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造就出了一个美食大国!人们都说中国是舌尖上的中国,天下美味尽可囊括。可谁又知道,在这耀眼的光环之后,中国现在又在制造是舌尖上的浪费。
暂且不说富人,现在就连普通老百姓在餐饮方面浪费问题也是极其严重的。
先说吃:许多人们去小餐馆吃饭,常常死要面子,钱受罪,把吃不完的饭菜丢弄在盘子内,而不打包带回家。还有亲朋好友的结婚酒席和农村的白事,大量的饭菜因顾客吃不完而倒掉,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啊!
再说穿: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时代的交迁,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物质生活,将不穿的衣物抛入垃圾筐中,不是因为衣服的破旧不堪而丢弃,而是满足他们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标准而丢弃。是的,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国式浪费。
据统计,我国一年倒掉的食物约为两亿多吨,这个数字也正是英法德三个国家的人一年的食物。与此同时,全球每6秒就会有一个儿童因饥饿而死去,这是比H7N9病毒更可怕的***手啊!这个***手正悄悄地向往我们逼近。因此,网上吹来了光盘一族的热潮。
20xx年,北京一家民间公益组织发起了一场历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光盘行动。这场行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些网友还用手机拍摄自己吃净的盘子和剩菜晒在自己的微博中并以此为荣。而国外也有着这样类似的饭店,顾客去吃饭,必须吃完,不然会在原来成本上多加钱,反而给吃净盘子的顾客进行打折优惠,这大大减少了浪费的行为。
资产过亿的富翁们也践行着勤俭节约,如比尔盖茨、史主柱等名人,他们不因为拥有大量的财富而去浪费。我们提倡节约,杜绝浪费,并不只是嘴里喊的口号,而是要靠自身行动,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父母做的饭,吃完不剩;外出就餐点的菜,吃完不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从现在做起,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刻不容缓!
还记得前几天在微信上闹得沸沸扬扬的罗一笑事件吗?且不论该事件的真假,单就转发该事件的朋友圈来看,就足以让笔者感慨万千。
我是在上体育课的间隙玩手机刷朋友圈时看到众朋友同学都在疯狂转发罗一笑的募捐文章的。说实话,我一直是不喜欢发朋友圈的,除了刚玩微信时兴致勃勃地发了几条朋友圈外,就一直处于潜水状态,但每当我看到朋友圈大肆转发同一条募捐信息时,都会在指间犹豫,要不要跟风转发,可是我真的不喜欢发朋友圈,而且觉得转发的信息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于是之前我一直坚持坚决不发朋友圈的原则,可是,这次我却妥协了,也许是因为同为文人,对卖文章募捐这一新形式有种深深的同情,也许是因为这次太多人转发,特别是微信里的同学全都转发了,自己如果不转发,会不会给同学留下冷血的印象,我觉得是后者的原因为主,于是,我在道德绑架中无奈地点击了转发,转发后,觉得自己的良心得到了释然,但又觉得自己像个被强权打倒的士兵,狼狈不已,只不过,这次的强权变成了人们高尚的道德。
道德绑架,是指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我觉得道德绑架现如今已沴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连自由的微信,都受到了束缚。
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道德绑架,或许就在公交车上,公车的让座问题,本来是种自发的美德,现在却成了年轻人的道德绑架,老年人一上车,年轻人就必须让座,若有不让座者,轻则被指责,重则被殴打,年轻人不让座反被老人掌捆的事件已不少见,让座本来是为了让年老体弱者提供更舒服的条件,可现在有些老年人每天退休生活过得舒适,精神饱满,有些身体素质比年轻人还好,站一会可能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相比之下,每天忙忙碌碌的年轻人疲于生活,劳累了一天,刚想在公车上眯一会,却被不分青红皂白的所谓道德给要求让座,如果只是劳累还好,还能强撑下,让就让吧,站会也没什么,可若年轻人遇到身体不适时,是否也要强行站起给健壮的老年人让座?我的朋友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那天她正好身体不适,头晕的很,本想去医院看病,可就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位老人,一上车看到她没有主动让座,就在她身边喋喋不休地指责她,说她没有礼貌,不懂得尊老,最后我朋友无法,只好撑着站起来给老人让座,而她自己却差点晕倒。我听了她的讲述后不禁唏嘘,如果不让座就被视为道德败坏,那么这种衡量实在是太偏颇了。
而在虚拟生活中,如微信中的道德绑架,也让人头疼不已,就像前文中提到的,当朋友们都转发了募捐信息,或转发寻物启事,这时,你是不是也要必须转发诸如此类的信息,方能显得你有爱心,不冷血,有人情?这样或那样的道德绑架,不管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在虚拟网络中,都如蜘蛛丝般缠绕着我们,让我们逃脱不得,感到厌恶的窒息。
道德如法律般,本是起着促进规范作用,让人们有更良好的行为,但美德的形成应是人人发自内心的实践,从而传播开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道德绑架却让这种美德成为了个人的作秀,人们做得不情不愿,每每在道德的高压下做出所谓的善行,都会感到一种恶心与反感,这样的善行,在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会不会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从而索性不做了,如此这般,又怎么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而善行,本来是人们发自内心做出的,人们之所以做善行,是为了获得内心的愉悦,可是被道德绑架的人,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做出的,他们无法在践行美德后获得内心的愉悦,也就无法形成良性循环拒绝道德绑架作文议论文拒绝道德绑架作文议论文。这样的美德,在下次没有道德的监控下,会不会变成一种可怕的冷漠?
我们尊重道德,但拒绝道德绑架,让道德在空气中自由的呼吸,比将它强行加压到人的身上,会更让人喜爱。
还记得前几天在微信上闹得沸沸扬扬的罗一笑事件吗?且不论该事件的真假,单就转发该事件的朋友圈来看,就足以让笔者感慨万千。
我是在上体育课的间隙玩手机刷朋友圈时看到众朋友同学都在疯狂转发罗一笑的募捐文章的。说实话,我一直是不喜欢发朋友圈的,除了刚玩微信时兴致勃勃地发了几条朋友圈外,就一直处于潜水状态,但每当我看到朋友圈大肆转发同一条募捐信息时,都会在指间犹豫,要不要跟风转发,可是我真的不喜欢发朋友圈,而且觉得转发的信息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于是之前我一直坚持坚决不发朋友圈的原则,可是,这次我却妥协了,也许是因为同为文人,对卖文章募捐这一新形式有种深深的同情,也许是因为这次太多人转发,特别是微信里的同学全都转发了,自己如果不转发,会不会给同学留下冷血的印象,我觉得是后者的原因为主,于是,我在道德绑架中无奈地点击了转发,转发后,觉得自己的良心得到了释然,但又觉得自己像个被强权打倒的士兵,狼狈不已,只不过,这次的强权变成了人们高尚的道德。
道德绑架,是指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我觉得道德绑架现如今已沴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连自由的微信,都受到了束缚。
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道德绑架,或许就在公交车上,公车的让座问题,本来是种自发的美德,现在却成了年轻人的道德绑架,老年人一上车,年轻人就必须让座,若有不让座者,轻则被指责,重则被殴打,年轻人不让座反被老人掌捆的事件已不少见,让座本来是为了让年老体弱者提供更舒服的条件,可现在有些老年人每天退休生活过得舒适,精神饱满,有些身体素质比年轻人还好,站一会可能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相比之下,每天忙忙碌碌的年轻人疲于生活,劳累了一天,刚想在公车上眯一会,却被不分青红皂白的所谓道德给要求让座,如果只是劳累还好,还能强撑下,让就让吧,站会也没什么,可若年轻人遇到身体不适时,是否也要强行站起给健壮的老年人让座?我的朋友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那天她正好身体不适,头晕的很,本想去医院看病,可就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位老人,一上车看到她没有主动让座,就在她身边喋喋不休地指责她,说她没有礼貌,不懂得尊老,最后我朋友无法,只好撑着站起来给老人让座,而她自己却差点晕倒。我听了她的讲述后不禁唏嘘,如果不让座就被视为道德败坏,那么这种衡量实在是太偏颇了。
而在虚拟生活中,如微信中的道德绑架,也让人头疼不已,就像前文中提到的,当朋友们都转发了募捐信息,或转发寻物启事,这时,你是不是也要必须转发诸如此类的信息,方能显得你有爱心,不冷血,有人情?这样或那样的道德绑架,不管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在虚拟网络中,都如蜘蛛丝般缠绕着我们,让我们逃脱不得,感到厌恶的窒息。
道德如法律般,本是起着促进规范作用,让人们有更良好的行为,但美德的形成应是人人发自内心的实践,从而传播开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道德绑架却让这种美德成为了个人的作秀,人们做得不情不愿,每每在道德的高压下做出所谓的`善行,都会感到一种恶心与反感,这样的善行,在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会不会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从而索性不做了,如此这般,又怎么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而善行,本来是人们发自内心做出的,人们之所以做善行,是为了获得内心的愉悦,可是被道德绑架的人,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做出的,他们无法在践行美德后获得内心的愉悦,也就无法形成良性循环拒绝道德绑架议论文拒绝道德绑架作文议论文。这样的美德,在下次没有道德的监控下,会不会变成一种可怕的冷漠?
我们尊重道德,但拒绝道德绑架,让道德在空气中自由的呼吸,比将它强行加压到人的身上,会更让人喜爱。
有一个女儿,要带自己的家人去看病,他只给老人买了动车的半程票,半程过后,拿着车票的女儿把老人给‘请’了起来。那个女儿要求大学生与其与老人同坐,但是学生因为怕老人生病而拒绝,因而不愿意。两人争执,最后一位中年男人给老人让座,这时候女儿就说了:“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
对这件事情我认为这是一起道德绑架事件。那位女儿因为自己给老人买到了半程的车票结果因而让别人给自己让座,让别人担负起这样不应该由自己担负的责任,这样的行为是一件道德绑架事件,我们不应该因为这种行为的道德绑架性质而屈服。因为这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题中的女儿说自己想要尽孝心所以才给老人带去看病,并且因为想要尽孝因而道德绑架,让其余的人收到原本不应该自己担负的责任,这种行为只让自己的老人受到屈辱而不会得到被尊重被孝顺的感觉。
我们反对道德绑架,但这个任务却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因为这是一个并不怎么容易办到的事情。就像是教师和医生的职业很容易被人道德绑架一般。作为一个老师,普通人普遍认为是应该敬职敬业,这点本来是没有任何的错误,但因为他应该敬职敬业因而要求他无私奉献,无论怎样都必须要做到为学生考虑,而不应该把自己放在某个位置,理直气壮的要求着他们做到一切,需要他们用无数的时间去做孩子的保姆,这种事情甚至还有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然而老师并不是孩子的保姆,他们只是一群给孩子授课的人,他们也是如孩子一般的人类,也应该有自己想要的自己所想要做的,不应该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要求别人如何如何。老师也需要自由,老师没有义务为他人的私欲而失去自己的身体健康。
我们现代社会,无论是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古代的‘任意礼智信’无不要求我们腰符合自己的道德观,而别人的一切都不应该我们去做出抉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道理谁不知道,但为什么却还是这般多的人不愿意用这样的观点去看问题,去做出不道德绑架的事件?
我们坚决反对道德绑架,我们也坚决不对他人做出道德绑架,我们应该是如他人一般,做好自己即可。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题记
拒绝浪费,珍惜粮食又一次成为时下的新话题。据统计,中国现在一年浪费的粮食足够三个国家一年的口粮,这个触目惊心的数据反映出了中国式浪费的可怕。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特别注重人情面子的国度,历来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你恳求他人为自己办事或者答谢有恩于自己的贵人时,往往在饭店请客,在这重场合,往往都要讲排场,特意用经济实力来表示所谓的真挚和诚意。不管什么意图,总之尽情地发挥着,表演着。豪华的饭店,丰盛的餐桌,美味佳肴,山珍海味,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宾客之间,觥筹交错,尽量点更多的菜,尽量迟到最后让菜能剩下来,这样才能显出自己什么都吃过;当我们去饭店吃饭时,多点昂贵的菜肴,然后只吃一小部分,剩下的也不要求打包打走,似乎总要显示出自己很有钱的样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式浪费。
现在的餐饮浪费已不再是原来的吃不了倒掉,而是演变成了故意浪费。因为这样,可以显示出自己是多么的有钱,多么的奢侈。可是当我们在炫富、炫奢侈时,却很少有人考虑有多少孩子还在挨饿?有多少孩子还在为自己没有着落的下一顿饭在发愁?就拿我们学生来说,国家施行蛋奶工程,本意是为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可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去珍惜,用鸡蛋来练靶子,用牛奶打仗,而且玩得不亦乐乎。
据调查,全球每年有1。28亿人死于贫困,更有甚者,全球每隔6秒就有一个儿童被饿死。可能就是我们扔一个鸡蛋的时间内,就有一个儿童因饥饿而死去。
在国外,参加聚会,去饭店吃饭时,吃完盘中的食物是对厨师的赞赏,是对食物的肯定。而在中国,吃饭盘中食物是一种卑贱,被人看不起的行为。难道只是因为国籍的不同,人们的思想就有如此大的差异吗?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都应当从身做起不做必剩客,争当光盘族。如果吃不了,那我们就兜着走。
1月13日,巴黎发生恐怖袭击事件,第二天,全世界都在为遇难者哀悼的时候,范玮琪在微博上晒出孩子的照片,网友恶语相向:“自己的‘小确幸’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事后,范玮琪发表了另一条微博,意在为遇难者祈祷,却仍然难以平息网友的愤怒。
这已经不是范玮琪第一次因为“晒娃”被网友横眉怒指。“9·3”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吸引了千千万万人的关注。在关注阅兵时,一些人还同时关注了明星有没有关注阅兵。他们通过微博发现,赵薇、林志玲、大S、SHE、蔡康永、何润东、范玮琪等对大阅兵没有任何表示;范玮琪不但没有表示,还在自己的微博里晒出双胞胎儿子的照片。于是在这些明星的微博下面,“不爱国”“不配当中国人”“取消关注”“你令人失望”等骂声响成一片。尤其在范玮琪的微博里,数以万计的评论如潮涌来,其中相当部分是谩骂:“你不发阅兵的照片,居然发你儿子的照片!你不爱国!”“你不感动吗?你还是中国人吗?”“你不爱国,你滚出中国!”。而在我看来,那些嘴里没说过半句“爱国”字眼的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遵守国家法律,维护权利,承担义务,也都算爱国。
有人认为,作为公众人物,明星不应当把自己的微博简单地视为私人领地,他们在微博上的发声也跟其在公共场合的一言一行一样,具有特殊的传播和示范效应,因此,范玮琪的言行是不对的。然而,一而再、再而三,在网友们激烈的言论中不难看出,对范玮琪“晒娃”
的批判已经不只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是升级为人们宣泄负面情绪的一个出口。在这种看似热血、实则非理性的责备中,批判的因果和逻辑是不需要深究的:只要你没做大家正在做的事,你就是不道德;只要你没说大家正在说的话,你就是不道德。在这样的道德批判中,转型期社会的种种压力,轻而易举就转变成荒腔走板的情绪表达,舆论貌似占领了道德伦理的高地,实则却是对寻常生活和情感施以了道德绑架。而事实上,真正的道德是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道德绑架对人的伤害则丝毫不逊于真正的绑架。正如知乎一位作者所说的,每个阶层每个群体都有他们的道德观,正如战争是因为双方都有正义,道德绑架则是因为一方觉得另外一方达不到他们的道德标准。
在你谴责他人这个方面的缺失之时,你在另一方面可能还不如他做的好。这种只存在于部分人心中的“不道德”行为是不足以将一个人的品性定义的。这里举个例子:一个年轻人工作一天回家睡在公交车上,突然被一位老人敲醒,并被要求让出位置,然而老人也就50出头并无身体大碍,本着已经累垮的身体外加被打扰的烦心不愿意理会却被冠以漠视老人,不尊老爱幼的坏品性,可是,这年轻人真的有错么?
“道德高于法律”的本质就是人治思维。但是道德绝对不能高于法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免受道德的绑架,避免“多数人的暴政”。道德绑架则正是因为一方觉得另外一方达不到他们的道德标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