快乐,她为什么不让他一直这么快乐下去呢?为什么要让他回到那个勾心斗角的世界里去呢?不过后来我想明白了,小鱼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纸是包不住火的,他迟早会慢慢恢复记忆的。小贝一定是想,她不能这么自私,她不能一个人绑住小鱼,小鱼应该回到他自己的世界里去,回到他父母的身边去,这样才是明智的做法。
值得一提的是,曼妙的音乐贯穿全剧,让人无限神往,仿佛是一次洗涤心灵的旅程。它那么深那么深地唤醒了我们心底最纯真的感动,虽然曲终人散,却依然意犹未尽。所以“爱睡迷”们强烈希望导演拍续集,我完全能理解。我们只是在表达心中美好的愿望,并没有“逼”导演的意思,我们对导演的作品念念不忘,也是对导演作出成绩的一种肯定。要知道,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一步步深陷,剧中的每个人物早已活灵活现地扎进我们心里。他们那么亲切,亲切得就好像我们身边的朋友、同事或邻居一样,我们怎么忍心看着他们离去?所以当我看完大结局后,心中依然有许多不舍,于是又从头看一遍,再看一遍,还是会和剧中人一样哭得稀里哗啦。
另外,我想给导演提一点小小的建议。桃李村以前叫桃花村,是因为村里到处开满了桃花,所以我觉得桃李村的桃花应该再多一些,最好每家每户门前都有桃花。尤其是花子婆婆的家,院子的四周要种满一圈的桃花,地上更是铺满了厚厚的桃花花瓣。最好是有一条林荫小道通往花子婆婆的家,在小路的两旁,是密密麻麻的桃花树,桃树长得枝繁叶茂,遮住了整个天空,形成一条桃花隧道。明媚的阳光从天空照下来,透过桃花林照在地上,整个桃花大道都是粉红粉红的。微风吹起的时候,花瓣四处飘落,犹如仙境一般。海边的沙滩上也要种满一片桃花林,这样才更显得画面的唯美和浪漫。
总的来说,这部剧无论从拍摄手法、灯光、取景、对白、配乐等各个方面都做得相当精致完美,无愧于“爱情美剧”的称号,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尤其是项天骐为了挽回刘小贝跳海找戒指的那一段,是我反复重点欣赏回味的片段,虽然剧情有点戏剧化,但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还是相当有感染力的。最打动我的一幕是,当我看到镜头在项天骐和刘小鱼之间相互转换的时候,感动得潸然泪下,人们心中期盼已久的小鱼终于回来了,是小贝的真情唤醒了他!还有那段经典的对白:“项天骐是人,不是神。他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会悲伤,会难过,会憧憬美丽的爱情,他也希望能够跟自己喜欢的女孩子一起牵手,一起散步,一起做梦,一起生活。你知道一个人孤立无援的感觉吗?你唤醒了我,又离开我的世界,谁来陪我经历之后的悲伤、微笑、泪水、沮丧?我不要你走,我们重新开始,好不好?……我的爱情睡醒了,你也醒来吧!”
该剧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交代清楚项天骐到底有没有想起自己曾经是刘小鱼。项天骐是怎样想起自己曾经是刘小鱼的,还有他在桃李村的点点滴滴,这些无法抹去的回忆,应该也是众多粉丝最企盼看到的一幕吧!
一连好几天,跟着了魔似的,我发现自己开始变得神志不清,我又开始深陷于那个自己编织的美梦中,无法自拔。《爱情睡醒了》所赋予我的,不仅仅是唤醒爱情的魔力,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一份真情的呼唤,一片童年的记忆和一丝感动的温暖。
看《我们的少年时代》已经开播了,虽然我还没有仔细来得及看,但是我看到TFBOYs那些激情四射的画面,我想青春就是应该向上迸发的,趁大好的时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动,努力不懈的为之奋斗。
人们都说人生如戏,那么我们的每一次尝试,我们为什么不进行一种全新的尝试呢。人生有两万多天,我们是两万多天做那些重复的事情还是让两万多天不一样,活的多姿多彩,活的有意义呢?但是人生这个剧本,没有彩排。他从一开始就不能倒带,所以我们的每次尝试都不可以倒带,定格或者是重复,更没有机会完善,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的出现,发生和经过。走过的路难再回首,这就好象是孔老夫子在几千年前,再川上所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是啊,逝者如斯。人类其实是多么的伟大,我们可以征服自然,天堑变通途,我们可以改造世界,高峡变平湖,但是我们在面对奔流不息的岁月的时候,我们却不能让时光倒流,能够让过去重现,而只是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悠悠的天地之间,说一句,逝者如斯,昼夜变越过了几千年。
其实我想这是自然的法则,定有他的道理吧。如果说的东西都可以再重来,所有东西都能够被重复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可值得珍惜或者是开心与难过的呢。就是因为时间的不可逆,我们才懂得珍惜,我们才懂得从每件事情吸取与教训。
是啊,人生的不可逆才让我们要在大好的时光,做最好的自己呀。千百年流传的古训说好景不长,墨菲定律告诉我们,越害怕的事情,便越会发生。越渴望,越难求,越珍惜越容易失去。相知相伴最是难求。但是在这个道路崎岖不平的人生当中,我们还是学会了彼此的理解,包容,磨合。最终成为知己,成为朋友,成为恋人。就像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管仲与鲍叔,苏东坡与黄庭坚。他们成为知己,成为朋友,留下了千古佳话。
所以在这些看着并无大喜大悲的日子里,回忆起来却总是像丁香一般的若有若无的甘甜,这就是所谓的幸福。这是人世间无法衡量的参数。我们要学会在这个年少的日子里,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做最好的自己。
让青春之火燃烧地不一样。
上周五,我去电影院看了《冰雪奇缘》这部电影,我感触很深。
这部电影基于安徒生童话《白雪皇后》改编而成,讲述了姐姐艾莎继承王位后,她的魔力失控而冰封大地。为了破除艾莎的魔咒,妹妹安娜和山民克里斯托夫一同寻找艾莎。艾莎因魔力失控冻住了安娜的心。哎啥也被抓回艾伦戴尔。之后艾莎成功逃脱。在艾莎将要被***时,安娜在伸手保护艾莎时变成冰块,艾莎受感动后用爱将世界和安娜融化。
电影中的大爱和冰冻的世界就是冷和热的对比。大爱可以融化冰冷的世界。
然而在现实的社会中,“冷”随处可见:寒冷的冬天,餐馆外饿着的人们排队在等里面只点了一杯饮料却占了一大张桌子玩手机、发微信、聊qq浪费时间的人;见到老人摔倒却没人去扶;过节时群发的祝福短信又能体现多少真情。这些都是让人感觉“寒冷”的现象。如果这样的事情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世界会冷冻成“冰”。
世界真的会这样冷到“冰冻”吗?“太阳”会突破阴霾再次生气,天气会热起来。我们这些少年从点滴做起,将带着无穷热量的“爱”更深更广地传递开来,相信冷会过去,春天的温暖会陪伴在我们的`周围!
前日,偶尔在网上发现了经典老电影【神医扁鹊】,很感兴趣,看了一遍。即为扁鹊的高超医术所折服,又对庸医的行为感到愤怒。
扁鹊(前407—前310),汉族,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魏国三川郡(今河南省汤阴县)人,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
因他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着。河北省《博野县志》载:其墓在博野芦村,毁于跃进时期。
别看秦越人被人们尊称为神医扁鹊,其实扁鹊就是一位乡野郎中,并不被中医界所认可,甚至遭到了几乎所有正统医界的‘羡慕嫉妒恨’,遭到了御医【过去叫太医】、巫医的一致排挤和打击,最后在秦国被太医雇佣的***手暗害了,其著名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和《外经》,也被太医焚毁了。真是可恶之极!
扁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行医故事,被老百姓广泛流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韩非子的【扁鹊见蔡桓公】,记载了扁鹊四见蔡桓公的故事: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读音co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现在许多中医都会拿御医说事,用来影射自己是御医的传人,医术是多么的高超。
其实,御医和庸医是划等号的。
首先,真正的名医都来自于民间,如扁鹊、华佗等,还有金元四大家中的刘守真、张从政、李东垣、朱丹溪,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的名医叶天士无一例外均是在民间行医的神医。
这样一个怪异的现象,人们为啥没有反省过呢?
我说御医等于或基本等于庸医。
首先,相当御医的人都是想走仕途的,都是想升官发财的,都是想混日子的。
御医或太医可能医书读得并不少,一些医学知识懂得也很多,但是,那都是死知识,他们大都是闭门造车的书呆子。即便其中有那么几个有些才华的,在官场打磨了几十年,也都变得圆滑了,没有了科学的棱角。
再者,给黄帝看病,那可不是小时,一旦出岔,可是要掉脑袋的。所以,这些御医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下药时,能给一钱就不给一两,保命要紧,医道却放在了脑后。年轻时仅有的一点才华也消失殆尽,一辈子恪守中庸之道,中规中矩,忘记了中医是需要思想的,是需要辩证法的。
神医喜来乐进宫行医,还有宫女苏麻喇姑用简单的中草药就治好了康熙的绝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御医等于庸医的说法。因为每到黄帝濒死的关键时刻,那些个御医都不知道钻到哪个地缝里去了。
御医往往只会锦上添花,而不会雪中送炭。日常保健还凑合,一到要紧处就掉链子了。要不怎么那么多短命的黄帝呀。
但凡御医,总会拿康熙、乾隆、慈禧老佛爷说事,为啥?因为这三人都长寿。其实,他们是因为长寿才长寿的,是自身的正气足;而不是因为御医的医术高超才长寿的。
没有哪个御医的传人说自己的祖上是御医,是给咸丰皇帝看病的‘神医’。这会辱没了自己的祖先的。因为咸丰在位11年就归天了,年仅31岁。谁叫他碰上了倒霉的御医了呢。
和慈禧老佛爷同年代的光绪也是个短命的皇帝,才活了37岁。慈禧却活了73岁。难道这御医也看人下菜碟儿?其实不是。那是因为慈禧本身会保健,而不是御医的功劳。至于传说慈禧的长寿是源于其爱吃什么药膳,爱吃什么保健品,其实不然,我看慈禧长寿的秘诀就是吸烟,不单是一般的吸烟,慈禧还酷爱吸烟,只是专家们都不愿意提罢了。
扁鹊最最厌恶的就是巫医了。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还是在打基础阶段,巫医,巫医,也就是说,巫和医是不分家的,在社会整体认知上,巫和医是一个概念,但是睿智的扁鹊却早已认识到了巫医的危害。巫医打着鬼神的旗号,散播着迷信的理念。虽然有时候巫医也能‘显灵’,但是大多是心理暗示的结果。人们往往在正确的认知上不能解释一些事物时,就会与鬼神挂上钩,这也成了众多百姓的宿病。即使是科学非常先进的现代,仍有大量的人群迷恋鬼神的力量,这恐怕也算是遗传吧。巫医文化也给后世的许许多多邪教提供了理论基础。
巫、医分开,也就是科学与迷信的分道扬镳。扁鹊在那个还处于愚昧混沌的社会大声疾呼:巫、医必须分开!是扁鹊得道的体现,是他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使然。道法自然才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攻守道》这部微电影影片开头人物慢镜头入画,以传统的插和梆子等打击乐器为背景音乐。随着镜头以垂直角度从主人公腿部上移的同时,背景音乐中帮子的打击速度逐渐加快,来表现主人公出场的神秘感,然后摄影机的视点代表主人公视点拍摄石匾,镜头快速拉近,给石匾特写,同时背景音乐加入西洋乐器长号,节奏是轻快跳跃的,突出强调了主人公找到目的地时的激动,也预示着影片的正式开场。
然后场景,影片突出表现篮球的撞击声,从而侧面表现出别挑战人物的力量强大,身手不凡,而后主人公入场,背景音乐变得激动奋进,能够使观众更投入,影片使观众的情绪也随之热血沸腾。拳击手出场时伴随着呼啸的音效,表现出了他的凶猛,打斗时,背景音乐更加激烈,节奏感很强,层层递进,将斗争场面的激烈推向高潮。全片对于身体接触碰撞时,及各种物品撞击的声音都进行细致的配音,这种更贴近现实,表现真实的细节,使观众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后画面转场,镜头于场景上方向下拍摄,且对于光线的处理也很好,阳光透过多彩玻璃反射在地上,这种色彩与背景音乐紧张的气氛形成强烈冲突,画面特写磨刀镜头更增加了气氛的紧张感。整部影片主要叙述主人公,寻找个高手门派比武,故打斗画面较多,整个影片的情绪主调较活跃、激动。每个打斗场景背景音乐,随着打斗招式和激烈程度发生细微的调整,但总体均是激昂的。
同时影片中有许多人物的特写镜头,突出体现人物的细微表现,从而推进剧情的发展。在“风伍堂”、“清河冢”的场景中,影片色调以暖色调为主,表现出了场景的热闹。而在“扬芳池”,人物,只有两位故以冷色调为主,强调的人物不问世事,远离世尘的淡然处世态度。且整部影片不乏喜剧色彩,丰富的人物性格和出人意料的人物对白,在热烈、紧张的打斗过程中,营造了更具感染力的喜剧效果,有效的控制了影片的节奏感,以打斗与喜剧色彩相融合,缓解了影片的紧张感。最后,画面切换到影片开头,徐花园景对焦近景人物背向镜头向里走去。然后场景中人物消失,一阵风席卷起落叶,画外音为一片喊叫声和兵器碰撞的声音,虽没有画面,但交代了观众故事的发展,然后镜头忽然上移,再次特写石匾,暗示着故事后续的反转,使影片最后的喜剧色彩更加强烈。影片后,主人公独自打太极时,背景音乐以古典乐器——古筝伴奏,表现出了影片主旨:功夫的武而不俗和高深莫测。
对于这部影片,大家更多议论的或是其所造成的社会效益的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影片也使观众,特别是不熟悉中国功夫的外国观众对功夫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影片总监制李连杰更是表示:“我们希望把源自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又传统的哲学和文化思想,用新的表达方式跟全世界去分享!”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他身边,今天我们离去在人海茫茫,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分天涯……”听着朴树的这首《那些花儿》的旋律,有感触地敲下了下面的文字……
景象在意识里流转,纪录片唤醒了隐藏了二年的记忆。猛地,觉得那些日子实在是无比珍重的,那些毕业时候就哽咽在喉头的语言,有一股喷涌出来的冲动,让我不得不写下来。不是关于这一部叫《高三》的纪录片的观后感,而是写给我们实实在在经历过的高三日子,以及我们青春里有过的“那些花儿”。
《高三》,从它的拍摄技巧来说,并没有很独特的拍摄技巧,这只是一部平凡的纪录片。之所以获奖,可能是它对于我们每个经历高考的人来说却是一部独一无二的作品。带给我们太多不平凡的思考。甚至让我们更多的去关注他的人文和社会价值。一直以来对于拍摄纪录片的导演我都是由衷的敬佩。因为这是一群在真诚说话的人,从这些人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关注,一种对表现进行深入探讨的精神。现在因为节奏的加快,五花八门的东西已经迷惑了我们的眼睛,而对于掩埋在底下或其他某处真实的社会存在缺少了认识,而我认为这些颇有价值。
这部片子拍摄的是福建省武平县重点中学武平一中2005届高三七班学生在班主任王锦春的带领下一年的紧张校园生活。94分钟的纪录片看下来,整个人都处在一种紧张的气氛当中,又仿佛将自己带回到高三那个火红的年代。一部真实得无可挑剔的影像铭刻,反映了小城镇高三学生最质朴的生活状态。片子每一个细节都让我对二年前的时光有种难以名状的悸动。影片一开始呈现给我们的就是班主任在狼藉破败的宿舍训斥逃课学生的镜头,而且光线非常暗,运用了隐喻蒙太奇,暗示了高三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绝对是灰暗的一年。从高三岁月马上切换到刚入学时军训的镜头,运用闪回蒙太奇向我们述说着一届届的可怕的高三在不断得轮回中。十八岁的青涩日记,用一个个连续蒙太奇向我们展现。开家长会的时候作者运用一个个家长脸部的特写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对比蒙太奇呈现给我们一批农民家长们对教育的一种无知与无奈。好多次出现学生佳燕的心理蒙太奇,作者将她的独白用特别的剪辑和一些画面结合在一起,产生声画分立的效果。还有作者以一种隐喻蒙太奇的方式拍摄到三次出现的入党积极分子会议,极力表现出中国学生处于怎样的思想教育之下!带有一点讽刺性!对于教室里学习氛围的表现作者是用了俯拍、重复蒙太奇,多次展现学生学习的压力。在该纪录片中作者主要以参与互动式的方法采访到了四个学生及其家长,多次运用到交叉蒙太奇和切换蒙太奇以及连续蒙太奇的方式表达了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片中很少的几个家长单独的镜头里,都能体现出父母亲对子女的期望及关怀。一个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学费要二千多元,那也许是父母亲几年的积蓄,但父母都是坚定地支持子女上学,只要子女愿意学习、只要子女能够走出去,这些父母都是砸锅卖铁、变买家产都在所不惜的,大概是中国落后的农村的普遍现状吧!家长都把自己当年没能实现的理想或愿望,寄托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甚至把整个家庭的期望都加在子女身上,这样孩子们能没有压力吗?因此片中有些同学在压力下,产生了厌学、退学的打算,或者是自我压力太大,高场心情紧张,发挥失常。这一切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高考对中国人的人生影响太巨大了。片中也涉及到校园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学生早恋、学生沉迷于网吧、学生养成吸烟等生活恶习,学校对此还是尽量作到教育、挽救为主,这些落后学生不论是学校、还是班主任都在努力地帮助他们,这令我十分感动。其实他们完全可以只注重抓升学率,放弃这些没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学生的。片中的高三(七)班的班主任王锦春从开始到结束都是那样的兢兢业业,起早贪黑。不遗余力地为学生制定各种计划,考试安排。他和他的同事们,可以说是工作地非常辛苦、非常地敬业,这业让我非常地感动,让我想起自己高三时班主任。在片中,作为班主任的王老师,不仅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他还要带高三班的语文课)、还要时刻关注自己班级的学生生活、学习的动态,还要适时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心理上的问题,对落后的学生,王老师也做到苦口婆心的地步,并没有抛弃他们,哪怕是到最后的高考来临地时刻。片中王老师是一个有着非常丰富经验的高三班主任老师,从开学给学生和家长的动员,拉紧学生和家长大脑里的弦——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准备高考。到高考前夕,给学生减压,告诫大家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必经之路而已,采用了积累蒙太奇的方式展现出王老师的教学技巧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是一位值得学生尊敬的人民教师。总之,我觉得周浩(该片的导演)对于高考,张兴旺,钟生明,林佳燕,莫晓兰……以及老师王锦春,解读得都很深刻。
然而《高三》所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为了唤起我们对于高三的记忆,导演最更主要的目的是给予我们对中国教育制度与当今时代是否相符的一种反思。高三》中的班主任王锦春一开始就说:如果是我们从事中学教育的圈内人,他们肯定会理解我们的做法,但那些专家、学者对我们也许会有看法。但是我们还是坚持这种教育,因为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就对不起学生和家长。因为在教育的磁场中,吸附着老师、学生和家长:老师为的是升学率,学生为的是前途,家长为的是儿女的幸福。老师错了吗?学生错了吗?家长错了吗?都没有错。那么,我们的教育错了吗?答案是:教育没有错,只是和时代步伐不一致。老师传道授业,学生敏思好学,家长尊师重教——让我们的双眼直视坚硬的事实:升学率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老师的头顶,学生面临着要么读书而成为天之骄子、要么成为如父辈一样的农民、工人、农民工或者“社会闲散人员”的严酷事实,而家长,则要通过自己的孩子来改变一个家庭(甚至是几代人)的命运。(励志电影 )承载如此重负的,正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或者说,教育的重负正是这个时代重负的缩影。学生的成绩是老师的“命价”,升学率的高低决定着他们的一切;学生的未来是家长的“命价”,他们要累死累活才能负担的起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学费。满耳读书声,满耳升学率,这是什么?这是悲哀。因此“中国”的高三,这群人的集体奋斗有一种悲壮和凄凉感。想起当时身边的人包括自己在内,对于高考了解少之又少,除了一开始就被学校,家长灌输的大学梦之外,别无其他。看着这一个个活生生的画面,学生诉说着自己的理想是那么得不纯粹,他们背负了太多责任负担了。可以想象,中国多少农民,中国学生,通往大学的门票又是多少。而农民为了培养一个大学生再把他们送进天之学府,难度可想而知,中国的考生是不容易的,很多时候他们不是自己了。在中国的教育中,学生是没有个性可言的。很想问一句:什么时候“高三”学年留给每一个中国人不是痛苦的经历呢?
一部《高三》将最真实的故事完整呈现在观众面前,把思考的机会留给乐观众。对于《高三》屡获殊荣我没有惊讶。惊讶的只是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国度里,某些平凡的人正在人生不平凡的时期平凡地奋斗着,所为者,在别人看来的平凡,却是自己心底最大的不平凡。在平凡与不平凡的撞击中,掉落的是无可奈何的人文关怀之火花。
此外,这部《高三》让我学到了很多人生哲理: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还有那句:失望惧我,我还惧什么?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