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许多多的节日中,我最喜欢过除夕。除夕只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却最能体现我国的民俗,最具有中国味,是过大年中最热闹的一天。虽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但浓浓的年味在除夕这天才发挥到极致,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大红的灯笼、吉庆的春联、漂亮的窗花、各种象征吉祥如意的中国结、寓意着年年有余步步登高的小装饰把节日的气氛渲染得更加热烈。远在外地工作的人也都赶回来了,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每年除夕,我们家都是全家一起行动,一大早就把已经很干净的家再打扫一遍,处处都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然后我和爸爸一起贴春联、贴窗花、挂装饰,虽然我只是个替爸爸打下手的角,可我心里依然开心快乐着。妈妈负责插花,桌子上一大束彩色银柳、茶几上一花瓶富贵竹、电视旁是一个漂亮的康乃馨花篮。看着被我们布置得漂亮温馨的家,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布置完自己的小家,我们就去自家饭店——会宾楼,和奶奶、大伯一家、三叔一家一起吃团圆饭。妈妈和婶子们忙着丰盛的饭菜,不时的从厨房里传出快乐的笑声;叔叔伯伯和爸爸忙着装饰,我和哥哥姐姐急不可耐地拿出小烟花放着玩,奶奶微笑着看着我们。
吃过午饭,我们去给去世的爷爷扫墓。到了晚上,就更热闹了,又加入三个姑姑家的人一起吃年夜饭,大家边吃边聊,互相祝福来年有好运。我们小朋友放开胆子玩,大人也不会责骂我们。外面响起了鞭炮声,我们也赶紧加入到其中,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绚丽多彩的烟花把节日气氛推到顶峰。放完烟花,踏着厚厚的鞭炮屑,闻着香香的过年味,我们回到自己的家。
紧接着开始享用精神大餐——春节联欢晚会,精彩的节目让我们开怀大笑,脸上的肉都笑酸了。妈妈准备好了年初一的早点——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幸福快乐的除夕就结束了,躺在床上想着明天一早,又可以穿着新衣去拜年,还有红包拿,真是做梦也要笑醒了。
这就是我的除夕,我最喜欢的节日。
三月三是清明节,同时也是壮族的歌节。作为清明节是受汉族的影响。但也有的壮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过清明节扫墓的,与汉族大不相同。壮人对祭扫十分看重,届时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到祖先坟上去供,行拜礼。山野间不时传来鞭炮声,久久不绝于耳,山岗上,林篁间,白色的魂幡在坟顶的竹竿上飘动,造成了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壮族风俗,供品必须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认为,带回家会招鬼进门。
不少地方的祭扫的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歌圩,是为三月三歌节。近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把这一天定为壮族的节日。1984年在南宁举行了首届歌节,700多名来自各县的歌手登台献艺,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连外国友人也远渡重洋与壮人同享节日的欢乐。这期间,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动,然而更吸引人的则是抢花炮、演戏、杂技、武术表演、舞彩龙、舞彩凤、唱采茶擂台赛诗等多彩丰富的文娱活动,近年还添加了演新戏、放电影、球赛等。不过青年男女们的注重力大多不在这方面,而是在如何通过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侣。
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节,俗称鬼节。这是壮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从七月初七就已经开始有节日的气氛了。七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壮族受汉族的影响,也很同情这对难得相会的夫妻。但壮人还另有说法,认为今天是仙女沐浴的日子,用水来染布、做醋、煮药,格外好,所以家家户户中午有人赶往河边或山泉挑水。有些地方把初七当女儿节,出嫁的女儿不但不像织女那样渡过鹊桥寻夫,反而离开夫家回到母亲的怀抱。
初七过后,人们便为中元节办货,忙着赶圩采购香烛和鬼衣纸。节日到,家家户户***鸡宰鸭***猪,一派节日气氛。有的地方从初七开始就用鲜笋煮水迎祭祖先。十四日开始大祭,供桌上摆满了猪肉、整鸡、整鸭、米粉、发糕、糍粑、糯饭,一直摆 到十六日。每次用膳这前,得先把供品热一下,祭过祖,才能进餐,供桌下撂着一个很大的纸包袱,里面塞满了蓝、白、紫色纸剪成的鬼衣和纸钱。每次祭奠都烧一些,烧过之后,用芭蕉叶、海芋或荷叶包好灰烬,等到十六日最后一次烧完,一起包成两大包,由一位老人头戴竹帽,用竹棍挑往河边,放在水面任其沉浮。有的人家还烧纸船、纸马和纸屋,让祖先满载而归。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