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不怕没有自己的位置,只怕能让自己站住脚的真本事;不怕没人知道我,只求有可以让人知道的真才实学。
工作十几年,换过很多,认真想起来,还真的没有什么求职经验。有过辞职在家待业的时候,也去找过工作,可最后从事的,都是找上门来的工作。家电圈那几年,做得好就不怕辞职,辞职了立即有几家公司的人过来拉。脱离家电圈以后,开始新的工作,之后的公司都是朋友在做老板,所以叫我过去帮忙。按理说,朋友是大老板,自己在公司会被别人瞧不起,觉得是靠关系才进来的。没问题,我会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凭关系还是凭本事。而这些老板朋友也并不是很熟悉,只是在交流中觉得我的思想和理念还不错,也是抱着尝试的态度。我没让他们失望,也没让自己对不起这份信任和友谊。
如果要说职场的人际交往,我是最不在行的,如何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我就是很简单的:我做我的事,别人的不多嘴。如何处理和上司的关系?我一直把自己当作他们的助手,我要做的就是漂亮的完成工作任务。今天公司群里吵得很厉害,最后总编一句:“你没错我是不会找你麻烦的,你见过我找木碗吗?”结束了争吵。没有人回这句话。这句话让我很尴尬,不过也让我确信,多做事少说话绝对没错,我加班没人看见,我多辛苦多疲惫没人看见,但是我的工作成绩是看得见的。如果只是为了工资,这几百块钱绝对不值得我如此卖力,我需要的其实也只是一种成就感。
我现在还是觉得费心去钻营如何处理关系,不如花心思研究怎么完成工作。我不喜欢那些表面功夫,那些都是需的,只有自己的本事和知识才是实实在在的,谁也抢不走。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这里是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独,必定会有和他思想接近的人做伴。我却是觉得对我交友有所帮助。
我以前写过一篇什么东西忘了,是说交友之道的。我觉得交朋友,不一定要主动出击,就好像自己是一座花园,你到外面拉很多人来参观,如果里面只是枯枝败叶,人家来了一次,下次再也不会来了,远远看见还要绕道呢。如果自己的小花园精心修饰,干净整洁,就算是不去拉人,有偶尔路过的游人,自然会被吸引进来,流连忘返。给他留下深刻的、美好的印象,以后他自己主动就会想再来看看,说不定还带着他的朋友一起来。而通往自己内心花园的小径却是要时常打扫,如果路没了、或是门锁了,就算有人路过,别人进不来,也是枉然啊。
今天晚上和朋友还在聊这个话题。我说很奇怪啊,我以前很爱出去玩,整天和朋友喝酒、唱歌、跳舞,却总是觉得孤单。现在我整天忙得要命,很少出去,可是朋友却越来越多,我还有点应付不过来的感觉,一到周末就犯愁。
很多人都说找不到朋友,我的朋友好像都不是找的,是等的。跑到外面到处握手敬酒,也不见得能认识几个真正的朋友,自己把自己打扫干净,敞开心扉,让大家都能清楚看到你的自然面貌,喜欢的,自然会留下,不喜欢的,也就不需要勉强了。和工作差不多。
主动的提升自己,主动的充实自己,就不需要主动的找工作、找朋友了。多看书,眼界和思想上开阔了,和各种朋友也就都有话题可谈。为人诚实坦白,自然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愿意和你说心里话,把你当作知己。宽容平等对待每个人,就不会有纷争和怨恨,少了敌人,自然多了朋友。
世界上有好多种温情,可能用几十万字去描述,仍嫌不够。而这篇短短千字文章,可以感到沉甸甸的夫妻之爱压在心头,挥之不去。它告诉我们真爱是深埋在心底的,它使得夫妻间的情感随生活和岁月的流逝而日益刻骨铭心。-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夫妻间的`对白:妻子观望第八棵馒头柳的秘密,“每次她总是欣慰地在预计的时间里预计的位置望见丈夫宽厚的背影,特别是那只经丈夫设计由她改制的帆布旅行背包,她总是默默地对着背包送去她的祝福。”丈夫在电话对白,“每次我出差回去,你别看我进门的时候跟没事似的,其实,我一走到那棵馒头柳下,就忍不住抬头望咱们家的阳台,咱们家的窗户,有时一站好几分钟,特别是晚上,那一窗灯火,让我心里好爱你们!……”。文中通过夫妻间的对白,展现了夫妻间的爱不必大起大落,不必拘泥于形式,心中有爱,就不必在乎距离的远近。-
夫妻,因为爱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走到一起,从完全没有关系发展到一种人类最佳的爱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的两个人,又难道还不值得彼此珍惜吗?爱是相互的,自然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如果没有付出,那么爱早晚离你而去。夫妻之爱是需要互相经营的,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多一些体贴,多一些沟通,才能幸福地相伴一生。-
哲人说:“婚姻是一本书,第一章写的是诗篇,其余则是平淡的散文。”庄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如果说恋人之爱醇如酒,让人陶醉,那么夫妻之爱就淡如水,那一份默契,那一份相守,那一份关爱,虽然不轰轰烈烈,缠绵悱恻,但让人在平淡之中慢慢地品味到越来越绵长,细腻的真情至爱。这也许是夫妻之间最本色、最长久的爱恋。 -
刘心武不仅是宣传家、政治家,还是教育家。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他的小说魅力在于紧跟时代步伐,但又不随波逐流;重视小说艺术性结构,文体语言力求创新,力求个性化、精细化,同时在字里行间传达着深刻的道理,《第八棵馒头柳》就是这样。 -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这句话明确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从,孔子反对愚孝的绝对无违,应该以道义为标准,客观对待父母的对错;如果父母做错了,却不听从自己的劝告,也要履行孝道,绝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怼之意。
《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宝库。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程。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非常敬佩他,是因为他视人如己,要求统治者关爱弱者,爱护百姓,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四处游览、讲学。“仁”是他的思想表现,除此之外,孔子还主张以德教化人们,以礼治理国家,他有一部著作,名为《论语》。
《论语》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所在,我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在《论语》集里,有许多句子是可以做为我的座右铭的,也有许多句子是终身受用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学自己要对别人做什么时,先想想自己是否愿意承受这样的事,如果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我觉得《论语》这种为学的精神也是我们效法的地方,《论语》里面的这种人生修养,我认为是永远年轻的,所以这种学习道德,能“苟日新、日日新”,我还是进步的,随时有新的境界。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德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按】这段孔子主要从四个细节方面综合阐述了儒家的修身为人之道.
1不重不威,庄重沉稳这是君子的为人处事的气度目标.尤其是在企业团队管理实践中,部分团队成员里“远之则怨,近之则不恭”,精力一味放在窥探领导隐私及爱好,以便投其所好走终南捷径(无数的中国历史充分证明这些人在所有团队中都存在)。保持距离感的度,是LEADER亲贤远小人的必须。
2学习力,人与人的差别就在终身学习、格物致知上。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过来修正理论。日格一物,日致一知,累计起来,通过3万、5万、8万小时的积累后,人与人的差别就是天壤之别了。
3道不同不相为谋。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与分歧,表象上是利益分歧,本质上实际上是不同出身背景、家庭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人生经历与阅历、认知模式所决定的价值观的分歧(对人、事、物、金钱的看法)。所以我们在关键团队成员和合作伙伴的选择过程,一定要慎之又慎,宁愿慢点来慎重选择也不要贪快求全!
4知错能改,不讳言忌医。反省及自我纠正是伟大企业家与一般企业家的根本区别。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