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身上都带着一道光,就犹如静电场一样,你摸不到也看不见,但如果你心存真善美,并努力做好身边的点滴小事,你的光就会映照周围。
四川姑娘李子柒用心记录自己制作美食的过程,在李子柒的视频中,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淡泊,亦有着“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的人间清欢。这一切唤醒了我们内心对于中华文化的追求与向往,让我们不再仅仅把中国故事定义在飞腾的经济,昂扬的大国重器上,开始回归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寻和求索之中。李子柒在用自己的能力活出人生的精彩,满足了人们对山水田园美好的想象。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享受,犹如一道光照进人们忙碌的生活,这何尝不是在散发光芒呢?
一个个体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或是何种身份只要愿意都会散发出光芒。城市中随处可见的清洁工人,每天在为城市的卫生付出努力,他们为城市点亮了一道道橙色的光;维持交通秩序的交警为城市点亮了一道道绿色的光;维护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群众安全的警察为城市点点了一道道蓝色的光。这一个个平凡的劳动者为城市的安宁发出了自己的微光,为人民映照了整个天空。
再让我们走进病毒肆虐的日子,无数医生护士在前线奋斗,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在我们与病毒之间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白墙。他们全力抢救患者,鼓励患者看到希望的光。正是因为有了数不清的医护人员的努力,我国抗疫战斗才能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功。
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从现在开始更应该立下鸿鹄志,成为栋梁才。未来需要用我们不断地努力学习,需要用自己的收获将自己点亮。都说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之栋梁,如果我们都不能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发出“光”,何谈责任与担当?更要记住这一道光不是靠别人帮你点亮,而是需要你自己的努力。正如李子柒坚持七年之久而由星火得以燎原。“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李子柒的出现与走红为讲好中国故事带来一抹新的春光,让人们意识到中华绵延千年的文化传统的美好。
如果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微光,就能汇聚成一道民族奋斗的高光;如果每个人都能为社会发展付出努力,社会就会变得更好。所以,努力点亮你的光,让我们民族团结的高光映照整个世界。
笔直的姿势,从不弯下躯干,默默遥望远方,是你,以你骄傲的姿态,呈现出世人一幅亮丽的画面。站,犹如停下的钟摆吗?我停留在这里,盼望能在追。但是时光却永远定格在这一刻。又犹如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着,以它不倒下的姿势获得人民的敬仰。我仿佛与之融为一体,寻找着历史遗留下的足迹,它引导着我,使我领悟、感受着,体会那站的宣言。
我仰望着,站立的姿势使我感到敬畏。他崇高,使我呼吸到伟人的气息;他宽大,使我融入广阔的海岸。
站着,使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表达。
烟雾笼罩着拥挤的城市。
天花板上的灯光无情地照射着穿行的人。
超市仍然像往常一样拥挤,喧闹,让人恨不得马上买完日用品然后离开。灯光照在人群身上,形成影子,在我的眼前晃来晃去。随着最后一次“滴”声,母亲一个人拎起购物袋走出了大门。一个人。
穿过喧闹的人群,我和母亲正向停车场那边赶。我帮忙拎着两包袋子,母亲抬着一大个快递箱。可能是因为箱子太重了吧,大滴大滴的汗水从她额头湛出。箱子太大了,她也只好侧着走,不停地吐着白气。即使寒冷的秋风也不能使她感到凉爽。我轻笑了一下,不禁感叹着母亲的力气多么的小。想着想着,不知何时我已经走到最前面去了。
灯,投下孤零零的一小片光束。
我在车库等她。终于,她渐渐地从下坡上露出头来。母亲正用全力抬起那一个只有她半身大的纸箱。沉重的物品使她低下了头,看着黑糊糊的地面。这时灯光照在了她的身上,她仿佛越来越小,只看得见一团比她人高的影子。光透过她的几缕白发,斑驳出点点微光。我赶紧小跑过去接过纸箱,可并不感到有多重。
微光仿佛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支撑起了生命。
到了家。母亲也不能停下,她还得为我们一家人做晚饭。她那个力气,可能连锅也抬不起吧,我想着。母亲也正忙不过来,我只好去帮她。正准备洗菜,肉又要炒好了。我想把锅中的肉倒入盘中,于是一只手握住了锅,不过那锅像是粘住似的,无论我怎么用力,锅都无动于衷。不过母亲一把拿过锅,同样是一只手,她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抬起了锅,向左侧轻轻一翻,几片肉划过完美的弧线,轻而易举的滑入盘子。
起风了,吹得路灯摇曳。
看着母亲那细如针的胳膊,我很是惊讶,连一个轻纸箱抬起都费劲的\'人,怎能抬起比那东西重几倍的锅?那股力量……这时我看见她,天花板上的小灯照着她,透过她的几缕白发,仿佛照亮了整个厨房。我突然脸一红,为着自己在成长道路上一路狂奔却忘记回头而感到自责。
也许瘦弱的是母亲,可坚强无比的亦是母亲。它如一小点微光,只要积蓄起爱的力量,便可照亮我的整个世界。
天暗了,风起了,路长了。
可路的尽头有一小点微光,虽然微不足道,可细小而温柔。
生活,需要经常清点。
有这样一则故事:
吉姆是一个非常倒霉的人。他本是家里唯一可以继承家业的人,但他刚出生,便经常得病。刚好,他的父母十分迷信,请来算命先生先给他算了一挂。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所有的亲人,父母相信了,很害怕,于是将他送给了一个农民当儿子。但是,不久农民就病死了,于是他又被赶出了农民家。从此,他变成了乞丐。
二十年后,吉姆变成了附近“有名的”乞丐,也成了一个不要脸的人。可是,没过多久,厄运再一次找上了他。
这天,吉姆在垃圾堆里拾到一个短蜡烛。晚上,当他点燃蜡烛时,一阵浓烟涌了出来,接着一个全身穿着黑衣的人便站在了吉姆的面前。黑衣人说:“你好!我是一个鬼,不过是一个善良的鬼,所以你不用害怕。”
“你骗谁呢?鬼来找我干什么?我与鬼无冤无仇。”吉姆笑着说。
“你不信?那好,你看。”鬼说着用手指了一下地上的石头,那些石头立即变成了金子,吓得吉姆马上瘫倒在地。
“我可以帮不实现一个愿望。”鬼又继续说。
“真,真的吗?真的什么愿望都可以吗?”吉姆边说边站了起来。
“除了让你有我这样的能力外,其他什么都可以。”
“那好,我要一箱金子。不,我要两箱。还是不行,就让这间破屋子里装满金子吧!”
“可以。”鬼说完就走了,而破屋子里也真的堆满了金子,堆得甚至压死了吉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追求的过多,那他最终什么也得不到,只能让自己失望,甚至会害了自己。因此,人应该经常的清点生活。
生活,需要经常清点。
生活美不美?生活美,生活很美!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美。其实,美很简单,美在生活,美在对生活的认知、理解,美在对生活中事物的观赏,美在一种优缺点的结合。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生活中美是无出不在的,只要我们细心发现,美,就在你我身边。当然,美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年龄、性别、性格的人对美的享受、对美的感觉、对美的认知也不尽相同。但,美在生活,美就在你我之间是不可怀疑的。
在生活中,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要求。从原始社会人们最早用树叶、兽皮遮体,发展到今天的绫罗绸缎、皮毛化纤、金银首饰,这些都在反映着人们对美的一种享受,一种追求。如德国艺术家格罗塞认为原始刺纹有时候作为部落的标记,有时候会有所谓的宗教意义,“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装饰”,“喜欢装饰,是人类最早也最强烈的欲求,也许在结成部落的这意思产生之前,它已经流行很久了”。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各地的时装节,这完全是追求美,追求一种视觉上的享受,给予现代社会一种新的潮流。俗话说:“人是树桩,全靠衣装”,生活中服饰对于人的外观形象有重要影响。服饰是给予人一种外在美的感受,在读外表美的追求中,服饰充分发挥了抑丑扬美、以巧掩拙的审美功能。在现实生活中,稚气可爱的小女孩头上扎一个蝴蝶结会多出几分活泼,妙龄少女在衣裙上系一条腰带会平添几分飘逸,中年男士一身精致西装会增加几分气派,胖妇人穿一身质地松软、宽松自如的套装会透出几分雍容,即便是白发老翁脖子上的一条长围巾、手上的一根拐杖都会显出一种硬朗……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美,一种真正存在于你我之间的美。
在《巴黎圣母院》中的吉普塞姑娘爱丝米拉尔达,,她有着漂亮的容貌,更重要的在于她心地善良、为人正直、品行刚烈,这些无疑都构成人们喜欢她的元素。同样有着英俊容貌、衣冠楚楚的宫廷侍卫长菲里斯却遭到人们的鄙视和痛恨,因为在他漂亮的外壳里包藏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丑恶的心,他虚伪、歹毒,即骗取了爱丝米拉尔达的爱情,又对她加以迫害,这样能不让大家对他痛恨么?这两个人也是从我们现实生活中浓缩出来的形象,它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认知。由此可见,美存在于你我之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事物都是优缺点的统一体。在生活中,美也体现在优缺点的统一。一代足球大师齐达类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曾多次在国际联赛赛场上踢出许许多多的精彩进球,在20xx年德国世界杯上在他的最后一场足球赛上即06年世界杯决赛上先罚进一个勺子戏法的点球却最终因用头部撞击马特拉齐的胸部而被红牌罚下,一代足球宗师就这样宣告他的足球生涯结束。虽然法国队最终被意大利队在点球大战中击败,齐达类,他永不倒下,仍然是法国足球的标志,是一位伟大的世界足球先生。在06—07赛季中,意甲豪门AC米兰遭受“电话门”事件的影响,欧冠从小组赛踢起,他们年轻的场上中心卡卡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救球队于危难之中,一次次精彩的过人盘带,一次次的妙传,一次次漂亮的射门,最终,AC米兰取得了欧冠的冠军,卡卡也因此获得了欧洲足球先生的称号。虽然他在07年下半赛季里发挥的.不是太好,然而作为年轻的场上灵魂,卡卡是不可替代的。他们的美不仅在于他们每一次的盘带、每一次的传球和射门,同样也在于他们每一次低迷之后的回升,每一次错误发生后的及时改正。
美在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显示着美,美就在你我之间。
佛心,即平常心也。一个人能够真正长久地怀抱一颗平常之心,身放闲处,心在静中,云中世界,静里乾坤,那就意味着他的“参禅入定”已然相当境界。
日常中,我们常常身陷形形色色的纷争和困扰,总是无法宁静,总是无法超脱。我们向往着闲适快乐的生活,却又往往在现实利益之前备受着种种羁绊。可见,“功利”的***伤力是如此顽固和强大。
参禅到何种程度,一切皆取决于人境的高与低和空与实。要让我们时常葆有一颗平常心,就得千方百计将一切的利益和纷争都看淡,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得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和简单。然而,平常并不代表庸碌无为,而是更加地对人生充满热情充满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
禅师有云:禅者之所以为禅者,应在于他心如大海那样的深邃宽广,似秋月那样的皎洁柔情,像明镜那样的明亮清纯。因而,禅者方能两袖一甩,一路清风;布履一双,踏破山河;仰天一笑,快慰平生;张口即佛,人人皆成菩萨;与人为善,天天都是好日子。
我们参禅悟道,并非是说我们必须看破红尘归之于佛门,过一种苦行僧的生活。“参”或“悟”,参的是一颗心,悟的是一种人生态度。禅师的一席话,多少还是能令我们悟出些许道理的。
《一路莲花》第十章,教诲人们一句话14个字——心地能平稳安静,处处皆青山绿水。
禅,就是内在的学习,就是一种自我的净化。
净化之过程,是砺炼之过程,是修养之过程,是宁静来自于内心之过程。
所谓触目菩提,在于自己心境而已。
一个人的心,如果澄净明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的良宵,处处是福地,法法是善法。那么,还有什么能够来迷惑与浸染我们?
我不知道郑板桥老先生有没有参过佛法,但他的“难得糊涂”,在我看来,真的是历经了沧桑后的一种顿悟,一种禅义。
难得糊涂,好啊。有时候太清楚了反而障眼,该糊涂时不妨糊涂一把。
这糊涂,也是难得的平常心呀。
禅说:一切随缘就好。
一切随缘的注解并不是得过且过,不思上进,或者自暴自弃。所谓的“一切随缘”,就是在热爱生活的基础上,面对现实,从容淡定,并合理选择切合实际的人生方式和努力目标。
凡事均不可强求。努力了,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终究不会是你的。千万别眼高手低,一山望着那山高,也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看不起自己。
享受人生,其实更多的是在享受着创造生活的过程。
只要用心去生活,在生活中慢慢积累,自然就会水到渠成。随缘吧,就让一切随缘。
有这么一个比喻,非常经典,非常好。
人生要像一只皮箱,提放自如。皮箱在我们有用时,就将它提起,不用时就把它放下。倘若不用皮箱时,你仍然把它提在手上,便是累赘;反之,要用时,没有皮箱,就会有不便之处。
我们做人就必须像皮箱一样,能够提得起,也能够放得下。提所当提,放所当放,提放自如。
生活中当追求自然,人生中当追求自由。
追求自然与不做作的人,才能获得自由,才能“随欲而安”,闲适快乐。任性自然的人生态度,是潇洒,更是一种境界。
为什么人们总是感叹:活着真累?是因为发出如此这般的感叹,说明:一是表明心累,心里有负担;二是表明对现实状态的无奈。“心累”和“无奈”,来自于人们的生活态度,来自于人们对“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的理解。说到底,就是想不开,就是放不下。
人生苦短,又何必去追求那虚幻如梦的浮光掠影?
累了,就歇歇。
其实,世界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就看你是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去理解世界。
一个人只要在精神上超越了物质的表象,他的内心世界便会无比的广阔无比的自在。
禅说:心若无事,万法不生,意绝玄机,纤尘何立?
生活是多彩的,生活是无奈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谜团我们未知,生活有太多太多的寓意需要我们去意会!
有人说生活是苦涩的,有人说生活是甜蜜的,这一苦一甜看似对立,儿真正理解生活的人绝不会这样认为。而在我看来生活既是美好的又是无奈的,都市的倪虹,安逸的追求使现实充满太多的诱惑,人的本性是贪婪的,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必须牢牢掌握生活之舟的风帆,慎重选择方向,不要因一时的疏忽而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恶果!现实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我们更要坚定意志、确立目标、抑制现实的诱惑向前打拼!
其实生活更多是美好的一面。生活好比一位资深的老师,生活中有很多事给人以启迪。诗人一句“生活让我学会宽容,懂得了心灵如何解脱”告诉我们为什么“鸟鸣山更幽”的境界更让人祛除浮躁静心做事;启示我们一介书生也应当有驰骋天下建功立业的追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胆心照汗青”更是为我们做出榜样,赤胆忠心保家为国;蜜蜂的勤劳启示我们要在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中求得生命的充实;山羊的俯膝求乳暗示我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诸如此类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关键在于你是否用心观察、体会,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你便会发现,其实生活给予了我们很多很多!
生活即是深不见底的井有是汩汩而涌的泉,给了我们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去品读生活,品读自己,读懂了也就明白了一切!眼泪里泡过微笑便晶莹,惆怅里沉淀歌声便动听,寂寞里浮出的孤独便昂扬,迷恫中走出的灵魂便清醒……
若干年前,我做过一个“无聊”的测试题,题目是:面对你的死亡。问题包括:你第一次亲眼见到的死人是谁?你最厌恶自己死亡的哪一面?死亡对你意味着什么?倘若人们告诉你,你已病入膏肓,大限将至,你会怎样安度时日,直至死去?倘若你已结婚,你想比你的配偶活得更久吗?倘若你有选择余地,你会喜欢哪一种死亡?倘若你有选择余地,你会何时去死?你愿意为谁或为什么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在备选答案中选择完毕后,我忽然发现,整个测试题竟然没有任何结果。
直到很久以后的某一天,我才明白了这个测试的答案——真的就像题目那样简单:面对你的死亡。那一天,我在书架上看到了《生命的肖像》。它记录了一些人的生与死,他们中有科学家、作家、银行家、医生,甚至还有几岁的孩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婴儿。
不管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年龄有何差异,摄影师对他们的记录大多是两张黑白照片:一张记录他们活着时的状态,另外一张则是他们死亡后的表情以及一段不长的文字,那是根据他们生前在临终关怀医院的采访记录整理下来的故事。
封面和封底是其中的一位主人公——一个1岁多的小女孩。在有关她不到5页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个母亲的痛苦与不舍。在此之前孩子的知觉已经几乎没有了,大部分是在靠药物维系着生命。尽管在母亲看来她走得并不平静,但是在那张记录孩子死亡后表情的照片上,一点儿也看不到痛楚。
文章的标题是:“至少她来过这个世界。”我倒更相信摄影师瓦尔特观察中得来的经验:“新生婴儿的脸上表情都很恐怖,而人在死亡前后的脸上表情却很安详。”记起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里对“I am born”的解释——英文是被动态,直译成中文是“我被出生了”。我的生命起点不在我自己的手里,不是由我决定的。
不过,我并不认为摄影师的经验适用于所有人。你会发现,书中记录的人物的脸上,有不甘心、平静、满怀希望,也有绝望、放弃、哭泣、害怕,还有深深的哀伤。
曹女士是瓦尔特采访的一个病人。她住进临终关怀医院前,已经大约10年没有出过家门了,但她表现得一直非常乐观。她常常笑,很少抱怨,她很有耐心,态度泰然自若。因为她已经不止一次地面对过死亡了,她保证说,她不害怕死亡。每天她都会做冥想,她希望在自己的最后一秒钟舍弃一切牵挂。然而,到最后,她还是被某种紧张和不安控制住了。
曹女士是带着怎样的心态走进另一个世界的?她的女儿回答说:“人在面临死亡时,他的一部分会很高兴,他的另一部分会充满恐惧。”我想这恐怕才是常态。
读过书中故事,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之前有过更多留恋更多恐惧、做过更多挣扎与奋斗的人,走的时候反倒平静。
汤姆·彼得斯在他60岁的时候说,他不希望自己的墓碑上刻下这样的文字:“他本来可以成就一些非凡的业绩,但他的老板却不让他那样做。”他希望生命能够再延续几年,他希望墓碑上的文字是:“他曾经是一个‘玩家’”。
而对死亡与生活,我还没有认真想过。
“我把每个睡醒后的早晨都当成一件礼物,因为这表示还有一天可以工作。”贝聿铭的这句话总嫌矫情。还是乔布斯更本色。他说,他每天早晨都要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还愿意做我今天原本应该做的事情吗?”当一连好多天答案都是否定的时候,他就知道做出改变的时刻到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