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领域,Motorola遭遇了德州仪器,同Intel的竞争一样,它和德州仪器的差距也是一天一天的拉大,一直到最后变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到2004年,其半导体部门被迫分离出去,就是现在的Freescale。而Freescale在德州仪器和高通的双重挤压下,业绩也是不佳。
作为移动通信的领导者,摩托罗拉自然地垄断了第一代移动通信市场。Motorola在模拟信号技术上,有着非常深厚的积累,直到今天在这个领域,它的技术依然傲世群雄。但是,一个领域的发展必然会不断降低进入这个领域的门槛(我在《小璐公司兴衰记——记一个新兴科技产业链的始末》也提到了这个问题),第二代移动通信采用数字信号,使得摩托罗拉几十年来积累的模拟技术变得无关紧要,市场的优势荡然无存。
在这个领域,因为Motorola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的最大受益者,它不可避免的抵制即将到来的数字通信,推迟数字手机的普及。Motorola对模拟手机生命期的高估,使得它一开始就在数字手机市场落后了半步。
当然,以摩托罗拉技术上的优势赶上这半步照说应该不难,但是,Motorola另一根基因使得它很难适应新的市场竞争。长久以来,Motorola的成功都得益于它的技术和产品质量,这使得它身体里流着高贵的血,讲品质,却忽略了方便性,外观等其他用户体验。而移动终端却又是一个非常重视用户体验的市场,对于一款手机,甚至换一个外壳就能变成一款新的手机。Motorola显然对于这种变化感到不适应,可能还略带一些不屑。最后的结果却是输给了这个领域没有太多积累的诺基亚和三星等公司。
Motorola在数字手机市场上的失利,说明了摩尔定律的重要性。但是,在商业界,并不是一项技术走得越早越超前就越有希望。当年北电的事例最有说服意义:2000年以后,北电由于在光通信领域的受挫,开始将目光放在了新兴的热潮3G上。这可以说是北电的押宝产品线。但3G的发展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快。特别是中国市场,北电曾预期中国很快就会上3G,但中国的3G由于要***、发牌,这个过程中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关系,中国3G市场的周期往后拖了很久。一直等到最后,北电实在拖不下去了,以3.2亿美元的价格将3G部门卖个了阿尔卡特(这件事,阿尔卡特一直沾沾自喜,为自己2000年以后依然正确地坚持GSM而欢呼)。所以,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这个时代,技术路线的选择并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更重要的是技术的选择要与市场合拍。
值得一提的是,Motorola对于移动通信市场的另一次尝试是著名的铱星计划:由77颗低卫星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系统,每颗卫星有三千多个信道,可以和手机直接通信。因此,它可以保证在地球任何地点实现移动通信。计划的失败是因为这个计划耗资太过巨大,没有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可以将其维持下去。摩托罗拉由于把精力分散到了铱星上,不仅失去了和诺基亚竞争的最佳时机,而且还把一些市场丢给了三星、LG等更新的电子公司。
当Motorola不在是一个王者之后,他更愿意追随技术的潮流。而居詹德之后的技术出身的CEO嘉哈敏锐的感觉到智能手机可能是一个方向,他果断的加入Android联盟,并且只开发Android平台的智能手机(一开发就是20多款一起开发)。由于不需要自己设计芯片,采用高通或者博通的就好,也不需要开发操作系统,大大缩短了手机开发周期,成本也大大降低。20xx年,Motorola成为全球业绩最好的手机公司(20xx年年底,在智能手机市场,Android手机销售量增长了888、8%,市场占有率达到22、7%,超过苹果iOS,仅次于Symbian。当年摩托罗拉在Android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但是这个新Motorola是否可以因此获得中兴却很难说,因为Motorola没有过增值服务的经验,这限制了它在这个领域转向服务的可能性。同时,Android联盟中,真正的主导者是Google,它相当于过去的微软;联盟中最大的受益者可能是芯片制造商高通,它相当于过去的Intel。
吴军是理性占90%,感性占10%的一个作者。
“科技的进步,不可能通过房地产泡沫,或者股市泡沫来实现。”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候,涌现了大量在人类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发明家:爱迪生、贝尔、福特、莱特兄弟。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产生了垄断,大量的工业巨子洛克菲勒、卡内基、杜邦兴建了实业帝国。而中国的富豪榜有几个是像贝尔、福特那样的发明家,又有几个是像洛克菲勒、卡内基这样的实业家呢?国内的人们似乎不需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实业来获取财富,所以这也是中国诞生不了世界品牌和跨国公司的原因吧!
而曾经圈圈阅读过的某位作家的观点: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了美联储、控制世界及该家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神秘家族的内容,被吴军澄清,时至今日,这个家族对世界的影响几乎是微乎其微。
浪潮之巅里提到的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联合体——GE公司,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行业,而我们的目光仅仅停留在创新产品上。行业与产品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这个著名公司由大家熟知的通用电气公司为起点,到如今发展成为一个涉及整个能源和工业工程相关行业到制造品类齐全的家电,以及是全球飞机发动机的主要生产商,它的发动机用于波音747/767,空中客车很多系列,以及美国第四代主力战斗机F35。上世纪70年代起,GE抢先投入巨资开发核磁共振机。GE的核磁共振机才是真正高端的设备,而西门子和安捷伦(原来的惠普)相比就要低一个档次,而日本品牌可能又要再低一个档次。其他类似GE的世界知名企业,它们的兴衰也在书中一一提及。
上册主要介绍了IT业的发展浪潮,从AT&T公司,IBM公司,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等与IT业相关的著名公司,这些公司的故事都非常精彩。下册涉及了风投、投资银行、金融危机等,被普及了许多知识,有许多内容都是补了我这个文科生的盲点。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66.3万字。
有人问吴军为什么能写出那么生动的文章?吴军的回答是一感谢中学的语文老师要求他用朴实的文风表达自己的体会。二感谢美国导师训练了他讲话和写作的逻辑性,怎样立论,怎样用新颖有力的论据支撑自己的论点。在公众场合说话的时候,不多说一句废话,也不落掉任何一句关键的话。做到这一些都需要持久用心的学习。
那么我要学习的下一本书是英文版《富兰克林自传》。
最近追美剧西部世界,目前一共两季,快看完了。剧集很精彩,但有些镜头也是相当暴力,18周岁以下慎看。
这个市场的成败,在讲述Intel的成功时,已经提及。只强调一点,Motorola并输于技术,而是输在了市场和商业模式上。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涉及范围很广。给我这个IT产业盲看来是极好的科普性质的著作。不仅有美帝IT企业列传还有硅谷、沙丘路、斯坦福面面观。从技术、资本、制度三个维度,很全面的介绍分析了每个企业为何兴或衰。
“不过,吴军博士并没有在技术或者其它的行业细节上着墨太多,而是着力于给读者呈现整个行业的蓝图与兴衰,着力于将这种兴衰与整个技术、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浪潮”契合起来,以向读者传达本书的核心理念:企业乃至行业的兴起与衰落在于是否能够把握新的“浪潮”或者成功的转型于浪潮之中,从而站在浪潮之巅。在这其中,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商业模式的选择、团队的执行力、管理者的远见、金融及学术的配合……都是重要的因素,而这些点,才是吴军博士在本书重点着墨的地方。因此,它并不是一本小众或者专业的技术类书籍,相反的,它是一本更适合非专业人士的Guide Book。”——引用来自豆瓣
没有用流水账的方式记录企业的发展,也没有对于企业家的过多描绘,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用数据讲案例,理性地分析,说这是一本TMT行业史记也完全不为过。
不过因为最近几年又赶上互联网涨潮的时候,整个行业变化太快,有些地方略有些过时是个遗憾。但是恰巧可以看到作者的好些预测都成了真,膜拜大佬。(土下坐)
浪潮已起,远未及巅。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