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了各位大神的影评,大家都各个部分分析都非常厉害,但总感觉缺点儿什么,可能大家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点。这个点就是影片的开头,也就是点题的地方。开篇的一个引子,一个小女孩在一个鸟居门下面掩面捉迷藏,一个声音回答道:藏好了!于是小姑娘就进了一个个门找这个声音。环境从自然到现代到未来一层层切换,最后在小女孩子宫的地方开始有了一个光点。然后小姑娘就不断的变换不断的变换外形。。。。
熟悉大友克洋的同学都知道,大神的代表作回忆三部曲的牛叉之处在于动画中对战争对军国的讽刺。从回忆三部曲到短暂和平过了这么多年,大神则从三部曲中对愚蠢人类战争的讽刺进阶到下一个阶段,发现战争的本源,即人类的斗争心是无法避免的。人类就像那个寻找小伙伴的小姑娘,在寻找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斗争,引子里面子宫发光的部分代表了人类在斗争中孕育了人类最辉煌的部分,但是最终小姑娘无论怎样的变化,可是同她做迷藏小伙伴还是没找到,更重要的是,这个起初跟她在鸟居门下捉迷藏的小伙伴的名字叫做和平(人类不断克服环境斗争发展的初心)。多么讽刺的轮回:人类不断争斗发展寻找着和平,可是这种斗争发展的过程永远找不到平和的那一刻。到底什么时候会有短暂的和平呢?
就有了接下来的四个让人深省,构思奇特的短片。
第一幕,九十九(改造工具):九十九神就是付丧神,付丧神为日本的妖怪传说概念。指器物放置不理100年,吸收天地精华、积聚怨念或感受佛性、灵力而得到灵魂化成妖怪(绝大多数是要报复人类的)。健硕的手艺人雨夜间在林中看到了付丧神,对器物的热爱让他不畏恐惧,将旧的器物改造修复完好,最终完成了付丧神的超度。完成了人和器物的和平共处。
器物之爱是在很多国家都有,但在资源匮乏,尊重传统跟现代同时发展的日本更加突出,本人是学产品设计的,对日本的手工艺保留和发展的程度非常钦佩。这种对传统的尊重也传染到日本设计思想中,记得原研哉曾说过,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类不断向前探索的过程中,会丢弃大量的过的技术跟产品,只有心平气和的向后看,从中挖掘更多的可用之处,才不至于让人类过早的走向尽头。
不好意思职业病犯了,写歪了。这一幕就是写人类在不断的前进的过程中,不断的丢弃过,总有一天这些被丢弃的过会报复只知道不断往前看的人类,(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只有对过抱着平和态度挖掘再利用的人类,才可能避免同报仇的付丧神斗争,但又有多少人在争先恐后的向前,又有多少人知道回头看一眼呢。付丧神和手艺人的故事不会发生在普通人身上,所以看似完美的结局反而点题:和平只是短暂的。
第二幕:火要镇(社会等级)
这篇我快进了,因为看一半就知道故事的大概(因为我也正在面临相同的问题,哎。。。),凄美悲亮的爱情故事,男女主青梅竹马,但男主角社会阶级不高,女方家庭不同意,将女方需配给门当户对的人家,女主角偶然引发了火灾,阴差阳错引得消防员男主来救火,消防员男主在火灾中见到了女主,女主最终选择丧命火场。
感觉凄惨吧,但其实这只是表象,深层次的意义是,人类的斗争本性发展出了不同阶级(包括辈分卑尊),这种阶级的.存在导致了男女主的爱情无法圆满(门不当户不对),导致了女主和家人的心理矛盾。但当天灾来临的时候,人类会摒弃社会等级,变成了平等的人(指特指女方家人),他们会暂时放弃不平等和斗争,团结起来。但火灾战胜了等级,并没有战胜女主对男主的爱,在这一刻,在这一没有社会阶级的时刻,女主角抱着自己的爱选择永远的留在火灾中。女主的爱情得到了圆满。这篇结局看似不好,但女主选择在有爱情的短暂和平中逝,反而获得了解脱。
社会等级(包括辈分卑尊)只要在人类社会中存在,人跟人之间就没有和平,只有更强大的存在(天灾人祸)人和人才会短暂的放弃阶级,迎来稍纵即逝的和平,试想如果女主没有投身火海,那么火被熄灭了之后,她还是要顺从父母之命,跟不喜欢的人成婚。多么短暂的和平!
第三幕:GAMBO(恐惧未知)
白熊刚开始被野武士认为是妖魔,到后面,白熊被称为神使,红鬼为妖魔,发生这个转折的最重要的点是,白熊帮助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姑娘。但为什么野武士一开始要认定白熊是个妖魔呢?原因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会对未知的力量一直保持着距离,将它打***成妖魔围剿诛***,这就是人的弱点,永远以自己的角度出发,只有看到白熊的力量不会伤害自己才会对其有真正的认可,火枪长官最后还因为白熊诛***红鬼的恐怖表现要射死白熊。充分说明了人性在遇到未知力量会先将其放到对立面,而短暂的和平绝大多数时候姗姗来迟,或者压根就不来。
而更令人拍手的是,导演用最后一个镜头点出这一幕的主旨,对未知的恐惧。相信很多人对红鬼的残暴有些许恐惧,认为这是未知的力量,跟人类女人交合生小鬼,攻击白熊的方式,真TM恐怖啊,但导演最后给了一个长镜头,红鬼只是一个外星人而已,奶奶的 ,我突然觉得因为了解他的底细而没感觉那么恐怖了。
第四幕:别了武器(本性爆发)
写累了。。。。战斗力不足啊
第四幕非常好看,情节我就不详述了只写感想,最后存活下来的懦弱男主,在脱了战甲,丢失身份牌后反而有了活下的机会,但依然要光着身子拿着石头强行攻击机器人,机器人并没有还手,充分说明了,武器就像技术,工具,阶层一样,其他人造物一样是不会主动伤害别人的,本质永远都是人和人之前的战争,如果真的想要跟武器分别,那就先放下武器。但男主光着屁股举着弹头还要跟机器人决战,人类的斗争的初心是永存的,这决定了和平不可能长久。
结尾::改造工具,社会等级,恐惧未知,本性爆发(分别跟付丧神,火要镇,GAMBO,别了武器,一一对应。值得一提的是,片尾曲和片头的影片是相呼应的,片头寓意人类在寻找,片尾曲的开头则是“在梦中相会吧。”的歌词,配合男主裸着身子在飞中猥琐的奔跑,寓意现实只要存在着人的斗争,那么和平永远是短暂的。
大友克洋大神,更进一步了呢。
这不是一本关于早起的书,而是关于起床以后干什么的书。一本如何创造(并坚持)积极、专注、平静的晨间的指导手册,以及可以随时翻阅的、充满启发性故事的书。
一本会改变我们生活的书。
本书是关于一些精英的晨间例程的问答书,阅读这类书的好处就是可以督促我们调整心态,培养好习惯。
书里边采访了很多精英每天早上的时间安排,他们普遍都是在早上5:00—6:30这个时间段起床,在晚上10:00 — 11:00 就寝,而且在早上就已经完成不少的工作。
精英们的这些晨间例程和晚间例程,普遍持续在N年以上,都用早起创造了奇迹。
精英们珍惜早晨的时光,他们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早上是他们一天中最专注和高效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要用来完成一整天最重要的工作。
本书作者通过采访了63位成功人士的晨间,用每一则小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人士是怎么起床的?他们起床后都做些什么?通过通过别人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找到适合自己的晨间流程。
总结一下受访者的一些共同点:
1、 通常起得很早,在大部分人起来之前他们已经完成了一些任务,获取了一些成就感,这些成就感能帮助他们整天都保持较高效率;
2、 大部分人早起创造可以自由支配不被打扰的一段时间,用来处理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
3、 大部分都在早上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冥想,并且认为这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4、大部分人都会在早上来一杯咖啡或者水,这能帮助很快唤起身体;
5、 部分人会在早上刻意避开电子邮件和电子科技产品;
6、 大部分人早晨的饮食都清淡量少,适度的饥饿感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7、 大部分人都在晚上11点之前睡觉,以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时间;
8、大部分都有坚持锻炼的习惯;
8、书中很多例子是自由办公人士或者在家办公人士。
对于我自己来说,可以借鉴学习的有以下几点:
1、建立自己的morning routine,并去努力维持;
2、适当优化改变调整;
3、头天晚上做好第二天的计划和准备工作
4、减少晚间和晨起之后社交网络的干扰
真正的自律,应该是“自”在前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下,去计划、做例程、反馈调整。然后形成“律”,在规则和约束前提下,自律会使人更优秀,进而达到掌控的感觉,故而自律会使人更自由。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人们总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绚丽多彩的一天是从早晨开始的,华丽美好的人生,也是从每一次早起开始的!
我们日复一日做着的琐事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并塑造着我们自己。关注自身的需求,并以此来开启一天,能够让每一天都顺利、丰富。当然,最好的例程就是你自己的例程。设置一份灵活的、简单的、适合你的方案,坚持做下去。
一日之计在于晨,当早起成了一种习惯,也就打造了一种底层能力,美好的开始会影响到一天的生活。
要相信坚持终有回报,每个好的习惯,最终时间都会给出答案。
本书适合三种人阅读:尚未形成但打算培养早起习惯的人、正在形成早起习惯的人、早起族。不同早起习惯阶段的人读这本书有不同的收获。这世界上有这么早起爱好和坚持者,他们从早期以及冥想当中获益无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尝试坚持早起呢?
以此为准线,逆推向《白痴》和《群魔》,与托尔斯泰完全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将“愚人”或曰“圣愚”刻画得浓墨重彩,并且赋予《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廖沙以信仰试炼。后者更坚信,信仰只有在愚人身上才能保存,也许是因为愚人这个形象背后是更具有希腊原始癫狂精神的,离崇尚“科学”的现代文明,更远一些。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向信仰深处挖掘,他不去探讨生活的意义,因为那与宗教精神相比,显然是不值多费口舌的'。托尔斯泰则孜孜于询问人生的意义,却同时点出构成人生的全是片段——试图极力描摹的作者却无法从中提炼出意义。他所描绘的虚无人生,是使深入探索那种宗教信仰——亦即有力托住虚无之花的花萼。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癫痫症患者,一个体验过极端事件的人,也是托尔斯泰的后辈,读后感.正是从这里找到撬动问题的铁锹,并且一气呵成解答了前者。也许,从这种对信仰的肯定层面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否定了前者。有趣的是,纳博科夫在多年后旅居美国时,创作了一系列描摹黑色喜剧以及精神病症状的作品,其中一度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真的描摹成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也许是发现了俄罗斯文学中的极端偏执情结,纳博科夫将深刻和偏执冷静地隔离开了:但他又留下了诗歌一样的语言和,某种不可言喻的阴郁情绪。去其筋骨而欲保留神采,得来的结果却终究有些浅薄。
因之,托尔斯泰在贴地描写生活的同时,也达到了一种深刻。他真实地刻画着生活,也提炼着生活,从而通过体验,以生活的流动状态而表现了他所看见、并且隐约触摸到的深刻真相。他从深刻的主题出发,最终渴望朴实的道理,这也合乎生活的逻辑——因为渴望某种抽象的概念而前往具体事例中探寻真理,反而经过真诚的体悟而变得朴实。
《战争与和平》第三卷中,安德烈公爵在得知娜塔莎的私奔一事后,感到生活虚无,没有意义。战场上的荣誉感转瞬即逝。托尔斯泰展现他的虚无情绪:“他越关心眼前的问题,以往的事就离得越远。以前那个高悬在他头上的无限高远的苍穹,忽然变成低压在他身上的拱顶,那里的一切都清清楚楚,但毫无神秘之感。”
而托尔斯泰,还是不忘记展现他一流的刻薄手笔,童山老公爵家里,生活一成不变:“玛丽雅公爵小姐依旧是个胆怯、丑陋的老姑娘,永远生活在恐惧和苦恼中,毫无意义毫无欢乐地虚度着青春年华。布莉恩还是一个春风得意卖弄风情的姑娘,快乐地享受着生命的每一瞬间,并且满怀最美好的希望。安德烈公爵觉得,她只是变得更加自负。安德烈公爵从瑞士带来的家庭教师德萨尔,身穿俄国式礼服,同仆人们说着生硬的俄语,但还是那样智力有限,教养有素,品德高尚,思想迂腐。”我可以想象,托尔斯泰在家中看着他可爱的妻子儿女们,面对繁琐农务时,大约用的就是如此流露一丝讥讽意味的语言。对他来说,过于旺盛的精力和强大的智力居然是种麻烦。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