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儿们见了都深表同情,纷纷跑来劝说。
百灵鸟说:“你怎么这么傻呀,你的工作再出色也是徒劳。你还是改行跟我学唱歌吧,只要有甜润的嗓门,能唱出婉转动听的'歌曲,不管到哪儿都会受热捧的。”
花喜鹊也说:“你何必那么辛苦操劳呢?或者你就跟着我学吹捧术吧,只要你象我一样事事报喜不报忧,专拣好话说给那些人听,哄得他们心情舒畅了,吃香的喝辣的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白孔雀也上前劝说:“你就不要再搞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了,干脆跟我学打扮吧,你看我天天装扮的红红绿绿花枝招展,利用姿色吸引那些人的眼球,啥事都没干,不是也处处受欢迎?”
“谢谢大家的好意,人们最终会理解我的,”猫头鹰毫不气馁坚定地回答:“我决不会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心理需求或讨取他们的欢心而放弃理想追求。只要能为人类夺取粮食的更大丰收做出贡献,我个人受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
俗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们要用宽广的胸怀去看待事物。
楚王在打猎的时候弄丢了自己心爱的弓,但他没有过于急切,豁达的说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他不认为弓是丢了,弓还一直在楚国,没有必要计较弓在谁手上,都是楚国人的。楚王拥有着宽广的胸怀,才能使他不至于过于悲伤,不计较得与失。而把物质追溯到本源,不也正是这样吗?没有绝对的得与失,正如同,你呼出的碳便随后固定在了植物里,这些碳或者被高级生物吃掉,或者最终又回到大气,周而复始,并没有绝对的得与失。我们不必要去计较绝对的得与失。
同样,孔子在听了楚庄王的话之后,又曰:“人失之,人得之”便又是更宽广的胸怀,楚王的胸怀是建立在楚人共同拥有基础之上,而孔子认为是建立在人类的基础上,这便是更为宽广的胸怀。
而老子呢?他说道:“失之,得之”,他已无需计较物质存在的本体,而已经追溯到“道”上,就像大家呼出的碳那样进入到一个周而复始的“碳循环”。因为物质不可能凭空消失,一个东西的消失,必定伴随着另一个东西的产生,江河湖海被蒸发,然后最终又冷凝成雨水回来,最终又形成江河湖海。这便是十分宽广的胸怀了,这件东西肯定会以某种方式在其它地方“得之”。
我们要拥有宽广的胸怀,关键就在于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你认为世间的一切都应该是你的,那么这一切都不会是你的。但如果我们能认为这个物质的世界“失之,得之”的变化时,那么我们都会拥有宽广的胸怀,如同“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世间万物都是这样“失之,得之”,能量不断的转化,他们整个运行的世界的总能量是不变的。“失之,得之”周而复始,我们一定要用无限可能宽广的胸怀来看待“得与失”,这样我们才能达到一定境界。拥有宽广的胸怀。
冯洪堡曾说,存在的目的是“在生命最广泛的体验中,提炼出智慧。”而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历经更加恢弘的体验,自然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如此智慧的帮助。我相信,个体与社会间的关系日趋复杂、交流日渐纷繁的当下,立足自我,胸怀天下的精神正是人们最好的指引。
个体的自我意识是发展的重要基础。数千年前苏格拉底便曾以一句“认识你自己”振聋发聩;时至今日,人们也从未放弃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不懈追求。更进一步视之,人与社会的关系,正如星星之于夜空——没有个体的成长,便不会有社会的多元与生机。
然而,个体意识却被一些人误解为封闭自守、与世隔绝的代名词。这个世界上不乏信奉极端的个人本位思想,持有“自我中心主义”的狭隘观点之人。以“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展现出了钱理群笔下的“世故与老成”。但是这些“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又获得了什么呢?当社会成为满足个人欲求的手段,当集体变为无知的“代名词”之时,他们自己也因此被限制,而成为在利益的泥淖中得不到解脱的“西西弗斯”——当他们片面地认识社会的价值的时候,不正也因此将自己的价值片面化么?
放眼关注世界,开阔胸襟,才能发现自身的缺陷与不足,明了自己的责任与方向,从而更好地发展个体。“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极其简洁的语句足以点播许多人一生的困惑。不怀有了解世界的赤子之心,我们便无法真正认识自己,个体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
胸怀天下的意识使个人价值得以升华。个体与群体既已对立统一,其价值便无从分割。一个个体,无论是力排众议、独举变革,还是与别人众志成城、共克难关,都是群体的一部分,其意义也因此得以变得更加深远。古有贤人对“天下意识”的追求,今有进步思想提出“世界公民”的理念,当这样的胸怀天下的意识深入人心,所谓“小我”也就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超越个人的“家国情怀”,是爱因斯坦超越人类的“宇宙宗教情怀”——个体的发展最终与世界的进步不可分割。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何等骄傲,又是何等恢弘!希望所有追求进步者,都能立足自我,以获此般骄傲的自尊;胸怀天下,终有此般恢弘的气魄。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对残疾夫妇,女人双腿瘫痪,男人双目失明。春夏秋冬:播种、管理、收获……一年四季,女人用眼睛观察世界,男人用双腿丈量生活。时光如水,却始终未冲刷掉洋溢在他们脸上的幸福。
当有人问他们为什么幸福时,他们异口同声地反问:“我们为什么不幸福呢?”男人说:“我虽然双目失明,但她的眼睛看得见啊!”女人说:“我虽然双腿瘫痪,但他的双腿能走路啊!”
这就是幸福,一种乐观豁达的胸怀,一种左右逢源的人生佳境!
拥有了这种胸怀,心灵犹如有了源头活水,时时滋润灵动的眼睛,去发现幸福,发现美,欣赏美:姹紫嫣红、草长莺飞是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是美。荷败菊谢就大煞风景了吗?为什么不用心去品味“留得残荷听雨声”,“菊残犹有傲霜枝”的优美意境呢?在城市,有霓裳倩影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的繁华热闹;在乡村,有小桥流水麦浪滚滚蛙声一片的淳朴宁静。这就是乐观,这就是幸福。
拥有了这种胸怀,心灵则空明澄澈,超然于名利纷争之外,感到宁静与满足。身居高位,钟鸣鼎食掌印管符,可谓荣华富贵。人在陋室,“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逗虫鱼养花鸟,自怡心性淡泊明志。拥有一份平常的工作,能感受到生活的平和安逸。“芙蓉如面柳如眉”,是先天的骄傲:“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浸润,更能使你出类拔萃卓而不群;即便是遇到挫折“行到水穷处”,也要坦然地迎难而上,潇洒地“坐看云起云涌”。这就是乐观,这就是幸福。
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幸福的支柱。而幸福是乐观抵达的目的地,要想自己幸福,就要首先具备乐观的精神。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关键是看你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它:拥有一个正确的视角,你会发现生活原来如此的美好。让我们像那对夫妇一样,拥有这种生活态度,去发觉美,发觉幸福吧。
今天,我读了《环球时报》上的一篇不到400字的短文。这篇精辟的短文题目是《湖泊般的胸怀》。
文章讲的是一位慕名来到大师身边修行的年轻人,根据大师的指令买回盐。大师让他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让他喝,年轻人咸得龇牙咧嘴。大师又让他把剩下的盐都倒进旁边的湖里,又让他尝一下湖水,并问他“尝到咸味了吗?”年轻人答道:“没有。”
这时大师的一番话令人深省,他说:“生命中的痛苦就像是盐,不多也不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这么多。但是,我们体验到的痛苦却取决于它盛放在多大的容器中。当你痛苦时,只好开阔你的胸怀,不要做一只杯子,而要做一个湖泊。”
是呀,我就有过这种体会。当生活中的痛苦面临时,你如果只盯着鼻子尖上那么一钉点的私利,哪你就成了杯子,苦不堪言,不能自拔。而如果你能打开自己的胸怀,看到你的老师、你的同学,看到明天的美好,你就会变成湖泊,痛苦在集体的湖泊中渐渐变淡,没有那令人龇牙咧嘴的苦味了。而你也会在打开胸怀的厉练中成长起来。
大师的话精辟地道出了宽广的胸怀是我们快乐成长的秘笈。我们就要告别母校,进入新的中学。伴随着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必然会有新的挑战,生活中池会有随之而来的不愉快甚至痛苦。要紧的是自己要牢牢记,要有湖泊,甚至海洋一般开阔的胸怀。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