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梧桐细雨瑟瑟其叶,随风摇记忆。
手捧一卷古书,端一杯清茶,如今于我已成为了一种享受。
《三字经》、《大学》、《论语》、《笠翁对韵》……怎能不感叹,中国国学,实在是博大精深。“人之初,性本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知止而后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晴空”……莫道不消魂,却不禁想起初识“国学”二字时,是怎的另一番模样。
那时年纪小,约摸五、六岁光景。外祖母不知从哪寻来一个“国学诵读班”,连哄带骗地把我送了进去。说是对小孩子的将来有好处。可怜我那时,《三字经》对于我来说无异于天书,虽说因从小就开始认字所以认得来,但我哪知道“人”哪里“本善”、“性”哪里“相近”而“习”又哪里“相远”呢?都是些枯燥无味的无用东西吧!哭着闹着不愿去,自打上第一节课后便开始了。父母亲没办法,只好让我不去上课。但外祖母不知怎么知道了,大道理小道理说了一堆又连带着将父母亲骂了一顿,便担起了“押送”我去上课的担子。没办法,迫于外祖父的“淫威”,我只好屈从,哭哭啼啼不情不愿去上了课。一直到小学二年级时,那个幼儿园搬迁了,国学诵读课也没有了。但国学的意蕴我未曾忘却。
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对于那些国学经典我已不再厌倦。而对于他们的意思,我也方能略知一二。如今再想来,倒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国学,如“逃之夭夭,灼灼其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其意味,便都蕴在其间。
与国学结缘,而今已近十年。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十年,我从一个稚气的小丫头片子长至如今这番,对于国学的理解也方能更深一个层次。国学,让我回味无穷。一个句子,能体味出千百种情千百种感,看你有的是哪般心。
其实,国学也像一杯清茶,刚入口时,你不懂它,便感觉到十分苦涩。但细细品尝体会后,诗茶香化开,弥漫在舌尖上的就是无尽的甘甜。余味袅袅,茶香不断。回味,便也无穷。
国学,让我回味无穷。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脑海中,浮现的,是圣诞的前夜,日本的,遥远的。那个月夜,如冰破处清水般圣洁莹亮的.月悬挂于半空中,它淡抹如烟的年华抚平了整个城市的不安,不,是废墟,不,是建筑工地。然而,这个月夜,谁不是痛痛快快地等待圣诞节的到来,却在这片废墟中,有一个人在伤感,与他相依为命的总是小提琴伤感,他那深蓝的双眸仿若是冰冷,孤单,对,蓝色代表孤寂,而他,为何两眼忧郁,是,是深邃的泉水在哭泣?小提琴告诉我说,是!那男孩嘴唇微颤,矫健的身姿在与寒风抗争,在小提琴的弦上拉出一首令人伤感的音乐,没有歌词,没有真正的演奏者,更没有名字,只是在伤感,一开始就伤感,愈来愈深,愈来愈深,钻进了人心里......
月光如流水,冷风如咽,此首纯音乐正在晚风中荡漾,月光下荡漾......
“几斗!”直到,直到有个女孩那细小的声音打破了这深夜的寂静,小提琴恍地,声音停止了,静静的来,悄悄地去......
闭眼,我再次掩面微笑,可这下,我不得不哭泣,两行清泪顺着脸颊滑下,静静地,落在地上,再次没有声音......
清晨————我的音乐,我的——伤感的世界
……
黄昏最后的一缕残阳不舍的到了山的那头,而我却还傻傻的站在山的这头。原来金黄的“光芒”已被天边上的那黑色的“朦胧”掩盖。
夜晚,我独自坐在院子里看着天空中那微弱的星星。一阵微风吹来,不知怎的,带着微笑的我变得有些惆怅,孤独的我开始变得有些悲伤。曾经,我不止一次的问过我自己“到底那个鸟语花香,没有忧愁与惆怅的地方在哪儿呢?”请你告诉我吧!
可你却沉默着。
此时的我,真的很难再做出抉择,其实怎样,我心里是最清楚的。以前,失败了,我总是会用微笑一笑了之,我不是没有成功过,在成功时,我与伙伴高兴地手舞足蹈,即使跌倒了,我也会在勇敢的站起来,可是现在,我还有什么勇气在站起来呢?可是,您还是没有说话,您依旧沉默着。是要我自己做出选择吗?“是的,那个地方并不是你真正的目的地,它只不过是你所经的一个驿站而已。”
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而这条路也只有靠自己来完成。没有人能代替你走完它。每个人的青春都只有一次,而且很短暂。不要再犹豫,不要在徘徊,不要再惆怅。
我猛然的清醒了,天上的星星发出的光并不是很微弱,其实很亮。因为我明白了,尽管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但花开了又谢,水落了又涨,月缺了又圆,没有人能够决定我们的未来。这都是我们不能改变的事实。我要用我的青春踏上那条未走完的'路,用只属于我的青春的微笑来追寻那条梦想之路。
星光下,我——又重新做回了自己,那样美的感受是所代替的。
今天的我已经十四岁了,偶尔回头看一眼十多年走过的成长的道路,有泪水,有欢笑,有失望,有伤心,那么多的酸甜苦辣,好似五味瓶一样。
儿时的我天真无邪,是充满着欢乐的世界,不用为学习而苦闷,可以尽情地享受游戏的美好,那是一个纯真的,纯净的世界。
我小时总是爱玩捉迷藏,喜欢蒙着眼睛,倒数着50、49、48……却也总是忍不住想要偷看几眼,待一长串的数字被我数完后,又开始“冥思苦想”着,伙伴们会躲去哪里,当好不容易找到了,却总是会被吓一大跳,但也庆幸终于不是我抓。这时,又要不时地想着,该躲在哪。喜欢抓与被抓的快乐,喜欢找到一个僻静的地方躲起来,喜欢想着哪有一个僻静的地方。这种生活让我无限的享受,像在“世外桃源”一样。
长大些了,我上小学了,听妈妈说那时一年级的我很不守纪律,上课时不会老老实实的坐着,总是一会蹲下来,一会和同学说说话,最好玩的是那时的我不知道“作业”是什么,可闹出了天大的笑话。第二天去上学时,老师开始收作业,其它的同学都交了一个本子上去,(但是是空本、也没有写名字)。事后老师并没批我,她告诉了我作业是怎么回事,还说我是个可爱的小孩。从那以后,我总是认真地完成每一课作业,做到“温故而知新”。
上了初一,我的好朋友都不在一个班里,我成为了一个“孤独”的小孩。少了一个谈心的朋友,心里不免有些难过。直到我们班举行跳绳比赛,同学们都在练习着,说说笑笑,而我却只有一个人,跳着跳着,“啪”一下,绊到了绳子,我摔到了地上,脚扭得生疼生疼,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这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张卫生纸,抬头一看,是同学和蔼的笑脸,如此的温暖,侵入了我的心房……
过去的点点滴滴总是如此的纯洁和美好,就好像烙印一样可在了我心中,总是让我回味无穷。
寿阳县朝阳镇中心学校赵道忠
一、中心思想要明确
中心思想是一篇作文的灵魂。一篇好的叙事文,必定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立意。立意,就是在下笔之前先明确写作意图,确定主题。从我们平时的来看,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强弱,衡量的关键,主要看中心是否明确。因此,确定文章的中心,是叙事的根本。
文章的中心如此重要,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叙事有中心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篇文章思想要健康正确,主题要明确集中,立意要深刻、鲜明、新颖。在叙事时,我们要善于从事件的表面揭示其蕴含的科学性、哲理性或事件的社会意义。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从平凡、不显眼的事件中揭示其不寻常的思想意义。其次,我们还要明确,我们所写的记叙作文不是为记而记,而是有感而发,有悟所写。所感所悟就是叙事的中心,写作时要注意把它贯穿于全文之中。最后,在阐明我们的观点时不要生搬硬套、削足适履,而应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一般来说,点明中心在文章的结尾较多,因为这样从记叙事情到引出意义,比较自然,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中心在文章开头,也就是在记事之前先点明意义,让读者有一个心理准备。两种方式各有所长,但不管怎样,点明中心都要自然和谐,不能为套中心而强发议论,大呼口号。文章的中心就像人的灵魂,在叙事时,一定要有明确的中心,要以中心意义为线索贯穿全文。
二、材料选择要新颖
写叙事的文章,选材是关键的一步。挑选材料时,不能“拣到篮里就是菜”。我们在生活的事件与生活现象中选取材料时要注重新而别致,这就是指选择新颖的材料。
平时,我们注意观察,积累写作材料,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我们小学生写作文,就应该写自己的生活。我们少年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时刻观察、用心体验,往往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发生了许多新奇的事、新奇的现象。这些会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特别的思考,只要我们把注意现察的许许多多新鲜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材料,写到作文里去,寻求新的立意就能写出新颖的、有深度的作文。
捕捉身边的事物时,关键是看能否反映个“新”字,即过去所没有的、新近才发生的变化,写文章时一般就从这个“变化”入手,再去探究这个变化的原因来。
捕捉身边的事物时,要留意写出事物的新意来。可以以小见大,从身边的小事反映时代前进的步伐,可以从一种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善良的人性等,还可以从不起眼的生活琐事中观察思考,产生新的发现、新的感受。这样的材料平中见奇,也不失为新颖的材料。
三、“六个要素”要清晰
我们已经知道了叙事文章的“六要素”,可在作文过程中,我们不能像问答式一样,把“六要素”讲完就算。这样的文章,读来是不吸引人的。在“六要素”中,“经过”是事情的主体,要分几步写清楚。每一件事情的发展一定有它的先后顺序,我们在写作前,一定要考虑清楚事情的发展过程,有关内容要写得细致、清楚,这样,把事情的发展过程写具体了,一件事就会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读了以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写作的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一步一步写具体事情的经过呢?首先,我们可以找找事物的规律。虽然有些事物比较纷纭复杂,不很容易认识清楚,但它总有一定的规律。了解了它内在的联系,知道了它的因果关系,写起来就比较具体了。其次,观察要仔细。人们每做一件事,会有许多动作、神态、语言上的表现,我们要善于现察,了解特点,抓住特征来写。另外,我们在仔细观察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联想,使文章就像一株繁茂的大树,既有突出的主干,又有婆娑的树叶。这样,就能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了。
四、叙述方式要恰当
叙述是文章的表达方式之一。叙述要求把文章中要表现的人、事件交代明白,使文章线索清晰。叙述在记叙类文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叙述的方式有多种,常见的叙述方式有两种:顺叙和倒叙。
顺叙是按照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叙述。顺叙的文章,读者容易把握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如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牛郎织女》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孤儿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美丽的姑娘织女,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后,拆散了他们,并带着天兵天将抓走了织女。牛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用竹筐挑着两个孩子去追赶织女,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的天河隔开。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天长地久,他们成了天河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由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顺叙的写法,故事情节显
得清晰自然,表达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也表达了人们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的憎恨。
在运用顺叙的方式时,要注意用好表示时间或表示事件发生先后顺序的词语。另外,要避免平铺直叙,面面俱到。为此,要注意材料的取舍与详略。倒叙不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而是将后发生的情况先写,然后再回转来交代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这种写法不仅能使文章曲折有致,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便于突出重点,吸引读者,增强艺术效果。
回忆性的文章,一般采用倒叙的记叙顺序,也就是从时间上来说,先写现在,再写过去。
倒叙法并不是把所有的内容都倒过来写,只是先叙后面发生的事情,再讲它的由来罢了。这样,就要注意处理好由倒叙转向顺叙时的文字衔接问题。要有一个很好的过渡,才不会给人以过于突然或是前后割裂的感觉。一般可用“事情的起因是……”“原来是……”或者用问句“为什么会……?”把结果与事情的起因衔接起来。
总之,叙述方式的选用,要从表达内容的需要出发。尤其是倒叙方式的运用,不要故弄玄虚,为倒叙而倒叙,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五、感情表达要实真
我国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强调的就是作文要讲究“真实”。
因此学生如果写自己有感受的事,就容易写得生动、活泼、具体;如果写自己不熟悉的事,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写不好。这是什么道理呢?文章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文章的材料必须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没有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没有文章。我们写作文就是要把自己周围的事,周围的人,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写作文不是做算术,有了一道题,运用几个公式套一套,就可以做出来。写作文必须要具备材料,写自己感受深的事,就能“表”我们自己的“情”,“达”我们自己的“意”。
可是,有些同学往往不理解这一点,许多有感受的事放着不写,偏偏去写道听途说的,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这样写成的作文,还有什么真情实感可言呢?由于写的是缺乏感受的事,因而语言也是一副“大人腔”,缺少我们自己应该有的童趣。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学生进行以真实生活为题材、以生活的需要为目的`的写作练习,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如写写、、随记、书信、等,自己选题,自由发挥,放手写作,畅所欲言。练笔先从自己写起,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起。这种大量的持续的作文自主练笔,既记载了真实生活,又有助于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
六 、“过渡”“照应”要自然
“过渡”与“照应”都是作文中常见的技巧方法。尤其在叙事类作文中,同学们要格外注意“过渡”与“照应”。
所谓“过渡”,就是事物由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为了使作文中各段落之间自然衔接,连绵一体,我们往往使用过渡技巧,写上过渡语。过渡语,可以是段落,也可以是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那么,怎样写过渡语呢?其实,我们可以用设问、反问的形式,或者用平铺直叙的语言,用上关联词语,串起上下文内容。这样,就能自然地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阶段。
“照应”,就是指在文章的全篇行文过程中,必要的、或明或暗的照顾、呼应和反映再现。“照应”,为的就是使文章首尾一体、融汇贯通。
我们在写作文时不能写了前面不管后面,也不能写了后面忘了前面,而应该前后配合、首尾照应。
前后配合,首尾照应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开头与结尾相照应。
2、内容上的前后配合。作者前面写的事情,后面要有个圆满的交代;后面出现的事情,前面都要有根据,不能写得没有来由,使人感到突然;更不能漏洞百出,使人疑惑不解。
3、行文和标题的相照应。一般说来,标题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中心思想,因而在行文中注意与标题相照应,能起到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七、“凤头”“豹尾”要给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篇作文的头开好了,打开了思路,要写的话就很顺利地写了出来。如果头开得不好,就会思路闭塞,难以下笔。所以古人所说的“凤头”就是指文章的开头要起笔不平。
最常见的开头方法是——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像叙事的文章开头就点明事情的起因,或是直接说明文章所要叙述的事件,让人一目了然。
第二种开头方式是——设置疑问,引人入胜,这种开头方式,往往在第一段就提出疑问,巧设悬念,或把事情的结果交代在先,使读者产生急欲读下去的愿望。
还有一种叙事的开头方法是——描摹景物,渲染气氛。这种文章的开头方法是从写景、写物入手,以此来烘托气氛、突出中心。
总之,叙事文章开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我们要遵循如下原则:要紧扣中心,突出主题,不能起笔太远,让人读了不知所云;要新颖活泼,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不能陈词滥调,生搬硬套;要有真情实感,不能空洞抒情,无病***。
文章的结尾与开头一样,也是表现主题的重要环节。好的结尾能深化主题,突出中心,令人回味,具有“余音绕梁”的作用。结尾的方法同样多种多样。
1、随着事情的发展自然收束。这种结尾方式简单明快,叙事完整。
2、首尾呼应。这种结尾方法是在文章的结尾再强调一下开头部分的意思,以达到互相照应。这种照应有的是形式上的前呼后应,有的是意义上的再次强调,使文章浑然一体。
3、含蓄委婉,令人深思。这种结尾方法以暗示、旁衬或隐晦曲折的手法,让读者自己去,而不把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明明白白说出来。
4、饱含哲理,发人深省。用一段饱含哲理的话作结尾,可以使读者产生共鸣,汲取力量,得到启迪。对整篇文章而言,也有画龙点睛的妙用。
总之,一篇好的文章既要有不平的开头,又要有有力的结尾,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凤头”、“豹尾”。
尽管作文题花样如何翻新,要求的文体总是记叙文。这是合理的,符合规律的。所谓记叙文就是记人、叙事、写景的,是人物、事件、景物的书面化,是人物、事件、景物的再现。所以好的记叙文首先必须记人、叙事、写景做到形象、具体、生动。这是一项从预初开始就必须渐渐具备的基础功夫。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在最初阶段常常是忽略甚至是严重忽略了这项基础功夫的培养。没有或者欠缺了这项基础功夫,那么记叙文必然空话连篇瘦骨伶仃,不会给人予真切感,也不会让人感动,自然谈不上好的记叙文了。
那么这项基础功夫从哪里来呢?初中的作文教学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与能力。记叙的形象、具体、生动,是观察的仔细与周全的必然反映。所以在这个阶段作文教学应当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己的生活,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天地:教室里的设施,教学大楼的轮廓与色彩、升旗早操的各个环节,运动会的热闹又激烈场面,校院里的花草树木等等;渐渐再把他们的眼界扩大开去:车水马龙的街道,匆匆忙忙上下班的人群,新华书店里人们专注于翻阅与购书的神态,旅游景点的'自然风光山水美景等等;渐渐地再引导他们观察一桩事情,一个事件,观察它们的起始、过程、结果,这就是引导他们学习叙事;再就是引导他们观察人,观察父母、同学、老师,观察他们的形态、言辞、以及处事为人的种种细节。这样,父母、同学、老师就都是他们心中活生生的形象,写在作文里就能栩栩如生。
在这个基础上,到了初中的后阶段就要让学生懂得,一篇真正优秀的记叙文还必须是富于内涵,能给人予启迪的。而这种内涵不是外加的,实质是观察生活的一种心得。比如花开了又谢了,冠军的道路,无奈的失败等等,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有它的固有依据,都有它内含的哲理。观察了,发现了,你的记叙文也就有了丰富的内涵了。
暑假期间,初三学生要想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应该重视培养和提高自己仔细观察生活的习惯与能力,学习如何把人物、事件记叙得具体、形象、生动。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