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萧,落叶纷飞。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学校组织我们409班的全体学生去“如东县掘港镇敬老院”送温暖,献爱心,陪老人们度过一年一度的重阳节。
下午第一节课,我们在徐老师的带领下激动万分地走出了学校。我们越过大桥,穿过马路,来到了通往敬老院的林荫小道上,道边飘落的风景诉说着秋天的凄凉,但我们已经把凄凉抛到了九霄云外,个个像出笼的小鸟一样兴奋不已。我们带着准备好的节目,带着满满的祝福,带着小小的心意,走进了如东县掘港镇敬老院。
走进敬老院,老远就看到很多献爱心的人正在给爷爷奶奶们送礼物。我暗自想道,原来社会上有这么多好心人关心着敬老院的老人们,看到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是啊!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孝敬老人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感恩。
我们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加快了脚步,敬老院的院长见到我们,跟我们打了声招呼,让我们准备一下,就可以给爷爷奶奶们表演节目了。不一会儿,就轮到我们上场了,首先上场的是周琴,黄周思雨,张学喆三人合唱《荷塘月色》歌曲,优美的旋律,甜美的歌声飘荡在敬老院的每个角落,飘进了爷爷奶奶的心田。看着爷爷奶奶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们表演的更加卖力。接着我们给爷爷奶奶们表演讲故事的节目,搞笑的故事情节把爷爷奶奶们逗得笑声不断,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深深地感染了爷爷奶奶们,现场一片温馨祥和的气氛。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按照当地民间的传统习俗,一年有两次集中放飞风筝。上半年在清明,下半年在重阳。清明时节地气上扬,是放风筝的好时机;而重阳时节金风送爽,天高云淡,视野开阔。人们纷纷借登高之机放风筝。此时,不少老者也加入到登高、放风筝之列,以健康的体格证明自己能够活到九十九。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纸张,因此只能用竹木制成。汉代,人们已经能够用牛皮制作风筝了。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人们便开始用纸制作风筝,出现了“纸鸢”和“纸鹰”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是在五代时期。唐以后,风筝在民间盛行,形状已经不局限于鹊、鸢等鸟类,还有仙女、龙、凤、蜜蜂、蝴蝶、虫、鱼等等,花样繁多,应有尽有。
放风筝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带有浓厚的地域民俗色彩,并与各地农时相关。在我的故乡,清明时节放的风筝各式各样,但以龙的造型和图案为主,传说自清明之后,龙的活动就越来越频繁;重阳时节,天空高远晴朗,经常可以看到翱翔的雄鹰,所以此时风筝的形状图案就以雄鹰为主。飞向高空的风筝,与登高的人群相呼应,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向往。
重阳节的前两天,我们这些半大孩子就开始自己动手扎风筝了。扎风筝的原料都是自己寻找的。骨架有的用劈开的竹条,有的用柳条。当然,柳条的效果不如竹条理想。扎好骨架后,用糊窗户的毛头纸将其糊上,再用毛笔蘸上染粗布用的颜料,在上面画上喜欢的图案,一架风筝就大功告成了。至于雄鹰风筝,我们是扎不了的。且不说制作难度大,单是所用材料,我们根本找不到。因此,我们都盼着村里会扎走马灯的猫爷来制作雄鹰风筝。他的雄鹰风筝,带着竹哨,放起来的时候,会发出好听的哨音。每年重阳节,他都会在乡亲们登高的土丘旁把雄鹰风筝放起来,引来乡亲们的称赞和喝彩。正是:重阳到来放风筝,互比高低戏秋风。眼界最是今日宽,菊花香中传笑声。
亲爱的爷爷奶奶们:
您们好!
九月九,佩茱萸,食蓬糕,饮甘菊,踏清秋,享高寿。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所有的同龄孩子向天下所有的老人致以节日的问候,祝您们重阳节快乐!
我想大多数人和我是一样的,每每忆起童年,总是会闪现出您们慈祥的面庞;总是会记起那段有您们陪伴的小时候。还记得小时候的我常因为不听父母的话而被父母罚站,奶奶您总会像救星一般及时出现,让我免于责罚。每当我遇到不会做的难题时,爷爷您总是会耐心讲解,让我茅塞顿开。也许对于同龄的我们来说,那时的爷爷奶奶就是偶像,就是英雄。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变得叛逆,会因为奶奶您们的一句叨唠而和您们大吵大闹,甚至说出许多伤害您们的话;会因为爷爷的一句关心摔门而出;可是您们并没有因为这样而生气,在您们的眼里,我们始终都是孩子。
就这样我们不断地犯错,不断地在青春的道路上跌倒,爬起……直到有一天,我们才突然发现曾经的自己是多么的面目可憎,曾经说过的那些话有多么的伤害身边爱我们的人。而爷爷奶奶,在我们一路跌跌撞撞的青春路上,您们一直陪伴着,一直呵护着,一如既往的爱着我们。成长路上是您们让我们学会了世间最温暖的亲情,教给我们什么是爱。感谢您们在我们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最长情的陪伴。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愿清风捎去我轻轻的问候,愿白云寄去我甜甜的祝福,愿所有的'爷爷奶奶们重阳节快乐,老人节愉快,愿您们的暮年平安幸福,愿您们的重阳多彩绚烂!
写信人:
20xx年xx月xx日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啊!我们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五十六多民族之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下面,我就想大家介绍一只美丽的“花”——傣族。
在傣族的众多的风俗习惯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傣族的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吃糯米。以竹筒饭为代表。傣族把一节竹子一端挖通后装米。这些米要洗干净泡水后才能装。再用竹叶把竹筒口塞紧,要使米掉不出 来,但同时也要留些空隙,才能使米更柔软。装好以后,放温火上烧烤,待竹筒表面烧焦后饭也就熟了。剖开后是香喷喷的竹筒饭。用酸菜、酸笋配上这带有竹子香 味的米饭,百吃不厌,令人满口留香。
除了主食竹筒饭以外,傣族人的副食酸味儿食品、水产和昆虫菜也是别有风味。
酸味食品是傣族人的最爱,像什么酸笋、酸菜、酸蚂蚁……这些几乎每家每户都有。
而水产,如鱼类、青苔、蛙类也是傣族人无法割舍的食品。
最特别的是昆虫菜。这一特色符合傣族人的一句话:“只要是静的都是菜,只要是动的都是肉。”无论是较小的田鳖、蜘蛛、蚂蚁蛋,还是较大的竹虫、蝉、沙蛆、竹蛆只要一加佐料就能立刻变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傣族的食品还有苦瓜、苦笋,甜米酒,槟榔、酸肉、狗肉……而且个个美味无比。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已经垂涎三尺了呢?那赶快去傣家的竹楼中好好过瘾一番吧!
上次去东部华侨城游玩时,在缆车上无意发现民俗村宁静又神秘的一角。于是对民俗村锦绣中华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决定深入民俗村看个够——题记
一周的国庆黄金周加班时间终于熬过去了,今天的假日就安排在民俗村过了。民俗村就如树梢上熟透的果实,让我经不住直吞口水,于是一提到中国民俗村,我立即精神百倍。
上午,凉风习习,太阳半露着脸,如害羞的姑娘。民俗村门口大广场上彩旗飘飘,富有特色的名族乐曲此起彼伏,中间一个LED大屏幕上反复播放着少数民族载歌 载舞的欢乐画面,路边的大招牌主力宣传民族狂欢节。广场中间花坛上的花牌内,是红色黄色玫瑰花组成的欢度国庆1949-2010就是狂欢节的主题吧,对面 的寿星雕塑就如特殊的迎宾小姐,引导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收紧脚步,购票入村。
远望民俗村,就像山谷里的一个仙女,翩翩起舞,俊俏又美丽。
沿着一条石雕彩龙分开的石梯小去,一个三角形的广场上假山水池、喷泉、商铺、停车场错落有致,上方张灯结彩,大榕树上灯笼高高挂,假山,水池,喷泉,美丽 极了,小火车,电瓶车挂两行红花,别致极了。榕树底下停着一辆新款驴车,所谓的新款也就是多一个喇叭而已,赶车的车夫都是回族牧民装束。一见到游客到了, 便吆喝一声唱起了回族民歌,还不时带点别扭的动作,大概是拉客的原因吧。后面的百艺广场上,欢快的名族小调徐徐传来,红白两色为主的临时舞台上,8个身材 苗条的瑶族姑娘在尽情跳舞,长长的袖子,长长的绳子,甩出去,收回来,一个圈一条线的,美丽极了。下面的观众更是热情高涨,拍手的,拍照的,瞪大眼睛大叫 的',形态各异。整个广场如一锅沸腾的水,就是入口出口处的保安,也似乎忘了站岗。听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狂欢节的主题就是“生态河池,丝路新疆”,白天都是 广西河池瑶族、壮族民族表演节目,而晚上则是新疆唯族演出小品,歌舞节目。紧挨着百艺广场的一条路上,一排淡黄色木屋上,招徐徕客的酒旗飘飘,上面写着非 常引诱人的名字“丽江小吃、新疆烤肉、山西拌面……”这就是民族特色小吃一条街,看一群红色妆扮的服务员忙进忙出,手脚麻利,一边工作还一边哼着小调,好 不快活。
不知是这些服务员的小调唱的好,还是秋季的阳光太妩媚,太娇柔,逗得小吃一条街后面小山谷里的孔雀,***动不安,啼鸣声此起彼伏,一阵一 阵,一声一声,声声入耳。虽然“嘟嘟啾啾……”声音难听,却也有未见其影,先闻其音之势。想必,那一只只五颜六色的孔雀,是哪一只在低音,又是哪一只在开 屏?听到了这支孔雀独奏的曲子,便也让我加快脚步往前去看个究竟。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